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以来,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英语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被逐步取代,教学组织形式较以往有了创新,师生关系发生了转变。但是英语教学碎片化、表层化、标签化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1]。看似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仅是流于形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理解只停留于表层,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进行迁移与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改变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教育部于2018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六个要素构成英语课程的内容,并提出了“学习活动观”这个概念[2]。学习活动观的提出为改变当今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已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的融合,通过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将其应用到真实生活场景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落实学习活动观能够重塑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解决知识碎片化的问题,改变英语教学表层化的现象,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真正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
2. 学习活动观的内涵与意义
《课标》指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从课标的表述中可以发现,首先,学习活动观是英语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之间的桥梁,通过学习活动观的连接,可以在课程内容中落实课程目标,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次,学习活动观不是片面的,他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也就是以主题意义为中心,依托具体的语篇,设计具有、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学习活动,使课程内容诸要素在学习活动中融通、互动、渐变,综合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4]。最后,学习活动注重思维的发展,注重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过渡。学习理解类活动是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包含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将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文本内容进行联结。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活动,该活动基于学习理解类活动,教师围绕新的主题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进行描述、阐释、分析等交流活动,实现知识的内化。迁移创新活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理解类活动以及应用实践类活动基础之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语境中,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是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结构外显化。王蔷[5]指出,与任务型教学等其他教学途径相比较,学习活动观具有四个鲜明的优势,即明确的育人导向、科学的语言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及具有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该理念以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注重语言学习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6]。通过语言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习俗、社会习俗,领悟语言所承载的特定文化意义与精神,建构新的知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进入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在主动探索意义的过程中开展获取、整理、总结、整合的学习活动,综合地学习语言与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学习活动观的学习与理解、应用与实践、创新与迁移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外语学习的不同认知维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主题意义的引导下整合学习内容,逐步实现主题意义的探究,在此过程中培养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提升主体核心素质。
3.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教学活动设计
本文将基于学习活动观,以人教版《英语》选修一第四单元Body Language的reading and thinking (Listening to How Bodies Talk)板块的语篇教学为例,设计教学活动。
3.1. 研读语篇,深度解读文本
【What】该板块的活动主题是“理解肢体语言”。主要阅读语篇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解读各种肢体语言的相似处、不同处及用处的说明文。文章从肢体语言的基本功能入手,说明正确理解和运用肢体语言一定要考虑地域文化中的得体性。文章采用“总–分”机构和举例子、作对比的阐述方式,向读者传递三层信息:① 肢体语言很重要,有重要社会交际功能;② 肢体语言有一定地域文化属性;③ 正确理解和运用肢体语言才能发挥它的交际功能。
【How】该语篇文体是说明文,文章结构很清晰,以总–分的结构开展。第一段总的概述肢体语言的功能;第二、三、四段分别讲述了不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意义;第五段以“我吃饱了”为例,解释了有些手势似乎在任何地方都具有相同的含义。最后,作者指出一些肢体语言有许多不同的用途,比如微笑。
【Why】本文讨论了肢体语言在交际中的不同含义和重要作用。学生了解身体语言的文化异同以及肢体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3.2. 以学习活动观为导向确定学习目标
基于主题意义,本课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3.3. 紧扣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多层次活动
本节课将以学习活动观出发,以主题意义为中心,以语篇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学习文章知识结构。搭建学生脚手架、创设真实情境,设计以下活动。
3.3.1. 学习理解类活动
导入是一节课的基础,重视的是学生经验的连接和结合,引导的是学生将孤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因此在导入部分,教师提供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将其运用到真实场景中,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连接。
活动1:以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注意
课堂伊始,教师提出一个假设,如果世界是无声的,人们该如何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接着教师呈现憨豆先生的图片及视频片段,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Did Mr. Bean say anything?学生在看过简短的29秒视频后,可以轻松地答出正确答案。紧接着教师提问“Did the steak taste good? How did we know”,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视频以及生活经验回答,激活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body language。
活动目的: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引出body language话题,并且讨论总结body language的定义以及形式。视频导入可以快速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活动2:以阅读圈为依托,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Careful reading过程中,进行阅读圈活动,教师适当提供脚手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去自主的分析文章。阅读圈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活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每位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独立完成任务,然后进行讨论。这种阅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情感、价值观全面全心投入教学活动中。
由于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结构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尚可。在此之前学生接触过不少说明文且对说明文的结构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Did the passage structure from general to specific or specific to general?”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个整体上的把握。整体把握之后,在careful reading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完成。采用阅读圈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四个人一组,由于本篇文章是说明文,大多数阅读圈采用的文体是记叙文,因此在原有的六个角色删减为四个,分别是讨论组长(discussion leader)、联系者(connector)、单词大师(word master)、总结者(summarizer)。
讨论组长(discussion leader)负责发起讨论,并引导整个小组成员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探究语篇结构,文章主旨、细节,例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whole passage? 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body language? Wha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ountry?
单词大师(word master)负责鉴赏并挑选文中好词、关键词、难词,以及通过文本的学习,锻炼语言表达。例如:What’s the meaning of “interaction” in the paragraph 1? Find out some words to describe the usage of smile.
联系者(connector)负责的是将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将语篇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将其他地区的肢体语言与我们国家的肢体语言表达的意义做一个对比,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例如:What gestures have the same meaning everywhere? What do these gestures mean in China?
总结者(summarizer)对整个语篇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以及文章中值得注意的点。例如:We should respect the cultur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use body language correctly. When we use body languag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using appropriately, respecting differences.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3.2. 应用实践类活动
应用实践类活动是在学生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所形成的知识结构进行描述、阐释、分析、判断,逐步形成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内化。
活动3:分析标题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提问:Do you think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is appropriate? If it doesn’t fit, please provide a new one. If it does, please explain why. 标题Listening to How Bodies Talk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很生动形象的传达出本文的主旨,很有特点,采用这种标题可以极大地吸引读者的兴趣,通过设置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赏析文章标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果学生提供新的标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活动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章标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自己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形成对跨文化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活动4:以视频为例子,引导学生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介绍smile的作用,可以打破隔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看到的微笑所表达的未必是友善和乐观。教师放映一段关于real smile和fake smile的视频Smile Trial,观看视频后,我们可以得知微笑也可以用来掩饰愤怒,害怕和担忧。那么除了微笑这一肢体语言,是否其他肢体语言也可以掩盖真正想表达的
活动目的:学生小组讨论哪些肢体语言可以传达不一样的意思,同时分析问什么人们用肢体语言掩盖自己真正的想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3.3. 迁移创新类活动
迁移创新类活动是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的高阶输出活动,强调通过推理论证、批判评价、想象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基于新知识结构,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新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认知进一步深化[7]。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需将学习结果外显化,因此设置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5:角色扮演,深入体会身体语言差异
问候方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最频繁的身体语言,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问候方式,因此教师提出以下问题:Have you ever wondered how people greet each other in other countries? Talk with your group member about different greetings around the world and act. 在读后环节,学生与同伴讨论不同国家的问候方式,并分组进行展示,剩下的小组猜测是哪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角色扮演将不同国家的肢体语言不同这一结果外显化,学生可以清晰感知不同文化的碰撞。
活动目的:学生通过扮演不同国家的人进行问候,感受不同国家问候的肢体语言,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经过上述教学步骤,学生对于肢体语言的功能及差异有了很明确的认知,接下来的教学片段将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于陌生环境,使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活动6:以当下热点为背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近来我国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上了China Travel,纷纷涌入中国。在此背景下,教师提问:What advice can you give to your French friend Gloria on her first trip to China?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础性建议作为脚手架,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例如“You should shake hands with Chinese instead of kissing them on the cheek”。接下来让学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由给出建议。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国文化,正确运用肢体语言,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升华主题意义,完善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的育人宗旨。
3.4.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评价与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也是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估中扮演着主体的角色,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且积极地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学生能依据学生的评价反馈,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逐步实现由“知”向“知”的转变,提高学习效果(见表1)。
Table 1. Peer assessment
表1. 学生互评表
评价目标 |
小组名称 |
评价标准 |
优点和建议 |
Discussion leader |
|
1 2 3 4 5 |
|
Word master |
|
1 2 3 4 5 |
|
Connector |
|
1 2 3 4 5 |
|
Summarizer |
|
1 2 3 4 5 |
|
注:1. 不清楚自己角色,答案零散、无序;2. 只完成一小部分任务;3. 完成大部分任务;4. 基本完成展示任务;5. 准确完成展示任务。
此外,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元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基于此,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以下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表,可视化自己在整堂课的学习成果(见表2),为总结和改进学习提供参考和支架。
Table 2. Self-evaluation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表2. 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表
评价内容 |
Excellent |
Good |
Average |
Need
improvement |
1. 我能掌握关于肢体语言的有关词汇及表达 |
|
|
|
|
2. 我能梳理出肢体语言的异同及作用 |
|
|
|
|
3. 我能概括梳理文本的知识结构 |
|
|
|
|
4. 我能辩证对待不同国家的肢体语言并尊重他国文化 |
|
|
|
|
5. 我能很好的掌握跨文化交际策略 |
|
|
|
|
形成性评价可以有效的动态的监控到学生的认知过程,从最基本的对于词汇及表达方式,再到文章的知识结构,再到对于肢体语言的正确态度以及延伸到跨文化交际策略,这些评价体系可以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及时的反馈,检查核心素养目标是否真正在课堂落地。
4. 结语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教学设计可以丰富学生认知结构,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解决当今英语教学碎片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通过按照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核心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