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A模式下ISEC项目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构建与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cultural Multimodal Teaching Model for ISEC Project under ESA Model
DOI: 10.12677/ae.2024.1410199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 刚:大庆师范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黑龙江 大庆;李心雨: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关键词: ESA教学模式ISEC项目模型构建教学设计ESA Teaching Model ISEC Project Model Building Teaching Design
摘要: 本文基于哈默ESA模式,对照ISEC项目课程教学中的标准要求,对当前多模态教学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构建ESA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并探究其实践的具体路径。首先,基于国家和教育部的战略部署及时代使命分析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次,立足现实,分析当前多模态教学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成因;再次,在哈默的ESA模式以及ISEC项目课程的标准要求的指导下,改进和丰富当前多模态教学模型,构建ESA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并从课程设置、方法设计、评估方式等方面探究实践的具体路径。同时,分析ESA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推广ESA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为各高校培育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提供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the Hammer ESA model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 requirements of ISEC project curriculum teaching, this article improves and perfects the current multimodal teaching model, constructs an ES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ultimodal teaching model, and explores its specific path of practice. Firstly, based on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and mission of the country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universities is analyzed. Secondly, based on realit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modal teaching, and explore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on this basis. Again, guided by Hammer’s ESA model and the standard requirements of the ISEC project curriculum, we will improve and enrich the current multimodal teaching model, construct an ES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ultimodal teaching model, and explore the specific path of practice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 design,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SA’s multimodal teaching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ESA’s multimodal teaching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talents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文章引用:王刚, 李心雨. ESA模式下ISEC项目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构建与实践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1209-121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96

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教育领域中,我国也坚持扩大教育开放原则。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即ISEC项目(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 (Undergraduate))是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针对国内本科院校提供的系列教育国际化支持方案的启动项目,课程中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同时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意在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目前,在高校大部分多模态教学中,更多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视不足,因此,ISEC项目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哈默ESA模式是对传统PPP教学模式的突破,对教学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2. ISEC项目教学理念内涵

作为国际化项目——ISEC项目的教学理念是国际通行的教学理念,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中努力追求和不断推进的新型的、现代化理念。ISEC项目教学理念主要有以下五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识教育理念、明辨性思维理念、过程性评价理念及双语教学理念[1]。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核心教学理念,强调对学生进行多样性、过程性、综合性评价,且教师在ISEC项目实际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ISEC项目强调的通识教育,实质上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要求兼顾人文类课程、自然类课程和社会类课程三个方面。ISEC项目倡导的明辨性思维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中都专门进行了相关设计,在培养目标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开设《明辨性思维导论》通识必修课,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ISEC项目通过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习得全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情感态度。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外文教材汲取专业知识,二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同时,ISEC项目的双语课堂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向不同国家的人传达我国文化的能力。

3. ISEC项目课程设置和学分设置

ISEC项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与国外合作院校对接,并且做到融合互补。课程体系具有完整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一方面课程必须满足相关专业授予学位的所有学分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课程体系需及时更新,将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学生需求的课程内容去除,并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要,增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2]。在课程结构上,ISEC项目坚持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并重的原则,通常前两年以“通识”为主,后两年以“专业”为主。ISEC项目双方合作院校可根据课程列表和专业建设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此外,ISEC项目中设置一门《国际化课程学习技能与学业生存》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国际化思维意识,充分体现了ISEC项目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ISEC项目课程及学分设置方面,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ISEC项目在通识课程学分上占比更多,充分反映出ISEC项目在教学实践中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学生多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

4. ISEC项目跨文化交际社会重要性及具体内容

为了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迫在眉睫也愈趋重要。在外语教学中,除了对学生外语基础知识教学以外,更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能够运用目的语完成沟通与交流,还包括运用目的语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传播的能力。Byram等人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内容应由态度(attitude)、知识(knowledge)与技能(skill)等三方面组成[3]

① 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中所包含的“态度”,主要指交际者对不同于在本国所形成的观念包括价值观、人生观等与某些行为、举止的态度与表现。态度通常分为两种: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积极态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够达成的重要前提。当交际者愿意打破内心壁垒,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交际对象时,除了在语言上完成沟通以外,在思想观念上也在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其愿意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以及正视自我乃至本民族文化,反思自己的观念及行为及本民族文化。

② 知识:跨文化交际下,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及推进对话的交流技巧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所习得的一般都是交际对象具体的社会文化方面知识,而由于缺少实践,对于第二层知识较难以习得,而第二层知识在交际中又尤为重要。因此,现如今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社会文化方面知识,还要求增加应用、实践的机会。

③ 技能:跨文化交际下,交际者需掌握两方面的技能:一是理解交际对象表达内容,并能够建立与交际对象及交际对象文化的相互关系,二是接收信息的同时,挖掘信息内涵,同时传达自己的看法与思想。这些技能的运用,也是交际态度、交际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态度、知识、技能缺一不可,接纳其他国家文化的态度、学习其他国家的相关知识与活用交流技能三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其中态度是前提,态度与知识为发挥技能提供了条件,掌握了技能又能促成态度朝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知识也会更加巩固。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内容的分析,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抓手,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以上三方面,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5. ISEC项目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现状及问题

多模态教学是一种结合了多种感知通道和教学手段的教育方法,它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模式涉及到视觉、听觉、动觉和体感的综合运用,涵盖了语言、图像、声音、动作、文字、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资源和方法[4]。多模态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此外,多模态教学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立体和集成化。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多模态”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基础指导。早在1996年,Kress & Leeuwen从社会符号学视角构建基于图像、色彩、声音等模态在语篇分析中的学习框架。将对多模态(multi-modality)概念的解析分解为模态和媒体两个重要概念。The New London Group于1995年首次提出“多模态教学”概念,倡导通过图文、网络化信息等多元手段来刺激人的多元化感知意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Stein于是提出“多模态教学法”,认为英语课堂上的语言交际活动是多模态的。Royce提出“多模态教学方法论”,主张运用多模态理论来帮助学生领会、习得英语知识。在国内,对“多模态”理论研究的学者有顾曰国、朱永新、张德禄等人,为“多模态”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应用奠定了基础。

自21世纪初期国外学者提出多模态应用在教学中,我国也大力推行多模态教学改革,尤其在外语类课堂中,教师运用多模态调动学生的感官,把文字、图像、色彩、动画、声音结合在一起,同时将PPT也制作得更加有层次,让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有无限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但是,随着多模态教学不断推进,部分教师将它变为一种固化手段,没有将其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本课题以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80名教师及100名学生为对象对当前多模态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途径包括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见附录,通过整理本次调研结果,得出了以下情况:

目前,多模态课堂教学在外语课堂上使用比较广泛,任课教师几乎都会使用,并且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教师将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并且认为多模态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多种模态类型中,语言模态、听觉模态、视觉模态和副语言模态这四类模态教师均会在课堂中使用,在外语课堂中其中语言模态是最常用、占比最多的形式。在语言模态中,教师的口语始终占主导作用。同时,视觉模态也是课堂中占比较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每位老师在授课时都会使用PPT,PPT展示已经成为视觉模态的主流。听觉模态在听力课堂中受到重视,但是其他类型的课堂中使用不多。副语言模态方面,50%左右的教师比较注重课堂中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使用,但是,不同的学生对于教师使用肢体语言态度及看法不同,部分学生认为教师频繁使用肢体语言,会增加内容理解的难度,让他们感到疲惫和困惑;而过多的表情和手势有时会使学生觉得教师不够权威从而对教师失去信任。此外,课程类型的不同会影响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和对模态的选择。教师的教龄、教学经验、性格、性别等不同,他们所选择的模态类型也不同。而且,由于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对不同模态类型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很难全部顾及到。根据调研结果,反映出以下问题:

① 在语言模态的使用中,口语表达关注点集中于内容,忽视了音高、音量以及表达节奏的配合,导致课堂活力不足,学生上课容易出现走神、精神不集中等现象。

② 在视觉模态的使用中,虽然PPT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但是存在PPT运用流于形式的问题。制作和选择多媒体课件时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PPT在运用中并未充分发挥其吸引学生、刺激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课堂中展示的PPT形式较为单一,多模态性不够突出,未能合理利用文字符号等资源等。

③ 在听觉模态的使用中,音频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听力课堂,其他课堂中对于听觉模态的运用非常少,在课堂教学中普遍不太注重听觉模态的应用。

④ 在副语言模态的使用中,副语言模态的重视程度偏两极化,课堂中肢体动作、表情、目光、身体移动的运用及配合较差,部分教师应用过多,而部分教师基本不应用。

⑤ 多模态的综合应用能力偏低,课堂教学中存在对某一模态形式偏重而忽视了其他模态的应用,出现课堂模态运用的不平衡、对学生刺激不够的问题。

⑥ 多模态话语分析方面,还有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指导,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多模态话语分析等相关概念,存在缺乏与多模态教学相关的培训的问题。

6. ESA模式下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构建与教学设计

6.1. ESA模式下ISEC项目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

本模型采用了ESA模式中使用最为灵活的杂拼模式(EAASASEA...),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接受成都不同,以及课堂中难免出现与教师想法相悖的情况,教师应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5]。教学中,教师应先通过多模态手段,如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多方位地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之后,通过多种形式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已学内容,将新旧知识关联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在新知识讲解过程中,除了语言模态以外,也要注重副语言模态的使用,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于新知识的实践练习也是重中之重,通过实践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知识。此外,在实践练习中出现的错误、问题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内容。这一阶段过后,很多学生会出现疲惫、不集中等现象,因此,通过再次投入,将学生带回课堂之中,再通过实践练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检验学生的习得效果。

另外,在投入、运用等阶段,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入跨文化交际的素材和练习模式,综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程目标设定和课程最终评定阶段,更加注重过程性以及学生素质能力的考核。

6.2. ESA模式下ISEC项目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设计

6.2.1. 教学对象

本课题基于哈默ESA模式,基于ISEC项目的优秀经验和路径以及当前多模态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构建ESA模式下ISEC项目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见图1),并探究其具体的实践路径。本课题以大庆师范学院日语专业为试点,教学对象是大庆师范学院日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共54名。这些学生已经经历了一年的日语学习,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课题以其为研究对象,进行ESA模式下ISEC项目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的实践教学活动。

Figure 1. A multimodal model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under ESA mode

1. ESA模式下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模型

6.2.2.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教学设计从教学的全过程出发,首先通过测验、量表以及访谈的形式,调研目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从而确定下一步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然后选择并设计适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最后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检测学生的习得效果,进而对ESA模式下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进行评价与完善。

(一) 跨文化交际能力调研

首先对54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日语能力测试,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的测试,对学生的日语情况进行了摸底,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在听、说上能力明显不足,需要在课堂结合更多地训练,进一步提升听、说能力。同时,使用日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量表(王媛、林玥秀,2022)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包括5个维度、22个题项中,文化积累及其语言输出以及对外主张力能力偏弱,跨文化态度、国际姿态方面也有待增强。另外,随机抽选了12名学生进行了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访谈,主要内容包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目前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未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内容的期待,大部分学生表示对于跨文化交际的态度是很开放的,也非常期待和不同国家的人交流,但是主要还是由于语言水平不足,自己的意思表达不清,担心会给对方带来不好的感觉,所以跨文化交际方面表现出胆怯、躲避等姿态。在未来的学习中,希望加强语言应用方面的练习以及能够构建某些情境加强互动式练习等。

(二) 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研情况,发现了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对学习的期待,从而确定了当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共有三个层次的目标,分别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知识目标是掌握具体的日语知识(单词的含义、用法)、日语表达(句型的含义、法则等),能力目标是能够运用所学的日语知识完成交流或进行写作等,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素养目标是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跨文化思辨能力等。本次教学目标定位为以着重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基础,同时稳步提升读、写能力。在教学中,从传统单一的知识性吸收教学转向文化输出教学,通过提高学习内容的深入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的技能,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跨文化态度、国际姿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与对外话语能力,即能积极表明自己的意见立场,传递中国声音的能力,最终达到态度、知识、技能的有机结合。

(三) 设计教学内容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ESA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模型的运用,将教学内容和ESA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模型有机结合。以日语语言教学为基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ESA模式中的杂拼模式(EAASASEA...)即投入–运用–运用–学习–运用–学习–投入–运用的模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多模态,刺激学生的感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可以适当结合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国内外新闻、文化影片、文学作品等。选择教学资源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形式上也要多种多样。不仅要有文字材料,还要配以视频、音频等其他形式。课堂上在讲解日语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进行适当的中日对比或东西方对比教学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差异进行思考,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以及跨文化思辨能力。

此外,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还要重点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又可以分为引导式活动和体验式活动。引导式教学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者教学内容的指引下,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体现学生学习的达成度。体验式教学活动主要是指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学活动,可以是学生个人完成也可以是小组,目前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形式以小组活动比较多,例如小组发表、小组讨论等。同时,可以引入模拟跨文化场景、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模拟交际是有效的练习方法之一。通过在课堂中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在模拟交际中,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各种跨文化情境,要求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完成跨文化对话或协作任务。在相对内部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比较容易打开自我,卸下心理负担,更好地表达沟通和表达自我,从而得到跨文化交际的锻炼,并积累经验,有助于增强他们在实战中的跨文化交际信心和技能。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避免一味考虑活动形式,也需要注意活动内容和课程内容紧密贴合,还要注重学生对活动形式的接受程度,可以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但是要注意活动安排的顺序,一般要先进行引导式活动,学生接受程度高,完成度也比较好,在巩固了知识增加了信心以后,再进行体验式活动。

(四) 合理教学评价

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合理的评价方式才能反映出教学真正的达成结果。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即在课程内容结束以后,安排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考察学生掌握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和测试范围较广,但是也容易出现“一卷定结论”的问题,不能全面、动态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本次教学实践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过程性评价也更加重视,这也是ISEC项目理念中重要的一项。ISEC项目中,对学生的“教学结果”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并配以“评价量表”来及时向学生呈现学习效果。通过过程性评价,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同时,根据学生们的评价结果,帮助并指导学生修正存在的学习问题,改善学习方式方法,以促进下一步的学习。同时在评价中,除了教师本人的评价以外,也加入了“生生评价”即学生之间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7. 结语

本文从哈默ESA模式入手,对照ISEC项目教学中的标准要求,改进当前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ESA模式下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并将该模式以大庆师范学院日语系二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实践路径探究,最后,分析了该模式在课堂中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优势、意义以及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以期进一步推广ESA模式下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为各高校培育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提供参考。通过构建ESA模式下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并进行实践,总结出该模型教学有三点优势和意义:1) 投入情绪、刺激感官,促进知识吸收和跨文化交际意识。2) 学习 + 运用、引导式活动 + 体验式活动并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3) 二次投入 + 副语言模态,配合过程性评价,增强学习集中力和跨文化能力持久发展。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中,ESA模式下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也会更加适合课堂和学生,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ESA模式下ISEC项目跨文化交际多模态教学模型构建和实践研究,GJB1423025。

参考文献

[1] 陈爱雪. ISEC项目下服务“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1, 9(5): 67-70+79.
[2] 张丹.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ISEC项目日语课程教学策略探析[J]. 阴山学刊, 2021, 34(2): 107-112.
[3] 巨肖. ISEC教学理念及其教学实践研究——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4] 雷茜, 张春蕾. 英语课堂教学的模态调用研究——多模态教学文体学视角[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2(3): 73-83+121+148-149.
[5] 徐安安, 许文丽.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究[J]. 汉字文化, 2023(S1): 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