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动画乡村文化景观建构——以《中国奇谭》之“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为例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from Multimodal Perspective in Animation—The Case of “Fool and God” in “Yao-Chinese Folktales”
DOI: 10.12677/ml.2024.121093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于 硕, 孟雯琪: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乡村文化景观《中国奇谭》Multimodal Discourse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Yao-Chinese Folktales
摘要: 数智时代下,针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以本土动画《中国奇谭》之“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该动画综合展现了在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的变化与发展困境。为探究其对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建构,本文依据欧阳勇锋和黄汉莉提出的乡村文化景观分类,对《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中蕴含的乡村文化景观进行挖掘分类。同时利用“录音专家录音机”软件对动画中出现的典型音乐进行分析,生成音响波形图。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进行视觉模态分析。此外对其文字模态、听觉模态进行分析。旨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基础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Abstract: 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tudies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local animation “Yao-Chinese Folktales”, in which “Fool and God”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o analyze its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animation comprehensively demonstrates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dilemmas of the countryside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its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s, this paper excavates and classifies the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s contained in “Fool and God”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s proposed by Ouyang Yongfeng and Huang Hanli. At the same time, the software “Recording Expert Recorder”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ypical music in the animation and generate the sound waveform diagram. Using Kress and Van Leeuwen’s visual grammar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visual modality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In addition, the textual modality and auditory modality are analyzed.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on the basis of the core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于硕, 孟雯琪. 多模态视角下动画乡村文化景观建构——以《中国奇谭》之“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0): 648-66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939

1. 引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乡村功能和地位的弱化,许多农业人口远离农村,典型的乡村文化景观成为过去时。科技赋能下,大众传播媒介更加多元多模态。2023年上映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Yao-Chinese Folktales),以中国故事为基调,《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与神仙》一集利用视觉模态、听觉模态、文字模态,综合展现了在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的变化与发展困境。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基础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传统乡村景观和谐共生,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在观影后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中,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构建了对图像的分析框架,图像体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种功能意义。

依据欧阳勇锋和黄汉莉提出的乡村文化景观分类,对《乡村巴士》中蕴含的乡村文化景观进行挖掘分类。同时利用“录音专家录音机”软件对动画中出现的典型音乐进行分析,生成音响波形图。

2. 乡村文化景观呈现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土地表面文化现象综合体,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也记录了乡村人类活动的历史,表达特定乡村地域的独特精神[1]。《中国奇潭》第四集《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后文简称《乡村巴士》)向观众呈现了乡村文化景观丰富多彩,最突出的特点是写实。依据欧阳勇锋和黄汉莉提出的乡村文化景观分类[2],对《乡村巴士》中蕴含的乡村文化景观进行挖掘分类,如图1。总体上,动画呈现出的乡村文化景观包含物质类文化景观和非物质类文化景观,重点呈现传统聚落及土地利用景观,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娱乐。

通过多模态全方位建构乡村文化景观使其呈现更加生动,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下,许多乡村文化景观已经不复存在,利用现代技术重构乡村记忆,展现农村发展困境,寻求农村发展新出路是当今影视产业的重要课题。《中国奇谭》中的“乡村巴士送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不失为典型案例。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重点分析该作品在语言模态和视觉模态的三大意义,及与其它模态的关系。

Figure 1.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countryside as presented by “Fool and God”

图1. 《乡村巴士》呈现出的乡村文化景观

3. 视觉模态

3.1. 再现意义

再现意义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二者的区别就是图片上是否有矢量。叙事再现图像包含矢量,矢量可以是一个手势,一个动作或看向别人的视线,用来描述动作的发生或指明方向,描述正在发生的动作。概念再现包括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相对于叙事再现是静止的,稳定的。

3.1.1. 叙事再现

图2中,主人公和母亲挨坐在一起剥花生,该动作即为矢量,采用了叙事再现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于主人公和母亲在行为、言语方面的描述,该画面建构了主人公与母亲亲密的人物关系。而图像中的情感主要由画面冷暖来塑造,周围是冷色调的,只有画面正中间——温暖的灯光笼罩着主人公和母亲,勾勒出温馨的感情色调。

Figure 2. Image of the main character and his mother peeling peanuts

2. 主人公与母亲剥花生

3.1.2. 概念再现

图3中,画面构图符合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面主体部分呈现传统民居,但道路的走向和屋檐的走向都聚焦于一点,引导观众注意到视觉中心的主人公。图片中的簸箕和靠放在墙壁上的推车都是典型农具,这些元素体现的纯朴的农村生活。

Figure 3. Imag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residence

3. 主人公住所

3.2. 互动意义

Kress和Van Leeuwen [3]提出了互动意义,包括四个要素,分别是“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

接触指的是图像的参与者和图像观看者通过目光交流构建的一种关系,包括索取和提供。社会距离是指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包括近景、中景和远景。态度由视角体现,包括水平方向(即正面视角和斜面视角)与垂直方向(即俯视、平视和仰视)。

情态(modality)指人们对关注的世界所做出陈述的真实度和可信度,“情态”可分为高、中、低三类。Kress和Van Leeuwen [3]从“语境化”“照明”和“亮度”等视觉标记出发,探讨了图像中情态量值的高低。在Kress和Van Leeuwen [3]看来,低语境化到语境化的转变表现为从没有背景到极为细致的背景;低照明度到高照明度的转变表现为,从没有光和影到对最大程度的光和影;低亮度到高亮度的转变即为从只有明或暗两种到最大数量的不同明亮程度[4]

3.2.1. 接触

《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以展示画面内容,运用提供镜头为主,主人公鲜少与观看者发生目光交流,几乎没有索取镜头。图4中,即使主人公正面朝向观看者,但我们能很明显地注意到他的目光并没有和观众产生关系,而是注视着他前方的老人。大量使用提供镜头,便于动画向观看者叙述主人公的童年经历,给观看者营造了舒适的观看体验,让观看者沉浸在动画中,有强烈的参与感。

3.2.2. 社会距离

图5图6交替切换使用中景和远景镜头,有意识地控制展现给观众的画面内容,向观看者交代画面细节的同时,展示画面整体内容。图5中景镜头画面中,画面主体是绿色,“求子”神像使用低饱和度的青色,位于画面中央,占据画面主体;神像后方挂着的红色小鞋,色彩饱和度高,且数量多,皆处于树枝上,抓人眼球,该镜头向观看者展现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的细节内容。图6远景镜头中,主人公占据画面中心位置,作为旁观者注视着村民参拜“求子”神像的一系列动作,远景镜头明显表达主人公是这个仪式活动的“观众”而非参与者。

Figure 4. Image of people sitting around and chatting

4. 乡亲们围坐聊天

Figure 5. The idol of the goddess of mercy and the small shoes hanging from the tree

5. 求子神像和树上挂着的小鞋

Figure 6. People ask the idol for offspring

6. 乡亲们向神像求后代

3.2.3. 态度

1) 水平方向

图7是正面视角,观看者与图像参与者处于同一平面,在这张图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主人公的细微表情和动作,比如紧抿的嘴唇,以及半蹲双手护住宠物的身体姿态。图像观看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主人公担忧、着急、低落的内心想法。

Figure 7. The main character and mother rubbing the family dog with medicine

7. 主人公和母亲给家犬擦药

图8是斜面视角,观看者与图像参与者并不处于一个平面,无法直接在图像中捕捉到主人公的表情,观看者需要自己揣测图像中主人公的内心感情,将观看者从主人公情感中抽离,因此并不能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

Figure 8. The main character sees three shadows of himself

8. 主人公看到自己三个影子

2) 垂直方向

动画在体现乡村全貌时多次采用俯视镜头,这类画面让观众处于“上帝”视角,处于高权势的地位。

图9图10中,平房、树林、耕地、远山等典型乡村元素充满整个画面。在画面观看者眼中,一切都在视野中。在观看者情感方面,这些建筑和景物是渺小的,无法抵抗时代变迁的。

Figure 9. Overhead view of the countryside at night

9. 乡村夜景俯视图

Figure 10. Overhead view of daytime countryside

10. 日间乡村俯视图

3.2.4. 情态

高照明度最大程度刻画光和影,属于高情态。图11图12这两幅图像都属于高照明度的图像,图11主人公胳膊上的光影关系清晰可见,图12更是详细描画出主人公的影子。观看者看到这些真实的光影刻画,就能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光线与阴影,画面具有真实性,提高画面真实度和可信度。

Figure 11. Image of mother and son peel peanuts by light

11. 母子二人借助灯光剥花生

Figure 12. The main character observes his own shadow

12. 主人公观察自己的影子

3.3. 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框架)实现。在动态的画面中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确定还要看元素是不是逐渐变得显著或成为焦点,而不单纯依靠左右的放置。

在分析构图意义时选择本动画出现频率较高的三个情节线索。一是带有城市化象征的乡村巴士,二是村上的土地庙,三是乡村整体环境。乡村巴士代表着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是动画的关键信息。正因乡村巴士带走了部分乡村文明,使得人们更能被代入、置身于质朴的乡村文化以及浓郁的乡愁情结,将农村置于中心,去边缘化。

信息值与元素在构图中的位置有关,上下、左右、中心和边缘布局分别传递不同的信息值,例如,从左到右是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过渡;从上到下是理想到现实的过渡;从中心到边缘传递出重要到次要。

剧中乡村巴士走向与构图较为固定,如图13~15。其一,巴士的走向均是从左至右且逐渐远离观众。左面是熟悉的故土,右边是未知的新天地。其二,巴士置于画面中心。从已知到未知的走向以及中心布局,将观众视野集中在巴士这一元素,不仅呈现巴士对乡村影响的未知与深远,也能引发观众对城市化的思考。

在体现乡村全貌时采用全景镜头。平房、树林、耕地、远山等典型乡村元素充满整个画面。村子看似很大,但实际上只有一条主街。家家户户紧密相连,房屋的密集体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群落式建筑的特点。

Figure 13. Bus stop

13. 乡村巴士停靠

Figure 14. Bus leaves during the day

14. 白天乡村巴士离开

Figure 15. The bus leaves at night

15. 夜晚乡村巴士离开

寄寓村民朴素愿望的土地庙在呈现时,均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成为故事焦点,这表现了鬼神在村民心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及乡村对鬼神的崇拜。

显著性可通过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鲜明度的不同等来实现[5]

动画的开头乡村巴士相较于周遭昏暗的环境,其鲜明度更高,色调对比显著,如图15。直接捉住观众眼球。使观众沉浸乡村景观追忆往昔的同时,思考城市化对乡村的影响,使得乡村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夜晚下的乡村全景呈现昏暗色调,如图9。但白天的乡村全景通过灰色,绿色,蓝色对比,呈现出房屋,农田树林,蓝天白云的典型农村景观。色彩生机鲜活彰显农村环境的原生态,如图10

拜佛求子的场景在树枝的掩映下被置于背景,但基本占据画面的一半。人们的肤色穿着与环境形成色调对比,使得该祭拜被全局呈现,观众得以直观感受,如图5图6。当神仙“走出”土地庙时,从青灰色变换为彩色,鲜明度更高,直接引起观众注意,同时也表明了寄托农民信仰与世界观的“神仙”是乡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6

拜佛求子的场景,挂在树上的大红色的小鞋十分醒目,加之夏季环境绿叶的映衬,整体色调偏暖,饱和度更高更显生机。但随着情节发展,土地庙被拆,只剩下孤零零的神像,伴随季节更替树叶凋零,整体环境转变为灰色调,画面饱和度低。暗含人们对神仙的崇拜减弱,祭祀文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下衰弱,人们更加相信科学。当“神仙”离开时,其形象呈现为多彩的人形,相较于之前的高饱和背景,此刻背景近乎于黑色的冷色调,前景化的神仙更是突出“神灵崇拜”在乡村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Figure 16. The departure of the “gods”

16. “神仙”离开

取景(框架)指的是图像中有无空间分割线条,这些线条表示图像中各成分之间在空间上被分离或被连接的关系[6]。可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实际分割框架的线条来实现。对图像中某个成分的分割越是明显,越是表明这个成分表达的信息与其他成分的不相容或不相关,或者表明这些成分不属于同一个领域或团体。

乡村巴士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其依托的公路自然形成一个分割线。划分道路与其他乡村用地的两条边界线既代表着乡村与城市的界线,也象征着乡村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影响。

通过灰色房屋与绿色耕地树林的颜色对比,形成自然分割,但其界线并不完全分明,体现了乡村耕地与村民房屋的紧密联系与融合。再者耕地之间隆起的土地分界线,彰显乡村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的耕地特点。

“神仙”原本被框定在土地庙之中,与周围环境隔离开,虽凸显“神仙”的特殊地位与不同,但总体色调和环境保持一致。但当神仙即将离开时,其土地庙被拆除,仅仅留下未完成的红砖,其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神仙”所寄托的“神灵崇拜”这一文化景观走向黯淡。

4. 文字模态

在文本系统中,文本生产者面前始终存有一个问题,即如何使用文字模态来清晰地表达意图,传递价值。不同的文字模态受制于不同的文化场域、权力关系和情感诉求。因此,对文字模态的使用策略做有意识地挖掘与探讨是明晰文本生产者价值取向的重要方式[7]

动画的封面设计是整部动画的代表,其由文字、图像、色彩等不同符号共同构成的多模态语篇。可以吸引观众观看兴趣,并实现对整体内容的传达。使用文本和非文本视觉元素对动画内容进行概括与解释,通过图像、文字等多种模态的交互运作来表达意义。《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故事背景发生在河南农村,在出现标题时,镜头向村庄上空移动,典型的夜晚乡村成为标题背景,右下方设置昏黄的路灯元素,在保证背景画面干净色调统一的同时,增添温馨氛围,如图17

标题作为内容、情绪、格调的高度浓缩体[8]。“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与神仙”在内容上,“王孩儿”是典型的乡村称谓。同时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将工业文明映射为乡村巴士,“王孩儿”“神仙”则是典型乡村文化的象征。

台词与旁白方面,台词主要是人物间的对话,贴合故事发生的背景均是河南方言。总体上,感叹词的使用较多,该动画共涉及29句台词,其中共有17句含有感叹词,占比一半以上。感叹词的使用使得人物对话更加真实富有生活气息。例如“哦,呢,吧,呦,啊,嘞……”。旁白作为动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动画的故事、人物、背景等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该动画采用人声旁白,使得影片更加亲切,观众更有代入感。

Figure 17. Animated title rendering

17. 动画标题呈现

“王孩儿”“神仙”等象征乡村文化人与物的离开是故事的转折点,在称呼语上,主人公称呼一位邻居为“三爷爷”,守村人被叫作“王孩儿”,主人公家中的狗取名为“虎子”,这些都是典型的乡村称谓,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他们的名称设定也具有隐喻意义,伴随情节发展,“三爷爷”“王孩儿”“虎子”均乘坐“乡村巴士”离开,也暗示典型乡村景观的消逝。“三爷爷,你知道山上那个山洞里有没有妖怪呀?”和“爷,这个烟火多少钱呀?”是转折点前后主人公对长者称呼语的变化。称呼语的简化表明主人公年龄的增长,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转折点前后台词与旁白均发生了一定变化。从台词量上,在呈现典型乡村情景时,叙述故事性较强,主人公和母亲,主人公和三爷爷,拜佛求子场景,邻里之间,三爷爷表述“王孩儿”小时候的遭遇……均以对话为主,台词较为丰富。但随着乡村受城市化的影响加深,编剧仅设计旁白口述“承包田地”“厂房”“公共厕所”等城市化产物,展现乡村受城市化影响较深。同时人物之间对话的缺失,也体现人与人之间距离变大,亲近感降低。但故事的结尾“周围的土地上依然种着粮食,等到寒冷过去,然后迎来新一轮的耕作。”表明主人公所在的乡村并未完全城市化,“经济作物”并未在乡村得以广泛种植,“新一轮的耕作”象征着乡村文化继续绵延的可能,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共存的新希望。

5. 听觉模态

听觉模态配合图像模态、文字模态,再现价值取向。

声响是除音乐和人声以外的一切声音,主要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声[9]。环境声的运用一方面烘托了具体的场景氛围,另一方面也能够表达图像模态无法呈现的信息,对人物的行为、情感、处境等进行补充说明,或者对故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是环境音,动画开头,伴随发动机声音的拖拉机驶过,将观众代入乡村环境。故事结尾空镜头下响起爆竹声。拖拉机,爆竹声均是典型的乡村符号,将其声响变大,可以吸引观众注意力,将观众代入乡村环境。

音乐作为动画声音的一个重要模态,不仅对动画的画面起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作用,而且是主题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寄托乡村文化的“神仙”搭载着象征城市化的“巴士”离开时,悲壮苍凉的唢呐声怦然迸发。唢呐作为河南农村红白喜事常见的演奏乐器,寄托乡村文化的同时,其悲壮曲调也体现城市化进程下部分乡村文化的消逝令人惋惜。出现唢呐这一背景音主要是两个场景,一是村民等待巴士准备进城时,二是长大后的主人公在村庄燃放烟花。可以借助音响波形图可视化分析,音响波形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声压,振幅越大的波形,表示力度就越大,波形排列越紧密,说明声高越高,波形稀疏说明音调低沉[10]。当唢呐声响起时,音乐振幅变大,说明力度变大,音响明显变大,如图18图19。可以引起观众注意,带动情绪变化。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处典型唢呐背景音,一个发生在夜晚,一个发生在寒冬。背景均是单一色调,更能凸显背景声音的显著。

Figure 18. Villagers waiting for buses to go to the city

18. 村民等待巴士去城市

Figure 19. The main character setting off fireworks in a field

19. 主人公在田地燃放烟花

角色配音,激活动画形象。动画的一大功能在于,它可以依照自身特性使一切物体“活”起来,动画人物“活”起来的最鲜明地体现就在于它们跟人一样开口说话。动画的角色配音发挥的就是这个作用,人们说话的腔调、力度和语速等都将对情感的表达和呈现产生不同的效果。配音也是表现角色个性的重要手段。

在《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与神仙》中所有的人物对话都是河南方言。主人公长大回乡后产生的对话自然从普通话切换至乡音。寄托乡村文化的同时,使故事呈现更加本土化,观众的代入感更强。例如:剧中出现的台词“再剥会花生就睡吧”,在普通话中“剥花生”的“剥”国际发音方式为[pʰɑʊ],在河南方言中发音为[pʰɔʊ];再如,“出来凉快哩”,在普通话中“哩”作为普通的语气词为[li],轻声。在河南方言中的发音为[lí],第一声。

语言作为人类使用时间最长、使用最频繁的一种媒介,不仅是帮助和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代表自身文化属性的符号,借由这种符号,人们在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对自身的身份归属产生认同。通过对地方方言的使用,实现了对观众的身份召唤[11]

6. 结语

我国近20年来同时推进两大战略工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自2014年起,我国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城镇化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业人口锐减,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二是农业户口减少,城市户口增多;三是农业迎来多样化和产业升级。城市化规划提出后三年,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动画中展现的河南岗刘村是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变迁的缩影。

这部动画内容丰富,主要表现出三个重要主题:一是再现并怀念典型乡村文化;二是城镇化引发的乡村景观破坏,人际关系趋向疏离;三是展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城市化与乡村文化共同发展的前景。

展示乡村文化景观时,文字、声音、视觉融合,以文字和视觉为主导。混凝土浇筑的电线杆,承载着村民美好的祈愿的土地庙,村中传扬的鬼神传说,大人们身着汗衫,手持碗在巷口进餐运用构图、色彩对比和景观来直观展示典型乡村风景,辅以文字方式描述主人公的旁白和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内容。同时,巧妙设置“蝉鸣”“拖拉机”等背景声音,以营造乡村气氛。

其次是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的景观遭受破坏,并引发了“人际关系走向淡漠”的反响。这种情况体现了城乡融合的三种形式。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街道和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动画的开头就明确表示,乡村巴士开始在村庄内运营,这种巴士被视为一种隐喻,代表着村庄内新事物的出现以及村庄的转变。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一些暗示得到印证,比如新增了公共厕所,拆除求子神庙等。观察动画,可以看到只有老年人和儿童,年轻人罕见。主角的母亲是唯一现身的家人,而父亲则未曾露面。可以推测,在这个影片描绘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为了生计选择逃离村庄前往城市打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家。通过设置转折点前后的对话数量,动画的后期几乎没有呈现出观众的身影,展现了乡村人际关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亲密转向孤独的变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探讨城市化与乡村文化的共同发展前景,动画结尾以文字模态、旁白呈现乡村未完全实现城市化。相反,透过视觉模态对场景设定的考察,观察到影片开头处的“文武小学”随后更名为“岗刘小学”,并增设了教学楼,提示所授课程由武术锻炼转向更科学、更先进的知识。这显示出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改变,更趋向科学,对封建迷信也有更清晰的认知。

基金项目

2023年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3年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本土动画对传统文化的多模态再现及传播策略分析——以《中国奇谭》为例”(202310445278)。

注 释

图1来源:笔者自制

图2~图17来源:《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截图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706666?bsource=baidu_aladdin)

图18来源:笔者自制

图19来源:笔者自制

参考文献

[1] 孙艺惠, 陈田, 王云才.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6): 90-96.
[2] 欧阳勇锋, 黄汉莉. 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 中国园林, 2012, 28(12): 105-108.
[3] Kress, G. and Leeuwen Theo, V. (1996)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4] 王姿懿.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China Pictorial封面中国人形象的视觉呈现[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
[5] 田海龙, 张向静. 图像中的意义与媒体的意识形态: 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角[J]. 外语学刊, 2013(2): 1-6.
[6] 潘艳艳. 多模态视阈下的国家安全话语分析——以中美警察形象宣传片的对比分析为例[J]. 外国语文, 2019, 35(1): 78-87.
[7] 刘煜, 张少军. 政论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 现代传播, 2018, 40(9): 118-122.
[8] 李少丹. 微信文本标题修辞特征与修辞过度现象探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 70-75.
[9] 马睿, 吴迎君. 电影符号学教程[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10] 赵紫嫣. 李斯特《钟》演奏版本的可视化研究比较[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2.
[11] 方乔杉. 青年爱国主义的“二次元”表达[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