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1]。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方面教育工作也紧紧围绕课程展开。特殊教育的课程建设,对于彰显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育人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2]。基于此,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先后在多个政策文件中从课程的角度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发展做出指引。2007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各盲、聋、培智学校根据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这是继我国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特殊教育领域里的一次重大改革,特殊教育课程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3]。2016年5月教育部印发《盲校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聋校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结合特殊学校课程实施现状,确定了特殊学校的课程性质、设计思路、实施建议等内容,为三类传统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工作指明了方向[4]。在政策的指引下,特殊教育课程建设与教育质量明显得到提升,特殊教育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对特殊教育课程提出要求:到2025年特殊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课程教材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5]。这些举措体现了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视,也表明了课程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意义。
研究特殊教育课程对于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与文明进步有重要意义[6]。为把握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学术研究情况,本文采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中国知网的现有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全面了解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研究热点领域及前沿趋势,以期为我国新时期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文献来源与处理
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搜索文献,时间不限,第一回合搜索主题为“特殊教育”AND“义务教育”AND“课程”;第二回合搜索主题将第一回合中的“特殊教育”替换为各类具体的特殊儿童(包括“盲”“视障”“聋”“听障”“培智”“智障”“孤独症”“自闭症”等相关词汇)。对两个回合搜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去除人物访谈、会议报告等非研究型文献以及重复文献等,最后获得164篇有效文献。
2.2. 研究方法与工具
文献计量法是通过统计文献数据,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的分布、关系和变化规律等,得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并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7]。本研究使用陈超美博士等人研发的CiteSpace (6.1.R3版本)进行可视化分析,该软件可进行文献计量的可视化分析,将研究样本以可视化图谱的方式呈现,可以较为直观的了解当前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
2.3. 研究过程
首先,将中国知网筛选出的164篇文献以Refworks的形式导出;其次,运行CiteSpace软件,对导出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并获取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关键词突现图谱、关键词时间线图谱;最后,对获得的图谱进行解读,分析总结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研究热点以及前沿趋势。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主题的体现,高频关键词能够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8]。运行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首先,根据所选的164篇文献最早的发布时间在2001年,时间区(Time Slicing)设置为2001~2024年。其次,对部分相似含义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视障”“盲教育”“盲校”合并为“盲校”;将出现频率小于5的关键词设置为不显示,保留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最后获得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1所示。
Figure 1. Keyword co-occurrence knowledge map
图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1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旁的文字即是其对应的关键词,关键词的字号越大表明其出现频率越高。在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培智学校”“聋校”“盲校”“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等关键词是高频词汇,也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研究热点。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可以由节点之间的连线的粗细体现,连线越粗,代表共同出现的频率越大。从图中可发现,当前研究大多围绕三类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即培智学校、盲校、聋校展开,多数研究聚焦于对《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解读上,还有部分研究着眼于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总体来说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研究相对集中,且聚焦于三类传统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国内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研究的热点领域,在Citespace中利用LL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
Figure 2. Knowledge map of keyword clustering
图2.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Table 1. Keyword clustering table
表1. 关键词聚类表
聚类名称 |
聚类大小 |
标签词(前5位) |
盲校 |
29 |
课程标准;培智学校;课程建设;视障教育;盲文版教材 |
聋校 |
24 |
内外部条件;教学风格;义务教育;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
培智学校 |
24 |
培智学校;康复训练;课程标准;医教结合;课程设置 |
特殊教育 |
23 |
特殊教育;台湾地区;课程标准;比较研究;研究热点 |
实验方案 |
22 |
义务教育;实验方案;新课程方案;沟通与交往;思想品德 |
课标 |
9 |
生活语文;课程标准;生活适应;课堂教学;支持策略 |
比较 |
5 |
实验方案;课程方案;国家;上海市;比较 |
图2中显示了7个聚类,分别是盲校、聋校、培智学校、特殊教育、实验方案、课标、比较。为了了解每个聚类下具体包括的研究热点领域,在图2基础上,生成关键词聚类表,选取每个标签下前5位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解读,关键词呈现在表1中。
结合图1、图2和表1呈现的信息,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三个领域。
3.2.1. 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的分析解读
在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时“解读”这一关键词是高频关键词,通过观察与“解读”相关的关键词可以发现:从2016年《课程标准》颁布后,相关领域研究集中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分析《课程标准》的内涵。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的文本解读,主要涉及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总体特点及要求、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不同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及要求[9]。对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课标的分析集中于三类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对特殊教育学校不同学科的课标的分析因学校类型有所不同,盲校的学科有:综合康复、定向行走等18门课程;聋校的学科有:沟通与交往、律动等14门课程;培智学校的学科有:生活适应、艺术休闲等10门课程。2) 评析《课程标准》的意义与价值。主要分为对《课程标准》制定的合理性的论证或者对其不足之处的反思与展望。3) 与其他课程标准进行对比研究。最常见的是将特殊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普通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比,通过对比分析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在制定上对特殊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考虑。此外,还有研究将大陆的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与香港、台湾地区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特殊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反思大陆地区的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的不足以及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
3.2.2. 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
这一领域的对应的关键词包括:“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方案”“支持策略”。2016年《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当前研究关注在《课程标准》背景下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实施现状,分析特殊教育学校的具体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相应对策。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建设以及课程设置的考察分析。当前研究尤其关注对各类特教学校中对特殊学生的功能改善和能力提升的相关课程的设置,盲校的综合康复、定向行走和社会适应课程,聋校的沟通与交往、体育与健康以及律动,培智学校的康复训练以及运动与保健等课程是当前研究中最多被提及的。
另外,还有部分研究关注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以及当地社区的传统、特点和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特教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当前对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原则及依据、意义及内涵等方面的问题,探索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
3.2.3. 基于标准的特殊教育课程教学的研究
与这一领域对应的关键词有“教学风格”“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谈及课程问题时,教学问题也经常被提及,在学校教育中课程与教学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核心[10]。2016年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每门学科的教学建议,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实施指明了方向。目前的研究围绕特殊教育学校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结构等方面开展的尝试进行分析,评价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实践并尝试提出指向具体的教学实践的有效建议,为更好地落实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提供参考。
3.3.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为了呈现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研究在不同时间段的具体内容,展现某一时间段的前沿趋势,运行CiteSpace软件,生成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如图3所示。
Figure 3. Keyword timeline diagram
图3.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研究有由少到多、研究领域由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并且相关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关注点。结合图3以及阅读相关文献,根据研究的范围和层次,可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研究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初步发展期(2001~2006年)、成熟期(2007~2015年)、深化期(2016~2020年)、新时期(2021年至今)。
3.3.1. 初步发展期(2001~2006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处于起步时期,各项与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课程相关的政策开始出台,相关的研究随之出现,但研究数量总体较少且研究方向单一。
1993年10月,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制《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和《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随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为培智学校统一编写的教材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11]。1994年10月,《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发布。199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聋校教材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12]。各类特教学校这一时期开展课程改革,探索符合特教学校的课程设置,部分学校开始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全国各地出版了不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13]。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是“课程改革”“课程设置”。
3.3.2. 逐渐成熟期(2007~2015年)
这一时期,我国传统的特殊教育的课程体系已经逐渐成熟。2007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了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并重的指导思想,成为我国特殊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4]。《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既是对我国以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完善,也是特殊教育课程逐渐摆脱“简单移植普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15]的积极探索。此外,《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还提出,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社会环境、学生需求等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在这种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背景下,关于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研究相对较多,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聚焦于“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校本课程”。
3.3.3. 深化期(2016~2020年)
这一时期,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研究更为深入,开始着眼于解读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与建设。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课程标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特殊学生专门制定的一整套系统学习标准,是对我国以往特殊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16],对于特殊教育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执行课程标准,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对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解读的研究。另外,《课程标准》还专门开发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如盲校《定向行走》、聋校《沟通与交往》、培智学校《运动与保健》等,意在促进特殊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解决功能补偿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17]。这些特色课程也是这一时期的热点,一些研究对这些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情况进行了考察与反思。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是“课程标准”“解读”“课程建设与实施”。
3.3.4. 新时期(2021年至今)
这一时期,在前期《课程标准》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指导下,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已获得较大发展并趋于完善,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开始转向对新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的探索上,从更多层面探索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方法,研究趋向多元化,研究主题有“教学”“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3.4. 结论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结果,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研究有如下特点:1) 当前研究热点集中于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的分析解读、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基于标准的特殊教育课程教学的研究。2) 我国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研究有由少到多、研究领域由单一到多元的特点,并且相关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关注点。从研究主题的变化来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发展日益完善。
4. 思考与展望
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发展日益完善,相关领域的研究日渐丰富且走向多元。为促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未来研究应加强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关注。
4.1. 扩大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课程研究对象的范围
当前我国的特教学校类型仍然以三类传统特殊教育学校为主,相关的课程标准、课程建设也都围绕盲生、聋生、智力障碍学生展开,针对其他类型的特殊儿童的课程研究比较少见,特殊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需要课程研究关注到更多类型的特殊儿童。目前我国除三类传统的特殊儿童外,孤独症儿童的数量庞大,2019年,五彩鹿孤独症研究院发布《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显示,中国孤独症发病率达0.7%,目前已约有超1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12岁以下儿童约有200多万。在孤独症儿童人数逐渐增多的背景下,国家对孤独症儿童的专门教育也越加重视。2021年12月,《“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针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要合理布局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鼓励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5]。当专门的孤独症儿童特教学校建成后,为孤独症儿童制定专门的课程标准、设置有针对性地课程等是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如何根据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有效的课程标准、设置相应课程并有效实施课程都需要专门的研究来探索。
4.2. 主动构建和实践本土化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建设到目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提升并趋于完善,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18],教学方法偏传统,缺乏多样化教学策略[19],课程评价方式有一定随意性,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等问题[20]。在当前我国追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借鉴一些国外的有益经验是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可行路径之一。国外一些特殊教育发展历程长、实践效果好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国家,经历过多次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内容、评级方式等方面都形成了详细而完备的体系。未来研究可关注对这些国家的课程建设方面的分析解读,从中学习先进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并在基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新方向,主动构建并实践本土化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
4.3. 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的研究热点中少有关于职业教育的内容,职业教育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中有所缺失,特殊学生缺少职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当前,普职融通、基础教育渗透职业教育是国际社会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21],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仍然落后于世界发展,需要继续加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中职业教育相对薄弱,甚至一些特教学校并未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特殊学生由于缺乏就业所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难以顺利就业,融入社会困难,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融入职业教育的内容、设置职业教育的课程至关重要,这既是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特殊学生职业能力,促进他们就业与融入社会的内在要求[21]。在此需求下,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中融入职业教育的内容,如何设置及设置怎样的职业教育课程是未来研究需要加强关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