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栏目研究——以人教版(2019年版)选择性必修1为例
Research on “Activity” Column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xtbook Based on Geography Core Accomplishment—Taking the People’s Edition (2019 Edition) Optional Compulsory Version 1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10198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宋晓雪, 常月明: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闫玉玲:河套学院党委宣传部,内蒙古 巴彦淖尔
关键词: 高中地理“活动”栏目核心素养Se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Activity” Column Core Quality
摘要: 本文通过对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地理教材选择性必修1的“活动”栏目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的特征是:图表数量增加、凸显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缺少合作学习。教材中的“活动”栏目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使用“活动”栏目进行教学时给出的教学建议是:注重传授学生地图与地理图表学习方法、根据“活动”侧重培养的核心素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和根据教学情况灵活使用“活动”栏目。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ctivity” section of the selective compulsory course 1 in the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xtbook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19 edition), and finds that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harts, highlight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geographical literacy, and lac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activity” column in the textboo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eography textbook, which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spirit of inquiry, cooper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ography core quality. Therefore, the teaching suggestions given by teachers when using the “activity” column for teaching are as follows: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students the learning methods of maps and geographical charts, select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ore qualities focused on cultivation by “activity”, attach importance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and flexibly use the “activity” column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situation.
文章引用:宋晓雪, 常月明, 闫玉玲.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栏目研究——以人教版(2019年版)选择性必修1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1138-114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86

1. 引言

2017年,国家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并于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开始正式启用,这一重要举措激发了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开始对新教材进行深度地挖掘和探索。而“活动”栏目作为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转变学生学习和思考方式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文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对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地理教材选择性必修1这册中“活动”栏目的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此提出教学建议,为教师进行“活动”栏目教学提供参考,从而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活动”栏目特征分析

2.1. “活动”栏目图表数量增加

《新课标》中明确倡导在地理教学中创新性地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相较于旧版的人教版地理教材,新教材在“活动”栏目的实施上,显著增强了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重视。新教材中,几乎每项活动均辅以配图,这些图片不仅是视觉的辅助,更是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关键工具。

如第一章活动“绘制示意图并描述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要求学生判断图中四个地点的纬度,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转化到图上来分析问题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第二章活动“通过遥感影像图探究曲流变化规律”,让学生对比影像图,描述图示河道形状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推测未来的变化趋势,从图中感受地理事物的变化,体验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掌握在地图上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第三章活动“识别常见天气系统并推测天气”,指导学生通过读图中等压线的变化、锋面的位置,指出图中气旋东、西部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判断未来天气的变化趋势。在掌握天气图的基础知识和读图技巧的基础之上,还能够使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人的第二语言,能够直观、形象的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辅助学生进行空间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活动”栏目最主要的就是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活动”中通过地图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能够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读图、析图技能。地图是地理的特色语言,新教材对于“活动”栏目中地图数量增加的这一调整,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不得不正视地图的重要性,培养起强烈的读图、析图意识,这一转变对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2. “活动”设计凸显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塑造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力等关键素养[1]。2019版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其内容构思精妙,深刻契合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导向。表1以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地理教材选择性必修1为例,详尽展示了新教材中各“活动”所蕴含的地理核心素养。

Table 1. The core literacy of geography reflected in the “Activity” column of the optional compulsory Geography 1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活动”栏目体现的地理核心素养

章节

“活动”题目

体现的地理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1. 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2. 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

3. 绘制示意图并描述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 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5. 认识海水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6. 结合自然景观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7. 了解影响山区公路选线的因素

8. 通过遥感影像图探究曲流变化规律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9. 识别常见天气系统并推测天气

10. 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11. 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12. 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第四章

水的运动

13. 了解影响科罗拉多河径流的因素

14. 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

15. 认识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16. 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17. 分析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8.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19. 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0. 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

2.2.1. 区域认知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必要基础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一大显著特点,区域认知是认识地理事物的重要基础。地理事物往往分布在特定的区域内,具有该区域特有的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与其他区域存在差异性,这是由于该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区域认知是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必不可少的一项核心素养,其能够使学生了解不同区域内的地理事物是存在差异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有助于形成对地理空间的清晰认知和提高分析能力。

如第二章的“了解影响山区公路选线的因素”活动,此“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乡土地理选取学生熟悉的区域进行设计,学生将问题结合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区域特征和发展演变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区域分析能力;第三章的“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这是大空间尺度的区域分析,世界不同区域具有显著的差异特征,学生进行分析不仅要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结合所分析区域中的其他自然要素进行分析,还要将其置于世界大尺度内去观察气候特征、分析气候成因、归纳气候规律,且综合更多地理要素进行分析。以此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思维,学会改变尺度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区域特征[2]

2.2.2. 综合思维是分析地理事物的主旨思想

综合性是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在分析某个区域的地理事物时,要理解该地理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所置区域的其他地理事物相互关联和影响。因此我们在分析时,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还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地理事物,关注其发生、发展及未来演变过程,以此形成更全面的分析结果。

如第五章“认识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的活动,需要综合考虑气候、植被、地形、人类活动等多种要素产生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理要素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会导致众多自然要素也发生改变;又如第五章“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活动,需综合水文变化、地质地貌、生物影响和社会经济影响,从利弊两角度进行剖析,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中的各个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复杂关系。以上的活动需要综合多种地理要素、且多角度去分析地理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2.2.3. 地理实践力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必备技能

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栏目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地理情感和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观察、操作、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3]

如第一章的活动“绘制示意图并描述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在这里要求学生绘制自己学校所在地年内太阳高度变化及正午太阳方向简图,以乡土地理知识来检测学生将知识迁移运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再如第三章的活动“制作三圈环流模型”,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深化了对于三圈环流知识的理解,并且还能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

2.2.4. 人地协调观是认识、分析、解决地理事物的核心观念

人地协调所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正确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这一观念,有助于学生深刻明晰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学会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人地问题、解决人地矛盾,找到人地和谐共生的正确道路。新教材中的“活动”栏目精心设计了诸多旨在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环节,

如第二章中的“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和“认识海水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对于自然界的地表形态的变化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去探讨某些地表形态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包括人对地的影响、地对人的影响和人地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能够正确的看待自然界中所有事物的变化,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地理事物。再如第四章的活动“认识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和“分析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从海水的运动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学生通过此活动能够去思考洋流和海水温度变化会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从而联系到气候对于人类的影响,明确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环境变化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观念。

2.3. “活动”栏目中缺少合作学习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合作学习引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共同的任务,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合作中实现了自我价值。而新教材“活动”栏目中没有明确规定合作学习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任务安排合作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因为“活动”栏目是检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如果缺少合作学习,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正如“合作出智慧、交流出思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汇聚多元视角,挖掘出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地理答案,实现思维的碰撞,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3. “活动”栏目的实施建议

3.1. 注重传授学生地图与地理图表学习方法

地理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图和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技能,不仅仅是为学习教材中的“活动”栏目进行铺垫,这也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必备的一项技能。地图和地理图表是文字的另一表达形式,包含了很多地理信息,使得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和立体,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在利用地图开展地理学习时,通常有六种方法:① 直观读图法是从地图上直接获取信息;② 纵向联系法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③ 横向比较法可以揭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④ 划块分割法将区域划分为多个小单元方便进行分析;⑤ 旅行读图法是模拟或真实的旅行过程利用地图来增强对于地理事物的认知;⑥读图分析法是通过读图析图来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特征或者发展演变[4]。不同的读图法功能各异,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活动”栏目中的学习要求选择适宜的读图法。例如,第二章中的“通过遥感影像图探究曲流变化规律”,运用纵向联系法,在影像图上观察河道形状变化、分析变化过程、归纳变化规律、推测变化趋势。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河流形态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河道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

3.2. 根据“活动”栏目侧重培养的核心素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材的编写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活动”栏目是教材中的一大重要版块,教师可以根据“活动”栏目侧重培养的核心素养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更能有效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侧重培养综合思维的“活动”栏目,教师可以采取综合分析法,对地理要素进行分解、分析、联系再综合,如“了解影响科罗拉多河径流的因素”可以采取综合分析法。侧重培养区域认知的“活动”栏目,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法分析各区域的特征、差异、联系及其发展;或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认识地理事物;或演绎法从一般推测个别地理事物特征,如“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适合选用比较法。侧重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活动”栏目,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采取实验法、调查法、观测法、观察法、制作模型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制作三圈环流模型”适合选用模型制作方法。侧重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活动”栏目,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探究法或者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沉浸其中来渗透人地协调思想,如“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设计为角色扮演法。

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例如,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某个教学方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从而能够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3.3. 重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栏目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最佳场所,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协作与分享,小组合作解决“活动”栏目的问题,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技能和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合作交流意识。

地理教学离不开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任务分配不均匀,组间合作不积极配合等现象,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合适的“活动”栏目教学方法:在教学开始前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明确合作学习的“活动”目标、提供“活动”中的合作用具和资源、指导“活动”合作学习过程、及时进行“活动”合作学习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可根据该教学模式对教材中的某些“活动”栏目适当调整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高效、开放、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堂。例如,新教材第二章“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中的第三小问:“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对地表形态变化的认识,学生基于此可以了解同组学生不同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对“活动”栏目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4. 根据教学情况灵活使用“活动”栏目

根据教学情况灵活使用“活动”栏目是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这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学习进度以及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优化“活动”栏目的使用。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活动”进行调整,可以选择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反应,及时调整课堂“活动”节奏,可以通过提问、互动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及时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可对“活动”进行调整,当学生的学习进度落后时,“活动”形式以教师引导为主,对“活动”栏目进行适当缩减,或者将其作为课后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结果的反馈,当学习进度过快时,“活动”形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对“活动”栏目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问题链,利用“活动”栏目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当前国家各地区由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也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社会经验,选取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案例,提供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资源,设计极具乡土特色的地理课堂。如第二章的活动“了解影响山区公路选线的因素”,该“活动”提供的是某山区案例,在这里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案例去分析山区公路的选线因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区域的乡土地理,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自身的调查实践体验,慢慢学会用地理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和行动。

4. 结语

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栏目是辅助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活动”栏目的设计与实施需要教师们进行探讨和钻研,以保证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活动”栏目的特点,对“活动”栏目进行创新和二次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思考、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基金项目

(1)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NJSZ23011。

(2)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2019ZD001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许雅婧. 基于尺度思想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地理教材活动栏目的编写[J]. 地理教学, 2018(17): 11-14, 29.
[3] 吴芸, 张雪松, 钟青. 提升地理实践力的教材“活动”栏目编制策略探究——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J]. 地理教学, 2017(16): 35-38.
[4] 徐宝芳.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