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伊犁师范大学数字经济专业为例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l for Business Talents with Digital Intelligence—A Case Study of the Digital Economy Major at Yili Normal University
DOI: 10.12677/ae.2024.1410198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姗姗*#, 王纤纤:伊犁师范大学霍尔果斯商学院,新疆 伊宁
关键词: 数智化人才专业建设数字经济Digital Tal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gital Economy
摘要: 数字经济崛起,对数智化商科人才需求上升,建设数字经济专业成为培养该类人才的关键。数智化商科人才培养与数字经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应用最新教育理念和手段至关重要。在数字经济条件下,需要采取具体措施培养数智化人才,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课程体系等。这些措施和经验为数字经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lligent business tal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conomy majors has become the key to cultivating such talents. The cultivation of intelligent business tal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conomy majors, and it is crucial to apply the latest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method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specific measures need to be taken to cultivate digital talent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se measures and experiences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conomy major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文章引用:王姗姗, 王纤纤. 数智化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伊犁师范大学数字经济专业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1145-115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87

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演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推动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新型商科人才的使命,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数字经济环境。伊犁师范大学在2022年设立了数字经济专业,标志着西部地区在探索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中国数字经济规模2012年的从1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50.2万亿元[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21.6%上升到了41.5%。但数智型人力资源的短缺、综合型人才的不足仍然制约着国家和地方数字经济的发展[2]。面对这样的挑战,高等教育必须及时调整策略,以满足新形势下人才的需求。传统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发展要求。因此,探讨数字经济专业的发展,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经济素养和管理素养的复合型数智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3]

伊犁师范大学在应对这一挑战时,显示出了前瞻性和创新性。伊犁师范大学针对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转向数智化商科人才的培养,构建商科、数据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的创新型培养体系,以应对社会经济的数智化转型需求。这一举措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学习机会,也为国家和地方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可以说,数智化商科人才的培养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对于既懂经济又懂数据的新型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伊犁师范大学的探索和实践,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为中国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2. 数字经济时代下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在经济科技的双重驱动下,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这一变革对于传统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数字化浪潮中历经蜕变,那种曾经稳固的经济学理论框架,如今在新时代的数字经济背景下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全然解读这复杂的发展脉络。这无疑昭示着,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其“知识要求、素质培育、能力重构”等核心要素均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新的诠释和塑造[4]。伊犁师范大学站在了这一时代变革的前沿,在2022年果断地增设了数字经济本科专业,以回应本区域对于数字经济人才的社会需求。

在数字经济时代,商科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还需要对数字经济学有着深入的理解,更需要掌握新经济的特征和新型商业模式[5],同时,他们还需要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数字技术,以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伊犁师范大学的数字经济专业,不仅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上契合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更在某种程度上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呼应。它对于商科学生的核心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重塑,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这一专业的学习,学生们的数字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这种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6]。这一变革,不仅是对于传统商科教育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调整,更是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创新。

3. 数字经济专业建设的内涵

在国家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大潮中,伊犁师范大学的数字经济专业犹如一座人才的培养基地,致力于锻造出兼具数据分析、经济洞察与行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具备前瞻性的数字化思维,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助力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批专业人才正在引领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他们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领域与顶尖企业、科研机构并肩作战,展现出卓越的技能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现代服务业中,如互联网金融、数字贸易等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在先进制造业的数字化征途中,这些专业人才更是不可或缺。他们不仅深谙智慧工厂、工业互联网及其应用的内涵,还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平台等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7]。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数字化思维,正成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和变革的强大动力。这些专业人才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的专业技能,更在于他们对数字化转型的深刻理解和热情投入。最后,他们也能够进入数字经济行业管理部门,为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行业指导。伊犁师范大学数字经济专业的建设,正是为了响应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战略,培养出既懂数字技术,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这些人才的培养,将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数字经济专业应当秉持创新、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跨界融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环境。第一,课程设计是数字经济专业建设的核心。数字经济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当紧密结合数字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课程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设置实践性强、操作性高的课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第二,实践教学是数字经济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数字经济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实训室建设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是数字经济专业建设的关键。数字经济专业需要具备丰富的数字经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因此,需要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应当注重教师的学科交叉背景,鼓励教师在数字经济领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第四,数字经济专业建设还需要关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当不断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服务。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专业建设的内涵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设计的创新、实践教学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等多个方面。通过全面、系统地推进这些方面的建设,可以培养出更多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 数字经济专业建设与数智化商科人才培养的联系

数字化商业精英的培养离不开数字经济专业的助力。此专业的诞生与发展,紧密围绕了数字经济的迫切需求,其目标是培养出一批能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字金融、数字贸易等前沿领域知识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更要能助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

4.1. 课程设置密切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数字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数字化商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课程内容广泛,既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学习,也有数字经济概论、计量经济学等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有数字货币理论、数字金融、数字贸易等前沿知识的深入。此外,还有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实践课程的融入,确保学生能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全面提升自身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专业素养。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字经济的运行规律,掌握新型商业模式的核心要义,为未来成为数字化商业精英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实践教学强调数智化人才培养

在经济数字化的浪潮中,实践教学在数字经济专业的建设中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字经济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必须构建一系列的实践实训平台,包括数字金融实验室、数字贸易实验室和大数据分析实验室等。这些平台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是提高学生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增强数字化运营与管理能力的重要工具。而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的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无疑将有助于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更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还需要通过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丰富的课程体系,推进科研创新的深度开展,掌握知识更新的手段,全面提升数字经济专业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在数字经济大潮中独领风骚的经济大数据统计分析师、产业数字化规划师与建设者,他们将以数智化的思维,为我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贡献他们的力量。

5. 数字经济时代商科数智化人才培养路径

5.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系统性重构课程体系

Figure 1. Three-layer cap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of dual wheel drive

1. 双轮驱动的三层能力培养模式

在探索商科数智化人才的培养路径时,在双轮驱动下的能力培养模式(图1)需要关注:通识培养、专业培养和跨专业培养。这三个层面在双轮驱动下,形成了独特的三层能力培养模式。通识培养聚焦于商科数智化人才的管理能力,确保他们具备在复杂商业环境中引导团队和项目的能力。专业培养则针对具体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使毕业生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出色,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而跨专业培养则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养,帮助他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持续成长。商学院紧跟数字化经济的步伐,不断探索并优化培育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复合能力,以帮助学生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崭露头角。这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深入探讨这一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时,必须首先明确其核心在于“第一、第二”堂课之后所构建的“专业基础培养、专业综合、跨专业”三层逐级递进的能力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体现了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同时也强调了每一层级所对应的课程学习与培养模块的重要性。如图2所示,这一体系在一、二年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这为其后续的专业及跨专业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三年级,培养的重点转向专业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通识知识应用于具体领域,形成专业能力。而到了四年级,培养的重点进一步提升至跨专业综合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旨在使学生能够融合不同专业知识,形成综合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Figure 2. Layered and progressiv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stem

2. 分层递进的课程培养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商科数字化智慧化人才培育的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时候调整了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的构成比例,其中明显增强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分析相关课程的重要性。在精细化的信息化数据分析教育领域,设计了两种独特的培养路径:编程实践数据分析和软件辅助数据分析。对于那些倾心于编程实践数据分析的学生,专门为他们打造了Python程序设计基础、数据采集与预处理、Python数据可视化等深层次课程,旨在为他们奠定坚实的编程基础,并培养他们的数据收集、处理、整理及分析的能力。而对于那些更偏向于应用软件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学生,则提供了SPSS、stata数据挖掘与案例分析等软件实训课程,这些课程旨在降低学习难度,让更广大的学生能够从中获益。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期望能够大幅度提升商科人才的数字化智慧化能力,塑造他们的数据思维和数字素养。在此基础上,致力于锤炼学生的管理决策能力,使他们在应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时能够展现出更加睿智的决策力。在课程内容的规划上,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结合本区域市场经济的特点,编写了一系列的专题教学案例。深信,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相连,为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卓越的成就提供坚实的支撑。

5.2. 构建多主体融合的专业体系

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商科人才的数智化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对这种人才的需求,构建了集学科、实践、产教、科教于一体的融通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要具备资源共享的特性,还要能够适应数字经济、市场、产业、业态和企业发展的变革特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设计一个具备“政、产、教、学、研、用”一体化的跨学科综合教学体系。这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平台。首先,建立跨学科师资队伍,吸引外部专家学者参与,构建互利合作的培养机制是关键。在数智化办学条件下,可以构建智慧教室,组织智慧化教学,配备信息化设备,以确保融通平台的有序运行,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其次,必须注重商科数智化人才的信息化能力培养。通过组织校外调研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业务,将有效提升他们的信息化事务处置能力。此外,周期性轮岗研学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找出知识短板并及时改进。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商科人才培养面临转型的挑战。实施“引企入教”“产教融合”“产业对接”等教学革命,将有效推动商科数智化人才培养与发展。这些措施旨在构建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相连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结来说,商科数智化人才培养需要跨学科的师资队伍、数智化教学条件、实践机会以及教学革命的推动。这些措施将共同助力提升商科人才的综合素质,满足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这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度数智化能力的商科人才,满足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构建商科数智化人才的融通培养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商科人才。

5.3. 深化“商科 + 数智技术”并行交互的实践设计

商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与数智化融合商科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商业领袖的摇篮,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尤其在当下数智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商科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此,需要对传统的商科教育进行深度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数智化时代的需求。

首先,要明确商科数智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他们的商业理论知识学习,更要注重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开设数理分析、信息技术等研学科目,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起坚固的桥梁。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深入实际,了解商业世界的真实面貌。其次,在第二、三学年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深化商科专业与数智化技术的融合。商科专业不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与其他学科,尤其是数智化技术进行深入的结合。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区块链仿真实践、大数据决策等综合性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对商科数智化的理解和应用。最后,在第四学年,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化学生的数智化思维与跨学科知识迁移实践力。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参与、社会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面对复杂的商业场景,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更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总之,商科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数智化时代的挑战。通过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强化商科专业与数智化技术的融合,以及全面提升学生的数智化思维与实践能力,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未来商业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5.4. 提升人才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创业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双翼,当前创业的生命周期已从传统的长周期转向快速迭代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短周期。这种变化不仅缩短了创业与创新的时间跨度,还为商科数智化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实践空间。为了满足这一时代需求,商科数智化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能力的塑造上,更要注重行业创新意识的培养。这要求教育体系在育人过程中,始终融入双创教育,将其渗透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商科数智化人才普遍存在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均衡的问题。不仅如此,当前国家也针对双创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为商科数智化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创新环境。这些政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还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实践环节,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研学成效,定期组织其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专业竞赛。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锤炼创新技能,还能确保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综上所述,双创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更能塑造他们的职业素养,为数字经济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融合将成为未来商科教育的关键趋势,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商科数智化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6. 新型教学团队决定培养数智化人才的效果

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这种新的人才需求[8]。因此,构建新型教学团队,对于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的商科人才至关重要。新型教学团队应具备以下特征。

6.1. 学科背景的多样性

新型教学团队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多样性和跨学科性。它不再局限于经济学领域的教师,而是积极引入管理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这种跨学科的组合,可以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使他们在掌握经济学知识的同时,也具备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的基本素养。

6.2. 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

除了学术背景外,实践能力也是新型教学团队应该基本的基本特征。这样的教师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生动的案例学习。同时,他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6.3. 国际化视野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数字经济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因此,新型教学团队还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9]。这不仅意味着要关注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还需要引入国际先进的理论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机会。为了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的商科人才,构建了新型教学团队,该团队能推动教师队伍的合作与教学创新。通过深入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将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更好地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挑战和需求。这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伊犁师范大学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项目,它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基础,以数字技术应用为手段,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的商科人才。学校基于“课赛创”一体化的新时代商科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及“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探索数智化商科人才培养路径。伊犁师范大学深谙教学质量之重要,为稳固其领先地位,不遗余力地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为此,学校对师资的培育毫不松懈,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在数字化的浪潮中稳步前行,稳守时代的潮流。更值一提的是,数字经济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立及科研平台的鼎力扶持,犹如打开了学生探索未知的窗口,激励他们勇敢地迈向创新的殿堂。这些多元的改革与建设,既迎合了数字经济的澎湃发展,又推动了学科的蜕变与升级,为学生的未来职业道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基金项目

本论文获得教改课题《新商科背景下数字经济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YSYB202344)的资助。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涛.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 经验与展望[J]. 新型城镇化, 2023(11): 13.
[2] 陈有为, 郭建峰, 李言. 数字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以西安邮电大学金融工程专业为例[J]. 纳税, 2019(32): 202, 205.
[3] 李明彧, 高延子, 李宇轩, 等. 新时代经济学教学科研与服务国家社会发展: “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综述[J]. 经济科学, 2019(1): 120-125.
[4] 吴旻. 浙江数字贸易发展的人才瓶颈及对策研究[J]. 中国商论, 2020(6): 246-248.
[5] 韩婧怡. 数智化时代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10): 102-104.
[6] 韩景旺, 刘濛, 张静.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2): 124-130.
[7] 吴斌, 范太华.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以中南大学“数字经济企业经营管理研修项目”为例[J]. 继续教育研究, 2023(1): 89-95.
[8] 蔡冬青, 马辛. 数字经济下的国际经贸专业本科教学团队建设[J]. 对外经贸, 2019(10): 137-140.
[9] 章兢, 傅晓军.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理性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8):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