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理论视角下性别语言中的拒绝策略差异研究
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in Refusal Strategies in Gender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ce Theory
DOI: 10.12677/ml.2024.1210940, PDF, HTML, XML,   
作者: 姚天齐: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拒绝性别差异礼貌面子理论Rejection Gender Differences Politeness Face Theory
摘要: 语言是社会的镜像,深刻映射出社会的传统根基、风俗惯习及文化意识的内在精髓。鉴于人类天然存在的性别二元性,语言层面亦不可避免地展现出性别差异的痕迹。拒绝言语,作为一种本质上威胁个体面子的交际行为(即FTA,Face-Threatening Act的缩略),往往促使表达者采取礼貌策略进行拒绝,旨在缓解对受话者面子的潜在冲击,从而维系双方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本文从性别维度深入剖析拒绝言语行为中潜在的差异性,并探索这些差异背后的成因机制。此研究不仅旨在增进对性别语言特征的理解,更期望通过揭示这些差异,为跨性别交流提供实践指导,减少因性别语言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进而促进更加顺畅、高效的交际效果,实现更为和谐的社交互动。
Abstract: Language is a mirror of society, reflecting deeply the traditional foundations, customs, and inner essence of culture. Given the inherent binary nature of gender, language cannot help but leave traces of gender differences. Refusing to speak, a communicative act that fundamentally threatens an individual’s face (i.e., the abbreviation of FTA, Face-Threatening Act), often prompts the speaker to adopt polite strategies to reject the request, aiming to mitigate the potential impact on the listener’s face and maintain harmony in the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s in refusal speech behavior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exploring the causal mechanisms behind these differences. This study aims not only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gender-specific language features, but also 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ross-gender communication by revealing these differences, thereby reducing communication barriers caused by gender language differences and achieving more smooth and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effects, and promoting more harmonious social interactions.
文章引用:姚天齐. 面子理论视角下性别语言中的拒绝策略差异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0): 662-67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940

1. 引言

在言语交际中,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很多学者将拒绝言语行为作为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对象,拒绝言语行为也一直处于二语语用习得的前沿[1]。自Beebl et al. (1990)率先开展关于拒绝行为的奠基性探索以来,学界便广泛探究拒绝言语行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章凤花(2023)对国外拒绝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做出了综述与展望。梳理发现,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有多重视角,例如母语视角、二语视角以及对比研究视角,而性别差异研究相对较少[1]。性别作为社会身份的一个重要维度,在言语交际中往往表现出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策略。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及社会角色上的显著差异,使得他们在拒绝言语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面子理论,作为一种解释礼貌现象的人际关系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广泛应用于语言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研究[2]。因此,从面子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性别语言中的拒绝策略差异,不仅能够分析性别语言差异的因素,研究结果还能为跨性别交流提供实践指导,减少因性别语言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进而促进更加顺畅、高效的交际效果,实现更为和谐的社交互动。

2. 理论基础

2.1. “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

在深入探讨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及其与性别的关联时,Brown与Levinson (1987)所提出的面子理论,构筑了以礼貌为核心的理论框架[3]。该理论不仅与合作原则并行不悖,更通过一系列具体准则细化了礼貌原则的实践路径。Leech巧妙地将礼貌的双方界定为“自身”(self)和“他人”(other),这一划分在会话中尤为显著,其中“自我”通常指代说话人,而“他者”则可能涵盖听话人乃至第三方,其存在与否均不影响礼貌行为的指向性。无论是针对听话人的直接礼貌,还是间接惠及或尊重第三方的表达,均体现了礼貌的广泛适用性。

对于指令与承诺这两类言外行为,其礼貌性的核心在于“惠”(benefit)和“损”(cost)的考量[3]。当说话人请求听话人执行某项行动时,前者受益而后者承担代价;反之,若说话人主动提出服务,则利益与代价的分配发生逆转。这里的“惠”和“损”不仅限于物质层面,更广泛涉及心理与社会层面的得失。例如,一个简单的开门请求,虽在物质上无损于听话人,但从广义上考量,仍构成对听话人时间与精力的微小“代价”。但也存在着一种情况,那就是一方受惠,另一方不受损的情况。例如说话人建议听话人去个好点的医院做个检查。在这个案例下,除了做出这个建议之外,说话人似乎毫无损失。此外,受惠与受损在双方之间呈现出一种直接的正相关性,即当一方所获得的利益增加时,相应地,另一方的损失也会呈现出增大的趋势。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就是,说话人向听话人借一块钱和借一百块钱其实差别很大。

在理解“惠”和“损”的前提下,Leech提出礼貌原则[4] [5],具体如下:策略准则(减少损害他人观点的表达)、宽宏准则(减少自我受益的表述)、赞扬准则(避免贬低他人)、谦虚准则(减少自我表扬)、赞同准则(促进观点一致)以及同情准则(减少情感对立)。这些准则共同构成了礼貌原则的核心内容,指导着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如何以更加得体、和谐的方式交流。

当礼貌原则进入语用研究领域,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与深化。Brown与Levinson (1978)将礼貌视为“典型人”(Modern Person, MP)为满足面子需求而采取的策略性行为,进而提出了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 FST)。该理论认为,面子是每个人在公众形象中追求的个人尊严与价值,可细分为消极面子(保护个人自由与选择权)与积极面子(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喜爱)。在会话等言语交际中,面子可能因各种言语行为而受到威胁,此时采取适当的礼貌策略便成为维护面子、促进和谐交际的关键。

在考量自我或他者“颜面”与“尊严”的语境中,礼貌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语用技巧,体现在诸如“顾及颜面”“颜面受损”等日常表达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化对“颜面”与“尊严”的理解,与西方观念存在显著差异,这体现在诸如“失面”“争面子”“颜面扫地”等独特表述上。因此,在中国社会,颜面、尊严与礼貌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

Brown与Levinson进一步强调,礼貌的本质在于策略性,即通过特定的语言策略确保交际双方均能保有其颜面[6]。据此,他们提出的礼貌理论常被称作“面子维护论”(Face Preservation Theory,简称FPT)。FPT的前提假设是,所有参与交际的个体均为具备面子需求的理性人,即那些在社会交往中能够正常互动、追求个人公众形象的个体。这种公众形象细分为消极面子(不愿受外界干涉的自由)与积极面子(渴望获得认可与喜爱)。在会话等交流场景中,这两类面子均可能面临威胁,来自说话者、听话者或第三方的言语行为均可能成为“面子威胁行为”(FTA)。

此外,Brown与Levinson认为,多数言语行为本质上蕴含面子威胁的潜质,而礼貌则是缓解这一威胁的关键[6]。但同时Brown和Levinson也认为有些言语行为有威胁面子的性质。例如:

甲:看我这件新衣服如何?

乙:不错,很合适你。

丙:我觉得很一般,这个颜色不适合你,衬得你黑。

在所述案例中,乙对甲购置新衣的积极反馈体现了对其正面形象的认同与赞赏,从而强化了甲的正面面子;相反,丙持否定立场,其言辞则构成了对甲正面面子的潜在侵扰。语言交际中,某些表述的本质倾向于与交际双方的面子需求产生冲突,这些冲突既可削弱正面(积极)面子,也能损害负面(消极)面子,且影响范围广泛,涵盖说话者与受话者双方。

2.2. 性别语言差异的表现概述

性别概念萌芽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西方女权运动浪潮之中,作为女权主义理论与实践深化的直接成果而诞生[7]。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学术界的广泛拓展与研究的深入细化,性别理论不仅在学术探讨中占据核心地位,亦在国际社会的分析框架中扮演关键角色。该理论摒弃了孤立审视女性或简单对立男女关系的视角,强调将女性置于与男性共同构成的社会角色与权力架构中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分析性别文化、性别体制及性别结构,我们不仅洞察到性别间权力关系的不平等,还揭示了不同性别所承受的特定限制与束缚,进而激励男女双方共同反思传统性别规范对个人成长的束缚。性别理论不断发展,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语言的发展变化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因此,语言与性别理论的研究密切相关[8]

语言与性别的关联性研究,聚焦于语言形态的运用差异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形态层面,研究者致力于揭示语言中性别标识如何映射文化中的性别偏见;使用层面,则侧重分析男女在言语实践中展现的不同偏好与倾向。本文主要是从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研究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从理论角度探讨语言使用性别差异的成因。研究基于男性和女性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9]

针对口语语料的语言与性别研究,分为语音语法特征探讨与话语风格分析两大路径(Cameron et al., 1989) [10]。前者聚焦于语音或语法特征与性别的潜在联系,后者则审视男女在交流过程中展现出的独特语音模式、词汇选择、句式结构及言语策略等风格特征。由于本文是问卷调查的形式,因此只能从话语风格方面进行研究。

国内外广泛的研究与实践表明,男女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语音特征、语调运用、词汇偏好、句法构造及语言规则遵循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语言规范遵守上,女性往往展现出更高的遵循度,倾向于遵循既定的语言规则,较少采用非规范表达,如俚语或粗俗用语,从而体现出其在语言使用上的保守与审慎。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的100名学生。本次调查共收回95份有效问卷。他们在问卷中作为拒绝者需用汉语在给定情境下做出拒绝。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研究所需的语料和数据。基于Husdon, Detmer & Brown (1992, 1995)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主要采用书面话语填充(WDCT)的方法。此方法在国内外语用能力测试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显示出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内容详见附录。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本研究中,有效填写人次为95名,其中男性21名,占总人数的22.11%,女性74名,占总人数的77.89%。如图1所示:

Figure 1. Gender proportion of questionnaire filling

1. 问卷填写性别占比

在年龄段上,根据数据表格可知,本题有效填写人次为95人。其中,86人为00后,占比90.53%;3人为70后,占比3.16%;1人为60后之前,占比1.05%;5人为90后,占比5.26%;80后和60后的人数均为0。可以看出,填写问卷的主要群体为00后,其他年龄段的填写人数较少。如图2所示:

Figure 2. Proportion of questionnaire filling in age level

2. 问卷填写年龄层面占比

在回答“在您拒绝别人的时候,您是否意识到要顾及对方的面子?”这一问题时,根据数据表格显示,共有95人参与了本题,其中有94.74%的人表示在拒绝别人时意识到要顾及对方的面子,只有5.26%的人表示不会顾及对方的面子。在表示不会顾及对方面子的5人中,男性1名,女性4名。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拒绝别人时会考虑对方的面子,会在面子理论的框架下进行交际。如表1所示:

Table 1. Answers to “Taking into account each other’s face”

1. “顾及对方面子”作答情况

X/Y

小计

20 (95.24%)

1 (4.76%)

21

70 (94.59%)

4 (5.41%)

74

在“在您拒绝别人的时候,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来顾及对方的面子?”问题上,根据该单选题的数据表格,其中90.53%的人表示在拒绝别人时采取了有效措施来顾及对方的面子,而只有9.47%的人表示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在拒绝别人时都会考虑对方的面子,在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满足对方面子需求的人数里,男性1名,占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男性的4.76%,女性8名,占参与问卷调查女性的10.81%。详见表2

Table 2. Answers to “Whether to take face-saving measures”

2. “是否采取顾及面子措施”作答情况

X/Y

小计

20 (95.24%)

1 (4.76%)

21

66 (89.19%)

8 (10.81%)

74

在回答“尽管您意识到了对方的面子需求,但却不能采用有效措施来满足?”问题上,根据数据表格显示,共有95人参与了本题,60%的受访者认为对方的面子需求被意识到了,但不能采用有效措施来满足;40%的受访者则认为可以采用有效措施来满足对方的面子需求。在认为不能满足对方面子需求的人数里,男性8人,占男性总人数的38.1%,女性49人,占女性总人数的25%。如表3所示:

Table 3. Answers to “Unable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take care of face”

3. “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顾及面子”作答情况

X/Y

小计

8 (38.10%)

13 (61.90%)

21

49 (66.22%)

25 (33.78%)

74

在面对“在您拒绝的时候,不能畅所欲言是因为怕伤害到对方的面子?”这一问题时,大部分人(87.37%)在拒绝时会考虑对方的面子而不能畅所欲言,只有少部分人(12.63%)不会因为面子而限制自己的言辞。在这少部分人中,男性2名,占总男性的9.52%,女性10名,占总女性人数的13.51%。如表4所示:

Table 4. Answers to “Considering each other’s face and not speaking freely”

4. “考虑对方面子而不能畅所欲言”作答情况

X/Y

小计

19 (90.48%)

2 (9.52%)

21

64 (86.49%)

10 (13.51%)

74

最后一个客观题是“在您思考如何拒绝别人的时候,您是否会因为为了顾及对方面子而做出虚假决定?(例如本意是想拒绝,但最终实际行动却没有拒绝)”,约77%的受访者在面对如何拒绝别人时会因为顾及对方面子而做出虚假决定,而约23%的受访者则不会。会做出虚假决定的女性有56名,占女性总人数的75.68%,男性17名,占男性总人数的80.95%。如表5所示:

Table 5. Answers to “Making false decisions”

5. “做出虚假决定”作答情况

X/Y

小计

17 (80.95%)

4 (19.05%)

21

56 (75.68%)

18 (24.32%)

74

接下来是主观题,在五个不同的场景下探究不同性别下拒绝策略是否会有差异。

第一个情景是“假设假期的一天,您想在家休息,但您的朋友邀请您去他家吃饭,您想拒绝对方。在此情景下,您具体会怎么表述来拒绝对方?”在本题回答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下次”,共出现了18次,紧随其后的是出现了15次的“不好意思”,和10次的“舒服”。其中男性受试者提到了3次“下次”,占总男性的约14%,女性提到了12次,占总女性的16%。“不好意思”男性提到了4次,约占19%,女性提到了11次,约占15%。“舒服”男性提到了1次,约占7%,女性提到了9次,约占9%。在男性回答里出现了较为直接的答法:“不好意思,我可能会去不了,我好不容易有一天休息,更想呆在家里,下一次定。”或者是稍微委婉些的:“有事去不了了,下次一定。”而女性在回答此问题时,虽然也是表明不想去,但具体拒绝方式如下:“哇非常开心你邀请我去你家做客,我真的非常开心。只是这次十分抱歉,我近期非常劳累想在家里休息。请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有空,请来我家一起吃饭吧!”或者是“谢谢你的邀请,但是我最近有点太累了,想先休息几天。我们改天一起去×××怎么样?你也先放松一下。假期开心!”也有的回答没有明确表明自己不去,而是用了借口,例如“最近减肥哦。”“我来例假了。”在本题中,女性能更多地采取委婉的方式来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胁。详见图3

Figure 3. Frequency of keyword occurrence

3. 回答关键词出现频率

在回答“假设周五下午临近下班,老板希望您能留下来加班以便早点完成本月工作,您怎么拒绝?”问题时,男性的回答是“不好意思,下班后还有其他安排,我下周再做。”“我孩子要等着我接他放学,回去再看看。”“老板,加班有加班费吗?”女性的回答虽然与男性类似,但也多了一些这样的回答:“不好意思啊老板,我家里安排我等会相亲,要不我先跟男方那边打个电话拒绝一下?”“我要回家生孩子,我羊水破了。”这种诙谐调侃的拒绝方式,在男性回答中是没有的。

在服装店的情景下,“假设服装店里您试了很多件衣服,店员极力推荐您全部购买下来,但您只想买一件,您会怎么拒绝?”男性的回答更直接,例如“不好意思,我不需要。”“我不想买这么多。”“买一件就够了,多的用不着。”而女性在拒绝的时候会加上语气词和礼貌词,例如“其他的也很好,但我就喜欢那一件,麻烦帮我包一下,谢谢。”“我先买一件穿穿看吧,要是你们家衣服质量真的好,下次还来你家买哈~”“谢谢你,但我只想买这一件。”这些语气词和礼貌词的添加同样能够减少对对方面子威胁的程度。

在“假设您在一场聚会中吃饭,主人要给你夹你不喜欢吃的菜,您会怎么拒绝?”问题的回答中,男性和女性的回答类似。“谢谢,您不用麻烦,我自己来就好。”“谢谢,这菜我不喜欢吃。”也有表示不拒绝,默默接受的。不拒绝的回答男性仅有2份,占比约9%。不拒绝的女性回答有17份,占比约23%。可以看出,在拒绝的情况下,男女表述的方式类似。但选择不拒绝,女性也是占比多数。

在最后一个情景“假设别人不小心弄坏了您借给他的笔,对方说一定要赔给您,您认为不需要赔偿,您会怎么拒绝?”中,男女拒绝的表述方式类似,都是“没事,一根笔而已,不值什么钱。”“没关系,以后我需要笔的时候借我一下就行。”在此情景下,看不出男女拒绝策略的明显差异。

5. 数据结果与成因分析

基于Beebl et al. (1990)对拒绝策略的分类,拒绝策略可大致分为:直接拒绝与间接拒绝。相较于直接而明确地回绝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间接拒绝则采取了一种更为迂回的方式,通过提供合理解释或理由来达成拒绝的目的。

在本研究中,男女在拒绝策略的使用上遵循了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大策略分类的基本原则,同时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在特定情境中,男性倾向于较频繁地采用直接拒绝的策略,而女性则相对更倾向于运用间接方式。其次,女性在表达拒绝时,更倾向于“致歉或惋惜”的间接手法,这一发现与Holmes (1989)针对道歉语言深入研究所揭示的规律不谋而合,从而强化了性别在拒绝策略选择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最大的差异是女性常用道歉、玩笑策略。在道歉策略上,女性无论是面对陌生人、朋友还是亲人,都会先说对不起,然后再说拒绝的理由。这会让对方感到受到尊重,也会大大提高关系的质量。女性倾向于规避使用命令性或指导性的措辞,这类表述因蕴含强烈的语气,有可能对交谈对象的消极面子造成潜在侵扰。鉴于这一考虑,通常被视为温婉细腻的女性群体,会自然而然地规避此类表达方式的采用。所以在拒绝去朋友家吃饭时,会出现“哇非常开心你邀请我去你家做客,我真的非常开心。只是这次十分抱歉,我近期非常劳累想在家里休息。请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有空,请来我家一起吃饭吧!”这样的拒绝表述。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男女性别语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影响[11] (郭飞,2021)。所以,男性不愿意使用道歉策略的原因可能与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关。在玩笑策略上,体现在“假设周五下午临近下班,老板希望您能留下来加班以便早点完成本月工作,您怎么拒绝?”这一情景下,例如,出现了这一的回答:“不好意思啊老板,我家里安排我等会相亲,要不我先跟男方那边打个电话拒绝一下?”“我要回家生孩子,我羊水破了。”而这些幽默的回答都是从女性回答中出现的,男性的拒绝方式相对来说要更严肃一点,对听话人构成面子威胁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一些。这些差异的产生根源,深刻植根于男女性别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定位及其所承载的各异权力态势。历史上,女性常处于社会的较低层级,这种长期态势塑造了性别角色间的不平等观念,进而影响了语言使用的风格。女性因其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对自我身份更为敏感,故倾向于采用更为礼貌与委婉的表达方式;相反,男性由于传统上的主导角色,其语言风格往往更为直接且决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上述差异,男性和女性在特定情境下也展现出共通之处,特别是在采用“阐述缘由”这一间接策略上,双方均有所偏好。具体到“拒绝赔偿损坏笔具”的情境中,男女间的拒绝方式并未显现出显著的性别特异性差异,这提示我们,性别语言中的拒绝策略并非绝对地由性别所决定,其表现可能受具体情境、文化背景及个体差异等多重因素影响。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性别语言中的拒绝策略必然存在显著差异。也正如Brown与Levinson (1987)所阐述的,“男性说话直接,女性说话间接”这一观点,实则缺乏充分的普遍意义支撑。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聚焦于具体情境,观察男女说话的差异。

6. 结论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映照社会风貌。两性言语中的性别差异揭示了深层次的文化异同。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男女言语互动风格各具特色[12]:女性拒绝时注重会话规范,追求平等、心理平衡与关系和谐,寻求共识;男性则多直接拒绝,不拐弯抹角。

在言语交际的语境下,积极面子的体现常涉及对他人观点的认同、共识的达成以及“平等性”关系的构建,如表达赞赏与恭维等。实践中,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加注重保护对方的面子,常采用协商式的语气来传达拒绝之意。探讨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不仅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还能增强我们对性别语言差异的敏感度和认知,从而优化日常交流的效率与和谐。

然而,本研究存在局限:针对于00后人群,结论普适性待验,难推广至全龄。研究方法限于问卷,缺乏实地语料,限制研究深度广度。故结论有待进一步全面深入的探索完善。

附 录

调查问卷:

1. 您的性别?

A. 男 B. 女

2. 您的年龄?

A. 00后 B. 90后 C. 80后 D. 70后 E. 60后 F. 60后以前

3. 在您拒绝别人的时候,您是否意识到要顾及对方的面子?

A. 是 B. 否

4. 在您拒绝别人的时候,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来顾及对方的面子?

A. 是 B. 否

5. 尽管您意识到了对方的面子需求,但却不能采用有效措施来满足?

A. 是 B. 否

6. 在您拒绝的时候,不能畅所欲言是因为怕伤害到对方的面子?

A. 是 B. 否

7. 在您思考如何拒绝别人的时候,您是否会因为为了顾及对方面子而做出虚假决定?(例如本意是想拒绝,但最终实际行动却没有拒绝)

A. 是 B. 否

8. 假设假期的一天,您想在家休息,但您的朋友邀请您去他家吃饭,您想拒绝对方。在此情景下,您具体会怎么表述来拒绝对方?

9. 假设周五下午临近下班,老板希望您能留下来加班以便早点完成本月工作,您怎么拒绝?

10. 假设服装店里您试了很多件衣服,店员极力推荐您全部购买下来,但您只想买一件,您会怎么拒绝?

11. 假设您在一场聚会中吃饭,主人要给你夹你不喜欢吃的菜,您会怎么拒绝?

12. 假设别人不小心弄坏了您借给他的笔,对方说一定要赔给您,您认为不需要赔偿,您会怎么拒绝?

参考文献

[1] 章凤花. 国外拒绝言语行为实证研究综述与展望[J]. 外文研究, 2023, 11(4): 10-18+102-103.
[2] 陈政君. 从“面子理论”看性别语言差异[J]. 山西青年, 2021(14): 91-92.
[3] Brown, L. (1978)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Question and Politeness. In: Goody, E.,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6-310.
[4]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
[5] 谢剑萍, 付永钢. 中西礼貌原则与“入乡随俗”原则[J]. 兰州学刊, 2005(3): 299-302.
[6] 王玉晓. 面子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3): 114-116.
[7] 崔丽萍. 20世纪中西方女权与女德的发展历程及其关系探讨[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0(5): 101-107.
[8] 岳芸.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性别称谓语研究[J]. 今古文创, 2023(12): 121-123.
[9] 高珍.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 科技视界, 2013(2): 102.
[10] 施栋琴. 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 外语研究, 2007(5): 38-42.
[11] 郭飞.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电影《誓言》中的性别语言研究[J]. 今古文创, 2021(17): 111-112.
[12] 张丽莉. 论性别差异及其教育策略[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3(4): 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