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婚姻家庭观的改变,离婚率快速上升,婚姻形态更为多元(杨菊华,史冬梅,2024)。而离婚率的上升,意味着原生家庭解体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使重组家庭的比例不断上升。而与其他类型的家庭相比,重组家庭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更多且更复杂,无论家庭结构、家庭角色还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相处模式与原生家庭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容易导致家庭成员无法快速适应,尤其是重组家庭中的青少年群体,因其生理与心理均未发展成熟,处于心理敏感、易发生叛逆心理的青春期,在经历家庭解散和重组过程中会面临极大的挑战,陌生的家庭组成使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产生无助与彷徨等消极情绪(高玉洁,2007),对于该群体的关注必不可少。
家庭与校园都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主体,对于个体的社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日常的大部分时间均在校园中度过,校园自然而然成为青少年的主要社交场所。重组家庭的家庭情况对于该成长发展阶段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使青少年在校园中的人际交往面临一定的障碍,如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足,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弱,家庭生活环境适应不良,社区、学校环境陌生无法融入等问题。此情况势必会阻碍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所以关注重组家庭青少年在校园情境下的人际交往障碍成因及其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2. 重组家庭青少年校园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
2.1. 个体因素
2.1.1. 自我效能感缺失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和知觉,是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在某一特定情境下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种信念(李品,王畅,王莹,2024)。重组家庭青少年由于在自身家庭组成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感知到自身在发生家庭变故中的“无力感”,即自身努力无法阻止家庭变故的产生,而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自己是缺乏能力甚至是没有能力的。而这种认知假若没有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纠正,会使得将这种“无力感”投射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其中就包括在学校中进行的人际交往。其在校园中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卑、敏感、自我防御等情绪(赵佳,2015),主要是缺乏自我效能感所导致的,服务对象往往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互动。由此带来的消极态度是他们存在校园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不畅的校园人际交往体验则又进一步加深了重组家庭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缺失。如此循环往复,会导致重组家庭青少年陷入人际交往恶性循环当中,并最终出现不同程度的校园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2.1.2. 交际能力缺失
重组家庭青少年由于自身家庭结构改变产生的“负面体验”导致其易产生对家庭和人际关系的错误理解,而这种错误理解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自己人际交往行为和态度的选择以及相应的交际能力和技能的习得(段新焕,2011)。青少年时期在校园内的正常人际交往是该阶段青少年实现正常社会化所必需的。其在校园内的社会交往会一定程度上弥补其在重组家庭中“身份感”丧失的消极感受。重组家庭青少年有着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愿望,但是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与技巧的现实状况常常使他们陷入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重组家庭青少年由于自身的敏感心理,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边缘化在群体之外,从而影响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交往状况。经常性地不与人交往会使自身交往能力降低,逐渐难以与人交往。失败的交往体验使其在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美好愿望和尴尬的现实情况之间徘徊,容易加剧重组家庭青少年的自卑、敏感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社会工作者在提升服务对象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交往愿望,引导重组家庭青少年学会正确合理的具体人际交往方式,提升其交往能力,协助服务对象顺利进行交往互动。
2.2. 家庭因素
2.2.1. 家庭功能缺失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成长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杨蕾,赵爽,2021),其结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化的教育功能、情感交流功能以及休息和娱乐的功能。重组家庭的家庭正常生命周期阶段出现了断层,导致家庭的部分功能无法正常地实现或者是难以达到良好的状态。其中家庭生活社会化功能教育的缺失,以及家庭情感交流功能的不畅通,导致青少年在家庭当中无法学习到足够的关于人际交往的正确相关知识,易出现消极适应、抑郁、狂躁、悲观等心理问题(王晗宁,王晴,2022)。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本就极度敏感,而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加使得青少年觉得无所适从。
2.2.2. 强烈的被剥夺感
重组家庭青少年需经历父母的离异过程以及父母再婚的重组过程,在这过程中难以做好心理准备,容易产生被父母“抛弃”的强烈背叛感(戴斌荣,2000)。而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在此时对于父母的情感输出和情感需求是最为强烈的时期,这一时期家庭结构进行重组,对于重组家庭子女来说,需要经历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自己原本的家庭成员出现增加、减少或更替的情况,熟悉的家庭亲密关系解体,同时自己需要同陌生人建立一个新的家庭成员关系。这让青少年在情感上感受到了被剥夺的感觉,从而极易产生不稳定的情绪,不愿与家庭成员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封闭内心进而导致其排斥与他人交流,拒绝沟通,导致孤独感、不信任感的产生,陷入人际交往困境。
2.3. 学校因素
2.3.1. 缺乏关注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婚恋观念的变化,家庭重组的情况在社会上趋于常见,在成年人心中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婚恋选择。而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在扮演教育者角色的同时也易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减少对于重组家庭青少年的关注,忽视了家庭结构变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同时由于重组家庭青少年并未完全接受自己家所发生的改变,甚至认为自己原生家庭结构不完整是一件十分羞耻的事,多容易表现出自我保护的防御态势,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不愿多谈。因此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当重组家庭青少年在校园中遇到了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时,学校很难及时发现与并加以及时的干预,导致重组家庭青少年消极情绪不能顺利得到疏解,使其人际交往障碍程度加深。
2.3.2. 朋辈群体歧视
朋辈群体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十分重要,和谐的朋辈群体关系对于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王艳,刘明理,2024)。朋辈群体是由年龄、爱好、兴趣相近的人组成,所以他们更能够了解彼此的心理状况与需求,能够给予青少年个体以群体归属感。因此重组家庭为青少年构建良好的朋辈群体关系至关重要。但由于青少年们的身心均未发育成熟,认知与行为都极易受到外界影响,普通家庭中的学生里难免也会有一部分人对重组家庭及其子女存在错误认识,易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重组家庭的同学,从而致使重组家庭的青少年对周围同学产生同辈的疏离加重,进一步加重人际交往障碍。
2.4. 社会因素
2.4.1. 缺少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
目前国家政策法规多集中于单亲家庭青少年,而针对重组家庭青少年的相关社会福利与保障政策比较缺少,重组家庭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保护与呵护,健全的法律政策将有为重组家庭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稳定的社会生活大环境。
2.4.2. 缺少相关宣传引领活动
重组家庭中新的环境和成员使其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孙琳琼,信国芳,宋娜,2016),但是当前社会上缺乏有关重组家庭青少年的公益宣传活动,重组家庭青少年这一社会弱势群体还未被更多的人发现,也不利于人们对重组家庭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认识,而形成重视关爱重组家庭青少年的良好社会氛围离不开宣传的力量。
3. 重组家庭青少年校园人际交往障碍社会工作介入对策分析
社会工作者对于重组家庭青少年校园人际障碍的对策将会围绕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进行干预,主要围绕以下目标导向进行相关服务与介入:第一,对重组家庭青少年个体的认知上进行改善,包括改变对重组家庭的看法,正确面对家庭的变化。学着接受现在的家庭和家庭成员,减少对家庭成员的不满以及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第二,帮助重组家庭青少年重新获得家庭系统的支持,改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三,引导重组家庭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校园人际交往观念,学习校园人际交往技巧,提高校园人际交往能力,克服校园人际交往障碍,在校园场境下逐渐发展出亲密、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能够实现其健康成长的目标。具体对策如下。
3.1. 个体层面
3.1.1. 提升个人认知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重组家庭人际交往障碍问题过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重组家庭青少年提升个人认知,正确认识世界和客观事实,使其校园人际交往行为在理性认知的引领下正确发展。一方面,提升重组家庭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妥善处理情绪问题。从家庭、学校入手,通过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使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苗头,并及时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联合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多开展一些关于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知识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优秀励志青年人为重组家庭青少年作演讲。同时,社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重组家庭青少年寻找导致情绪、性格发生的不良事件,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学会放平心态,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及时调整情绪、状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便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性格与生活观念。
3.1.2. 培养校园人际交往能力
提升重组家庭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首先,社工可以帮助重组家庭青少年学习一定的沟通技巧,注意在沟通中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与想法,也要注意倾听他人讲话,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正向的人际发展关系。其次,学会挖掘自身长处,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通过主动展示自己吸引他人,进而发展友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家人及社会工作者为他们讲授以及展示正确的交友方式,为他们做榜样,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适应性,培养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3.2. 家庭层面
3.2.1. 注重家庭沟通
良好的家庭沟通对于重组家庭青少年培养良好的校园人际交往能力,减轻或消除校园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尤为重要。而重组家庭由于复杂的家庭结构,使得重组家庭青少年较难实现在家庭中的良好沟通。家庭成员可通过约定固定沟通时间和沟通频次,分享彼此的生活体验、情绪感受和未来计划等,让沟通成为家庭习惯。在沟通过程中需要给家庭成员制造充分的表达空间,不随意打断、反驳,学会用心倾听,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沟通形式。同时在表达过程中尽量保持条理清晰,直接真诚表达自身想法和需要,使沟通更加顺畅。以及建立一个开放和诚实的沟通环境,让家庭成员感到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拉近心理距离。注重家庭沟通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实践,因此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给予对方足够的陪伴与关怀,加强日常沟通,密切家庭成员关系,培养亲子间的信任感,增强青少年的安全感,进而使其在校园中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
3.2.2.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进程最基本的场所,是一个人个人性格、道德品质和社会理想的最初来源(韩庆龄,2012)。重组家庭的产生和发展不免要经历家庭角色的变化,而在家庭环境变化过程中,家庭角色并未实现成功转换,就会影响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良好家庭氛围的构建,进而影响子女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方式。社会工作者可以为重组家庭父母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亲职教育辅导,引导重组家庭家长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使青少年能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方面尊重彼此差异,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另一方面,分享积极信息,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重组家庭青少年能够对家庭成员产生信任感,进而将这种正面的情绪带入到校园人际交往的体验中,容易获得更多的人际交往成功经验,破除校园人际交往的“恶性循环”。
3.3. 学校层面
社会工作对于重组家庭青少年校园人际障碍问题在学校层面的介入一方面可以围绕构建良好的朋辈群体支持网络展开,消除重组家庭青少年与同学之间的误会与成见。通过人际交往主体小组进行社交训练,帮助学生澄清交往理念、回顾反思交往经验、讨论交往困境、训练交往技能等,并进行社会意向引导、消除可能存在的社会交往障碍。另一方面,加强对于重组家庭青少年群体的关注,通过“营造和谐校园”等主题综合活动,创造关怀、有爱的校园环境,帮助重组家庭青少年能够很好地融入班级、学校,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鼓励教师与重组家庭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个别谈话、家访等方式,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此外,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邀请专业人士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识别和处理负面情绪。
3.4. 社会层面
注重社会主流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对重组家庭成功案例加以讲解,重新树立重组家庭新形象,进而改变人们以往对重组家庭青少年的刻板印象,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让大众对该群体有正确的认知与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如心理咨询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公益组织等,为重组家庭青少年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他们克服人际障碍,提升社交能力。
4. 结语
重组家庭青少年校园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构建多样化支持网络系统和加强社会工作介入等措施,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青少年克服人际交往障碍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关注这一领域,为重组家庭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9YJA63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