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城乡风貌样板区设计研究——以温州泽雅龙溪风貌样板区为例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Model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Taking the Landscape Model Area in Wenzhou Zeya Longxi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4.95625, PDF, HTML, XML,   
作者: 刘大亮, 时 宇, 于善蕾: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徐吉尔: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文旅融合城乡发展规划设计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摘要: 随着城乡融合战略的推进,如何消除城乡空间壁垒,化解城乡二元困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浙江省提出风貌样板区建设,旨在通过风貌建设串联城乡,带动产业、功能、生态、治理一体提升。在温州泽雅龙溪风貌样板区的设计中,以“休闲泽雅,绿色龙溪”为主题,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串联泽雅镇区与源口村、麻芝川村等多个乡村。一方面优化路网结构,联系景观节点,因地制宜新增亲水活动空间,发挥滨水空间景观游赏功能。另一方面提取文化要素,融入设计之中,提升文旅体验,使游客与居民逃离都市圈,感受泽雅山水人生。以期将城镇旅游资源与乡村景观设计相结合,探索适合旅游型城镇的风貌设计路径。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trategy, how to eliminate the urban-rural spatial barriers and resolve the urban-rural dual dilemma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Zhejiang Province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l area, aiming to connect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rough style construction, and drive the integrated improvement of industry, function, ecology, and governance. In the design of the Wenzhou Zeya, with the theme of “Leisure Zeya, Green Longxi”,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s the main line, connecting Zeya Town with Yuankou Village, Mazhichuan Village and other villages. On the one hand, we optimize the road network structure, connect landscape nodes, add water-friendly activity spac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give play to the landscape appreciation function of waterfront space. On the other hand, we extract cultural elements and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design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experience, so that tourists and residents can escape from the urban circle and experience the landscape life of Zeya. It is hoped that the urban tourism resources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rural landscape design to explore the style design path suitable for tourist towns.
文章引用:刘大亮, 时宇, 于善蕾, 徐吉尔. 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城乡风貌样板区设计研究——以温州泽雅龙溪风貌样板区为例[J]. 设计, 2024, 9(5): 899-90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5625

1. 引言

当前,美丽中国战略全面铺开,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城镇作为我国城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发展也正向多元化、高质量转型。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便是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后,对城镇建设的一次重大改革。其特色型的发展方式,释放了小城镇所具有的大量人口潜力[1],这将会是支撑未来新型城镇化,引导人口流动与城乡发展的重要支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美丽宜居的乡村风貌作为其重要内容,也引导乡村景观建设要求由村容整洁的单一指标向天蓝、地绿、水净、安居的多维指标不断提高。浙江省作为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不断迭代升级“千万工程”,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迈进。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如何串联起城镇、乡村空间,打破二元壁垒、统筹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浙江省在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以城乡融合地块为载体,通过一体化设计,串点连线扩面,系统整合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2]。城乡融合地块作为都市经济的外溢区、乡村建设的先行区,具有发展文旅融合产业的优先条件。以产业带动城乡风貌建设,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串联各类空间节点,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构建全域全要素、素造高品质高颜值联动发展的共同富裕基本单元[3]

2. 文旅融合与城乡风貌样板区的概念及耦合意义

2.1. 文旅融合的概念

从形式上看文旅融合表现为“以文彰旅,以旅促文”的“体”“用”结合,文化为旅游提供游览内容与资源,旅游为文化提供进一步传播的渠道与盈利的途径,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发展[4]。从本质上看,文旅融合是旅游者深度参与文化传播、转化、创造的过程,是对文化的再体验、再理解、再发展。将文旅融合体现在地块设计中,意味着设计将以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更注重文化元素的挖掘、体现与旅游产业的空间配套。

2.2. 城乡风貌样板区的概念

城乡风貌样板区是串联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的重要链条,是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人产城村文景”深入融合的系统工程,坚持风貌提升与功能完善、产业升级、生态提升、治理优化一体化推进,旨在打造串联城乡的共富基本单元[5]

2.3. 文旅融合与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的耦合意义

城乡风貌样板区作为共同富裕基本单元,是片区化、多目标的集成美丽,以文旅融合理念指导建设,一方面为样板区提供了可在设计中体现、空间中落位的文化主题特色,一方面为样板区提供了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的路径通道,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同时,依靠风貌区的统筹规划,整体串联作用,也可提升景点设计、优化交通路线、丰富游客体验,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3. 文旅融合视域下城乡风貌样板区的设计原则

3.1. 景观性

风貌样板区建设既关注区域内的整体景观格局自然协调,又注重各节点景观要素齐全。宏观上要求样板区内风貌文化主题鲜明,连接过渡自然,尊重山水基底,有良好的山水城关系与城市天际线。微观上要求严格控制建筑风格、体量、色彩、高度,各级公共服务、旅游接待设施覆盖齐全,各类小微节点具有设计韵律、彰显文化元素。

3.2. 特色性

风貌样板区重在发挥样板示范作用,注重挖掘、保护、传承、利用乡村文化。严格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重要文化资源,注重浙派建筑、园林等地域景观气质彰显,突出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统一,体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设计特色,增强风貌辨识度。

3.3. 人本性

风貌样板区建设的核心在人,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既考虑本土居民的生活生产需要,也考虑游客群体的观光游览需求,统筹安排各类服务设施配置和布局,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人居环境。

4. 温州泽雅龙溪风貌样板区的设计实践

4.1. 地块概况

Figure 1. Plot design scope

1. 地块设计范围

4.1.1. 项目区位

图1,本项目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全长17 km,地处浙江省南部、温州市西南部、瓯江支流戍浦江上游,东邻藤桥镇,南毗瑞安金山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西与北林洋接壤,北倚崎云山脉,距离市区18公里,辖36个行政村(其中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山村68个)和2个居委会,总人口5.67万人。龙溪为自西向东贯穿整个泽雅镇东部的戍浦江上中游,瓯湖公路与之并行,途经泽雅社区、源口村、麻芝川村和林岙村等。

4.1.2. 项目现状

项目周边因素大致分为居民,水体,卵石滩,山体农田五大类,生态环境较为良好。戍浦江主河道全43 km,其中泽雅水库坝址以上河道长17.1 km,泽雅水库坝–雅漾10.8 km,雅漾–藤桥2.3 km,藤桥–河口12.4 km。本次设计区域为戍浦泽雅水库至源口段,全长5.45 km,沿线分布有林岙村、麻芝川村、雷峰村、李降垟村及源口村等,水流部分比较平缓,水平面和沿岸有一定的高差,泥沙堆积较为严重。林岙–麻芝川河道宽度为55.0~110.0 m,两岸滩地较多,河底高程为27.0~37.0 m,坡降大;麻芝川–雷峰河道宽度为60.0~75.0 m,河底高程为21.0~27.0 m,中间有雷峰堰坝,坝顶高程25.3 m,两岸滩地较少,河床狭窄;雷峰–源口河道宽度65.0~80.0 m,河底高程为14.0~21.0 m,两岸滩地较多。局部有工业厂房,部分沿岸还设有临时搭建的违章棚户。

4.1.3. 存在问题

(1) 自然景观:河道及河岸美观性较差,内部交通系统混乱,需要重新进行整体性规划。同时作为场地主要水源,水质无法保障。需要增加水文化展示功能及亲水平台,并对水质进行净化。区域场地内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且零散,生态修复效果较差,层次单一,无明显景观,林带缺乏观赏性。农田以菜田为主,大面积分布较广但小面积分布零碎,不能形成场地特色。场地内原有橘树、枇杷、李树,竹、桂花、石楠等植被,分散于场地周边及建筑周围,未形成整齐的斑块或林带。

(2) 节点景观:龙溪作为戍浦江中游段河流和进入泽雅最先面临的门面形象,缺乏展示及游憩功能;场地内部凌乱,无整体性与规划性。需要进行规整,中间区域可布局建设用地及公园设施。场地内有天然牧场和大面积果园种植,利用率低,需要进行规划。

(3) 服务设施:场地功能分区未明显体现泽雅特色,游玩内容单调,缺乏文旅类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内部服务设施稀少,缺少景观引导指示,李降垟地块停车场较少且管理不当,导致很多车辆占用公路地带。场地西岸无连贯交通。

4.2. 总体设计

4.2.1. 设计原则

(1) 以水为友,休闲泽雅。设计以“雅”为核心,以休闲为基调,深入挖掘泽雅龙溪的滨水潜能,对李降垟段、麻芝川段和将军岩段进行景观设计,增加亲水空间与平台,利用现有水文化进行水文化科普教育,利用沿线山水资源要素,打造森呼吸和水呼吸空间,将泽雅山水绿意的一面展现给公众(图2)。

(2) 区域统筹,快慢结合。对道路交通进行整体性规划,连通头与尾、东与西,将整个道路系统连贯起来,丰富游线,增加游人可达性与游玩性。

(3) 以人为本,生态并行。整个休闲示范带从游客及居民需求出发,丰富人们活动的同时关注生态问题,做到两不误。对当前水质进行维护与净化,保护好生态环境。

(4) 明确定位,文旅融合。明确城郊休闲旅游城镇定位,打造出“青林翠竹,悠悠我游”的景观效果。凸显泽雅特色文化,以游带动泽雅乡村及城镇经济发展。

Figure 2. General plan

2. 总平面图

4.2.2. 设计定位

温州泽雅镇基本定位为温州大都市区城郊休闲旅游城镇。泽雅突出的场地功能优势及文化特点,奠定了泽雅龙溪开发的无限潜能和休闲文旅的基调,为整个设计区域提供一条滨水的绿地开放空间,该绿色纽带直接渗透到周围各功能服务区并交织成一片庞大的绿网,影响整个泽雅区域生态构架的形成,也成为泽雅面向大众的一张生态人文名片,通过重构龙溪道路系统,以绿道组织内部游线,衔接周边场地,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图3)。

Figure 3. Design concept

3. 设计概念

4.2.3. 设计分析

设计以“休闲泽雅,绿色龙溪”为主题,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从悠闲漫游和自然研学两个角度出发,以可持续生态理念和自然研学理念所主导,充分发挥滨水空间景观游赏功能,提取文化要素,融入设计之中,使游客与居民逃离都市圈,感受泽雅山水人生,亲近自然野趣,享受闲适生活。

(1) 交通分析:设计充分考虑常规车行与游客慢性需求,打通断头路,增设特色景观桥,实现主要道路车行贯通,特色骑行体验升级,步行环线整体串联(图4)。

Figure 4. Traffic analysis diagram

4. 交通分析图

(2) 功能分析:地块设计以文旅融合为主线,结合现状景源,迎合游客需求,规划文化科普区、自然研学区、休闲景观区、运动健身区、采摘体验区、生态修复区(图5)。

Figure 5. Functional partition diagram

5. 功能分区图

(3) 设施分析:项目遵循“微改造 精提升”理念,识别地块内灰色空间与闲置农房,植入设施与功能,实现盘活利用。充分考虑游客游玩需求,与设施服务半径,配置停车场与卫生间。丰富特色游玩体验,间隔设置自行车停放点与垂钓区,打造特色乡野游乐场(图6)。

(4) 视线分析:项目利用河道作为景观廊道与视线通廊,结合远山为画面背景,巧用古典园林对景、借景手法,开扩节点视野,营造人在画中游的观赏意境(图7)。

Figure 6. Distribution map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6. 公服设施分布图

Figure 7. Line of sight analysis

7. 视线分析图

4.3. 重要节点

4.3.1. 泽雅龙溪滨水湿地公园

泽雅龙溪湿地公园位于温州市泽雅片区戍浦江畔源口大桥至康乐亭。项目紧邻泽雅镇镇政府,周边多为乡镇村落,周边道路多为镇区主、次干道。场地基地狭长,南北两山相拥,周边环境为江南典型的山–村–水格局,形成较为狭窄的河谷,自然山水资源良好。建设场地为河道南北两岸用地,河道最宽可达130米,最窄仅40米。设计在现状利用的基础上,融入地域文化、山水情愫,利用生态廊道、植物岸线和滨水空间,打造一个具有休闲活力、雨洪调蓄功能的滨水公园。以“重塑生态廊道,感受休闲活力,演绎全新文化”为愿景,创造一个链接城市、自然和滨水的带状综合公园,构架一条充满活力的生态廊道,赋予场地多彩的岸线和全新的地域文化(图8)。

Figure 8. Rendering of Zeyalongxi Waterfront Wetland Park

8. 泽雅龙溪滨水湿地公园效果图

4.3.2. 李降垟房车露营营地

泽雅龙溪房车露营地位于温州市泽雅片区李降垟村域内,场地基地河道狭长,河岸绿地较大,南部为山区,周边环境为江南典型的山–村–水格局,自然山水资源良好。在原有绿地基础上设计房车露营营地,东西铺设车行道,汽车可驶入场地之中,大面积草坪可进行露营休闲活动,周围为房车基地,可进行预定入住。河岸增设码头进行游湖活动,岸边有利用原有滩涂进行戏水场地布置,让游客感受水文化的氛围(图9)。

Figure 9. RV camping site rendering

9. 房车营地效果图

4.3.3. 泽雅龙溪麻芝川长廊

泽雅龙溪麻芝川长廊一带位于温州泽雅龙溪麻芝川村域内,河道狭长,岸边为滩涂。通过对现场的踏勘,本设计结合现状已有的斜坡和绿地,在麻芝川长廊部分东西部增设两个停车场,中部进行麻芝川公园设计,公园内部设计戏水广场和中心大草坪,提升场地游玩性和可达性。内部设计慢行系统以形成一条贯穿堤坝、麻芝川长廊公园、枇杷采摘园的滨水游步道。利用现状卵石滩地,种植水生植物,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手法,布置丰富多样的慢行系统,特色娱乐采摘体验,墙体彩绘活动,打造整体休闲滨水娱乐区域(图10)。

Figure 10. Rendering of the Zeya Longxi Mazhichuan Corridor

10. 泽雅龙溪麻芝川长廊效果图

4.3.4. 泽雅龙溪将军岩景区

泽雅龙溪云上牧场一带位于温州泽雅龙溪将军岩地块内,河道狭长,原场地为大块天然牧场地。通过对现场的踏勘,本设计结合现状牧场,在牧场上方布置高架景观廊桥,廊桥直通牧场外围绿地与滨水慢行步道连接,组成慢行系统,中叉一条景观廊桥伸入河流,可在高处俯瞰龙溪风景。河道南岸增设慢行游步道贯穿整个地块,地块东部设计林下剧场,与中国文学寓言馆形成联动。河岸北部,场地东部增设入口进入水边,入口东部增设停车场,因高差较大设计一处建筑,为游客提供服务(图11)。

Figure 11. Rendering of Zeya General Rock Scenic Area

11. 泽雅将军岩景区效果图

4.4. 专项设计

4.4.1. 道路系统设计

本项目交通路线由车行线、骑行线和游步道组成,三者有机连接起来贯穿整个区域,使整个区域可达性增强,通过三者有机连接可以穿梭于龙溪两岸间。区域内的慢行系统由滨水步道、坝顶交通和亲水木栈桥组成,疏通龙溪西岸游线,与东岸进行连通,丰富游客游览路线,提升游览感受。机动车道纵坡一般≤6%,5%~6%,坡长 ≤ 600 m;6%~7%,坡长 ≤ 400 m;7%~8%,坡长 ≤ 300 m;9%,坡长 ≤ 150 m。

4.4.2. 植物设计

(1) 广泛使用乡土植物

植物是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乡土树种在森林生态建设、水土保持、丰富物种多样性和改善农村生态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场地设计中使用的乡土树种如:水杉、杉木、黑松等乡土针叶树;杨梅、樟树、小叶榕、杜英等乡土阔叶树;铺地柏、山茶花、茶梅、夹竹桃等乡土灌木。

(2) 注重生态效应,乔灌草立体搭配

充分利用植被的生态功能,乔灌草立体配置,形成近自然的、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功能完备的植物群落,使河道绿化与景观美化有机结合,处理水质污染问题。

(3) 植物生态系统设计

在不同的场景中不同的景观植被会营造出不同的湿地空间。本案绿化规划设计自然化、生态化,根据各区域的周边环境、景观功能及原有自然基础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形式的绿化种植手法来营造植物景观,主要分为澄江果趣植物景观、绿野长廊植物景观、清风林影植物景观,打造多样的植物空间。遵循植被的生态性,合理地选择不同的植物有针对性运用在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上,使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可自我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

4.4.3. 景观艺术小品设计

设计景观标识系统,提取当地竹纸文化基因,采用镂空灰色钢结构,内嵌竹材,整体色彩风貌与建筑相协调。设计水文化展示装置,以无动力互动水景为基础,融入风貌区景点名,在不同的节点给游人带来多元的水乐互动与多模块的交互体验,也使水这一风貌元素,贯穿全域。

5. 总结

本设计将泽雅文化作底蕴,旅游资源为亮点,因地制宜设计湿地公园、房车营地等网红旅游空间,以绿道串联节点,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风貌样板区不仅是串联城乡空间,衔接城乡风貌的重点区块,更是促进城乡融合、产业发展、文化彰显、生活宜居的示范区块。因此,在设计中因地制宜地以文旅融合为指导,可展现特色乡土文化,盘活旅游资源,振兴产业经济。

注 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J]. 中国农村经济, 1996(3): 3-5+10.
[2] 洪双勇, 周燕丽, 戴世续, 周骏, 吴春锋. 共同富裕建设背景下城乡风貌示范带建设规划——以十八村山水画廊规划设计为例[J]. 城市建筑, 2022, 19(23): 90-94.
[3] 李文静, 刘龙. 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7): 57-58.
[4] 傅才武. 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73(2): 89-100.
[5] 赵栋, 薛欣欣, 邓媛祺. 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践与思考[J]. 城乡建设, 2023(1): 50-51.
[6] 卢艳艳, 丁国建, 储家淼, 郑钢, 董海燕. 温州市园林植物应用现状与分析[J]. 福建林业科技, 2006(3): 24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