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大国间竞争加剧,美国对我国的经济遏制策略显著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健增长。为破解此困境,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关键,这类企业聚焦于供应链核心环节,具备高创新力和抗风险力。政府已密集出台政策予以支持,但企业间合作不深、动力不足等问题依旧突出。本研究深入分析“专精特新”企业的内涵、现状与支持政策,为优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路径提供对策建议,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is complex and ever-changing, with intensified competition among major powers.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containment strategy towards China h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teady growth of the country’s economy. To solve this dilemma, cultivating “specialized, refined, unique and new”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s become the key. These enterprises focus on the core links of the supply chain and have high innovation and risk-resistance capabilities. The government has intensively introduced policies to support it, but problems such as weak cooperation and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among enterprises are still prominent. This study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of “specialized, refined, unique, and new” enterprises, provi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specialized, refined, unique, and new”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1. 引言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美国对中国的“卡脖子”行为极大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专注于供应链上某一核心业务或环节的中小企业,其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破解“卡脖子”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和扶持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被“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和供应链核心环节集中资源进行攻关,同时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充分合作,构建安全可靠、创新高效的产业链。为此,中央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出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然而,“专精特新”企业供应链各主体间的合作深度不足、培育路径不明确、企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仍非常突出,影响着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而现有的理论研究亦不够充分和深入,难以有效指导实践。
本研究基于此背景,本研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起源、内涵、研究现状、政策支持等方面展开系统分析,为提高“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能力提供理论工具。
2. “专精特新”的起源和内涵
在早期研究阶段,学者们倾向于将“专精特新”这一概念进行拆解分析。“专”这一维度,核心强调的是专业化与专一性战略的运用。如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专一性战略,该战略倡导企业应将业务重心精准定位于某一特定市场区域或顾客群体,通过高度聚焦与定制化服务,构建并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精”主要指精益生产、精细化管理[1]。“特”主要被理解为独特性。如邢明青等学者曾明确指出,企业的“特”,包括但不限于服务特色化、产品特色化以及形象特色化等[2]。“新”则聚焦于创新这一核心概念,约瑟夫·熊彼特曾深刻阐述,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新产品或新特性的开发,它还涵盖了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方法的引入、新组织形式的建立等多个方面[3]。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专精特新”也进行了整体的讨论,李天舒认为“专”指专业化;“精”指精细管理;“特”指独有或更好;“新”指创新[4]。《“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提出,“专精特新”即指“专业、精细管理、特色和创新”。
通过对既有研究的不断梳理可以发现,虽然学者们已经从多个维度剖析“专精特新”的内涵,但对其解读仍存在争议。“专精特新”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关键环节,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中坚力量,推动“专精特新”相关研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然而,相关概念及定义尚未厘清的现状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3. “专精特新”企业研究综述
目前,“专精特新”企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梳理、国内外案例分析、发展路径、制约因素、竞争力提升等方面。从政策培育来看,陆岷峰等认为当前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包括政策零散且不够系统、缺乏后续的落实方案、缺乏对企业自身力量的培育、金融机构对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等[5]。从案例分析来看,赵奉杰梳理了德国、日本的利基企业,提出了技术、客户、产品、国际化战略、供应链渗透为核心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经验[6]。从发展路径来看,刘昌年等以江苏省为例,提出了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路径[7]。制约因素方面,董志勇等认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支持政策尚未形成体系、基础研究薄弱、“数字鸿沟”引致转型动力和能力不足、创新生态体系中主体间协同不足四方面[8]。竞争力提升方面,马骏以上海市为例,从思想、行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9]。
从既有研究内容来看,大多数学者以地区、政策、企业内部环境为切入点,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培育等展开研究,但以组织视角展开的研究较为匮乏。虚拟组织是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因其灵活、柔性的特点,能够快速适应外部变化,因而逐渐成为21世纪的主流企业模式。当今正处于一个复杂、易变的“乌卡时代”,“专精特新”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其组织柔性,以适应国际环境的瞬息万变,因此,本研究以虚拟组织视角对“专精特新”企业展开研究,以提供现实的指导,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缺失。同时,我国各行业供应链上下游间合作深度不足、缺乏战略协同的问题日渐突出,表现在库存高、交货时间长、反应灵敏度低及产能过剩等方面,已有学者关注到“专精特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问题,但如何实现“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协同,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补链”“强链”尚未得出有效结论。因此,本研究将同时从虚拟组织和战略协同的角度对“专精特新”企业战略协同的方式、过程、机理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战略协同水平测度模型并进行检验。
4.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及重要性
(一)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
截至2021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成功遴选出三批次,总计4762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特别是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上海及北京,这六大省级行政区均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各自拥有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均超越了250家门槛,其中,浙江与广东更是以惊人的470家和429家领跑,双双突破400家大关[10]。
从分布来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地理分布显著偏向于我国沿海地带,这些地区以其民营经济的高度活跃性和较强的经济外向性为特点[11]。转向行业布局,超过六成的“小巨人”企业扎根于工业“四基”这一关键领域,七成以上拥有超过十年的行业深耕经验,八成以上的企业在各自所在省份的细分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而九成则聚焦于制造业这一核心领域。
在资本市场层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群体备受瞩目。截至目前,已有421家此类企业或其关联子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另有17家企业在北交所实现上市,同时,还有38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其中,精选层、创新层、基础层的企业数量分别为13家、139家和230家,展现了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强劲吸引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 “专精特新”企业相关政策分析
近年来,随着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已迈入一个全新的加速阶段。在国家战略规划的宏观指导下,财政部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1年伊始共同颁布了《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此文件明确了从2021年至2025年的五年间,中央财政将设立并拨付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的专项扶持资金,旨在精准助力超过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5]。
在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高度重视并明确提出了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置于核心地位,视其为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加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战略引擎和关键驱动力。
紧接着,为积极响应并深化这一战略部署,同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21年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该通知针对那些在行业中掌握“专精特新”核心科技,特别是在攻克关键技术瓶颈、破解“卡脖子”难题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中小企业,明确要求金融机构需量身定制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以确保资金支持的时效性与精准性,助力这些企业稳健前行。
同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携手其他五个相关部门,共同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与提升。
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产业链、供应链及创新链的安全保障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凭借其独特的补链、固链、强链能力,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与产业稳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激发这些企业的潜力,促进其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以确保其能够在更加稳健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国家的经济安全与产业竞争力提供坚实支撑。
(三) “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性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其深耕细分市场的专注度,牢牢占据产业链、供应链及创新链的核心位置,展现出卓越的抗风险能力。它们不仅是推动“补短板”“锻长板”战略的重要力量,还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关键稳定器的角色[12]。相较于过去我国企业普遍追求规模扩张与高速增长的模式,“专精特新”企业更加注重在产业链特定环节的深耕细作,致力于提升专业化水平,力求在全球细分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其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核心动力源自不懈的创新精神。在我国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征途中,中小企业作为主力军,正随着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不断前行,其本质与产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解构与重构。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以其业务的高度聚焦和灵活性,在创新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能够更迅速地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13]。
最后,“专精特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可持续繁荣的重要基石[14]。回顾过往,我国企业界曾一度聚焦于规模的快速扩张与速度的竞赛,这一策略虽在特定历史阶段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但也逐渐暴露出粗放式发展的弊端。此外,资本市场的集中化趋势加剧了市场垄断,对中小企业的成长空间构成了挑战,进而抑制了整体经济的活力与创新。
在此背景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市场定位脱颖而出。它们以创新为引领,深耕于细分市场,专注于提升专业化水平,通过精细化的产业分工与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在各自领域内构建起相对优势。因此,大力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仅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面向未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5.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对策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对策,为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指导。
(一) 强化制度保障
为了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需不断优化与升级体制机制,同时强化政策支持的力度,从而为企业的创新之路铺设坚实的制度基石。这一过程中,关键在于打破束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传统体制壁垒,致力于构建一种“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即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制度创新应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力推手,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优化等手段,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成果又将反过来推动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形成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 实施“短板工程”
针对关键技术领域,以及涉及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核心产业,实施“短板工程”充分利用我国“集中资源、高效执行”的独特政治与体制优势,借鉴“两弹一星”精神中的团结协作与攻坚克难精神,汇聚全国科研力量与产业资源,进行集中攻关。
在此框架下,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直接领导,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机制,确保资源高效配置与任务精准执行。同时,实施一系列特别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为这些关键领域提供灵活、有力的政策支持,进而有效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推动战略必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安全保障。
(三) 加强人才培育
人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世界各国在人才培育与引进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如韩国设立了专业人才支援中心,旨在为中坚企业提供专业人才的招聘与配置服务。此外,韩国还实施了海外专业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业从国际市场上吸引高端人才,并特别关注从日本等先进国家聘请退休技术人员,以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日本则支持企业开发通用软件平台,旨在将企业内部员工在出货、生产和质量管理等领域的宝贵经验与技术进行数字化存档。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企业内部知识的有效传承,还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与创新能力。
德国则以其独特的职业培训制度闻名于世,通过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德国确保了其劳动力队伍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企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倡导领军企业积极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发挥其在行业中的引领与示范效应,持续深化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合作。旨在构建稳固的上下游协同生态。通过此类合作,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还能激发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推动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铜陵学院皖江区域经济研究所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皖江城市带“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及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023tlxywjz02);横向课题:绿色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2024tlxyxdz12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