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流行语产生于互联网时代,网民们在一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网络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及共同协作,某些词汇和句子的使用逐渐变为集体行为,由此催生了网络流行语[1]。随着人们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各地区直接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愈加频繁。流行语作为社会精神层面的重要体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一方面,流行语语言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丰富汉语言,为人们的语言生活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语码混用可能威胁到汉语纯洁性,甚至其中包含着一定的污言秽语、低俗文化等道德失范行为,折射出语言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2]。同时,社会语用学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现象,解释言说过程中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功能和语言价值的影响,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属性对于意义产生与理解的影响,其研究范围涉及人际交往、网络交际、新闻传播、节目主持、广告营销、社会命名、公益宣传等领域的社会语言[3]。本文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当代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进行分析。
2. 流行语中语码混用的分类及社会语用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日常生活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又一批流行词(Catchwords)就此萌发。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文化交流愈加密切,许多外来用语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外来词汇与本地语言不断融合,产生新兴词汇;人们对语言交流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缩略与谐音流行语以数字或其他语言的形式产生。因此,出现了许多语码混用(Code Mixing)现象。语码混用又称作语码混合,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句子内部出现两种及以上语码的语言现象[4]。该部分对流行语中存在的语码混用现象进行分类,并分别从社会语用的视角进行分析。
2.1. 英文词汇照搬
英文词汇照搬是流行语语码混用现象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中英文混用的语言习惯十分普遍,它从个体行为逐渐成为集体行为。下面是一段网络语录:
“今天gap day,穿上Lululemon瑜伽裤,带上Apple watch,很chill的city walk,找一家brunch探店,下午选SOE家一豆两喝的coffee,买一份轻食salad当做晚餐,最后再去加bistro小酌一杯……真是美好的一次stay vacation,生活是种态度,就是要有这种属于自己的moment。”(来源于网络)
该文段是上海打工人在休息日追求精致生活的一系列描述。其中,“gap day”一词为“gap year”的通缩版,意为“间隔日”。人们尝试通过将这一概念引入日常用语中,赋予休息日“gap”的含义,使其成为社交平台上一种新的生活趋势,减轻内心对娱乐的负罪感,体现了当今年轻人在极度内卷的工作环境与社会环境下劳逸结合、积极生活的人生态度。
“city walk”是当下一种新兴的自由旅行模式,可直译为“城市漫步”,指的是在城市里漫无目的地行走观光,遇上绿灯就直行,遇上红灯就和小伙伴猜拳决定往哪个路口走。这种旅行模式使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人们赋予自己在紧张工作之余一种松弛感,路途走得越远,才能和自我走得越近。
“chill”一词来源于美国口语,作动词时原意为“冷静下来”,作形容词时原意为“冷嗖嗖的;令人紧张的”。在口语中(非正式表达),美国人常常用该词(动词词性)表达“放松”之意,例如:
We went home and chilled in front of the TV
我们回家看了会电视,放松一下。(来源于网络)
然而国内对“chill”一词,不仅语码混用,而且词性混用,将“放松”这种行为或动作转换为一种描述或状态,实际上体现出年轻人不仅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才能得到放松,而且希望这种松弛感成为生活的常态。
前文中语码混用的流行,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人们的英语能力不断提高,一些脍炙人口的英语词汇更加被年轻人所接受;由于语言形式的差异,相较于中文来说,英文能以简短的字母组合表达出更加复杂的含义,大大提高了语义传达的效率;英语国家中一些拥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符合国内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追求。
流行语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与追求,拥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流行语中直接照搬英文词汇,反映出人们语用能力的提升,大大提高了社会语用的效率,体现出当代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社会语用意义。
2.2. 首字母缩写
首字母缩写的流行语现象目前也十分普遍,这类流行语现象中的语码混用。既有语际内的混用,也有语际间的混用。语际间的混用较少,例如:
“不会说话就别说,别在这ky好吗?”(来源于某社交平台评论区)
“ky”是日语句子“空気が読めない”(读作kuuki ga yomenai)的罗马音缩写,直译为“不会读取气氛”。该词主要风靡于二次元(动漫)圈与游戏爱好者团体,主要用来抨击“没眼力见、不会按照当时的气氛和对方的脸色做出合适的反应”的低情商现象。“ky”一词逐渐演变为这种特定语境的代码,每当有网友说出不合时宜的发言,评论区都会被“ky”刷屏。
首字母缩写语际内的混用是目前我国流行语中十分普遍的现象,指的是将特定的中文词汇,以其拼音首字母的形式简写,再用于日常用语中,行程独特的语码混用现象,例如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的“yyds”(永远的神)、“zqsg”(真情实感)、“yygq”(阴阳怪气)、“pyq”(朋友圈)、“dpq”(对不起)、“xswl”(笑死我了)等等。这些流行词除了简洁精炼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它们完美契合网络用语的习惯,使用频繁,满足人们网络交流的需求。
语言习惯的演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们语用能力的变化。人们将中文词汇以拼音或外语为媒介、以英文字母为形式进行缩写输出,极大地提高了语言交流的效率,体现出人们语用能力的大大提升。同时,该类语码混用现象中涉及的词汇,大多反映了人们对不同现象的支持、赞美、怀疑、抨击等态度或情绪,反映出当代年轻人的喜好与追求,体现出当今的社会价值导向。
2.3. 中英合成词
中英合成词类的流行语常出现于网络表情包中,通常指将某个中文词汇(通常包含四个汉字)中的2~3个汉字替换为读音近似的英文单词,使该词变得更加诙谐幽默,符合表情包中的图片内容,如:
(来源于某应用内表情包)。
该表情包中的一只小鸭子,表情简直“生无可恋”。文字部分将“大可不必”四字中文词汇中的“大可”替换成了小鸭子的英文“Duck”,基本达到了读音的完全一致,并且十分符合图片内容。每当人们提到该词时,脑海中都会自动出现该表情包。这样的语码混用,真正实现了紧密的图文关联性,可以说对语言的使用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除此之外,类似的用法还有很多,如“黄焖Jimmy饭”“半tour而废”“人见人eye”“cheer不舍”“Eason不吭”“无可phone告”“Tony带水”等。这类现象体现出当今年轻人的创造力,反映出他们诙谐幽默的生活态度。
中英文合成词现象的出现,使得文字的传意能力得到飞跃,人们能通过语音与意象的关联进行语际间的合成词创造,并且加入图片进行组合,反映出当代人们的语用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这样诙谐的表达方式,也有利于缓解社会压力下年轻人的负面情绪,有利于社会整体语言环境的改善。
2.4. 数字词汇
数字可以同英文字母一样,通过承载一定的语意或具有类似的发音,作为一种媒介来实现语码混用。由于阿拉伯数字的书写相较于汉字来说更加简便,因此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故其产生的语码混用能提高语用效率。通常来说,由此产生的语码混用现象的根本逻辑,是阿拉伯数字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通过近似的发音或者具有的特殊意义,组成新的词汇,例如:
你的游戏玩得真好,真6。
这里的数字“6”,同汉语中的“溜”发音相同,指的是做某件事的能力很强。但是按照字典来说,数字“6”只有他的数字含义。显然,例子中的“6”所承载的语意,是人们因其相同发音赋予它的新意义。类似的网络流行语还有很多,比如“我今天累的要4 (死)”、“886 (拜拜了)”、“搞点宵夜778 (吃吃吧)”等。
除此之外,数字在某些语境下也会拥有特殊的语意,并不因为发音类似或相同而构成语码混用,例如:
“笑死我了23333”
“233”最早来源于猫扑表情中的笑,这个表情的编号是233。由于各大网络平台的格式的不互通性,它的编号便代替了该表情,甚至通过延长这个编号,如“233333333”来表示大笑。这类的语码混用,便是通过数字所承载的特殊意义而实现的。
流行语中引用阿拉伯数字作为载体进行语码混用,大大提高了语用效率,丰富了语用形式,使得语意的传达更加凝练简洁;同时也为人际交流增添了趣味性,促进友好交流的社会沟通氛围。
3. 流行语中语码混用现象的社会语用问题
总体来说,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反映出当今人们的语用能力不断提升,汉语言内容与形式的不断丰富,交流沟通和语用效率不断提高,社会交流环境不断改善。然而,语码混用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方便人们交际沟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语用问题。
3.1. 汉语纯洁性问题
一般来说,在出现语码混用现象的语段中,其中一种语码为基础语(Matrix Language),另一种语码为嵌入语(Embedded Language) [5]。本文讨论的流行语中,显然中文为基础语,英文单词、字母、数字等为嵌入语。在一段完整文段中,如果语码混用现象过多,便会导致嵌入语与基础语主次颠倒,这便是嵌入语的“喧宾夺主”。如本文在2.1中引用的第一个文段例子,其中语用了过多的品牌、产品和物品简单英文单词。从语言层面来讲,它运用了大量不必要的英文词汇,是“负作用”的语码混用,使得语言形式混乱不堪,严重影响了语言形式的一致性,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给读者较大的阅读负担。
2.2与2.3中的情况也是如此,年纪尚幼的语言使用者只记得这些风靡的网络语言,对于那些被字母或数字替换掉的汉字提笔就忘,初级语言使用者语用能力的培养面临巨大挑战。
以上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上演,有些语码混用甚至悄无声息。例如在大学生群体中,当某项作业或任务临近完成日期时,许多同学张口就是“赶due”“赶deadline”,而不再说“赶截止日期”;在需要做幻灯片展示时,甚至难以找到“presentation”的替换中文词汇等。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我们就栖息在自己的汉语家园之中[6]。冗余的、非必要的语码混用,会引发一系列诸如汉语纯洁性破坏、中英文过度夹杂使用以及汉语欧化等语言危机,严重破坏汉语的规范性与主体性,造成严重的社会语用问题。处理好丰富汉语形式与内容和保护汉语纯洁性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每个语言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3.2. 流行语翻译的“挪用”问题
流行语与语码混用之间相辅相成——语码混用给词汇的流行提供有利条件,这些词汇反过来又使得语码混用愈加流行。语码混用的流行,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语码混用的流行语中,某些关键词汇本身就是从译出语中“挪用”的,翻译时也只得完全保留,这种翻译策略叫做“零译法”,它是中国译界的独创新词,其本质便是语码混用,与翻译几乎毫无关系,因为翻译必须涉及到语际间的词义传达。而将语码混用通过粉饰,赋予其“译法”之名,不利于翻译学科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引发对翻译学之学术性、科学性的质疑[7]。
除了命名方面以外,翻译实践方面也是如此。某些特定场合下,直接保留源文本中的某些词汇是可取的。然而,不假思索地直接照搬或挪用,再美曰“零翻译”,会引发严重的翻译乱象。而翻译作为社会语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对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建设政策息息相关。所以,解决好翻译中“挪用”问题,杜绝语言习惯中的失格行为,有利于维护社会语用的规范性。
3.3. 流行语中的文化失范问题
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词汇,它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记录着具体的文化,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文化性质[8]。语码混用在为优秀流行语提供传播便利之时,也助长了流行语的文化失范现象。例如,在英文词汇照搬类的语码混用中,“有freestyle吗?”成为2017年最火爆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其背后承载的美国嘻哈文化也顺利在中国打开市场。同时,嘻哈文化中的许多消极因素,如一些低俗、暴力的词汇也在国内盛行开来,如“Gang”“Bang”等,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
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既是语言形式与内容的交汇与融合,也是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社会语用学强调言语交际过程中社会与文化因素对语言使用功能的影响,即社会结构因素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3]。流行语背后所导致的文化失范问题,最终也会反映在人们语言习惯中。流行语中的污言秽语、语言暴力、低俗文化、消极心理等文化失范现象,折射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危害着社会语用的规范性与得体性。
4. 结束语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流行语作为语言现象中的一种集体行为,具有强烈的自发性与时代性,它反应了某个时期内,社会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因此,对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进行社会语用分析,探讨语言使用中的语用功能与文化因素,规范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行为,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语用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交流与沟通氛围,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