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议题式教学通过问题导向和情境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阶段不少高中思政课堂实施议题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高中思政课堂焕发新的活力,但仍存在议题设计困难、学生参与度低、议题式教学效果难以评价等问题。对此,教师需要通过积极探索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能力、营造良好的议题教学氛围、确立教学评价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推动议题式教学的实施与发展。
Abstrac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roblem-oriented and situational teaching, issue-based teaching can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independent inquiry ability,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mprove their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t present, many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implementing issue-oriented teaching, which makes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full of new vitality,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difficulty in topic design, low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and difficul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ssue-oriented teaching. In this regard, teachers ne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ssue-based teaching by actively exploring way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 creating a good issue-based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establishing a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凸显出思政课的重要地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课程[2],议题式教学既符合构建“活动型课程”,又是聚焦高中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议题式教学成为推动高中思政课改革突破的方向与重点,成为教学研究的焦点话题。
2. 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特征与优势
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引线,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素养培育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法[3]。并且议题式教学的实质是活动型课堂,要求课程议题采取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呈现,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课程化”,是一种新的活动型课堂模式,也是对传统的情境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式教学的继承和发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议题定义为:“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具有辨析性、两难性的问题。”[2]由此可见,议题式教学不仅深植于学科内容和实际情境之中,而且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导向。
2.1. 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特征
2.1.1. 现实性
议题式教学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使抽象的政治与法治理论变得具体、生动。通过讨论和分析这些现实议题,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1.2. 互动性
议题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互动性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
2.1.3. 情境性
议题式教学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如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讨。这种情境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2.2. 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优势
2.2.1. 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度
高中思政课开展议题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意义[4]。同时,议题式教学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例如,在讨论环保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调查校园或社区的环保情况,组织环保主题的辩论和展示。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在实际调研和互动中增加了课堂参与感和认同感,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2.2.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
高中思政课中的议题如社会公正、法律道德、全球化等,往往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需要同学从多角度进行探索和分析。通过对这些复杂议题的探讨,学生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寻找支持证据,并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估和辩论。例如,在讨论社会公正议题时,学生需要了解公平与公正的不同含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2.2.3. 促进合作与沟通能力
议题式教学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课堂上学生需要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讨和任务分工。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在高中思政课堂上,以全球化为例,学生可以分组研究和讨论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群体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有效地与同学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达成共识。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提高了他们在团队中协调沟通的能力。
3. 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面临的困境
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虽然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议题与议题情景设计不贴切、学生参与度较低、议题式教学效果难以评估等困境。
3.1. 议题与议题情境设计不贴切
议题与议题情境都是议题式教学的关键部分,其二者之间的创设息息相关,在此将其一起分析。第一,教师对问题和议题的概念混淆,导致议题情境无效化。部分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理解不够,将“问题”和“议题”画上等号,将课本上能轻松找到答案的封闭性“问题”设成“议题”。例如,在讲授“公正司法”这一框架内容时,教师通常选用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公正司法的内涵、作用和要求。通过分析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但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公正司法的内涵是什么?”,学生也在书本上找到相应的概念回答,但由此失去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作用。“议题”指具有思辨性、需要讨论的焦点问题,有着丰富的内在情感和价值体验,需要学生们在不断丰富的议题情境中体验,再通过自身的感受讨论回答。而这些“问题”没有讨论性,不具有思辨性,更不需要创设议题情景或者造成情境创设的无效化。
第二,议题情境创设脱离实际。议题式教学应强调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强调生活化视域和场域,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遇到冲突[5]。某些议题情境设计的过于虚拟化,并且选用与议题关联不大的教学案例、片段,远离学生现实生活,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学生不能通过虚拟的模拟收获真实的体验。此外,生硬的情境设计还可能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影响学习的互动性。由此可见,议题设计一定要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能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多元对话、互动,使预设的议题走向深入。例如,在以上案例中,某些在设计情景时通常会让学生扮演事例中的人物,“如果是你,会怎么做?会怎么进行调查?”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进行讨论,再让他们由自己讨论的结果,推测分析出公正司法的内涵和作用。但实际上,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这个案例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这种法律事件不仅对学生而言距离较远,对老师而言也是如此。因此,不是所有学生都完全投入于这个事例,并且最后他们也不能讨论出符合法律公正的结果。而教师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直接分析案例,更能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并且这种分析案例中的做法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学生参与度较低
高中思政教学课堂教学灵活性不高,偏重于讲授灌输法,难以将课本中晦涩难懂的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解的通俗易懂,因此很多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态度较为消极。其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议题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的意愿,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很少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疑问。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使得课堂讨论变得沉闷,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相对较少。第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不足。许多学生在面对全班同学时,往往不敢开口发言,或者表达时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导致他们的观点难以清晰、准确地传达给他人。这种表达能力的不足也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第三,学生对议题式教学的兴趣不高。高中思政课议题往往与书本知识紧密相关,其背景、情境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高,学生可能会觉得议题式教学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对参与课堂讨论缺乏热情。高中思政课堂学生议题式教学参与度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还包括学生合作意识不强以及评价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等方式,提升议题式教学的参与度。
3.3. 议题式教学效果难以评估
议题式教学中,评价是测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评价是系统地、多元地对学生在议题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和实施表现做出评价,以指引学生改正不足、寻求进步,并帮助教师反思教学,提升教学质量[6]。目前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课堂评价存在一些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评价方式单一,议题式教学的“在议中评”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别和发展差异关注不够,往往采取统一的评价标准,可能会导致学生某些潜力被埋没,无法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其次是教学评价内容未能跳出教学限制,教师评价主要针对议题探究结果的知识运用层面,这与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在本质上并无区别。这种局限性导致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仅关注学生成绩而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并且这种评价方式会导致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化,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忽略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提升路径探析
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要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针对现有困境,有针对地进行改进,使议题式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4.1. 提升高中思政教师议题式教学能力
议题式教学是2017版课标为了落实活动性课程针对性提出的特殊教学方法。但是某些老师在开展议题式教学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提升教师议题式教学能力不仅有利于让教师真正理解什么是议题式教学,还有助于让教师活用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最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方面增加教师议题式教学能力。学校要组织对议题式教学方法的专业培训,包括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教师掌握议题式教学的核心概念和实施技巧。还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组织集体备课、磨课,分享议题式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促进共同提高和创新。另一方面,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需要将新思想和新时代精神传递给学生,高中思想政治课及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时代特征。作为教师,应培养对时代思想和精神的敏锐感知能力,并加强对这些思想的发现、理解、吸收和传承的能力。由此才能在议题式教学中设计模拟生活现象的议题,并尽量创造出与当代真实情景相类似的议题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各式各样的探究性学习,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2. 营造良好的议题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能有效促进议题式教学的顺利进行,而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根据教学需要布置课桌。高中议题式教学主要是在室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课桌摆放进行适当调整,以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老师的观察记录。主要的摆放方式有圆形摆放、矩形摆放、扇形摆放等模式。同时,为了避免因为课桌摆放方式而影响其他教室的课堂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可以申请在学校的多功能教室进行。第二,提供开放的议题交流环境。高中思政教师应创造一个开放、民主、趣味的课堂教学氛围,并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灵活调整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探讨议题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自我展示、自我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敢于说、勇于说、乐于说,要允许课堂出现不同的声音。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深入提问,促进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第三,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乐于表达,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的引导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肯定并信赖学生,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教师不应因时间紧迫而直接提供答案,从而剥夺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为了使议题式教学能够有效进行,应当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4.3. 确立合适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议题式教学要发挥好教学评价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的环节和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评价量表,用于记录学生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从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综合评价[7],包括他们的发言次数和效果、做笔记情况、小组间各学生的交流和总结情况。
高中议题式教学还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第一,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主体,教学评价应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将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相结合。第二,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在实施议题式教学评价时,教师既要有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又要有体现学生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评价,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审视自我。第三,注重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学生观点有无创新、分析问题的角度是否全面、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等应当纳入课堂评价的范围。
5. 结语
高中思政课堂实施议题式教学现在作为一种趋势被广泛应用,它的实施进一步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有利于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议题式教学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在认识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视提升自己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议题式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充分发挥议题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