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Applying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es
摘要: 本新课标要求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本文在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式教学法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项目式教学法常见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应用策略,从而为一线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Abstract: This new curriculum requires active explor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including topic-based, experiential, and project-based approaches, to guide students in participating in experiences and promoting insight and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after reviewing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project- based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analyzes the common problems in applying this method in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Based on these problems, it proposes corresponding teaching application strategies, thus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s and insights for primary teachers in applying project-based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文章引用:侯进. 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对策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1196-120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94

1. 引言

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指出,思政课要把讲好道理作为本质要求,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注重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创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方法[1]。项目式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它是以一定的真实情景为背景,使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项目式教学法,是一次立足于推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教学方法的尝试,是着力提高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性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2]。项目式教学法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调动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理论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格局。但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一步加强此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大程度上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风貌与魅力,需要我们对项目式教学法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进一步的探讨。

2. 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理论概述

2.1. 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法,国外翻译为“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有些文献也译为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基于项目化的学习方法。对于项目式教学法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学者也未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标准。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基于课程标准将其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3]。国内有学者认为项目式教学法是基于项目的教学是围绕一个项目或任务,研究的核心是学科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在项目里通过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运用于生活中去[4]。还有学者认为项目式教学法是基于真实任务进行设计项目,学生以小组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自身的经验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综合能力[5]。综合以上观点可见,这些学者虽对项目式教学的定义看法有些许不同,但相比较于项目式教学的概念界定,对于项目式教学法的概念解读都是更关注于具体的项目式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操作程序。

2.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式教学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主体性,与项目式教学法理念不谋而合。该教学法依托真实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正契合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尽管在国内,该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应用潜力巨大。笔者通过整理总结项目式教学法的概念认为,以项目为主线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式教学法可以界定为:教师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整合学科知识与资源,创设真实情境,提出项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项目设计、实施、展示与评价,促进学生学科知识习得与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知识应用能力,还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思想品质,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教师也通过项目式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相长。这就给我们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赋予了深刻的教育意义,蕴含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3. 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意义

3.1.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能力发展

项目式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相较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学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学过程也就由以往的教师灌输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师布置项目学习任务,设计参与项目活动,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完成项目从而获取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式教学法,能够促使教师积极思考如何设计更好的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激励教师不断充实教学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3.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项目设计、实施、项目作品的展示与评价,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访谈、调查、参观访问、对文献收集整理研究等多种活动形式解决真实情景问题,让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同时,通过对项目问题的构建、项目活动的设计、项目任务的实施、项目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发生进一步转变,势必更利于其认知自信的建立,找到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学与思的结合,推动学生多方面能力进一步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问题

4.1. 知识整合的困难

在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中,首要的问题之一是知识整合的困难。这一问题表现在项目式教学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以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然而,由于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可能难以将这些知识融合在一起。这可能导致知识碎片化,学生难以形成全面的综合性认识。同时许多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专业知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但对于其他学科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缺乏跨学科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4.2. 学习能力有所不足

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中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这一问题体现在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方法,难以在项目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自主进行团队合作完成真实项目,从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依赖教师提供的直接指导和信息。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需要更多地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主动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制定学习计划,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项挑战。

4.3. 教师身份转变难度大

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中的另一个挑战是教师的身份转变难度大。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权威的角色,而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充当指导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这可能对一些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身份认同。教师在项目式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适应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以更好地满足项目式教学的要求。教育机构可以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步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运用项目式教学法的质量和效果。就学校而言,应关注课程内容更新动态,重视对课程任课教师的职后培训,积极为任课教师学习交流提供平台、创造机会[6]

4.4. 评价与考核体系不适应

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检验、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作用[3]。传统考试评价难以适应项目式教学的特点,因其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与传统记忆和机械运用的考试模式不相符。确定合适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成为挑战,因为项目式教学注重多样化的学习成果,涉及研究报告、实际操作、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不同步,导致学生可能仅为了考试而参与项目,未真正理解知识与技能的实际运用。学生在项目中展现的多样性增加了评价难度,需要兼顾主观性和客观性,准确反映其真实水平。

5. 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对策

5.1. 设计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项目式教学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法时,应该设计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活动,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5.1.1. 立足生活实际,挖掘贴切的教学项目

立足生活实际、挖掘贴切的教学项目被认为是显著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的最有效的策略。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结合,特别是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环保、社会公平等,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其更具综合性的思考能力。从学科关键能力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论证等思维能力[7]。在项目设计中,跨学科整合是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促进各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这种策略的有机结合,包括问题驱动学习、实践与反思、合作与交流等,有助于学生在复杂问题中进行知识整合和创新思维,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5.1.2. 精心设计任务,提高学生项目参与体验

在现有的众多学习方法中,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8]。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特别关注通过任务设计提升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体验成为一项关键策略。此策略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巧妙提供多样化资源,以拓展学生视野,包括书籍、期刊、互联网资料等,促使跨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元素,是衔接项目流程最重要的环节,判断项目质量的重要指标[9]。因此驱动性问题的设置也尤为重要。同时,任务设计应注重实践性,例如模拟辩论、案例分析等,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引入团队合作也是关键步骤,通过分组研究不同领域,并共同整合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技能。这一整合策略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跨学科知识,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注入新的深度,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5.1.3. 及时进行总结,实时跟进学生完成动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为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及时总结与实时跟进被视为关键教学策略。项目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学生可能面临知识整合的挑战。教师可通过设计任务,赋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其主动性,培养问题解决和自我调控能力,从而提升知识整合的水平。在项目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经验分享和总结,引导深入反思,找到项目中的亮点和改进之处,全面提高知识整合能力。这一策略有助于学生在道德与法治领域的跨学科学习,为未来的综合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5.2. 制定详细的项目教学计划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法时,应该制定一份详细的项目教学计划。通过制定计划,可以更好地准备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参与体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质量。

5.2.1. 依据学科标准,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时,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显得至关重要。该过程首先要明确项目的学科目标,确保其与整体教学目标相一致,并强调学科标准中所要求的核心素养。其次,需要详细列出项目所需涉及的多学科内容,包括道德、法治、社会学等领域,以促进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全面的认知。进一步,要确定学科标准对应的具体技能要求,明确定义学生在项目中需要发展的技能,划分不同层级以确保逐步提升。最后,教学大纲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强调项目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融入道德层面的内容,推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展现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担当。这一详细制定的教学大纲有助于项目紧密契合学科标准,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实施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5.2.2. 根据项目任务,制定明确的时间计划

在运用项目式教学法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制定明确的时间计划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且符合课程特点的重要一环。首先,要考虑到初中道德课程的时间局限性,明晰项目的阶段性任务,合理分配时间以确保每个阶段的任务能够充分展开。其次,考虑到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时间计划应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理解所涉及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此外,应结合项目任务的复杂性和学科要求,灵活设置时间节点,以兼顾学科深度和学生学习进度。最后,时间计划的制定还需要注重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衔接,确保项目不仅在时间上有序推进,同时能够有机地融入整体道德与法治课程,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通过制定明确的时间计划,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项目式教学的时间利用效益,确保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5.2.3. 考虑学生差异,灵活地调整针对方案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扮演穿针引线的指引作用,掌好课堂的方向盘,把控课堂活动的结构,做学生价值构建的引路人[10]。在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初中道德课的学生差异性,以及灵活地调整个性化的针对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初中生在认知、兴趣和学科理解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项目设计阶段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确保项目任务既能够挑战高水平学生,又不至于让学习相对较慢的学生感到过于压力重。调查分析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科水平,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差异化的任务和资源,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和投入。此外,通过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例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任务设定等,以满足学生在道德课程中的多样化需求。因此,灵活地调整项目方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还能够促进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全面发展。

5.3. 实施关注学生参与能力发展的教学评价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关注学生参与能力发展的教学评价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策略。通过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发展进程以及其在知识整合方面的能力成长。

5.3.1. 教师实时观察,及时关注学生项目参与效果

在项目式教学实施中,教师的实时观察和及时关注学生项目参与效果至关重要。在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记录学生项目过程性成果[11]。通过定期项目进展报告和反馈,设立明确的任务阶段,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提供及时指导。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实时监控,使教师更准确了解学生思考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一策略有助于教师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提供支持,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提升,确保积极学习体验。

5.3.2. 互评项目成果,师生共同参与项目评价过程

在项目式教学中,互评项目成果和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相互评价培养多元思维和自我评价能力,同时综合考虑项目创新性和逻辑性,促进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发展。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深度互动,教师能提供专业反馈,引导学生理解专业标准,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评价过程需在适当时间进行,确保评价的公正性,通过明确标准和详细建议促使学生提升项目质量和知识整合能力。这一策略有助于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推动知识整合能力的提升。

5.3.3. 明确评价标准,建立学生参与程度自评机制

在初中道德课程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时,建议明确评价标准并建立学生参与程度的自评机制。通过明确定量化的评价标准,可以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目标和期望,使其更具方向感和动机参与项目。这些评价标准可以涵盖项目内容的深度、创新性、团队合作、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衡量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同时,在项目式学习念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共同参与者,要引导学生深人思考,自主探究[12]。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反思能力,建议引入学生参与程度的自评机制。通过让学生自主评估其在项目中的投入程度、学习收获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还能够激发其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这一评价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初中道德课项目式教学中的参与度,推动其全面素质的发展。

6. 结论

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然而,这一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综合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项目式教学法的应用问题及其原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知识整合的困难主要源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复杂性,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思维和协同工作的能力。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植于传统学习模式的习惯,这种习惯弱化了学生对信息主动获取的能力。教师身份转变的难度在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将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需要超越长期的传统观念影响。评价与考核体系不适应主要体现在未能充分兼顾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评价方式难以准确反映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所需的多方面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传统学习模式的固化、教师角色认知的转变以及评价体系的局限性,这为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通过设计贴切的教学项目、优化学科标准、制定明确的时间计划、灵活调整教学方案、实施及时的项目总结和跟进、引入互评机制以及建立学生自评机制等对策,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推动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取得更好的效果,实现全面素质的提升。

致 谢

在此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在我研究过程中给予帮助、支持和鼓励的人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是你们的陪伴和支持让这段旅程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我们之间的学术讨论和思维碰撞,不仅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也激发了我更多的灵感和思考。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你们的理解、支持和无私奉献,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坚强的后盾。在我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是你们的鼓励和安慰,让我能够重新振作,继续前行。没有你们的支持,我无法顺利完成这篇论文。最后,我要感谢参与我论文评审专家和老师们。你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将对我未来的学术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将认真听取并虚心接受,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再次向所有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211/t20221110_983146.html, 2022-11-08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3] [美]巴克教育研究所. 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 第2版. 任伟,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4, 55-74.
[4] 胡红杏. 项目式学习: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5(6): 165.
[5] 侯肖, 胡久华. 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式学习——以化学教学为例[J]. 教育学报, 2016, 12(4): 39-44.
[6] 张秀芬. 新时代初中思政课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5): 81-84.
[7] 石芳. 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体系[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5): 79-83.
[8] 符影. 指向思维能力提升的项目式教学目标设计[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18): 50-52.
[9] 邵梅虹. 在项目化学习中提高学生活动参与度[J]. 现代教学, 2020(11): 74-76.
[10] 杨渊艺. 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24(9): 71-74.
[11] 刘敏菁. 项目式教学视野下素养型新课堂实施策略[J]. 新教育, 2024(16): 36-38.
[12] 卢小花. 项目式学习的特征与实施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8):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