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识字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学生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在川西藏区,识字一直是让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老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从低段一年级就开始识字,到高段却连一篇短文中的字都认不全的现象多有发生,导致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也是举步维艰。新课标颁布以来,对小学生的识字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藏区的识字教学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
2. 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
关于识字,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内涵就是要在汉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建立起一起的联系让学生对汉字从认识再到掌握,最后能够运用。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的写作、阅读和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很多学者对识字教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关于识字教学的方法,学者郑华在《字理教学理念下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策略》中提出语文教师要从汉字自身的构字规律入手,分析汉字音形义三者间的联系来开展识字教学,便于学生掌握。王攀和苏培成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提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汉字与其符号本身的含义对应起来,让识字教学变得有章可循[1]。祝天瑞在《小学识字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一文中采用相关的研究方法,深入到一线教师群体中,了解到语文教师的汉字教学能力和汉字学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还有部分学者例如彭春华、王宁、戴潜汝则认为要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关于识字教学的内容,潘立杰从统编版教材识字内容的编排特点出发,以汉字学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各学段的识字要求和测验标准。李响则将统编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中的识字教学内容进行了比较,突出了统编版教材识字内容部分的特点。郑飞艺提出了识字教学内容的三种基本取向:社会需要取向、汉字特征取向以及儿童特点取向。
3. 川西藏区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的社会重要性
3.1. 大力响应国家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政策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普通话不仅要在汉族地区普及,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也应引起重视。教育部国家语委在2012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指出民族语文中长期事业的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2];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3]。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大力推广普通话这一基本国策,重视汉语在川西藏区的教学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推动川西藏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发展的策略。
3.2.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联结的需要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原因,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没有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者掌握程度较低,这极大影响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对中华主流文化的吸收和认同。同时,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联结的增多,汉族群众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建设、务工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为了求学、就业、谋生也逐渐开始去到汉族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结变得越来越紧密,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消除语言障碍,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结。
3.3. 提升川西藏区小学教学质量的需要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自2020年秋季,四川民族地区也开始使用三科统编版,这对川西藏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川西藏区学生来说,学习汉语不仅仅是学习语文,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汉语教学质量地提升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从而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变好。同时,提升川西藏区汉语教学质量有利于改变其落后的汉语教学现状。现目前,川西藏区汉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相当一部分学生汉语基础薄弱,学习效果较差;藏区大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部分教师语文教育学知识不够完善,在教授汉语时未遵循第二语言的教学规律等等。上述各种问题使得川西藏区的汉语教学质量总是不尽人意。因此,探索川西藏区小学低段学生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提升此地区的汉语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藏区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4. 川西藏区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川西藏区,学生及大部分老师的母语都是藏语,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汉语才开始慢慢在藏区普及。对他们来说,汉语如同他们的第二语言,但汉语本身与藏语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汉语学科在藏区并不是一门好教的学科,在识字教学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4.1. 识字量要求不合理
目前,川西藏区的学校已经全面普及了语文统编版教材,藏区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也向汉族看齐。2022版语文新课标中,识字写字方面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16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其中800个左右会写[4]。但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认识现代汉字1800个左右,掌握其中1300个左右。两者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新课标在第一学段所要求的识字量已经超过了民族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整个小学阶段所要求的识字量,违背了民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同时也使藏区学生的识字效果与老师们的期望相差甚远[5]。藏区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小学前主要使用藏语,接触汉语的途径大多通过动画片和手机,没有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和条件,这让他们的汉语素养极低。因此,让身处这种条件下的藏区学生达到与以汉语为母语的普通学生一样的识字量是不合理的。作者曾在川西藏区一支教一年,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既要完成课本上的识字教学任务,又要时刻重温已学过的汉字,以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旧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新的内容又接踵而来,长此以往,让学生和老师都十分紧张和疲劳,效果不是很好。
4.2. 藏区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
由于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藏区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藏族当地人,而这些教师中接受过系统完整师范教育的只是极少数,甚至有些语文教师所学专业与汉语言教育并不沾边。再加上由于地势遥远,语言不通,受教育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导致藏区许多教师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比如藏区的一些老师自己说普通话时经常会出现前后鼻音不平翘舌不分、声调不对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这些错误的发音习惯传递给学生,他们学到的就是有口音的普通话。在识字写字时,也会把发音相近的字混为一谈。如“主”很多学生会写成“住”,“快乐”的“乐”写成“了”等等。在教学方法上,藏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有待改进。藏区的语文教师基本都使用“集中识字”和“注音识字”这两种识字方法,虽然效率高,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但教学实践证明,藏区的学生在这种机械的识字方法下遗忘得很快,错别字特别多。
4.3. 藏语语法系统对学生的影响
藏语和汉语虽然同属汉藏语系,但在语族上有所区别,藏语属藏缅语族,汉语属汉语族。两者在语法体系上存在一定差异。首先,藏语和汉语句子中的基本语序是不一样的,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而在藏语中是:主语–宾语–谓语。例如,汉语:我爱学习,但在藏语中却是:ང་། (我) སློབ་སྦྱོང་། (学习) དགའ།a (爱)。其次,按照汉语的语法习惯,我们一般会在数词后加一个量词来修饰名词或动词,如“一支铅笔”、“一匹马”、“笑一下”等。相反,在藏语中,除了几个专门用来表示数量的量词外(根、双、束把、群等)再没有其他的量词,如果要表示数量,就直接将数次和名词或动词结合起来,不表述数量。此外,定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也不同,定语在汉语中一般位于中心语的前面,而在藏语中一般被安排在中心词的后面[6]。最后,藏语和汉语在形容词的表达方式和时态的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别。语法系统的不同给藏区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再加上藏区学生最早接触的是藏语,进入小学后才开始学习汉语,两种语言规则的不一致使得藏语对汉语的学习起到了负迁移的作用。
4.4. 藏区学生运用汉语的意识薄弱,语言环境欠缺
尽管现在国家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但藏区群众使用汉语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在作者支教的一年中,发现学生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讲汉语写汉字,其他时间仍讲藏文,对汉语的使用率极低,主动讲汉语的自觉性不强。此外,学校也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首先没有明确规定在校园内必须说汉语,而且学校绝大多数教师是藏族人,这些教师的汉语水平本身就不高,为了沟通方便,所以师生交流基本上还是使用藏语,教师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离开校园,学生在家使用汉语的机会更加渺茫,藏区的家长大多不具备用汉语交流的能力,有的甚至连汉语都听不懂,学生在家只能说藏语,使用汉语的机会就更少了。因此,现在藏区学生运用汉语意识的薄弱和语言环境的欠缺,也给他们的识字学习造成了不小的冲击[7]。
5. 对川西藏区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的思考
对于藏区的师生来说,有效的识字教学法,可以让老师教得更轻松,让学生学得更得心应手。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再结合藏区学生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采取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使识字变得更加简单易行。
5.1. 拆分生字,创编汉字儿歌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提出的组块思想认为,越是把学习的材料组成组块,储存量就越大,提取的效果就越好。在生字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把生字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机械记忆,记忆的效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如果将汉字拆分成为一个个小组块,会更便于学生掌握。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姓氏歌》中,作者将由两部分汉字组成的姓氏拆开,以问答的形式来编写课文内容,如:“他姓什么?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一问一答,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又能让学生熟悉生字。同样的道理,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字量之后,教师在教生字的时候,可以将生字拆分出来,和学生一起用问答的方法来创作汉字儿歌。如“鸡”便可拆分为“又”和“鸟”,则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创造:什么鸡?又鸟鸡;“秋”可以拆分为“禾”和“火”,可创编为:什么秋?禾火秋。这样可以拆分创编的汉字还有很多,把汉字拆分开来创编成儿歌,老师就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对话,再加上低段学生喜欢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学生在重复多遍后,头脑中也形成了固定搭配,一说到某个字,就会想到是哪两个字组成的,写的时候还可以边念儿歌边写,提高正确率。
5.2. 及时表扬,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要受一定的需要所驱使的。人类的七种基本需要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一个正常人的生理、安全、爱与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向更高层次需要努力,对自我实现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及时有效地表扬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尊重,从而更加渴望学习,使学生学习这种积极的行为得到了加强。在进行识字教学时,也可以采取这一措施。在课堂上,谁认识了一个新字,老师可以鼓励全班给予掌声,老师也可以口头表扬;谁把一篇新课文读得通顺,老师就可以奖励学生一支铅笔或一块橡皮等,以此来激发其他学生的预习欲望[8]。教师还可以定期在班级中开展识字比赛,把前一段时间学习的生字作为题目,识字量多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品,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已学的生字及时复习,还能让教师掌握学生近一段时间的识字情况,及时查缺补漏。但在表扬时,不要过分表扬,且表扬的理由要具体,不要随时把“你真棒”挂在嘴边,否则学生会陷入困惑,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行为被表扬了,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同时也会让老师的表扬“不值钱”,话语的权威性下降。
5.3. 遵循汉规律,运用字理识字
汉字主要是表意文字,每一个字都有它的构型基础和本身的含义,能够表达一定的含义,这就是汉字的字理。字理教学就是根据汉字的构型和意义从汉字的形义音三者间的关系入手进行识字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汉字的构形依据和意义分析出来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其构造原理和演变过程,更易于学生进行意义识记[9]。藏区学生的常识积累和认知水平本就弱于汉族学生,对于一些字的意思不能理解,再加上藏区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基本上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机械的学习使得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导致识字效果不佳。如果在识字教学中加入了汉字的字理规律,学生理解了,记忆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如“木”的第一笔“一”表示树两边的枝干,第二笔“|”表示树干,其余两笔表示树根;“明”字表示明亮,由“日”和“月”两个字组成,日月都可以发光,合在一起就会明亮起来;“囚”外面一个“口”,里面一个“人”,“口”表示牢房,犯了错误的人被关进牢房就是“囚”。像这样能够遵循字理规律进行解释的汉字还有很多,这样解释之后,汉字在学生的心中就“活”了起来,不再是那么简单生硬了。
5.4. 有效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近年来,藏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帮助下,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几乎班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但由于藏区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限制,再加上受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对多媒体的使用并不合理。然而,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精美有趣的PPT或动画技术进行识字教学。作者在支教时就实践过,把生字和表示其意思的图片结合起来教,学生学习欲望会更强,参与度也会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影像作品,把教学中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变难为易,对教学难点进行突破。比如学习“青”、“清”、“晴”、“请”这四个形近字,单靠老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但配上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直观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区分。藏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识字效果,藏区学生本就腼腆再加上没有用普通话交际的经验,不少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能力极弱。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观看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相关视频,积累口语交际词汇,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练习,长此以往,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6. 结语
总之,目前西藏的区识字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面临着种种困难。所以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帮助藏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