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类课程浸入式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Immersion Teaching Reform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urses
DOI: 10.12677/ces.2024.121072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黄利军, 周 妮, 张耀东, 米贤武:怀化学院物电与智能制造学院,湖南 怀化;张 娟:怀化学院综合档案馆,湖南 怀化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类课程浸入式教学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urses Immersion Teaching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已渗入到教育领域,促使教育行业,尤其是电子信息类课程,发生深层次的改革。分析了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面临的困难,在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实验内容简单单一,课程考核评价单一的情况下,提出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电子信息类课程浸入式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应用。通过该信息技术手段,《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取得课程教学的良好效果,学生的满意度得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提高,学生获奖的比例得到极大的提升。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infiltrated in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which is prompting a deep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especiall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singl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simple experiment content and single course assessment,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mmersion teaching is propos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Circuit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The students’ satisfaction has been improved,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on has been improv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awarded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文章引用:黄利军, 张娟, 周妮, 张耀东, 米贤武.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类课程浸入式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0): 400-40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0725

1. 引言

目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新技术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不断深入,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转型发展,引起经济结构、社会生活和工作方式出现新的局面。我国政府2017年7月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明了新时期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应用的重点方向,也就意味着在国际上“抢占信息化制高点,增加国家话语权”的战略举措[1]。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教育领域也正经历着深层次变化,已涌现了一批相关研究,如讨论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热点问题,分析了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育领域。教育智能化和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今后,在教育领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与学的智能工具、软件。尤其是在电子信息类的课程教与学方面,其课程的定理、公式较多,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学生学起来也缺乏灵活性。因此,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教与学方面大展宏图,得到了十足的发展[2]

2.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面临的困难

2.1. 传统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教与学的开展

电子信息类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一类课程,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知识面宽、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但是,这些课程传统的讲授方式是采用板书讲授,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时间长,板书内容多,教师与学生存在教授方式单一,学习途径不足,学生不方便自主学习,只能被动参与教学活动,缺乏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2.2. 实验内容简单单一,不利于创新思维培养

传统的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性的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相对不足,在实验的过程中,按照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再逐步完成实验内容,得到实验结果。这类实验主要是验证书本中知识,存在应用性相对不好,缺乏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偏离了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2.3. 课程考核评价单一,不利于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考核主要考虑的是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其最终目的是深化和加强学生对各门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但是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虑终结性的考核,期末考试比例超过70%,学生过程考核的比例太小,不能提高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不能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学生应付考试的习惯。

3.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类课程浸入式教学的组织实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简称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开发用于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目前AI技术包括决策和分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涉及到语言识别、视觉和图像识别、计算机技术、机器学习等技术,促进其相关领域的发展[3]

3.1. 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创设相互交流的课堂环境

电子信息类课程实践性强,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融入对应的实践项目和实验项目来辅助和加深理论学习,但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一门课程的理论学时的比例远高于实验学时,而且加上实验设备资源的限制,导致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课程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在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将计算机工具,虚拟仿真软件、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课程的建设、教学等过程,制作微课视频、虚拟仿真项目等方式辅助课堂教学。通过该方式,学生可以提前对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点进行预习,课后可以利用虚拟仿真项目进行复习。若存在不能理解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带着不能解决的问题,咨询相应老师。例如,《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围绕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环境,在线平台方式发布课件、视频、课前任务、课后作业、习题和试题测试,制作了课程难点和重点知识点的虚拟仿真项目,供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有效地支撑了学生的课前和课后自主学习[4]

3.2.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设计浸入式教学的过程

基于面向产出的教育理念(OBE)是工程认证最核心的理念,其主要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因此,教师需要围绕学生中心,不断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寻找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最终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5]

(1) 借鉴现实生活实例,掌握放大电路原理

电子信息类课程中的模拟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等课程中,放大电路是电子线路的核心部分,在讲述该部分内容时,首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放大现象引出放大的概念,例如扬声器中声音的放大,能根据需求,调整输出信号的大小。移动通信或无线通信的信号发射塔发送信号的情况,为了扩大信号塔的覆盖范围,尽量加大信号的发送功率,实现放大的功能。然后介绍放大的基本电路,讲解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电路中各点的电压值,计算放大的倍数,以及调节各点电压的大小来调节放大的倍数。

(2)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建电路演示视频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围绕学生中心,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对课程中各个知识点的理解,课程针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制作flash视频动画。例如《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章节中重要和难于理解的知识点,结合教学资源需求,设计和制作Flash视频案例项目,案例库中视频达152个。并发布到在线课程中,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的需求。视频案例库中的部分视频项目截图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screenshot of some items in the all videos

1. 视频案例库中的部分视频项目截图

(3) 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模拟电路运行过程

针对课程难点知识点,为了逼真、形象和直观的演示信号的发送、变换、接收等过程,增强课堂趣味性,引起学生共鸣,提升教学效果,课程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在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入了Mutisim虚拟仿真过程。例如,在讲解串联和并联谐振电路时,利用Multisim设计串联谐振电路仿真图,通过仿真,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加到电阻、电感和电容两端的信号波形和电压的大小。在仿真过程中,设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设计电路图,更改各个元件的参数。通过学生沉浸式的学习、设计和探讨,革新枯燥的理论讲解,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在《通信电子线路》课程中,整门课程采用Multisim等仿真软件构建了虚拟仿真项目库,项目个数达96个。《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虚拟仿真项目库部分章节的项目文件名列表截图如图2所示。

(4) 注重思想引领,树牢家国情怀,激发奋斗精神和工匠精神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理论课程讲授、实验实训操作、实践项目设计等教学全过程,达到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图3是课程思政贯穿内容始终示例图。例如在《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第一节授课过程中,提出早期的高频无线电通信是怎么出现的问题,引入18世纪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德国物理学家赫兹、英国的罗吉、法国的勃兰利、俄国的波波夫与意大利的马可尼等,探讨电磁波传输和无线电通信的主题。为了提出无线电通信中的跳频技术和一系列无线信号技术问题。引入美国女演员、发明家海蒂·拉玛。2014年,海蒂·拉玛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成为了历史上仅有入选《美国发明与技术》的女演员。

Figure 2. The screenshot of some virtual simulation projects for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Circuit course

2.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虚拟仿真项目库部分章节的项目文件名列表截图

Figure 3.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roughout the course

3. 课程思政贯穿内容始终

4.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开展浸入式教学的效果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采用“线下课程,线上结合”的方式,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在线课程,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发布教学任务和教学资源,有效支撑校内和校外学生自主和差异化学习需求。课程的期末考试是反映教学效果的直接指标,《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50%)和结果性评价(50%)两种。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四部分,分别为课堂表现(20%),在线课程(30%),作业及课堂外讨论学习(20%),作业(30%)。结果性评价采用期末考试方式。通过增加形成性评价比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课程参与度,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近三年来,期末考试学生成绩稳步提升,班级及格率大于95% [6] [7]

4.1. 学生的满意度提升

近三年,该课程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线上课程辅助教学,加大形成性评价比例,在教学过程和考核中结合教师科研、学科竞赛项目和工程实际项目,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学校同行、学生的一致好评,学校教务系统显示教学评价结果,共有320名学生对《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进行评价,平均分为96.77分。

4.2. 学生的参与度提高

在浸入式教学模式下,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通信电子线路》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理念,利用构思、设计、实现、运作4个环节实现教学设计。课前基于构思的理念,通过课程班级QQ群、超星平台等在线系统发布教学任务,让学生提前思考课程任务等。课中利用多媒体讲解及Multisim仿真教学相结合,实现高频电路板设计。学生利用开放的仪器设备进行自主焊接和测试。课后利用课后训练、反馈、指导的方式实现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结合课程考核点,布置不同难度层次项目。最后运作宣传推广课程的相关经验。通过该方式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到目前为止,在线课程访问总数达到124.7万次,单月学习访问次数突破1000次。一个50人的班级,在2节45分钟的课堂上学生参与到多种互动环节的人数超过20人。

4.3. 学生获奖的比例极大的提升

近几年来,《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采用项目式教学,教师将课程内容与自己的科研项目结合,将项目分解成不同难度层次的项目,学生组建团队完成项目任务,根据项目完成情况,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翻转课堂法和擂台竞技法实现项目答辩,讲解方案设计,实物测试等。通过该方式,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大唐杯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超过10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达17项。指导学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

5. 结论

综上所述,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创建电子信息类课程电路的演示视频,模拟课程电路的虚拟仿真和运行过程,开发在线课程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实验内容简单单一,课程考核评价单一的现状,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和浸入式学习需求。通过该方式,《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满意度得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提高,学生获奖的比例得到极大的提升。

基金项目

202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线上浸入式教学变革探索,XSP2023JYC227)。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2017-07-20.
[2] 滕君华, 梁丽芳, 林彬, 等. 基于CDIO模式的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教学设计[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3, 42(2): 179-182.
[3] 李开复, 王咏刚. 人工智能[M]. 北京: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7: 5-25.
[4] 黄利军, 张娟. 基于OBE理念的项目驱动式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家庭教育研究, 2021(11): 148-150.
[5] 李厚杰, 刘岩川, 赵继印, 等. 通信电子线路“渗透式”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1): 134-136.
[6] 黄利军, 米贤武, 贺达江, 等. “双一流”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135”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J]. 怀化学院学报, 2021, 40(5):104-110.
[7] 黄利军, 米贤武, 张娟, 等. 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助推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J]. 怀化学院学报, 2019, 38(1): 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