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前,美丽中国战略全面铺开,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城镇作为我国城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发展也正向多元化、高质量转型。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便是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后,对城镇建设的一次重大改革。其特色型的发展方式,释放了小城镇所具有的大量人口潜力[1],这将会是支撑未来新型城镇化,引导人口流动与城乡发展的重要支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美丽宜居的乡村风貌作为其重要内容,也引导乡村景观建设要求由村容整洁的单一指标向天蓝、地绿、水净、安居的多维指标不断提高。浙江省作为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不断迭代升级“千万工程”,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迈进。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如何串联起城镇、乡村空间,打破二元壁垒、统筹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浙江省在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以城乡融合地块为载体,通过一体化设计,串点连线扩面,系统整合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2]。城乡融合地块作为都市经济的外溢区、乡村建设的先行区,具有发展文旅融合产业的优先条件。以产业带动城乡风貌建设,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串联各类空间节点,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构建全域全要素、素造高品质高颜值联动发展的共同富裕基本单元[3]。
2. 文旅融合与城乡风貌样板区的概念及耦合意义
2.1. 文旅融合的概念
从形式上看文旅融合表现为“以文彰旅,以旅促文”的“体”“用”结合,文化为旅游提供游览内容与资源,旅游为文化提供进一步传播的渠道与盈利的途径,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发展[4]。从本质上看,文旅融合是旅游者深度参与文化传播、转化、创造的过程,是对文化的再体验、再理解、再发展。将文旅融合体现在地块设计中,意味着设计将以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更注重文化元素的挖掘、体现与旅游产业的空间配套。
2.2. 城乡风貌样板区的概念
城乡风貌样板区是串联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的重要链条,是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人产城村文景”深入融合的系统工程,坚持风貌提升与功能完善、产业升级、生态提升、治理优化一体化推进,旨在打造串联城乡的共富基本单元[5]。
2.3. 文旅融合与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的耦合意义
城乡风貌样板区作为共同富裕基本单元,是片区化、多目标的集成美丽,以文旅融合理念指导建设,一方面为样板区提供了可在设计中体现、空间中落位的文化主题特色,一方面为样板区提供了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的路径通道,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同时,依靠风貌区的统筹规划,整体串联作用,也可提升景点设计、优化交通路线、丰富游客体验,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3. 文旅融合视域下城乡风貌样板区的设计原则
3.1. 景观性
风貌样板区建设既关注区域内的整体景观格局自然协调,又注重各节点景观要素齐全。宏观上要求样板区内风貌文化主题鲜明,连接过渡自然,尊重山水基底,有良好的山水城关系与城市天际线。微观上要求严格控制建筑风格、体量、色彩、高度,各级公共服务、旅游接待设施覆盖齐全,各类小微节点具有设计韵律、彰显文化元素。
3.2. 特色性
风貌样板区重在发挥样板示范作用,注重挖掘、保护、传承、利用乡村文化。严格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重要文化资源,注重浙派建筑、园林等地域景观气质彰显,突出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统一,体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设计特色,增强风貌辨识度。
3.3. 人本性
风貌样板区建设的核心在人,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既考虑本土居民的生活生产需要,也考虑游客群体的观光游览需求,统筹安排各类服务设施配置和布局,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人居环境。
4. 温州泽雅龙溪风貌样板区的设计实践
4.1. 地块概况
Figure 1. Plot design scope
图1. 地块设计范围
4.1.1. 项目区位
如图1,本项目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全长17 km,地处浙江省南部、温州市西南部、瓯江支流戍浦江上游,东邻藤桥镇,南毗瑞安金山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西与北林洋接壤,北倚崎云山脉,距离市区18公里,辖36个行政村(其中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山村68个)和2个居委会,总人口5.67万人。龙溪为自西向东贯穿整个泽雅镇东部的戍浦江上中游,瓯湖公路与之并行,途经泽雅社区、源口村、麻芝川村和林岙村等。
4.1.2. 项目现状
项目周边因素大致分为居民,水体,卵石滩,山体农田五大类,生态环境较为良好。戍浦江主河道全43 km,其中泽雅水库坝址以上河道长17.1 km,泽雅水库坝–雅漾10.8 km,雅漾–藤桥2.3 km,藤桥–河口12.4 km。本次设计区域为戍浦泽雅水库至源口段,全长5.45 km,沿线分布有林岙村、麻芝川村、雷峰村、李降垟村及源口村等,水流部分比较平缓,水平面和沿岸有一定的高差,泥沙堆积较为严重。林岙–麻芝川河道宽度为55.0~110.0 m,两岸滩地较多,河底高程为27.0~37.0 m,坡降大;麻芝川–雷峰河道宽度为60.0~75.0 m,河底高程为21.0~27.0 m,中间有雷峰堰坝,坝顶高程25.3 m,两岸滩地较少,河床狭窄;雷峰–源口河道宽度65.0~80.0 m,河底高程为14.0~21.0 m,两岸滩地较多。局部有工业厂房,部分沿岸还设有临时搭建的违章棚户。
4.1.3. 存在问题
(1) 自然景观:河道及河岸美观性较差,内部交通系统混乱,需要重新进行整体性规划。同时作为场地主要水源,水质无法保障。需要增加水文化展示功能及亲水平台,并对水质进行净化。区域场地内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且零散,生态修复效果较差,层次单一,无明显景观,林带缺乏观赏性。农田以菜田为主,大面积分布较广但小面积分布零碎,不能形成场地特色。场地内原有橘树、枇杷、李树,竹、桂花、石楠等植被,分散于场地周边及建筑周围,未形成整齐的斑块或林带。
(2) 节点景观:龙溪作为戍浦江中游段河流和进入泽雅最先面临的门面形象,缺乏展示及游憩功能;场地内部凌乱,无整体性与规划性。需要进行规整,中间区域可布局建设用地及公园设施。场地内有天然牧场和大面积果园种植,利用率低,需要进行规划。
(3) 服务设施:场地功能分区未明显体现泽雅特色,游玩内容单调,缺乏文旅类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内部服务设施稀少,缺少景观引导指示,李降垟地块停车场较少且管理不当,导致很多车辆占用公路地带。场地西岸无连贯交通。
4.2. 总体设计
4.2.1. 设计原则
(1) 以水为友,休闲泽雅。设计以“雅”为核心,以休闲为基调,深入挖掘泽雅龙溪的滨水潜能,对李降垟段、麻芝川段和将军岩段进行景观设计,增加亲水空间与平台,利用现有水文化进行水文化科普教育,利用沿线山水资源要素,打造森呼吸和水呼吸空间,将泽雅山水绿意的一面展现给公众(图2)。
(2) 区域统筹,快慢结合。对道路交通进行整体性规划,连通头与尾、东与西,将整个道路系统连贯起来,丰富游线,增加游人可达性与游玩性。
(3) 以人为本,生态并行。整个休闲示范带从游客及居民需求出发,丰富人们活动的同时关注生态问题,做到两不误。对当前水质进行维护与净化,保护好生态环境。
(4) 明确定位,文旅融合。明确城郊休闲旅游城镇定位,打造出“青林翠竹,悠悠我游”的景观效果。凸显泽雅特色文化,以游带动泽雅乡村及城镇经济发展。
Figure 2. General plan
图2. 总平面图
4.2.2. 设计定位
温州泽雅镇基本定位为温州大都市区城郊休闲旅游城镇。泽雅突出的场地功能优势及文化特点,奠定了泽雅龙溪开发的无限潜能和休闲文旅的基调,为整个设计区域提供一条滨水的绿地开放空间,该绿色纽带直接渗透到周围各功能服务区并交织成一片庞大的绿网,影响整个泽雅区域生态构架的形成,也成为泽雅面向大众的一张生态人文名片,通过重构龙溪道路系统,以绿道组织内部游线,衔接周边场地,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图3)。
Figure 3. Design concept
图3. 设计概念
4.2.3. 设计分析
设计以“休闲泽雅,绿色龙溪”为主题,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从悠闲漫游和自然研学两个角度出发,以可持续生态理念和自然研学理念所主导,充分发挥滨水空间景观游赏功能,提取文化要素,融入设计之中,使游客与居民逃离都市圈,感受泽雅山水人生,亲近自然野趣,享受闲适生活。
(1) 交通分析:设计充分考虑常规车行与游客慢性需求,打通断头路,增设特色景观桥,实现主要道路车行贯通,特色骑行体验升级,步行环线整体串联(图4)。
Figure 4. Traffic analysis diagram
图4. 交通分析图
(2) 功能分析:地块设计以文旅融合为主线,结合现状景源,迎合游客需求,规划文化科普区、自然研学区、休闲景观区、运动健身区、采摘体验区、生态修复区(图5)。
Figure 5. Functional partition diagram
图5. 功能分区图
(3) 设施分析:项目遵循“微改造 精提升”理念,识别地块内灰色空间与闲置农房,植入设施与功能,实现盘活利用。充分考虑游客游玩需求,与设施服务半径,配置停车场与卫生间。丰富特色游玩体验,间隔设置自行车停放点与垂钓区,打造特色乡野游乐场(图6)。
(4) 视线分析:项目利用河道作为景观廊道与视线通廊,结合远山为画面背景,巧用古典园林对景、借景手法,开扩节点视野,营造人在画中游的观赏意境(图7)。
Figure 6. Distribution map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图6. 公服设施分布图
Figure 7. Line of sight analysis
图7. 视线分析图
4.3. 重要节点
4.3.1. 泽雅龙溪滨水湿地公园
泽雅龙溪湿地公园位于温州市泽雅片区戍浦江畔源口大桥至康乐亭。项目紧邻泽雅镇镇政府,周边多为乡镇村落,周边道路多为镇区主、次干道。场地基地狭长,南北两山相拥,周边环境为江南典型的山–村–水格局,形成较为狭窄的河谷,自然山水资源良好。建设场地为河道南北两岸用地,河道最宽可达130米,最窄仅40米。设计在现状利用的基础上,融入地域文化、山水情愫,利用生态廊道、植物岸线和滨水空间,打造一个具有休闲活力、雨洪调蓄功能的滨水公园。以“重塑生态廊道,感受休闲活力,演绎全新文化”为愿景,创造一个链接城市、自然和滨水的带状综合公园,构架一条充满活力的生态廊道,赋予场地多彩的岸线和全新的地域文化(图8)。
Figure 8. Rendering of Zeyalongxi Waterfront Wetland Park
图8. 泽雅龙溪滨水湿地公园效果图
4.3.2. 李降垟房车露营营地
泽雅龙溪房车露营地位于温州市泽雅片区李降垟村域内,场地基地河道狭长,河岸绿地较大,南部为山区,周边环境为江南典型的山–村–水格局,自然山水资源良好。在原有绿地基础上设计房车露营营地,东西铺设车行道,汽车可驶入场地之中,大面积草坪可进行露营休闲活动,周围为房车基地,可进行预定入住。河岸增设码头进行游湖活动,岸边有利用原有滩涂进行戏水场地布置,让游客感受水文化的氛围(图9)。
Figure 9. RV camping site rendering
图9. 房车营地效果图
4.3.3. 泽雅龙溪麻芝川长廊
泽雅龙溪麻芝川长廊一带位于温州泽雅龙溪麻芝川村域内,河道狭长,岸边为滩涂。通过对现场的踏勘,本设计结合现状已有的斜坡和绿地,在麻芝川长廊部分东西部增设两个停车场,中部进行麻芝川公园设计,公园内部设计戏水广场和中心大草坪,提升场地游玩性和可达性。内部设计慢行系统以形成一条贯穿堤坝、麻芝川长廊公园、枇杷采摘园的滨水游步道。利用现状卵石滩地,种植水生植物,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手法,布置丰富多样的慢行系统,特色娱乐采摘体验,墙体彩绘活动,打造整体休闲滨水娱乐区域(图10)。
Figure 10. Rendering of the Zeya Longxi Mazhichuan Corridor
图10. 泽雅龙溪麻芝川长廊效果图
4.3.4. 泽雅龙溪将军岩景区
泽雅龙溪云上牧场一带位于温州泽雅龙溪将军岩地块内,河道狭长,原场地为大块天然牧场地。通过对现场的踏勘,本设计结合现状牧场,在牧场上方布置高架景观廊桥,廊桥直通牧场外围绿地与滨水慢行步道连接,组成慢行系统,中叉一条景观廊桥伸入河流,可在高处俯瞰龙溪风景。河道南岸增设慢行游步道贯穿整个地块,地块东部设计林下剧场,与中国文学寓言馆形成联动。河岸北部,场地东部增设入口进入水边,入口东部增设停车场,因高差较大设计一处建筑,为游客提供服务(图11)。
Figure 11. Rendering of Zeya General Rock Scenic Area
图11. 泽雅将军岩景区效果图
4.4. 专项设计
4.4.1. 道路系统设计
本项目交通路线由车行线、骑行线和游步道组成,三者有机连接起来贯穿整个区域,使整个区域可达性增强,通过三者有机连接可以穿梭于龙溪两岸间。区域内的慢行系统由滨水步道、坝顶交通和亲水木栈桥组成,疏通龙溪西岸游线,与东岸进行连通,丰富游客游览路线,提升游览感受。机动车道纵坡一般≤6%,5%~6%,坡长 ≤ 600 m;6%~7%,坡长 ≤ 400 m;7%~8%,坡长 ≤ 300 m;9%,坡长 ≤ 150 m。
4.4.2. 植物设计
(1) 广泛使用乡土植物
植物是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乡土树种在森林生态建设、水土保持、丰富物种多样性和改善农村生态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场地设计中使用的乡土树种如:水杉、杉木、黑松等乡土针叶树;杨梅、樟树、小叶榕、杜英等乡土阔叶树;铺地柏、山茶花、茶梅、夹竹桃等乡土灌木。
(2) 注重生态效应,乔灌草立体搭配
充分利用植被的生态功能,乔灌草立体配置,形成近自然的、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功能完备的植物群落,使河道绿化与景观美化有机结合,处理水质污染问题。
(3) 植物生态系统设计
在不同的场景中不同的景观植被会营造出不同的湿地空间。本案绿化规划设计自然化、生态化,根据各区域的周边环境、景观功能及原有自然基础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形式的绿化种植手法来营造植物景观,主要分为澄江果趣植物景观、绿野长廊植物景观、清风林影植物景观,打造多样的植物空间。遵循植被的生态性,合理地选择不同的植物有针对性运用在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上,使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可自我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
4.4.3. 景观艺术小品设计
设计景观标识系统,提取当地竹纸文化基因,采用镂空灰色钢结构,内嵌竹材,整体色彩风貌与建筑相协调。设计水文化展示装置,以无动力互动水景为基础,融入风貌区景点名,在不同的节点给游人带来多元的水乐互动与多模块的交互体验,也使水这一风貌元素,贯穿全域。
5. 总结
本设计将泽雅文化作底蕴,旅游资源为亮点,因地制宜设计湿地公园、房车营地等网红旅游空间,以绿道串联节点,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风貌样板区不仅是串联城乡空间,衔接城乡风貌的重点区块,更是促进城乡融合、产业发展、文化彰显、生活宜居的示范区块。因此,在设计中因地制宜地以文旅融合为指导,可展现特色乡土文化,盘活旅游资源,振兴产业经济。
注 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