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增译是英译汉常用的翻译方法,其积极作用是“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规范和习惯,便于读者理解原意”(王中一,王涯,1992:p. 21 [1])。目前,国内学界对增译法的探讨多集中在文字内容上,关注词语和句式(如谭载喜,1999 [2];田艳,2001 [3];李银芳,2007 [4]),对非文字信息(如标点符号)的增译现象讨论较少。在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系统中,圆括号属于“标号”,主要作用是“标明或显示”相关内容(贺国伟,厉琳,2011:p. 92 [5])。圆括号是学术语篇中常用的视觉手段,它们一般成对出现,在准确传递语篇意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徐赳赳,付晓丽,2012 [6])。
翻译界关于圆括号使用的探讨很少,对圆括号增译的研究则更寥寥。文本抛砖引玉,尝试在这方面做些初探。本文选取哈佛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儿童哲学名著The Philosophy of Childhood的汉译本《童年哲学》(三联书店2020年新版)为例,采用语篇分析和文体学研究方法,探析该汉译本中的圆括号增用现象。
通过与英语原文严格比照发现,汉译本有明显增用圆括号的现象,共有66例用圆括号括起来的表达,这些表达在形式上是原文所没有的。乍一看,这些增用的圆括号表达有“不忠于原文”之嫌,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内容并非译者凭空捏造,其使用也有一定的规律。在详细展现这些增用圆括号的具体使用情况之前,有必要对圆括号的语篇功能进行简介。
2. 圆括号的语篇功能
圆括号的功能是“解释或修饰”,而非决定句义(Partridge, 1998: p. 63 [7])。作者把句子中的一些成分分离出来,给这些内容加上圆括号,被加圆括号的文字内容不会对句子结构产生影响(Burton-Roberts, 2006 [8])。在英语书面语篇中,作者用这种方式呈现句中次要或辅助的文字材料,用于补充、澄清、评论和说明上下文的相关内容(Lunsford, 2021 [9])。
含有圆括号的句子,可以被改写成不含圆括号的形式,虽然主要的意义也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但语篇形式的丰富性会大打折扣。作为一种视觉手段,标点符号是有效的修辞工具,用于传递语法及语用方面的差异(Quirk, Greenbaum, Leech & Svartvik, 1985 [10]; Dawkins, 1995 [11])。标点符号能直接反映作者的写作风格。标点的不同使用,对于书面语篇的意义和结构的转变,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torey, 2006 [12])。已有研究表明,一些著名作家、戏剧家和诗人都有其偏爱使用的标点符号,如Henry James爱用破折号、Virginia Woolf爱用分号、Nabokov爱用圆括号(Mitchell, 2020 [13])。国际著名学者Jan Renkema和Christoph Schubert在新版《语篇研究导论》中,明确把标点符号视为文体学研究要素(Renkema & Schubert, 2018: p. 189 [14])。
此外,圆括号形式还可以被归入元话语范畴。已有研究发现,学术语篇较多使用括号元话语。在学术语篇中,汉语括号元话语主要有五种功能:详释、释疑、补说、补足和介入功能(徐赳赳、付晓丽,2012 [6])。特别是介入功能,其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作者的“个人旁白”(Hyland, 2005 [15])。作者通过这种刻意安排,邀请读者介入语篇,直接与读者建立联系,以此增强语篇的吸引力(Hyland & Jiang, 2016 [16])。可见,圆括号形式本身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展现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篇的文体特征。
3. 圆括号材料的增用
一般情况下,圆括号不会单独在语篇中出现。它通常与文字内容相结合,在书面语篇中发挥作用。本文使用“圆括号材料”指称圆括号形式及其所包含的文字表达。
实例显示,汉译本中增用的圆括号,它们所包含的文字材料形式多样,既有词汇、短语,也有小句。哪些内容,被增用了圆括号?哪些是原文内容,哪些不是原文内容?通过对这66个实例进行细密分析发现,译者在以下三种语境条件下增用了圆括号:1) 原文中的独立成分;2) 原文中的非独立成分;3) 非原文字面表达的内容。这三类材料的来源、句法特征、分隔标记、数量及频次/占比的具体信息,详见表1。
Table 1. Materials added with parentheses
表1. 被增用圆括号的材料
来源 |
句法特征 |
分隔标记 |
数量 |
频次 |
占比(%) |
是原文 |
独立成分 |
逗号 |
单个 |
35 |
53.0 |
两个及以上 |
12 |
18.2 |
破折号 |
单个 |
1 |
1.5 |
非独立成分 |
|
7 |
10.6 |
非原文 |
|
11 |
16.7 |
总计 |
66 |
100 |
表1显示,被增用括号的情形,大部分(83.3%)是来自于原文。这是汉译本圆括号增用的主要场景,共有55个实例。译者用圆括号形式,把原文内容括起来。汉译本圆括号材料的文字信息,在原文中可以找到对应内容。这种对应关系,从语言形式上即可轻易识别。这种类别的增译,汉译本仅是在非文字形式上发生了改变,语言内容方面未见大变动。相比之下,“非原文”的情形是少数,但也并非孤证。这些来源“是原文”的圆括号材料,在这些实例中,有些是独立成分,有些非独立成分。下文详述实例的具体使用情况。
3.1. 原文为独立成分
所谓“独立成分”,是指在原文中不具有句法功能的文字内容,它是独立大队,游离于主流句式之外。表1显示,被增用的圆括号多数对应的是原文为独立成分的情况,共有48例,数倍于非独立成分的实例(n = 7)。细读原文会发现,这些独立成分的绝大部分(n = 47)在行文中是被逗号间隔,仅有一例是被破折号间隔。
3.1.1. 逗号间隔
在书面语篇中,逗号是常见的标点符号。逗号功能强大,可设置“插说表达和过渡表达”(parenthetical and transitional expressions) (Lunsford, 2021 [9])。“插说表达”添加评论或信息。因为它们经常打断一个句子的流动,它们通常被用逗号进行分隔。逗号还用于过渡语句(如as a result),连接副词(如however)以及其他用来连接句子的某些部分的表达式分隔开来。
独立成分被逗号间隔的实例有46例,包括两例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原文作者通过使用独立结构,体现个人的写作风格。正如赵元任(2005 [17])指出的,书面语篇中的句子,一般都经过作者的认真考虑,通常在形式上是完整的,除非作者有意把句子搞松散,搞成一个个片段。被译者用圆括号形式括起来的语言表达结构,就是这种“插说结构”(parenthetical construction) (Johnson, 1996 [18])。原文作者通过这样行文,来体现自己的写作风格。通过使用这些具有口头表达特征的插说,来表现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创设出作者在与读者轻松聊天的氛围。
根据独立成分个数的多寡,这些独立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文有一个独立成分;另一类是原文有两个及以上独立成分。原文为单个独立成分时,在汉译本中被增用圆括号的情况非常普遍(n = 35)。原文中的独立成分多为名词短语,译者将其翻译成汉语时,往往增用“是”字来强调信息,如例1:
原文:More than once I went with busloads of protesters, mostly students, to Washington to register my own dissent. (p. 2)
译文:我不止一次地挤在满是抗议者(大部分是学生)的大巴上,去华盛顿示威抗议。(p. 3)
原文内容下划水纹线;汉译本对应内容下划直线。原文含两个及以上的独立成分,且被逗号分隔的情况,在本文所选汉译本中有12例,占比近五分之一,值得重视。比如下例2,原文使用两个独立成分“say”和“a six-year-old”,译文添加了圆括号的使用:
原文:that these structures will be more nearly satisfactory than the superseded structures of, say, a six-year-old. (p. 17)
译文:一个标准的十二岁儿童无论其生理的还是心理的结构,都比此前(譬如六岁)的结构更接近理想。(p. 10)
有些情况下,增用圆括号的意义被扩展到展现译者的个人写作风格,如例3:
原文:…it need not, indeed, it cannot really, respect patient autonomy; (p. 98)
译文:……,但这并不真的需要(也不可能真正地)尊重病人的自主权……(p. 131)
此处增用圆括号也可,不增用也可。对于独立成分indeed的处理,还可有以下ab两个版本的译文:a) 它不需要,事实上,它不可能真正尊重病人的自主权;b) 它不需要(事实上,它不可能真正)尊重病人的自主权。
3.1.2. 破折号间隔
根据英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与逗号相似,破折号在书面语中也常被用于插说。在做插说结构使用时,作者用破折号来插入注释或突出显示句子中的材料。与逗号不同的是,作者用破折号来表达强调的意味。破折号的力度通常强于逗号或括号(Partridge, 1998 [7]; Lundford, 2021 [9])。由破折号间隔的圆括号增用情况,在本文实例中仅出现了一次,见例4:
原文:Indeed, he even named museums—other than his own—that might be interested in such a show. (p. 117)
译文:说实话,他甚至点了对这种展览会感兴趣的博物馆的名字(他自己的那所博物馆除外)。(p. 162)
书面语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与语篇意图紧密相关。译者为原文被破折号间隔的内容,增用了圆括号形式。表面上看,好像与原文的意图不相一致。但译者将圆括号结构放置于句尾,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译者利用信息组织“尾重”(end weight)的原则,把原文强调的内容放在句子尾部,凸显该信息的重要性。何自然(1997: p. 195 [19])强调,翻译的重点是译意,这个“意”指的是原文作者的意图。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强调,译本要清晰地反映出原文的意义和意图(Nida, 2004: p. 166 [20])。此处这个圆括号增译,巧妙地呈现出原文作者的思想意图,算得上一个不错的译法。
3.1.3. 与原文的对等情况
本文倾向于把原文为独立成分的实例,视为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上的对等。因为这些独立成分特殊的结构特征,其存在并不影响整个句子主要意义的传递。这种对等情况在本文共有48例。再仔细观察会发现,这里面的多数(n = 34)处于与原文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位置,占比高达71.0%。其中,32个实例处于句中。原文内容位于句子中部,而汉译本增用括号材料也同样也位于句子的中部。见例5:
原文:…that young children, many of them, are naturally philosophical. (p. 6)
译文:幼童(至少是大多数幼童)天生便具有哲学思维,这似乎令成人感到惊异。(p. 8)
另有两例位于句尾,是尾部插说,属于典型的口头话语中的追补成分。原文处于句尾的位置,汉译本的相应内容也出现在句尾。见例6:
原文:…I might eventually learn to function as my own authority figure, my own “lawgiver”. (p. 55)
译文:……我终于学会让我自身成为权威人物(我自己的“立法者”)。(p. 67)
就分布的位置而言,也有一定数量的形式上不对等的情况(n = 14)。这些情况可细分为两种类别:一是“句尾变句中”;二是“句中变句尾”。第一种情况“句尾变句中”是指原文为句尾成分,但译文却是句中成分。此类情况是多数,共有11例,如例7:
原文:The boy’s mother talks first, then the grandmother, who is also the book’s narrator. (p. 37)
译文:小男孩的妈妈先说,外婆(她即是书中的“我”)后说。(p. 41)
第二种情况是“句中变句尾”,即原文为句中成分,但译文却被放置在句尾。这种情况共出现了三次。这种变动,多是由于原文内容较多,语句结构比较复杂。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的系统差异,对原文内容思想进行了深度整合,对语序进行了较大调整的结果,如例8:
原文:His claim is the more interesting one that the goods of childhood and the goods of old age are less valuable, indeed much less valuable, than the goods available at the prime of life. (p. 118)
译文:他有一个有趣的观点,那就是童年和老年的善与壮年可获得的善相比,价值较少(可说几乎没什么价值)。(p. 163)
3.2. 原文非独立成分
原文非独立成分的情况相对少见,本文识别出7例。其中有两例是发生在同一语句中,译者为同样的介词短语结构增用了圆括号形式,如例9:
原文:If we can assume that modern primitivists like Grandma Moses and Henri Rousseau and conceptual artists like Marcel Duchamp and Andy Warhol do deserve … (p. 121)
译文:如果我们能推定现代原始主义画派(如摩西婆婆、亨利·卢梭)和观念艺术家(如马塞尔·杜尚和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值得……
但这增用的圆括号,是否算“增义”或“随意添枝加叶”(李银芳,2007:p. 48 [4])?此处如果使用逗号做间隔,译语效果是否更好?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增译的适宜性往往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符号系统不同”(田艳,1994:p. 4 [3]),如例10:
原文:…to the conclusion that any life that includes real living has a beginning, a middle, and an end. (p. 90)
译文:推向这一结论:一切生命(包括正在活着的生命)都有一个起点、中点和终点。(p. 120)
原文that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属于非独立成分。译者为这部分内容增用了圆括号形式,显然是希望保持原文的行文特点。虽然译文有弱化限制性定语之嫌,但它却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有利于读者理解原文。译者在这里增用圆括号,是采用了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
3.3. 非原文内容
在增用圆括号实例中,有10例无法找到原文对应的内容。译者为非原文内容增用圆括号表达,这种情况虽然占比不高,但鉴于“翻译就是要全面再现信息或者说尽可能再现信息”(田艳,1994:p. 2 [3]),这种看起来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式,也值得进一步讨论。这些被“莫名”增用了圆括号的实例,大致可归为三种情况:
3.3.1. 重复前文重要信息
圆括号材料是为便于读者理解而添加的背景信息。这些背景信息多为前文提及的信息,是原文本就有的语义内容。这种情况下,译者增用圆括号结构,这属于重复原文的相关内容,并非任意增添新内容,如例11:
原文:I don’t think there is any age such that it is natural for children of that age to ask why it is that we don’t generally see double. (p. 39)
译文:我并不认为有一种特定的年龄,一旦儿童到达这个年龄便会自然地发问:“为什么我们通常并不(双眼)重视?”(p. 44)
冉永平(2012 [21])指出,译文形式的选择,要易于被读者接受。汉译本增用圆括号形式,读者完全可以接受,因为学术语篇的作者,通常使用圆括号对所写的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
3.3.2. 避免歧义
谭载喜(1999: p. 1 [2])指出,翻译正确与否,不仅在于读者正确理解译文,还要保证“读者对译文不产生误解”。有时译者增用圆括号形式,把要强调的内容凸显出来,避免读者误解,如例12:
原文:For me it is a story of exciting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 a natural exercise in speculative metaphysics. (p. 47)
译文:对我而言,这是(儿童)对激动人心的智性成就的经历,是对思辨形而上学的自然练习。(p. 55)
假想,此处汉译本没有圆括号结构“(儿童)”,这就可能导致读者误解,以为这个经历是作者本人所经历的事情。原文的英语句子确实存在歧义,一般读者很难根据上下文辨识出哪种意思是原文所要传递的正确信息。译者增用圆括号结构来消除句子歧义,这对读者友好的行文特征,是有效的翻译策略。
3.3.3. 重复解释
不同的读者群体,理解能力有差异,应该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进行翻译(Nida, 2004 [20])。The Philosophy of Childhood是儿童哲学的代表作,它既是面向小众的哲学类学术语篇,也是面向大众的、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科普类书籍,其读者群体比较广泛。对于它的翻译,既要符合科技翻译的严谨、精确,也要适当灵活变通,不拘泥于死板教条的做法。译者可以增用圆括号结构,强化对某些重要文字内容的解释,如例13:
原文: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these terms mean includes our ability to assimilate other cases to these paradigms. (p. 62)
译文:我们对这些术语意蕴的理解,包含了我们将其他情景同化为这些范例(典型情景)的能力。(p. 77)
原文中的paradigms,译文已将其正确译为“这些范例”。有趣的是,在其后,译者又添加了“(典型情景”)这个圆括号结构,对“范例”的意思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这看似画蛇添足的做法,估计是译者考虑到读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觉得他们可能对“范例”产生不同的理解,于是增加圆括号结构,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汉译本显然不再仅仅是机械地传递原文信息,而是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通过增加相关内容,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助力读者消化原文的难点信息。此种做法虽有“过度翻译”之嫌,但也情有可原。
4. 结语
翻译,不仅包括语义的翻译,也包括文体的翻译(谭载喜,1999:p. 1 [2])。圆括号的使用属于文体范畴,涉及圆括号的翻译也属于文体的翻译。一般来说,汉译本增用了圆括号,即构成形式上的不对等。但这种不对等很多时候情有可原。本文对汉译本中圆括号的增用现象考察后发现,译者倾向于为原文的独立成分添加圆括号,而那些被译者添加的圆括号材料,在内容方面大部分忠实于原文,译者并未过于主观、武断地任意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译本中增用圆括号材料,这属于译者的创意翻译。
本文仅选用了一部汉译本为语料,样本有限,所有的发现只是初步研究的结果,不足之处,望学界批评指正。关于圆括号在原文及译本的更多使用情况,目前还有很多未知,值得进一步探究。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燕赵本土文化外译工程”(ZD201923)的相关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