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困境及路径研究
A Study on the Dilemma and Path of Rural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逐渐流失,致使农村养老问题愈发突出,迫切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多个角度为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动力。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政府主导培育、多元社会主体力量及弘扬孝道文化等现实路径,以全面提升农村的养老服务质量。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ging of China’s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are gradually lost, resulting in rural pension problems become more prominent, and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 multi-level pension service system.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vides impetu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versified rural old-age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ustry, talent, culture, ecology and organ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rural elderly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practical approach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led cultivation, pluralistic social subject forces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elderly service.
文章引用:金乐.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困境及路径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5): 1996-2000.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5291

1. 引言

基于乡村地区供需矛盾日益严重,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通过对美好生活需求不充分发展、不均衡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促进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真正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人民农民的幸福指数。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方位的振兴。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64亿,占比18.70%,较2010年,比重上涨5.44个百分点,预测2050年前我国老龄化占比将超过30%。同时,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为9.01亿,占比63.89%,较2010年,比重上涨14.21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镇,致使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相对加大,农村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

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全面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服务存在较大缺口。2018年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因此,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重点关注农村养老问题,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是指由政府、家庭等主体为满足老年群体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基本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必需的服务和支持性活动。现阶段,国外学者关于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研究较为成熟,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的供需、面临的挑战、监管等方面。尽管我国早已关注到养老问题,但是一直未对其展开深入研究,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着重关注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模式、供需平衡等方面,且研究主要集中城市养老服务,针对农村地区的研究成果较少[1]

2.2. 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服务体系是指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客体、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全部服务性资源以及将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的良性机制[2]。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分为居家型、社区型和机构型三种,它们之间相互连结、互为补充,满足老年群体的基本养老需要,以提升其晚年生活品质。

3. 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数字化赋能养老服务的实践中,仍然面临着数字鸿沟难以跨越、养老服务数据的交互活力不足、数字化养老产品供给能力较弱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开展有效的协同治理。

3.1. 政府引导缺位,养老保障水平较低

3.1.1. 政策针对性不足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农村养老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由政府主导来进行构建。政府应重点扶持农村养老事业,为其提供政策、资金及硬件等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估与监督的责任底线[3]。但就现实发展而言,各级政府均无法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进行系统性建设,在顶层设计层面能力欠缺,定位不明晰,政策难以得到真正推广和执行,这些都致使无法有效地缓解农村老人的养老困境。随着地方的发展,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乡村人口数量也逐渐减少,而农村的养老政策仍较为落后,政府未能将农村老人的现实需要考虑其中,这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因无法享受政策福利而出现了新的养老难题。

3.1.2. 基础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第一,医疗机构建设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农村地区都建立了医疗服务机构,但这些机构以卫生室、卫生院等医疗单位为主,缺少大型医疗精密仪器,只能满足基础性的健康监测,专业医务人员也相对缺乏,当老年人身体处于危险状态时,很难对其进行专业的医疗服务,甚至会耽误对老年人的及时治疗,从而威胁到他们的生命。第二,养老机构的基础硬件设施较为落后。大部分农村的养老机构是公办的养老院,部分养老院年久失修,存在着软硬件设施落后、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床位数量不足等问题。此外,农村现有的健身器材、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不足,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3.1.3. 农村医养保障功能不足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覆盖面较窄,办理程序较为烦琐,医疗护理报销率低,使得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度较低[4]。同时,政府对养老的资金投入有限,基层政府难以有效地落实对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责任,这就导致了农村养老群体难以享受到完善的供养和医护服务。

3.2. 社会资本参与有限,养老服务供需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场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始终滞后于需求,这直接导致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投资不足,制约着农村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发展。目前我国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战略布局还不够健全、农村养老政策中对养老模式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大,由于缺乏战略布局和政策,无法有效地调控各种社会资源。由于农村养老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投入高、收益低、周期长的行业,加上市场经济的逐利观念,使得很多企业都不愿投放资源到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当中,所以,企业和社会团体对农村养老服务提供服务的参与度较低。此外,我国农村家庭收入普遍较低,无法花费大量资金去购买养老服务,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市场的发展。

养老服务供给的主要承担者是由各种社会力量组成的。社会组织通常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及志愿人员所构成,他们运用专业化的理论,对各类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5]。但是,当前民间社会组织由于自身力量弱小和专业能力不足,发展较为迟缓,仅有少数的社会组织能够参与到乡村养老工作中来。同时,志愿者的公益精神和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评估体系还不完善,这就限制了一些真正热衷于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很难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3. 传统养老观念落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它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保障、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始终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在当今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意识对青年人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催生出关于老人赡养的道德失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一代的农村年轻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关系得到了显著提升,家庭代际关系逐渐向父弱子强转变,“子为主,老为辅”的现象也愈发严重,年轻的一代将更多的资源寄托于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关心逐渐变少。这一转变使得年轻人的家庭观念日趋弱化,“父慈子孝”的传统价值观日渐式微,家庭养老功能退化。

另一方面,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孝文化影响,“养儿防老”的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在农村地区尤为盛行。农村老人普遍将孩子看作是其生活的支撑,更多接受居家养老的模式。同时,由于早期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得人们对养老机构的印象还停留在陈旧和消极的层面上,农村老人对托儿所式的养老模式持否定态度。这就导致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社会养老模式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会养老服务效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6]

4.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4.1. 强化政府主导,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多方的协同,特别是政府要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的要求,以应对不断加剧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第一,完善农村养老法律制度。当前,针对农村老人养老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亟需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其合法权益。必须明确政府与其他社会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权利和责任,通过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防止不法分子假借养老的名义,对农村老年群体的利益造成损害。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最根本路径,通过调节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电子商务及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激发农村经济活力[7],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保障老人晚年的生活水平。第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政府部门要在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将五保、低保的范围拓宽至特困老人,不断扩大养老福利补助覆盖面。与此同时,通过减免税收、资金投入等方式,推动养老商业保险的发展,提升基本养老金标准,简化医疗保险的报销流程,逐步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不断地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农村居民参保比例,满足农村养老的多元需求。

4.2. 培育多元社会主体力量,创新养老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将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对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政府主导下,我们要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合理配置养老资源,优化养老产品质量。政府部门可以采取经济合作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方式,将民间资本引入农村养老市场,共同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将娱乐活动、医疗护理等服务项目逐渐扩展到乡镇,完善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积极帮助老人解决购物、卫生等基本问题。通过创办老年学校、兴趣班等福利机构,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满足农村老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不断提升农村养老质量。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社会组织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推动我国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8]。社会组织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组织慈善捐款、志愿服务等方式,举办多元化养老服务活动,缓解政府和家庭的养老压力,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4.3. 弘扬孝道文化,营造社会孝道新风尚

第一,弘扬“孝”文化养老理念。孝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两千余年,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基本道德与规范[9]。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是对老人在物质层面的满足,更是精神层面的给予。要充分发挥政府、村民委员会的主导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对孝道的精神进行广泛地传播,在传统孝文化中注入时代元素,对孝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要素和道德准则,为老人创造良好的文化养老氛围,从而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青年人要深刻地理解孝文化的思想内涵,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积极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及时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态,给予充分的关心,充实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树立科学养老观念。老年人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增强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意识,正视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关心自身健康状况,有问题及时就医。同时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养老服务项目,提高自己老年生活幸福感。其次,引导老年人突破陈规,培养个人兴趣,接纳新事物[10]。积极学习手机、网络知识,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最后,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老年人要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定期监测健康指标,掌握自身身体状况,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5. 结语

在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乡村振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国家向人民做出的承诺[7]。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老人的养老难题仍将长期存在。因此,要将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措施来有效缓解农村养老难题。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进行顶层设计,还需要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更需要青年和老年群体转变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开辟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新局面,推动乡村振兴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丹丹.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19): 189-191.
[2] 赵秋成. 中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11.
[3] 张伟. 地方政府在农村养老问题中的角色定位及农村养老模式创新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15): 210-214.
[4] 徐进.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 2018(33): 22.
[5] 冯晓丽, 刘丽.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J]. 重庆社会科学, 2016(6): 98-103.
[6] 潘文泉, 汪玲, 张思嘉,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导的乡村养老建设研究——基于S县的实践[J]. 南方论刊, 2024(4): 50-53.
[7] 盛志宏, 黄婷.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独居老人养老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广西那坡镇为例[J]. 广西经济, 2023, 41(5): 67-73.
[8] 徐璐.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34(18): 191-194.
[9] 于书伟.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求实, 2018(4): 98-108, 112.
[10] 乐昕. 中国老年人消费问题研究[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