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庭服务介入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对新时代要求和乡土资源的双重考量,新时代农村社区的家庭面临传统文明消解、家族宗法制度解体等新的挑战和矛盾,但家庭建设本质上仍是“希望的空间”。家庭建设的必要性在宏观层面促进社会资本的丰厚,中观层面减少二元社会体制矛盾,微观层面促进现代性元素对于传统家庭的更新改造都有着必要性,因此通过改善道德、信仰、理念、生活方式的文化培育,利用乡土扶持政策在农村社区结构中对家庭进行经济建设,以及通过家教家风的传承性特征实现家庭服务的长久有效,这是对乡土资源使动性、可用性持续性的利用。同时更应关注到家庭的建设是现代化的媒介,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实现更高水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Abstract: The involvement of family servi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tutelage and family culture in the new era is a doubl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and local resources. Families in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new era face new challenges and contradictions, such as the dissolution of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of the family, but family construction is still essentially a “space of hope”. The necessity of family building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enrichment of social capital at the macro level, reduce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dualistic social system at the meso level, and promote the renewal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with the elements of modernity at the micro level.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family services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cultural cultivation of morals, beliefs, concepts, and lifestyles, the use of local support policies for the economic building of families in the rur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family values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customs. The long-lasting effectiveness of family services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morals, beliefs, ideas and lifestyles, cultural cultivati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families in the rur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rough the use of local support policie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family values through family teachings and morals are all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family services, which is the use of local resources in a sustainable manner,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mily is the medium of modernization and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a higher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1. 问题提出:新时代农村社区中家庭的机遇及冲突
1.1.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农村社区是家庭建设“希望的空间”
新时代必然带来机遇与挑战,同时也给予人们新启迪。新时代的发展路径与农村社区家庭生活中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有着不谋而合的思路,即传统与继承并存,创新性发展的道路。言而总之,新时代是农村社区家庭建设与家庭服务的场域,因此笔者在本文中给予新时代一个定义,新时代标志着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建设进入了新时期,是开启更高水平协同发展的新基点,社会各个层面都有了更高水平的新要求的时期。新时代的发展强调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共同发展,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平公正,推动我国走高质量现代化的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时期。
新时代对我国城乡区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社区是现代经济的躯体和脉络,而农村社区却是现代生活的灵魂与根基,从乡土社会中诞生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人情关系,分析以血缘、地缘关系为联系所组成的宗族、氏族发展,揭开“共同体”面纱的重要一环。农村社区作为可能被贴上负面标签的“区域生活共同体”,长久以来可能会被认为是落后、资源匮乏、愚昧无知、缺乏理性和科学亟待启智的集合体,但这种说法本质上是在线性进化论影响下,城市中心主义等理论对于农村社区发展性的一种抹杀。实际上,农村社区是家庭建设“希望的空间”,诸多充满强链接作用的元素,在农村社区的建设中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1.2. 新时代农村社区家庭建设的双重冲突
新时代带来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为农村社区发展带来可能性,但机遇的背后也有诸多矛盾冲突,使得农村社区的变迁寻求着一种微妙的平衡,集中体现为农村社区的家庭建设面临着外部环境变迁和内部价值冲突的双重影响,给家庭建设带来风险和挑战,诸多主体共同找寻可靠解决措施,保留社会纵向运行背景下的村社特质,因此冲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农耕文明消解与工业文明的兴盛对于传统家教家风的重塑
农耕文明的消散和工业文明的繁荣,首先使得农村社区的经济体制发生的巨大的转变,以土地为资源的农业生产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精神,文化的新追求,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需求出现矛盾;同时农村社区依靠血缘将乡土地域划分为鲜明的辈分等级、权力等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且类似”,而城市社区文化的强势入侵却使得农村社区的文化“似乡非乡”“似城非城”。城市社区依托制度、制度规则、利益将个体联系,而农村社区作为传统社会的继承,社会约束依靠非正式约束,即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德行与情感,处于双重文化中的农村社区中的个体和家庭必然受其影响,其行为态度、感情伦理、信仰习惯等因素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中经历巨变,并影响到对于家庭建设、家风家教建设的认知。
1.2.2. 支撑传统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家族宗法制度与家国同构制度的解体
在中国传统的家国同构社会结构下,个体与家庭共同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传统社会中,“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1]家族宗法制度、家国同构制度与我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密切相关,以宗族和氏族为联系,共同参与生产资料的获取,维系社区的生活空间,是保障血缘的继承,并占据地理位置获得相应资源的重要因素。人们通过血缘的强联系,共同守护所在的家和国,因此社区中的人们宛如一个“共同体”,并形成腾尼斯所说的社区的共性,但现代文化的传播,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个体化的过程,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社区,也走向了个体化的方向。人们的关系经历着重大的变迁,从集体走向个人,传统意义上的初级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变得名存实亡,沦落为理论层面的概念,而并非互动的集体生活的“内核”,同时各种强势文化的入侵,也使得民族认同感不断地降维。
2. 现实需求:系统视角下家庭服务介入农村社区家庭建设的必要性
协同发展本质上是社会层面提供的一种多专业、多背景的专业人员力图通过专业服务和一系列包裹式服务实现增能的社会资源网络的建设,并通过网络的建设惠及每个资源网络中的每个结点,即社会中的主体,涵盖社会系统中的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实现宏观结构调整和微观个人境遇改善的协同,切实推进发展性导向的工作。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社区治理的评价体系,采用宏观中观,微观总体架构[2]。农村社区是重要的乡土资源,农村家庭是重要的资源平台,关注乡土文化和家庭建设,是推进更大层面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环节。
2.1. 宏观层面建构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和社会资本
农村社区中的家庭实体和文化,总被污名成为经济资源匮乏、缺少理性科学知识、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的空间,在其中生活的个体因此应该受到社会的“援助”,但这种说法却实在深刻地印证了传统视角对于农村社区家庭认同的“问题导向”,忽视了即使处于差距对比中的劣势方,也有可挖掘的资源和氛围,并能够和城市家庭的发展呈现出一体两面,协同进步的局面。以发展的视角看待农村社区的家庭建设,是构建社会资本、维系社会文化的重要一环。社会资本不同于经济意义上可用数值衡量的资本,社会资本是处于联系中的人们之间的一种感情,人们之间的关联、资源网络、互惠性规定给各方主体带来的便利和信任,并以此减少社会交往的成本和代价,社会文化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本质性特征,文化所表现出的差异比其他任何特质都要明显的多,在代代相承中实现对于社会群体的约束和教化,农村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内部与家庭邻里的矛盾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睦,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因而家庭是与和谐社会直接相关[3]。因此农村社区的家庭建设,是社会资本建构的重要场景,更是推动文化通过社区和家庭两个环境要素进行协调。
2.2. 中观层面减少城乡社区二元体制矛盾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差异与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事实上,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的确促进形成了二元差距的不同生活空间。二元社会结构指在同一个社会生活的空间中,明显的同时,并存着相对现代和相对非现代的两种社区,既包含社会性质上的差异也包含生活方式上的差异,迅速推进现代化和社会整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默认是迅速推进现代化的选择,但并不代表着对于一元和二元社会的差距可以听之任之。如果在同一个社会中,两个社会体制的差距过大,则会导致处于一元社会中的群体滋生出对社会不满的情绪,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因此对于农村社区进行发展,挖掘家庭的资源,协同城乡发展,摈弃城市中心主义的影响,创新性发展多元中心的城乡格局,以点构线,以线构面,有的放矢地整合资源,精准发展,实现农村社区家庭的改革创新,是对新时代实现我国实现惠及全体人民发展目标的回应,更是缩小城乡差距、化解二元社会矛盾的应举之义和当务之急。
2.3. 微观层面推进现代化家庭建设元素的下乡进村
农村社区现代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更有“农民群体”向“市民群体”的转变,农村社群的改变不仅仅集中于可用数据衡量的经济体量扩展,更有看不见的非物质因素的“下乡进村”,作为显性改变和隐形改变并存的农村社区家庭服务过程,家庭建设的服务契合外部生存环境和内部结构调整的双重因素,故家庭服务的内涵也涵盖家庭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家庭资产建设理论的引入、家庭教养模式改善、社会支援网络的建设等都是新时代家庭社会服务的重要议题。在我国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下,推进农村社区和农村家庭在保留乡土特质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生活元素的引入实现生活的便利和改善,是更大层面体现国家“亲权履职”功能的重要体现,乡土的继承和现代元素的发展并不是互不相关的路径,而是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置否的整体。
3. 问题解决:家庭服务介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途径
3.1. 文化建设——乡土资源的使动性
家庭是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所能提供的满足情感需求、维护社会秩序、提供社会化的环境等功能是其他的次级组织所不能比拟的,农村社区保留着传统家庭组织形式的诸多特点,推动现代文化要素介入农村社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文化层面的进步。文化在家庭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改善农村社区家庭氛围与生活环境,就要从文化入手。精神文明是和谐家庭建设的核心所在。建设和谐家庭,要大力推进家庭精神文明建设,以此加快和谐家庭建设的进程[4]。家庭教育方面,通过弥补传统家庭教育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为父母提供亲职教育。在家庭教养方式中,通过利用传统乡土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为现有的农村社区家庭中存在的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来自父母、邻友、志愿人士的帮扶,现实使我们看到,要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就必须提高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的文明素质[5],乡土资源总是伴随着人和人之间的淳朴和厚道,因此协助乡土资源在农村家庭中发展,推动乡土资源在人们社区心理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6],是乡土资源的使动。
3.2. 经济建设——乡土资源的可用性
家庭服务介入农村社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经济水平的提升,经济是家庭生活的基础,经济的巨大作用,使得家庭的物质保障水平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二元社会的客观存在,可能导致农村社区无法提供过多就业机会和资源,使得在经济层面,农村社区也总是出现“滞后”的问题,并钳制农村社区中的家庭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减少家庭家教家风文化改善的契机。因此保障农村社区家庭的生活质量,就要从经济建设入手。家庭服务介入农村社区家庭经济建设,是将家庭放在乡土政策的背景中,将家庭与乡村链接成为密不可分的两部分,通过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农村特色扶贫产业等政策,打通信息与资源流通的渠道,为农村社区赋能,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就职机会,将乡土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留在最熟悉的乡土场景,同时满足家庭的多重角色、权力分工,协助建构良好的家庭结构,经济建设是乡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3.3. 家庭建设——乡土资源的持续性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家庭建设的根基,家庭建设通过文化层面和经济层面的改善,为家庭带来了新的空间,但家庭建设不简单等同于对文化层面的思想和道德以及风俗信仰进行改造,也不等于对于家庭经济的扶持。家庭服务在家庭建设以及农村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家庭服务介入农村社区的家庭,是对社区和家庭的双重保障,家庭服务目标在长期性、稳定性,力图实现服务效果的显著。家庭服务带来的改变要发挥持久的作用,就要利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带来的长久影响,将文明、理性、创新、奋进的思维持续的应用在家庭建设中。关注更多家庭层面的要素,例如家庭结构演变给家庭家风建设带来的新挑战,核心家庭、留守家庭的数量急速上升,女性职业化等趋势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传统家庭的系统功能发生巨大的改变,同时病态家庭结构的存在,更是深刻的影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难度,因此从社区重建与发展的角度看,乡村社区发展的目标主要在人,在于人精神层面的满意度、归属感、凝聚力。由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个体”成为社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执行单位,农村社区价值共同体就不能建立在以血缘宗族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伦理价值观上,而应建立在更加理性的利益观上,这是现化文明的价值基础[7]。家庭建设是对乡土资源的持续性的应用。
4. 结语
从落后走向文明,是现代化的内生过程。现代化的发展总是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为表现,依托相关的场域,借助一定的媒介实现发展的目标。家庭服务是一种需要由多方主体共同提供,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事务为主要服务内容,以促进家庭正常生活、恢复家庭弱化的功能为目的,满足所有家庭成员的发展和情感需要的综合性、整合性服务。同时,家庭服务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微观层面社会主体对于家庭层面所需社会资源和支持的一种稳定性需求,也是宏观层面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必要安排。
家庭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也是社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家庭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现代化建设。家庭服务介入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意义体现在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个人层面,家教家风是对个人品质的基本塑造,家庭教育构成个人品质成长的基本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家风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社会层面,家庭家风家教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家庭家风家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更关涉到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个家庭讲究家风,尊重他人,守法守纪,维护公正,其家族、社会的形象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也能带起更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家庭家风家教反映了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社会,在经济与文化水平提升的同时,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文化矛盾,如普遍存在的缺乏人文关怀、短期利益取向、心理健康失调。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问题往往都与家庭的家风和家教有关,因此,家庭家风家教的建设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家庭家风家教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媒介,其本身与家庭、个人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应该加强与家庭家风家教相关的研究与实践,逐步推动社会家庭文明水平与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同时实现二者的协调,将社会协调发展与家庭的发展相结合,着重关注二者的内生关系,推进家庭抗逆力和社会化解矛盾问题能力的共同提升,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关注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和家庭,从更为标准化的角度实现社会层面的现代化,协助社会环境的多方主体,即家庭、社区、文化、同辈群体等不同要素的互相支持。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对以精神作为维系社会生活共同体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和选择,家庭服务对于家庭场域的介入,将推动更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实现,将传统私人领域的问题看作更高层次的问题,力图以综融性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家庭服务,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惠及城乡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