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和架构理论,分析了扶贫话语中的隐喻架构模式。研究发现:我国扶贫话语中主要的概念隐喻包括建筑隐喻、人的隐喻、战争隐喻、旅行隐喻、自然隐喻、疾病隐喻六类,这些概念隐喻激活了规划、策略、情感等表层架构,并进一步激活了中国科学规划、求真务实的扶贫路径,人民至上、世界大同的扶贫宗旨以及攻坚克难、英勇奋斗的扶贫精神,塑造了中国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Abstract: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Framing Theor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etaphorical framing in poverty alleviation discourse. It is found that main conceptual metaphors include architectural, human, war, journey, nature, and disease. These conceptual metaphors activate surface frames of planning, strategy, and emotion, and further activate China’s science-based planning and pragmatic approach to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principle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and striving for a harmonious world, as well as the spirit of overcoming challenges and courageous struggl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ogether, these frameworks shape the image of China as an independent, peace-loving, and responsible country.
1. 引言
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2020年,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中国以及世界减贫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如何将中国故事传播出去,向国内外各界展示中国扶贫理念、政策主张,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话语构建[1]-[3]、翻译对策[4]-[6]、对外传播[7]-[9]等维度。也有学者对隐喻翻译进行分析[10]-[12]。这些研究多侧重对话语的结构功能、社会意义的描写,少有从语际认知视域对话语的生产和传播机制进行挖掘。如何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实现话语传播者的目的,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2. 概念隐喻理论与架构理论
Lakoff & Johnson [13]认为,我们的言语交际和思维行动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概念隐喻是通过共激活(coactivation)建立的神经联系,即从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映射到陌生的、抽象的目标域[14] (p. 149),是认知和体验的转换。映射(mapping)是概念隐喻的主要工作机制,即“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14]。相比直接传递信息,隐喻更能有效反映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并引起他人共鸣,影响受众行为[15]。
Lakoff [16]认为架构存在于我们大脑的神经元回路中,以神经电路图的形式出现,是一种是有关世界运作的、根深蒂固的认知结构。当受众遇到一个词时,会激活与这个词相关的知识网络,使其在大脑的神经回路中得到物理上的实现,并与大脑中的情感区域直接联系。比如,当提及贫困时,人们大脑中与之相关的架构就会被激活,包括农村、农民、危房、失业、疾病等角色或场景。架构主要分为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两种。由词语所激活的心理结构为表层架构,由表层架构所激活的价值观为深层架构[17]。只有当被激活的深层架构与受众的价值观契合时才能被受众接受,达到说服受众的目的[18]。因此,概念隐喻可在扶贫话语中发挥作用,使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便于受众的接受与理解,从而提升受众对话语发出者所传递的价值观念的认同。
3. 隐喻架构分析
3.1. 概念隐喻的使用和分布情况
笔者运用文本细读法,将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扶贫报告中的隐喻关键词进行源域归类,分别为建筑隐喻、人的隐喻、战争隐喻、旅行隐喻、自然隐喻和疾病隐喻,如表1所示。
3.2. 隐喻架构分析
扶贫话语中隐喻表层架构唤醒了受众认知中有关建筑、旅行、自然、情感、战争、疾病的认知,并使之与中国的扶贫实践形成映射关系,向受众传达了中国科学规划、求真务实的扶贫路径,人民至上、世界大同的扶贫宗旨,攻坚克难、英勇奋斗的扶贫精神。
Table 1. Conceptual metaphor distribution
表1. 概念隐喻分布
源域 |
隐喻关键词 |
建筑 |
建设、开发、建立、基础、创造、工程、建成、构建、支撑、奠定、渠道、巩固、打造、拓展、搭建、
挖掘、开辟、夯实、众志成城 |
人 |
推进、推动、力量、健康、精神、摘帽、走、命运、抓、面貌、携手、立足、共同体、赶、视野、
呕心沥血、站起来、步伐、拉动、硬骨头、大踏步 |
战争 |
攻坚战、打赢、方略、谋、战略、斗争、牺牲、战胜、兜底、一线、战斗、堡垒、督战、指挥、硬仗、
战场、冲锋号、冲刺 |
旅行 |
道路、路径、进程、历程、迈、前景、进展、出发、路子 |
自然 |
繁荣、成果、扎根、培育、硕果、穷根子、厚植、阳光、阴霾 |
疾病 |
顽疾、药方子、对症下药、预防、化解 |
3.2.1. 建筑、旅行隐喻与扶贫路径架构
扶贫话语中所传达的中国式扶贫路径主要通过建筑隐喻和旅行隐喻映射到表层架构。例(1)、(2)中,“扶贫开发”“巩固”“民生工程”“发展全局”等隐喻表达均激活了建设架构。“开发”“巩固”激活了受众对建筑工程的认知,所映射的目标域是“扶贫工作的各阶段”,加深了读者对扶贫过程的认知与理解。构建了“扶贫是建筑工程”的概念隐喻,其深层架构是:扶贫工作要从基础工作做起,搭建好工作框架,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巩固阶段性成果。建筑隐喻的使用强调了扶贫工作的系统性与层次性,传递了中国政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工作路径。
例(1) 中国的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例(2) 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和建筑隐喻一样,旅行隐喻同样让受众认识到中国政府真抓实干的扶贫路径。旅行隐喻把旅行中的方向、路径、目的地等概念投射到扶贫工作中,基于受众的旅行经验激活了旅行架构,构建了“扶贫是旅行”“扶贫是一条行进的道路”的概念隐喻。旅行有起点,有目的地,行进过程中也会有特定的方向和线路,涉及旅行者和带领旅行的人。根据这一特点,例(3)、(4)运用“前景”“道路”“迈”等隐喻关键词,勾勒出扶贫事业的前进方向,表明只要政府和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终会到达向往的目的地。同时也传递出国家的脱贫目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全国上下凝心聚力、卓绝奋斗。
例(3) 只要有坚定意志和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就能够向着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不断迈进。
例(4) 中国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3.2.2. 人、自然隐喻与扶贫宗旨架构
中国传统文化有“四海之内皆兄弟”“守望相助”的思想,儒家倡导“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这种价值理念在中国的扶贫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实践。中国的扶贫实践坚持共建共享的行动理念,中国的扶贫方案“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中国世界大同的扶贫宗旨主要蕴含在人的概念隐喻。例(5)三个人体动作“倡导”“推动”“贡献”所激活的深层架构是:中国致力于通过自身扶贫经验,与世界共享扶贫成果,推动世界扶贫事业的发展。“命运”“共同体”“携手”这些隐喻表达也构建出中国政府与世界各国荣辱与共、共享发展的愿景,传递我国的全球发展价值观。
例(5) 中国始终把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做国际减贫事业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贡献者,与各国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然隐喻传递出中国秉承“民为邦本”“人民至上”的扶贫宗旨。“扎根”原本用于描述植物的根深入土壤,获取养分,稳固生长。例(6)中这一概念隐喻映射出国家干部长期深入基层、倾力奉献的工作状态。例(7)中使用“阳光冲破阴霾”这一自然现象,强调了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的责任和承诺。通过“扎根”“阳光”“阴霾”“照亮”等形象化语言,折射出的既有中国对责任、奉献、公平与发展的深层理解和追求,亦有“以人为本”的执政观念。
例(6) 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扎根一线、任劳任怨,基层党员干部呕心沥血、苦干实干,广大志愿者真情投入、倾力奉献。
例(7) 各国应担负起对人民的责任,积极推进减贫发展,让公平正义的阳光冲破贫困落后的阴霾,照亮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3.2.3. 战争、疾病隐喻与扶贫精神架构
扶贫话语常以战争为源域,将扶贫比作一场战争,激活战争架构。在战争隐喻中,“贫困”为敌人或侵略者,“政府和人民”是战士,借此传递出深层架构中的思想和情感。例(8)中“堡垒”“攻坚战”等战争词汇,体现出我国面临的贫困问题之艰巨,“打赢”“攻克”“一线”“牺牲”体现出中国政府与人民付出的卓越努力。不怕困苦的扶贫精神,坚定地决心。白皮书中的战争隐喻帮助受众基于自身对战争的认知,感受到中国在本国扶贫工作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以及为世界减贫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例(8)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例(9) 他们有的长期奋战在扶贫一线,舍小家为大家,付出很大牺牲。
例(10)、(11)中“药方子”“对症下药”“顽疾”激活了疾病架构,构建了“贫困是疾病”的概念隐喻,即贫困是顽疾,党的政策是良药,折射出党和国家精准施策、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将“贫困”比作“战争”“顽疾”,强调了消除贫困任务的艰巨性,意在激发人们与贫困作斗争的决心与意志。
例(10) 贫困的类型和原因千差万别,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中国在减贫实践中,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因人因地施策……
例(11) 中国减贫实践表明……聚力攻坚克难,才能最终战胜贫困顽疾。
4. 结语
本研究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探究扶贫话语中隐喻架构。研究发现:扶贫话语主要涉及六类概念隐喻,分别是建筑隐喻、人的隐喻、战争隐喻、旅行隐喻、自然隐喻和疾病隐喻。这些概念隐喻通过隐喻表达,提取受众经验认知中的表层架构,映射到中国的扶贫工作之中,激活了中国扶贫工作精准务实、天下为公、共建共享的价值观念。本研究通过分析扶贫话语的深层次认知机制,可为中国扶贫话语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传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基金项目
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核心概念的国际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