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killed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OI: 10.12677/ae.2024.1410199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 鲲, 李 莉, 廉 萍, 李耀军, 徐洁欢: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护理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策略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Strategies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当前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揭示技能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提出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等策略,以提升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Abstract: This research delves into and elucidates the strategies for nurturing skilled talent with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cusing on the len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ual underpinnings and distinctive attribute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longside an examination of the prevailing situations and challenges in the realm of skilled talent development with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this research aims to uncover the inherent linkages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 and the advance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By synthesizing insights from successful case studie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is study proposes a series of strategic approaches. These include the strategic refinement of academic major configurations and curriculum system, the meticulous enhanc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modules, the robust fortification of faculty development, the profound intensification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Moreover, it advocat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novative skilled talent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mproved quality assessment framework. The overarching goal is to elevate the caliber of skilled talent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reby contributing significantly to the growth and prosperit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文章引用:郭鲲, 李莉, 廉萍, 李耀军, 徐洁欢.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1189-119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93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2023年9月,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今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不仅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还被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质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社会各界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赋能路径和发展战略等展开研讨,普遍认为“创新驱动、追求高质量、培养新质人才”是助力关键[1] [2]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新质生产力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技能人才来推动,高职院校通过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技能人才,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有助于保障、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还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收入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能为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指明方向,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1.2. 相关概念界定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和高附加值的生产力形式[3]。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显创新性、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4]。它涵盖了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等要素。而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则强调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具备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技术,还需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明确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2.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2.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融合了先进技术、创新理念、高效模式等多重要素的全新生产力形态。它的定义体现了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其构成要素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这些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创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具备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以及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2.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表现

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是创新性,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模式。其次是融合性,能将不同领域的技术、知识和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产生协同效应。再者是高技术性,高度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实现高效能的生产和服务。它还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能够与全球资源和市场紧密相连,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拓展发展空间。另外,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和升级。最后,具有引领性,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社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3.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3.1. 当前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成效

当前,高职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多种模式。在教学模式上,普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等途径让学生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在课程设置方面,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设置了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专业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并鼓励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这些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养出了一大批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他们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也推动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然而,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也面临着以下诸多问题与挑战。

1) 教育理念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课程体系的更新速度有时难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导致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实践设备不够先进、实践教学指导不够到位等。

2) 师资队伍方面:师资力量虽然逐步改善,但仍存在“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高职院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特色不够鲜明。

3) 校企合作方面:一些企业往往积极性不高,与学校的合作仅仅局限于实习实训、聘请专家授课、专家讲座等表面形式,存在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5]

4)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新生概念,目前学界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的总体阐述、微观分析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全面、深入、科学地分析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同时,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面临着如何快速适应新需求、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端技能人才的巨大挑战。

4.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逻辑理论关系的研究

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及精通新式生产工具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类人才具备持续创造并熟练运用新型生成工具的能力,能够拓展和创造新型劳动生产对象,并且能够使用和维护新型基础设施。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操作,不断将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效益和价值。他们最具能动性,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演进。有专家指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进步必然依赖于人才链的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可以产生倍增效应,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等构成的产业工人队伍是中坚支持力量,后备人才梯队的建设可保障、促进其持续创新和升级[6]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兼具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恰好需要此类人才。因此,为精准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积极探索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应积极进行行业企业调研走访,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灵活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应通过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继续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的多元化合作模式,如共建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培养、推行现代学徒制等,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接触和运用新质生产力相关技术,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落地实施提供有力支持[7];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这有助于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促进其不断优化和提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工作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职场;此外,人才培养还可以通过评价以及反馈机制,将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问题及时反馈到教育教学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良性循环,持续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5. 国内外相关成功案例分析

5.1. 国外典型案例及经验借鉴

在德国,其职业教育体系非常完善。以“双元制”教育模式为代表,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操作和培训。这种模式培养出的技能人才具备高度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经验[8]

美国的社区学院也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社区学院注重与当地企业和社区的联系,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它们还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9]。美国的案例启示我们,要注重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紧跟市场变化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技能人才。

5.2. 国内优秀实践及启示

在国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等,培养了大批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该校还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实践启示我们,高职院校要主动与企业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则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企业优秀人才、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打造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该校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让我们认识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并且要积极拓展人才培养的渠道和途径,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这些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6.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索

6.1. 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精准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变化。在此基础上,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及时淘汰过时专业,增设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兴专业。比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地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增设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前沿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新质生产力相关知识和技能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增加跨学科、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同时,积极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和标准,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还要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融合,形成有机整体,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6.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建设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国际数字创意谷”,作为数字创意设计的实训基地,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带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开展产教融合直播带货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电商运营中提升了能力。我们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建设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配备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6.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企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更新教师的知识和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6.4. 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开展实践教学等,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和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6.5.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开设创新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空间和资源。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对有创新潜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

6.6.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引入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质量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 展望

高职院校应持续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动态发展,不断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策略。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国际先进教育模式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加大对新兴技术和领域的研究与投入,及时将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更多形式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以适应日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同时,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研究成果(湘教科协[2024]08号)《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3 + 2双元育人”培养体系构建创新研究》;课题编号:XJKX24B213。

参考文献

[1] 张震宇, 侯冠宇.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 当代经济管理, 2024, 46(6): 20-29.
[2] 韩雨辰, 高正礼.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J]. 当代经济管理, 2024, 46(9): 1-8.
[3] 高帆.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127-145.
[4] 张夏恒, 马妍.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 价值意蕴、运行机理与实践路径[J]. 电子政务, 2024(4): 17-25.
[5] 申妍瑞, 胡纵宇. 新质生产力与产教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中国高校科技, 2024(5): 89-93.
[6] 刘晓璇.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研究与路径探索[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16): 149-152.
[7] 曹艳, 谭佳璐. 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与高职教育耦合的意蕴、机理、策略[J/OL]. 当代教育论坛, 1-11.
https://doi.org/10.13694/j.cnki.ddjylt.20240627.001, 2024-08-24.
[8] 王瑞, 蔚志坚, 陈炯. 美、德、日三国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 2023, 1034(10): 94-101.
[9] 薛正斌, 洪明. 美国社区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 教育文化论坛, 2024, 16(2):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