论白求恩精神融入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重庆大学医学院为例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thune Spir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Medical College in Chongq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白求恩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原生态之一,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白求恩精神融入到高校医学生思政课不仅有利于坚定医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其国际主义精神,而且可以培养医学生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教学中介手段、营造良好文化范围,充分发挥白求恩精神的时代价值,为党和人民培养真正的“白求恩式好医生”。
Abstract: The spirit of Bethun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original Yan’an Spirit, constitutes a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iritual asset,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spectru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corporating the Bethune spir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not only reinforces their idealistic beliefs and fosters a spirit of internationalism but also cultivates a pursuit of excellence. Th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emphasize the guiding role of educators, respect the agency of students, enrich intermediary teaching methods, and foster a favorable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reby fully actualizing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Bethune spirit, and nurturing genuine “Bethune-like physicians” for both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文章引用:马珍红, 杜俊华. 论白求恩精神融入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重庆大学医学院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0): 282-28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0709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中国共产党正信心百倍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而“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完善医疗需求,医学生作为未来承担健康中国建设,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生力军,在积极培养其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其人文素养的塑造。白求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医学生的思政课要以此为重要抓手,把白求恩精神融入医学生人文素质建设,使广大医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鉴于此,本文将以白求恩精神融入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进行分析探讨。

2. 白求恩精神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白求恩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原生态之一,诞生于战争年代,具有鲜明的斗争特色。1938年,加拿大共产党员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带领一个加美医疗队奔赴中国,抱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心和决心,冒着敌人的炮火来到了延安,“到抗日前线去,到抗日战争的人民中间去”[2]!穿梭在各大战场抢救伤员,坚持把自己“当成一挺机关枪使用”[2],只要有战斗就绝不停歇,不仅为中国抢救了无数革命人士,而且为中国医疗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即使客死他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牵挂的仍旧是前线的战士,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国际共产主义者。毛泽东在白求恩同志逝世后的第四十天发表《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称赞他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3]。更是将白求恩精神概括为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不仅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医疗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一座永恒丰碑,跨越时代,历久弥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延安精神是指导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风险阻碍,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充分肯定延安精神的巨大价值。白求恩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医疗方面的有着特殊的价值意蕴,是十分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对加强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白求恩精神融入高校医学生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当前,我国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人民作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关键力量,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表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4],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5]。医生是守护人民健康的白衣天使,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角色。但是近年来医患矛盾层出不穷且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造成很多民众不信任甚至是排斥医生,对建设健康中国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基于此,将白求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培养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不仅是和谐医患关系的现实所需,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3.1. 有利于坚定医学生的理想信念

在医疗卫生领域,医学生的理想信念不仅反映了其个人的道德追求,更是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坚定的信仰不仅指引着医学生在专业道路上的成长与发展,而且深刻影响着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承担,进而在宏观层面上塑造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轨迹。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与扩展,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实现了显著的提升。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也在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于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一部分医学生正面临着理想信念的缺失,以及人生目标过于功利化的风险,逐渐忽视了医学职业最基本的品质——奉献。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针对医学生的特殊情况,将白求恩精神融入到思政课,讲述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和高贵品质,引导学生坚守初心、承担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不仅彰显其时代价值,更有助于筑牢医学生的理想信念基石,确保培养出的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3.2. 有利于医学生培养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白求恩是一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足迹遍布多个国家,用生命践行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6]。白求恩在中国救死扶伤之际也深刻地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积极编写教材培训医务人员,毫不保留地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战时医务人员。在今天,一部分医学生因为自身理论水平不足或学校思政课开展不够深入,陷入了狭隘民族主义的陷阱,表现出极度的排外主义,不仅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更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白求恩精神诞生于战争时期,更应该弘扬于和平时期。自1963年以来,我国多次派出援外医疗队,不仅在世界各地救死扶伤,更是注重传播先进的医疗技术等,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一批批“不走的中国医疗队”,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感受到中国白衣天使的国际主义精神。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将白求恩精神融入到思政课,有助于拓宽医学生的国际视野,树立起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强化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交流合作中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更先进的医疗技术造福世界,以适应日益紧密的国际医疗合作需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3.3.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

作为著名的胸外科医生,卓越的医学技术是白求恩无数次从死神中夺回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是救死扶伤的底气所在,他曾说到“我们为什么必须学习好的技术呢?因为好的内外科技术能使伤病员好得快,减少他们的痛苦,减少死亡、疾病和残废。这些事都是我们分内的工作”[7]。一句“分内的工作”是白求恩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一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发明了战地输血车和白求恩肋骨截断器,为战在战场上挽救了无数生命。白求恩还总结出战地外科手术三大原则:离前线越近越好、手术越早越好、手术速度越快越好[5]。在中国,他奔波于反法西斯战争最前线。在著名的齐会战斗中,他甚至将手术台设在离火线3.5公里的一所庙里。他还根据中国粪驮子创造了一种药驮子,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手术”,极大提高战时医疗效率。在今天,不少医患矛盾便是由医生不够精湛的技术所造成的,有些医生盲目依靠现代医疗器械,只根据检查报告作出诊断,不提升自身专业水平,造成很多患者畏惧医院,排斥检查的心理,有损医生团队的光荣形象。在新时代,我国亟需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医务专业人才。这要求传承白求恩精神,刻苦钻研、规范操作、尊重生命、勇于创新,为医学事业献力。

4. 白求恩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以重庆大学医学院为例

重庆大学医学院,始建于1946年,后并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70年代起以生物医学工程为核心开展学科建设。2018年重启医学院,遵循“高起点、研究型”原则,推进医工融合,形成学科特色,成果显著。至今,已建立完善的研究与教学体系,涵盖基础及临床医学硕、博学位授权,设有多个研究中心及科研服务平台,附属医院网络遍布,为医学教育与科研重要基地。作为重庆各地区医院的重要后备军,除注重对其专业能力的培养之外,也要注重提升其人文素质。将白求恩精神充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主体作用、丰富教学中介手段,而且也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白求恩精神真正融入到医学生的学习、工作方方面面。

4.1. 强调教师主导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在2020年印发实施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里对医学生的思政课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教师是白求恩精神理论内容的灌输者和医学生弘扬白求恩精神的倡导者。首先,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阐述能力。思政教师要主动学习和深入了解白求恩精神,并不断以白求恩精神升华自身,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先成为白求恩精神的坚定践行者,从而潜移默化受教育者;注重史料分析,挖掘蕴含在白求恩精神中的理论逻辑。例如,面对当代部分学生受到错误思潮影响,如何运用白求恩精神筑牢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则可以引用青年白求恩在看到帝国主义国家社会的不平等后,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给予了他希望,使他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生命,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好医生。其次,教师要注重时代性,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代青年对于信息的接受速度不断加快,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而应不断创新和实践,在实践中抓住学生的“点头率”。例如,现在有一个网络热词“医学牲”引起广大医学生的关注,并引发激烈讨论,教师则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用白求恩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实例来启发学生,以思政课为辅,不断督促医学生发扬工匠精神,不断精益求精。最后,也要注重对思政老师的量化考核制度。面对思政课的高标准、严要求,要整治部分“躺平”式上课的思政老师,建立长效学习机制,通过强化理论培训与合作,高校应共建教育体系,以白求恩精神为核心,促进思政教育质量飞跃,培养青年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4.2. 注重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必须要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8]对于医学生来说,将白求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将白求恩精神贯彻落实到现实生活,做白求恩精神忠实的实践者和弘扬者,才是白求恩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最终目的。当前,现代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教育的广泛普及,已引发知识传播与接收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在此背景下,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由传统的课堂式教育逐渐向社会全方位学习模式演进。然而,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亦随之充斥在医学生视野之中。诸如“看病难、看病贵”观念导致医疗行业信誉的整体滑坡,医患矛盾的加剧,以及“过度医疗”“收受红包”等负面现象,在媒体与舆论的聚焦和放大下,对医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困惑,道德价值观念出现偏差,甚至出现了与医德背道而驰的思想倾向。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摒弃单向灌输的方式,深化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避免思政课堂变成“独奏曲”,并及时关注并吸纳学生的反馈意见。同时,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问答、组织讨论和开展主题探究等方式引导他们秉承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摒弃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将这种精神实质融入到个人的成长道路中,并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大潮。最后,思政老师应着力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近年来,重庆大学医学院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例如健康生活,理想血压”健康咨询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同行,青春守护”健康咨询活动等。通过这些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不仅锻炼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强化了其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对白求恩精神的有力践行。

4.3. 丰富教学中介手段

在当今信息时代,新媒体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渠道,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群体获取资讯的主要平台。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关键手段,从教育内容、传播途径到具体方法等各个环节进行创新与整合,以期提高教育实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当前,我国网络教学平台逐渐完善,高质量、多类型、体系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层出不穷,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课堂体验和学习效率,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效支撑。以科技赋能教学,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而言,不仅代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深刻的挑战。在此过程中,科技的介入为教学手段和内容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极大地拓展了教学资源的边界,使得知识的传递更加高效、互动和多元。然而,科技带来进步的同时也要求思政教师必须更新其教学理念,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解决伴随技术融合而产生的一系列教学实践问题。当前,在对白求恩精神进行探索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方法显得较为单一,且未能展现出足够的创新性。教学实践往往过于侧重于内容的选择与传递,而忽略了教学媒介的多样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参与课程时缺乏足够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程预期目标的实现。近年来,重庆大学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立高水平科研平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思政教育方面,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时俱进,探索科技赋能思政课的新模式,设立了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原创性地提出“全实景深度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方法。针对“结合白求恩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主题,医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师可巧妙运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前沿的教学资源,精心制作一系列展现白求恩精神的视频资料,通过组织学生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观看,让学生得以沉浸式体验白求恩精神的崇高与伟大,深化对其精神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4.4.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深化与弘扬白求恩精神相契合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实施以宣传白求恩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医学专业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关键途径。重庆大学自办校以来秉持着“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崇高校训,创设与白求恩精神相关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注重将白求恩精神与重庆大学校训相结合,探寻重庆大学校训与白求恩精神的耦合之处。一是设立一些有关白求恩精神的有形载体。例如在医学院里可以摆放白求恩雕塑,画像等以及白求恩所写成的医疗书籍或记录白求恩生平的书籍,让这些有关白求恩精神的元素活跃在同学们的视野。二是播放一些有关白求恩精神的有声体。建国以来,我国制造了多部宣传白求恩精神的高质量影片,如《白求恩大夫》《纪念白求恩》等,学院可以利用党团活动组织学生观影或者使用学院电子屏播放,用电影镜头触动学生,使其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三是创新党团日活动新模式。近年来,医学院积极探索党团日活动新模式,力图每个学生能参与、肯活跃、有收获。2024年3月,医学院解锁“红色桌游”党日活动,通过桌游的形式加强同学们对爱国主义、党史教育的理解,使其投入趣味式的学习之中。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医学院有效传播了白求恩精神的内核,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精神风貌。

基金项目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课程建设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的红岩精神教学创新研究》(2022MY06)。

参考文献

[1] 任仲文. 何为中国式现代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80.
[2]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在中国》编写组. 白求恩在中国[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42.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60.
[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17(002).
[5] 黄河, 刘晔, 吴羽青. 白求恩精神融入新时代医学生德育的价值与路径[J]. 卫生职业教育, 2024, 42(3): 48-51.
[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30.
[7] 《纪念白求恩》编写组. 纪念白求恩[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37.
[8]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