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耕气候文化的乡村景观设计
Rural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Farming Climate Culture
摘要: 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城乡贫富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指引,结合地域文化,以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问题治理。因此本研究基于当地传统农耕文化,以河南省洛阳市滨水空间为例,通过梳理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物候、季相特征,结合中华传统色,将抽象的地域文化特征运用于景观设计实践,分别从生态、生活、生产三方面探索性地提出地域性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这为农耕气候文化应用于乡村景观设计中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s an important guide for rural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regional cultur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problems. Therefore,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local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taking the waterfront space of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y combing the climate, phenology and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24 solar terms,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olors, the abstract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pplied to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and the regional rural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was propos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ecology, life and production. This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application of farming climate culture in rural landscape design,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village appearance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文章引用:李光景. 基于农耕气候文化的乡村景观设计[J]. 设计, 2024, 9(5): 1031-104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5639

1. 引言

党中央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1]。因此,从传统农耕气候文化出发对乡村地域风貌特征进行挖掘并进行相应景观设计对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升村容村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与现代生态思想相结合探索乡村景观设计的新路径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实践意义,也有助于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国农耕传统气候文化的赓续与发展,树立本土文化自信。

2. 乡村景观发展现存问题

2.1. “千村一面”现象严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2],目前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乡村特色风貌缺失、地域特征弱化、乡村肌理消失等诸多问题。独特的乡村景观格局逐渐被现代化旅游业冲淡,呈现过度商业化、同质化,进而导致“千村一面”现象频出。

2.2. 公众参与度低,设计决策全面性不足

当前的乡村空间规划与景观设计决策缺乏对真正需求主体诉求的回应,全面性不足。应提高公众参与度,力求满足各方多样需求,打造真正的“以人为本”设计。

2.3. 文化内涵缺失,精神文明建设成效不足

部分景观设计仅停留在形式层面,较为单一,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只能带给游览者“走马观花”的体验,难以深入人心。应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景观意象,激发乡村景观空间活力[3]

2.4. 绿化美化品质不高,空间服务功能薄弱

植被多样性不足、配置模式单一是目前乡村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主要问题[4]。村庄内的小微空间并未被实际利用,存在土壤裸露、植被缺失等问题。并且后期的管理维护也成为了一大难题,众所周知,城市公园绿地具备相对完善的园林绿化管理机制,而乡村在这方面却相对匮乏。

3. 农耕气候文化的起源与特征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一直以自然属性存在于中国文明史中,那些关于人与天时、人与大地的故事、那些埋藏于人们脑海深处的故事画卷,已成为对于逝去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追忆。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不仅反映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同时还渗透到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生活层面,并折射出与之密切相关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精神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农耕气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黄河流域,以气候、物候、天象等自然界的四时轮转变化为基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时间尺度来看,节气文化源于商周,确立于秦汉,它是我国古代先民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准则和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风民俗的表现[5]。二十四节气一直被人类视为历史的遗存,但却鲜少有人关注其内在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目前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大都与物候和气象有关,即根据自然现象的季节变化划分时间,确定农时,因此其自始至终都是农事活动的准则,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6]

随着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传统乡村景观旅游业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通过分析农耕气候文化的物象与人文要素,探索节气文化应用于乡村景观设计的策略,为乡村在生态、生活、生产多方面的发展转型和在现代化条件下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提供了契机[7]。因此本研究提取二十四节气的季相、物候、节律等元素,结合植物配置、感官增强体验及相应的农事活动习俗,将各个节气的抽象元素转化为具象的设计语言,进而形成流动性环境空间,为公众提供独特的游赏体验,以期传承与弘扬地域文化,守护乡村自然山水,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延续并强化归属感。

4. 实例研究

4.1. 研究区域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黄河及其支流为初步驯化的作物提供了灌溉条件,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原始农业的最早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耕气候文化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因此选择历史悠久的十三朝古都洛阳市作为设计实践的研究区域。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位于中原腹地,乡村发展诉求较大,设计场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中州东路与二广高速交叉口以东,面积约为4.2公顷(图1)。

Figure 1. Analysis of the Site location

1. 场地区位分析

4.2. 研究区域现状分析

4.2.1. 历史文脉分析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河南省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历史悠久。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目前留存下来五大都城的遗址,文化遗址资源丰富。设计场地西侧为河洛古城遗址公园,且西临洛河,东侧有洛阳白马寺,神州牡丹园、永安寺遗址等,场地周围遗产资源丰富,文化内涵丰富(图2)。

Figure 2.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site

2. 场地历史文脉分析

4.2.2. 周边环境及人群分析

场地周边环境东侧以现状农田为主,西侧以水系、居住区为主,用地类型多样,包括农林用地、滨水绿地、教育科研用地等。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实际调研发现场地周边用地类型多样,人群类型丰富,包括当地居民(妇女儿童、中年人、老年人)以及外地游客等各类人群。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调研分析其活动需求,有利于针对特定需求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

4.2.3. 现状问题分析

(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场地濒临洛河,基础设施建设较老旧落后,不能较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使用需求。且场地原有居民建筑修缮与管理不足,缺乏乡村地域特色。

(2) 植物配置多样性不足:缺少季相变化,植物群落结构层次单一,尤其是秋冬季节,场地景观萧瑟;且绿地间存在断点,缺乏连通性与亲和性。

(3) 交通流线混杂:场地内多为杂草掩映的小路,与主路连通性不足,整体交通流线混杂,慢行系统割裂,没有较连贯流畅的交通系统。

(4) 园务管理不到位:场地内缺乏园务管理,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大多枯萎凋零,景观构筑物破败残缺,无人修缮。场地内现存景观利用率低,农耕文化传统未充分利用。

(5) 生态环境亟待治理:场地外围水资源禀赋较好,但河流下游污染严重,垃圾、杂草等积压堵塞过滤网,大大降低河流流动性;场地内土壤因河流涨潮带来的沙石导致沙化严重,土壤肥力大大降低。

4.3. 设计要素挖掘

通过对节气原理、气象、物候、季相、诗词歌赋等的研究,发现节气制度与景观设计各个层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色与动植物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等[8] [9] (图3~5),并将其作为设计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文化认同感、场地依存感和家乡记忆的留存和文化遗产的活化。

Figure 3. The 24 solar term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olors

3. 二十四节气与中华传统色

Figure 4. The 24 solar terms and plants

4. 二十四节气与植物

Figure 5. The 24 solar terms and animal

5. 二十四节气与动物

4.4. 总体设计

4.4.1. 总体设计方案

春有春的阳和启蛰,夏有夏的蝉鸣桑林,秋有秋的晴空一鹤,冬有冬的六出纷飞。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因此总体设计以时间为序,将二十四节气分为一年四个季节进行轮转变化,以呈现地域特征为目的[10],分别营造春、夏、秋、冬四种各具特色的流动性景观(图6),打造“一环两带”模式的景观结构,使游人身处一园却可感受四季变化。

Figure 6. The master plan

6. 总平面图

4.4.2. 整体景观结构——一环两带四季

一环是指24节气环(图7):每个季节选取一个代表性节气,对其中华传统色、典型物候因素进行相对应的提取(表1)。两带分别指(1) 动感活力带:场地东侧临近教育科研用地,因此采用“惊蛰–春分–芒种–秋分–立冬–大雪”的节气次序,利用其物候特性,打造动感活力带,提升居民体验感,满足多年龄段的活动需求(图8);(2) 休闲游览带:场地西侧为滨水绿地,因此采用“雨水–清明–小满–寒露–霜降–小雪”的节气次序,结合景观水体、湿地、雨水花园等营造休闲游览带(图9)。

Table 1. The four seasons represent solar terms, traditional colors, phe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ts

1. 四个季节的代表节气、传统色、物候特征及植物

季节

节气

传统色

物候特征

植物

春季

立春

黄白游

东风送暖

迎春花

夏季

夏至

雷雨垂

草长莺飞

合欢

秋季

节气

缣缃

风吹麦浪

银杏

冬季

冬至

紫梅

烂枯山寒

合欢

Figure 7. The 24 solar terms ring

7. 二十四节气环

Figure 8. Dynamic vitality band

8. 动感活力带

Figure 9. Leisure excursion belt

9. 休闲游览带

4.5. 详细设计

4.5.1. 营造独特时序景观

春季营造蝴蝶梦花间的景观意象。春季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设计过程结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雁北归,冰消鱼跃”的主题物象,打造缓坡草坪(图10)以及台地景观花田(图11)等游憩休闲区,呈现春季东风送暖的景象[11]

夏季营造望江对风眠的景观意象。夏季节气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设计过程结合“万物生长,枝繁叶茂,草长莺飞,蝼蝈鸣,蚯蚓出”的主题物象,打造适合儿童以及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区(图12),结合郁郁葱葱的植物,表现夏季生机勃勃的景象。

秋季营造折桂月华天的景观意象。秋季节气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设计过程结合“桂花飘香,霜柿栗熟,秋高气爽,蛰虫回洞,燕子南迁”的主题物象,打造室外露营区,使游人充分感受随风涌动的金色麦浪,并设置特色农耕体验区,表现秋季盈车嘉穗的景象[12] (图13)。

冬季营造芦花红蓼滩的景观意象。冬季节气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设计过程结合“叶落归根,寒蝉凄切,林寒涧肃,飞禽无踪”的主题物象,营造飘逸的芦苇荡、红蓼滩、景观亭(图14)等景观节点,表现冬季万物静默的景象。

Figure 10. Renderings of a gently sloping lawn

10. 缓坡草坪效果图

Figure 11. Renderings of the mesa flower sea

11. 台地花海效果图

Figure 12. Renderings of child’s fun world

12. 童趣天地效果图

Figure 13. Renderings of the farming experience

13. 农耕体验效果图

Figure 14. Renderings of Wangjiang Pavilion

14. 望江亭效果图

4.5.2. 明确不同功能分区

场地整体设计分为七个功能区:滨水休闲区——结合场地周围丰富的水资源营造滨水景观,包括亲水栈道、平台、景观亭等;山林游览区——场地外围打造彩叶树林,结合曲径通幽,营造山间游赏空间;林间休憩区——次入口处采用山林以及阶梯广场,文化彩绘墙打造私密空间,与缓坡草坪,景观花田形成对比与视线关系;入口广场区——场地设置一个主入口,三个次入口,分别有对应的硬质集散广场,采用600 × 400 × 50 mm厚浅灰色透水植草砖,200 × 400 × 30 mm厚芝麻灰火烧面花岗岩等铺装,结合生态树池、音乐喷泉等智能景观设施,打造集停留、通行、集散、公共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入口广场;体育活动区——结合前期对人群活动场所、活动类型、活动时间等的分析,在场地内设置童趣天地以及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活动区,满足儿童、青少年等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活动需求;景观花田区——将独特的中华传统色与波斯菊、美女樱、香雪球等一、二年生花卉相结合,打造花海特色景观,配以木质休憩平台;农耕体验区——在秋季景观区打造特色农耕体验田,以5 m2 × 5 m2的面积分为多个体验田,并设置二维码,游客可认领属于自己的体验田,并在线上云了解传统农耕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传承发展等内容。

4.5.3. 加强交通流线引导

设计采用曲线型一级园路贯穿全园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二级园路采用折线式,与一级园路相区分,使交通流线明晰,并合理规划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区,解决现存问题,增强可达性,丰富居民以及游客的游览体验感、场所依存感。

4.5.4. 打造主次分明的景观结构

设计采用“主入口广场–景观花田–缓坡草坪–观赏挑台–景观水体”的主要景观轴线与“次入口广场–下沉空间–亲水平台–景观水体–望江亭”的次要景观轴线,主次分明的景观结构串联全园,并采用“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的空间结构使场地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序列空间,产生步移景异的流动空间体验[13]

4.5.5. 设置变化丰富的高差

设计采用缓坡草坪、雨水花园营造自然凹地,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砾石、土壤等实现对雨水的渗透、滞留、积蓄、初步净化、合理利用以及排放;设置下沉阶梯广场,结合文化彩绘墙,营造不同的地形体验;采用景观挑台、亲水木栈道、木平台等,增加远眺视线点;场地内引水入园,设计湖、溪、涧多种水体形态,大小水面相结合,动静相宜。现状地形较平坦,无高低起伏之势,因此设计时运用景观构筑物、植物配置、山石器设等使场地产生地形高差变化,丰富游赏体验。

4.5.6. 合理配置植物景观

场地整体意在营造自然氛围,因此植物配置采用乔–灌–草有机结合的植物群落,上层采用北方乡土树种:垂柳、槐树、雪松等常绿高大乔木作为行道树,结合银杏、枫香等色叶树种;中层采用观叶、观花、观干灌木相结合,如紫叶李、樱花、黄杨、红花檵木等;下层采用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花卉、以及水生植物、湿生花卉如芦苇、鸢尾等。并充分利用植物配置所产生的视觉、嗅觉等多样感官体验,结合园艺疗法,增强观赏性、体验感。

5. 结论

乡村景观作为当下亟需深化设计并发展的类型,在满足多群体差异化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地域特征及文化内涵。而历史悠久的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多方面息息相关,因此将其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应用于乡村景观设计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加乡村景观多样性,解决“千村一面”的问题,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政策战略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二十四节气以及传统农耕文化的季相、物候、节律元素进行提取,将其应用于乡村景观设计实践中,从生态、生活、生产三方面提出具体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5.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打造乡村生态景观

避免乡村原有景观的衰退,保护乡村特色风貌是打造乡村景观的首要之处;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展乡村景观设计,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让乡村发展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并结合气候的轮转变化,打造流动性序列景观,是我们中国古典园林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5.2. 合理配置人文要素与地域特征,打造乡村生活景观

近些年来,乡村景观、农耕文化逐渐受到青睐就在于它所包含的浓重人文要素、烟火气和朴素感,这些方面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都直达人心,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其地域文化、生活习俗、传统农耕体验等方面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村生活景观。

5.3. 坚持保护原有村容村貌,打造乡村生产景观

因地制宜,尊重传统,根植乡村,打造乡村景观时不仅要在物质层面进行建设,更要挖掘二十四节气制度的精神层面,使乡村环境具有“东方情调”,体现当地特色,激活乡村景观空间活力[14]。将农耕文化更好地运用于生产性活动如农家乐、生态农业、文旅融合等相关产业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景观体验与经济活动的密切结合。

注 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繁荣兴盛乡村文化, 为乡村振兴铸魂育民[EB/OL].
http://cyol.com, 2021-02-1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
http://mofcom.gov.cn, 2023-03-03.
[3] 耿学彪. 乡村振兴背景下胶东传统村落景观意象营构模式研究——以威海市山东村为例[J]. 设计艺术研究, 2023, 13(3): 21-25, 34.
[4] 孙睿霖, 王成, 殷鲁秦, 等. 北京村庄绿化美化的建设思路、主要指标与落地对策[J]. 中国城市林业, 2024, 22(3): 139-145.
[5] 刘宗迪. 二十四节气制度的历史及其现代传承[J]. 文化遗产, 2017(2): 12-14, 157-158.
[6] 何柳. 基于农耕文化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20.
[7] 邱明明, 徐广才. 农耕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J]. 农学学报, 2015, 5(12): 115-120.
[8] 王丽洁, 聂蕊, 王舒扬. 基于地域性的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园林, 2016, 32(10): 65-67.
[9] 张雯星, 赵芳沁. 基于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研究——以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上窝铺村为例[J]. 设计, 2021, 34(9): 68-71.
[10] 王千意, 黄滢.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以常州梅林村为例[J]. 设计, 2018(23): 67-69.
[11] 杨月. 地域文化视角下陕北城郊型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12] 吕桂菊. 节气文化融入的山区乡村景观设计策略[J]. 设计艺术研究, 2020, 10(3): 26-32.
[13] 张亚冰, 徐旻鹰, 丁继军. 景观叙事理念下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菰城村为例[J].设计, 2024, 37(1): 40-43.
[14] 刘轩, 孙新旺, 王浩. 体验视角下季节性乡村旅游景区生产性景观营造——以兴化千垛景区为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17(2): 11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