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网络模型下玄幻小说的传统文化英译研究
A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Fantasy Novels through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Network Models
摘要: 本研究以小说《天官赐福》中传统文化的英译为例,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利用概念整合理论下的四种网络模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准确传递出玄幻小说中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揭示译者的心理整合过程及跨文化翻译中两种语言的概念转换和融合机制,凸显两种语言的文化特色,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in the novel “Heaven Officials Blessing” as a case study. Drawing on the four network models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this study selects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hat accurately convey the ric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bedded in the fantasy genre. It delves into the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translators and the concept convers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wo languages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emphasizing the cultural distinctiveness of both languages and facilitat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文章引用:阳羽炘, 白玲. 概念整合网络模型下玄幻小说的传统文化英译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0): 741-74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949

1. 引言

自Muñoz Martín [1]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以来,翻译认知研究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大趋势,于是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BT)进一步拓展到如今的体认翻译学。翻译是一个从源语到目的语不断变化的动态实践过程,而概念整合是一个意义生成的动态、实时过程。从心理过程来看,译者的认知能力在翻译过程中是理解原文作者意图、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关键因素,决定了译文是否能够实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互通。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下的概念整合理论出发,分析译者在四种不同网络模型下识解原文、选择适当翻译策略和方法产出译文的心理整合过程,以墨香铜臭的网络玄幻小说《天官赐福》英译本为例,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及跨文化翻译过程的概念转化和融合机制,凸显两种语言的文化特色,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2. 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过程

Lakoff and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I),该理论描述了由具体概念域到抽象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即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范畴[2]。然而,概念隐喻理论不足以解释人们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创新隐喻。随后,由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在概念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四个空间网络模式的理论框架,即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概念整合的过程需要认知主体从这两个输入空间中有选择地提取关键信息映射至合成空间,最终经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三种心理运作方式生成“层创空间”(emergent structure) [4] (如图1所示)。翻译是译者识解原文进而产出译文的概念连续整合过程[5]。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将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国外学者Mandelblit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句子的翻译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翻译是从解读到再生成的双向整合过程[6];Line Brandt和Per Aage Brandt将概念整合与隐喻翻译相结合[7];McElhanon将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隐喻的翻译实践分析中[8]。国内学者王斌从隐喻理论出发,认为概念整合网络将翻译带入了一个动态交织运作的系统,并把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提出翻译模式[9]-[11];王寅等学者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过程,围绕“认知”这一核心问题对翻译进行了深入探讨[12];王寅对概念整合理论提出三点修补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概念整合链”,将翻译过程描述为“连续性整合运作”,完整地揭示翻译过程中的体认运作机制,丰富了体认翻译学的研究内容和可操作性,是当前较为完善的概念整合翻译过程[13]。然而,他在审视翻译过程时更侧重译者的翻译实践,对于关注译者理解原文语义的过程分析较少。因此,细化源语语义的识解过程在翻译研究与实践中至关重要。

Figure 1.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diagram [3]

1. 概念整合理论图示[3]

综上所述,概念整合理论对译者心里整合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下的四种网络模型出发,以网络玄幻小说《天官赐福》英译为例,着重分析译者在识解源语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揭示译者是如何通过概念整合网络构建出小说中传统文化的认知意义和心理认知网络,以更加精准地传达原文语义和文化特色。

3. 基于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对《天官赐福》中传统文化概念的英译例证分析

《天官赐福》是墨香铜臭创作的一部长篇网络玄幻小说,自2018年连载完结以来,相继以多语种纯文本翻译及漫画、动漫等多模态形式传播至海外,其中英文版小说更是连续六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五名,备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该小说在内容上以浓厚的宗教底蕴为依托,描绘了一个关于神明和信徒,关于温柔与梦想和永不放弃的故事。作为一个突出魔幻艺术和想象世界的中国本土文学体裁,其内含的宗教信仰、民间景象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给海外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同时,更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然而,中国的宗教文化及民俗信仰对于一般信奉基督教的西方读者而言是晦涩难懂的。因此,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包含原文特色文化概念的“输入空间I”与译者进行信息处理的“输入空间II”经过跨文化、跨语言的概念框架及要素的映射后生成类属空间,再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的认知操作后,最终在“目标语合成空间”中生成译文。概念整合网络最基本的类型可分为简单网络(Simple Networks)、镜像网络(Mirror Network)、单域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和双域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四种[14]。网络关系不同,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同。

(一) 简单网络

“简单网络”是概念整合网络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其输入空间I的源语在目标语中缺少对应元素,输入空间II中则有多种不同的元素,译者通过激活两个空间内近似的意象图式和认知框架建立起二者的联系,并在合成空间形成新的译文表达。

例1

原文:“但那黑衣服的的确是个厉害人物,应该也是‘风水雨地雷’五师里面的一位。不建议得罪1”(第29章)

译文:“But she must also be one of the five elemental masters that make up ‘Wind, Water, Rain, Earth, and Thunder.’ I recommend not offending her.2” (Vol. 1 Chapter 10)

“五师”,在道教文化中分别代表了风师、水师、雨师、地师和雷师。风师有箕伯和飞廉两种形象。在唐宋时期,风神的形象逐渐演变为女性,也被称为风姨或风婆婆。民间常建立风神庙,祈求生活顺风顺水,希望免受风灾之害。水师的属性是道教五行中的一部分,其中上古之神共工和北方之神玄冥最为著名。人们供奉水师以祈求渔业丰收和水路安全。“雨师”通常指“雨师毕”。汉代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曾道:“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雨师毕”在道教神仙体系里来自其古老的星辰崇拜,即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毕星,保佑百姓年丰岁稔,风调雨顺。“地师”在道教文化中也称“风水师”,主要通过观察环境地理风水,帮助人们选择适宜的地点和方位,以期获得好运、福气和成功。“雷师”在道教信仰中执掌五雷,是众生之父,能兴云致雨,役使鬼神,驱邪治病。其中最高级别的雷神是“普化天尊”,是所有雷神的总司令。

译者在翻译时,直接将道教文化中的五种元素与其对应神仙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形成简单网络。如图2所示,输入空间I为五位神仙的总称,“五师”;输入空间II为五位神仙所代表的五种自然元素,即“风”“水”“雨”“地”“雷”;译文整合空间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框架与实体关系进行合成,采用了归化策略,通过增译法将“五师”译为“five elemental masters”,舍字面义而取其内涵义,激活了语境意义及道教文化知识,直接点明五位神仙与五种自然元素相辅相生的关系,实现简单的空间映射,促进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道教文化背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与追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准确地向海外传播。

Figure 2. Simple networks

2. 简单网络

(二) 镜像网络

“镜像网络”是指同属于一个组织框架的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中的要素可以直接建立跨域映射,通常用实线连接。在翻译过程中,源语和目标语往往能实现形式和概念的对等。

例2

原文:权一真似乎已经把他菩荠观当成了农家乐一样的地方,上蹿下跳,时而爬树,时而偷瓜,时而摸鱼,时而捉蛙。(第133章)

译文:Quan Yizhen seemed to have taken Puqi Shrine as some sort of happy farm. He kept leaping around, climbing trees, stealing squash, snagging fish, and catching frogs.3 (Vol. 4 Chapter 71)

这句话作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自由活泼的田园生活景象,从侧面勾勒出主人公谢怜被贬凡间后的质朴生活状态。小说中频繁出现的“田园生活”作为当代网络小说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象征着悠闲隐逸的诗意生活,承载着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作品中神仙过着世俗朴素的生活与传统认知中神明高高在上的形象截然不同,彰显了作者对于神明与普通百姓互动的新诠释——人类行善修道得以成仙,因此神明来自普罗大众,最终也要回归百姓,与人们同生死共患难。这一精神内核展示了中国文化中人们勇于面对困难,靠自己的双手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质。

本句中“爬树”“偷瓜”“摸鱼”“捉蛙”四个动作以“ABAB”式交错押韵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了小说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和权一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如图3所示,译者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译文“climbing trees, stealing squash, snagging fish, and catching frogs”四组动宾结构直接和源语进行映射,形成相同的“ABAB”式交错韵律,第一节和第三节押相同的/i/韵,第二节和第四节押相同的/ɒ/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同时也保留了原句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形式和概念上与原句完全对等,构成镜面网络。

Figure 3. Mirror network

3. 镜像网络

因此,在镜面网络中,源语和目标语在译者的整合下能够实现概念文化和结构形式上的对等,有助于保留原作的情感表达和独特韵律,增强读者与译者及作者三者间的联系。

(三) 单域网络

“单域网络”是指具有不同要素的两个输入空间在经过译者的选择与整合之后,仅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映射至合成空间中,形成能够直接表达源语深层含义的译文。

例3

原文:“你生辰八字是什么?”(第68章)

译文:“What’s your birth date, month, year, and time?4” (Vol. 2 Chapter 27)

注释:CHINESE CALENDAR: The Chinese calendar uses the Tian Gan Di Zhi (Heavenly Stems, Earthly Branches) system, rather than numbers, to mark the years. There are ten heavenly stems (original meanings lost) and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associated with the zodiac), each represented by a written character. Each stem and branch is associated with either yin or yang, and one of the elemental properties: wood, earth, fire, metal, and water. The stems and branches are combined in cyclical patterns to create a calendar where every unit of time i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attributes.

This is what a character is asking for when inquiring for the date/time of birth (生辰八字/“eight characters of birth date/time”). Analyzing the stem/branch characters and their elemental associations was considered essential information in divination, fortune-telling, matchmaking, and even business deals.

“生辰八字”,简称“八字”,指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包括年、月、日、时四组干支,共八个字。其中年干支为年柱,月干支为月柱,日干支为日柱,时干支为时柱,合称为“四柱八字”。古代中国道家、星相家据此推算人之命运,以阴阳变化为原理,五行生克为法则,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体现了深刻的传统世俗智慧。

Figure 4. Single-scope network

4. 单域网络

图4,译者根据输入空间I中的“生辰”激活该词的部分含义,即一个人出生的时间;由于“八字”在目标语中缺乏对应词汇,于是译者提取其内在涵义“年、月、日、时”,在类属空间激活“生辰八字”的具体内涵,将两者整合为“birth date, month, year, and time”的合成空间,用“意译法”译出了该词的深层含义,结合文后的注解,实现了源语与目标语的在文化内涵上的对等。

因此,译者在单域网络中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和添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有选择地整合源语空间和目标语空间的要素,有助于凸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加准确地实现文化“走出去”。

(四) 双域网络

“双域网络”与“单域网络”相似,两个输入空间的要素和组织框架各不相同,但两者均会投射至合成空间中,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心理运作方式将源语概念与目标语概念相融合,呈现新的概念框架。

例4

原文:身在无间,心在桃源。(第1章)

译文:Body in the abyss, heart in paradise.5 (Vol. 1 Prologue)

“无间”是佛家八大地狱之末层,也称作“阿鼻”地狱,堕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桃源”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乌托邦,一经提起便能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源”扎根于人们朴实的劳动,是人们安乐宁静的理想生活乐土;在道家文化中,是道人修道成仙的洞天福地,灵山秀水。

Figure 5. Double-scope network

5. 双域网络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将佛家文化中的“无间”概念化,在综合考虑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后,激活目标语空间中基督教关于“永劫深渊”的表达,整合生成译文“abyss”。同理,译者在寻找与“桃源”有近似含义的目标语时,将其对应为“paradise”,如图5所示,这两者共同将“即便身在痛苦和死亡之中,也要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平和”的内涵投射至整合空间,结合原句结构在层创空间中生成译文“Body in the abyss, heart in paradise”。译者在此采用了借用的翻译策略,利用目标语中为读者熟悉的意象,有助于理解源语文化负载词的内在含义,达到部分源语空间概念与部分目标语空间概念的统一与融合。

(五) 小结

上述四种网络模型各自论述了原文空间与译文空间中要素的对应和整合机制,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简单网络主要涉及基本元素的对应,适合目标语中缺乏直接对应元素的情况;镜像网络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建立直接映射,适用于概念和形式都能够直接对等的情境。而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则涉及更深层次的概念和文化的提取与融合,要求译者对源语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映射,并在目标语中寻找或创造合适的表达方式。因此,翻译过程就是原文不断被解构、译文不断被建构的过程,行进在不断“分裂”和融合的概念整合链过程之中[13],提高译文准确性和文学性,也促进了语言的跨文化传播。

4. 结语

本研究以小说《天官赐福》的英译本为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中的四种网络模型——简单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深入分析了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概念关系及文化差异。这四种网络模型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多维的理论框架,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捕捉原文的深层含义,并根据不同的文本特性和文化差异,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在目标语中创造性地构建相应的表达。

通过这一概念整合过程,译文的准确性和文学性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跨文化传递,增强译文对源语文化的忠实度和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翻译由此超越了单纯的语言转换,成为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文化交流与意义再生的认知过程,对中国文学的有效对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理论层面,概念整合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国网络文学英译的研究,拓展该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也帮助译者更有效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概念转换问题,提高了翻译实践的可操作性,对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1年新疆社科基金项目“加强涉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阶段成果(21AZD005)。

NOTES

*通讯作者。

1本文对《天官赐福》原文的引用均来自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3200611,访问日期:2024-05-17,后文不赘。

2本句对《天官赐福》英译本的引用来自Mo Xiang Tong Xiu. (2021). Heaven Officials Blessing: Tian Guan Ci Fu (Volume 1) (Translated by Suika & Pengie). Seven Seas Entertainment。

3Mo Xiang Tong Xiu. (2022). Heaven Officials Blessing: Tian Guan Ci Fu (Volume 4) (Translated by Suika & Pengie). Seven Seas Entertainment.

4Mo Xiang Tong Xiu. (2022). Heaven Officials Blessing: Tian Guan Ci Fu (Volume 2) (Translated by Suika & Pengie). Seven Seas Entertainment.

5Mo Xiang Tong Xiu. (2021). Heaven Officials Blessing: Tian Guan Ci Fu (Volume 1) (Translated by Suika & Pengie). Seven Seas Entertainment.

参考文献

[1] Muñoz Martín, R. (2010) On Paradigms and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In: Shreve, G.M. and Angelone, E., Eds., 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Scholarly Monograph Series,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69-187.
https://doi.org/10.1075/ata.xv.10mun
[2]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Fauconnier, G. (1997)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1139174220
[4] Fauconnier, G. and Turner, M.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Basic Books.
[5] 王寅. 体认翻译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6] Mandelblit, N. (1997) Grammar Blending: Creative and Schematic Aspects in Sentence Processing and Transl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7] Brandt, L. and Brandt, P.A. (2005) Making Sense of a Blend. 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3, 216-249.
https://doi.org/10.1075/arcl.3.12bra
[8] McElhanon, K.A. (2006) From Simple Metaphors to Conceptual Blending: The Mapping of Analogical Concepts and the Praxis of Translation. Journal of Translation, 2, 31-81.
https://doi.org/10.54395/jot-ntjev
[9] 王斌. 概念整合与翻译[J]. 中国翻译, 2001, 22(3): 17-20.
[10] 王斌. 整合翻译再论[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3(1): 1-5, 19.
[11] 肖开容, 文旭. 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新进展[J]. 中国翻译, 2012, 33(6): 5-10.
[12] 王寅. 认知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 2012, 33(4): 17-23.
[13] 王寅. 概念整合理论的修补与翻译的体认过程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 52(5): 749-760.
[14] Fauconnier, G. and Turner, M.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22, 133-187.
https://doi.org/10.1016/s0364-0213(99)8003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