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军队院校教育条例(试行)》也强调,要推进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注重各类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也要求军队院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之于军队,就像灵魂之于生命,是强军报国的根本。而军队院校的教育不仅要立德树人,还要为战育人。军校学员既是普通学员,更是祖国未来强军路上的接班人,军校教员既是高校教师,更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领路人。军队院校教育的特殊性,让课程思政的融入意义更为重大,也让课程思政融入的难度变得更高。
因此,如何更巧妙的将课程思政融入科技类课程,让枯燥无味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深思,如何通过课程思政来突出军队院校教育的军味、战味,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推动军队院校课程的高质量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
各类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方式,通常来讲,主要是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而在思政元素融合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找不到思政元素与课堂知识的结合点、融入思政元素过于生硬反而适得其反等问题。徐文睿针对高校化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合渐进思维下的横向协同、关键多重约束下的课程教学、学习激励导向下的教师培养的优化路径[2]。贾乾等人针对当前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挖掘隐性思政元素、提升育人能力、创新教学设计模式、开发思政特色金课、绘制思政元素地图、构建思政科学评估机制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3]。王超提出了借助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思政进行建设[4]。
虽然多位学者对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提出了一些建设思路,但对于军队院校科技类课程思政如何建设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以《军事高科技》这门课程为例,重点对“无人技术”这一模块的课程思政进行教学设计,并以此为鉴,对军队院校科技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探析。
2. 以《军事高科技》为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军事高科技》是我校武警分队指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提升学员科技创新素养和信息素养、培养战略意识和战略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教学目标
基于OBE教学理念,聚焦学员岗位任职需要和部队发展需求,该门课程旨在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军事智能、无人技术等5项军事高科技群相关的基本概念及性能特点,理解其技术原理和发展瓶颈,了解实战运用情况及能力短板,研判各类军事高科技对武警部队的任务适用性,构想各类军事高科技在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中的应用样式。
过程与方法:采用理论讲授和分组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适时采用分组讨论。在分组报告中,发挥学员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自研,构想各类军事高科技在武警部队可能形成的装备形态,构想概念图像与作战使用样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引导其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未来胜任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奠定专业知识基础和人格基础。
2.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本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为牵引,采用案例引导、小组讨论、课后报告等方式,主要从课前导入、课中实施、课后提升三个维度展开,就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教学(重点包括课程思政切入方式和课程思政点)进行了梳理,并明确考核细则,如表1所示。其他章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也可按此模式展开。
Table 1.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s, methods and assessment rules of “Unmanned Technology” section
表1. “无人技术”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考核细则
章节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考核细则 |
课堂表现 (10%) |
课后作业 (20%) |
课程考试 (70%) |
第四章 |
① 知识目标:掌握无人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样式; ② 能力目标:培养主动思考、辨析能力,培养无人作战思维; ③ 思政目标:强化爱国情怀、科技自信,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
① 无人技术基本原理; ② 关键技术(自主控制技术、数据链技术); ③ 典型战例研讨。 |
① 案例引导; ② 小组讨论; ③ 撰写报告。 |
① 对国内无人技术的思考; ②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无人技术对现代化战争的影响。 |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以及关于无人技术对武警部队作战样式的思考。 |
考察学生对无人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样式的理解。 |
2.2.1. 课前导入
进入新世纪后,高新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武器装备、作战空间和作战样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军队院校军事科技类课程,要紧跟当前战争形态演变态势,在课程导入环节,以“战例引入”方式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
切入方式1:导入视频,回顾俄乌冲突中无人机、无人艇等无人作战装备的运用,引出无人作战已经从概念作战进入实战,指出无人作战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性。
思政点1:作为新时代军人,非常有必要学习和掌握无人作战系统及无人技术,培养学员无人作战思维,树立高科技制胜意识。
2.2.2. 课中实施
在知识讲授过程中,不仅要对技术原理进行讲解,更要让学员了解我们国家在该项技术上取得成就背后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员的爱国情怀、为强军事业奉献智慧的决心和信心。
切入方式2:讲授定位与导航技术时,以两个事件为例,引出北斗导航系统的介绍。一是在1985年的GPS国际运用研讨会上,美国就曾经表明过自己的立场:美国必要时可以关闭特定区域、特定国家、特定用户的GPS信号。二是1993年银河号事件,为了强迫中国作出选择,美国将银河号的GPS信号中断,银河号失去前进方向,只能孤零零待在海上。
思政点2:依赖别人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一定要独立自主,掌握主动权。中国人的大厦,不能建立在别人的地基上。
同时,通过对军事热点、最新战争态势的分析与辨析,能够激发学员对军事高科技技术的思考,体现科技类课程思政的实战性。
切入方式3:在“无人技术作战应用”讲授过程中,以“俄乌冲突”中不同阶段无人机作战样式的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员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在现代化战争中,是“高大上”无人机靠谱还是“低慢小”管用。
思政点3:培养学员主动思考能力,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能够敏锐洞察现代科技对战争形态的影响意义。
2.2.3. 课后提升
立足任职岗位能力需求,在课后要求学员查阅相关资料,思考无人装备在武警部队遂行任务中的应用样式。一方面有助于学员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员对高新技术作战应用的思考,培养学员思考认知能力,强化责任担当,全面提升科技素养,树立科技强军的信念。再者,也可为后续课程建设发展提供改进方向。
3. 军队院校科技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道:“要努力开创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体工程、系统工程,必须树立大教育观,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整体抓教、合力抓教的大格局。”[5]为此,就需要深挖各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形成全课程整体育人效应。利用武警部队院校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合力作用,培养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军事人才[6]。在总结《军事高科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设思路。
3.1. 全系统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军队院校科技类课程,既要体现高新科学技术的前沿性、创新性,也要体现军队院校为战育人的特点。为此,可构建“思政案例库、战例库、作业想定库”,依托“三库”建设,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对于思政案例库,可搜集中国高新技术成功背后的故事、前沿装备研制最新成果、科技领军人物事迹等等,体现家国情怀,培养学员的文化自信、科技自信。对于战例库,可收集体现军事高科技技术运用的经典战例,以及军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典型战例,亦可结合最新热点战事,引导学员对经典战例中武器装备运用的思考,不断培养学员科技素养,强化科技强军意识,争当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实践者。对于作业想定库,可结合不同军队院校学员未来任务岗位特点和军兵种不同作战使命任务特点,构建以任务为牵引的作业想定库,培养学员基于任职岗位能力要求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科技认知力、科技创新力和科技运用力。
3.2. 全过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全过程实施指“课前融入思政元素准备阶段”“课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施阶段”“课后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总结反思阶段”[7]。
课前要做好学情和教情分析,针对不同学员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收集课程思政素材、案例,思考如何与课堂知识进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的方式,发挥教学团队集体智慧,搭建系统的课程思政设计框架;另一方面,也可采取专家评审加辅导的方式,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中讲授时则要结合每堂课学员表现、课堂氛围展开,可通过引导思考、设问、案例讨论等方式,为学员提供研讨、交流的平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员思维碰撞,在理解课堂知识点的基础上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真正达到课程思政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效果。除了教员课堂讲授的方式,也可加强院校与部队的联系,通过建立联教联训的教育机制,邀请部队优秀指挥员、科研骨干来校座谈交流,展开针对性的思政教育。
课后要及时开展教学反思,针对每堂课实际教学情况,梳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可以提升和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步课程思政完善提供参考借鉴。整门课程结束后,一方面教员要对整门课程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可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对该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进行集体讨论。通过教学反思,探索、完善科技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的价值升华作用。
3.3. 全方位把控“课程思政”质量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可以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模式的调整、教学内容的重塑以及教学策略的优化。
将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作为课程教学整体评价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重点从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课程思政评价重点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学”的角度去评价,也就是学员评价,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维度,从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从“教”的角度去评价,通过教学比武、聘请校内外专家、教研室主任查听课等方式,重点评价课程思政设计的合理性、针对性、新颖性等方面。
再者,也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去把控“课程思政”质量,将课程思政评价结果与教员年底评优、评功评奖关联,作为激励教员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的动力。
4. 结束语
在军队院校科技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政治任务。本研究主要以《军事高科技》中“无人技术”模块为例,虽提出了科技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但对课程思政融入效果还缺乏实际的学员反馈和教学评价数据作支撑、课程思政评价机制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细化各章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考核细则等,积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数据,另一方面要细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增强军队院校科技类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性。
作为军校教员,要以“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为准绳,把握专业课程特点,强化教学本领、增强教学内容的军味、战味,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科技强军意识、提升科技素养,真正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实现军队院校科技类专业课程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