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思考
Research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Minority Areas
DOI: 10.12677/ae.2024.1410200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邱清华*, 邓绍云#: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广西 钦州;北部湾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钦州;北部湾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广西 钦州
关键词: 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乡村振兴Ethnic Area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文章旨在思考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而做出详细和深刻的思考,首先从党和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重视出发,详细剖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引入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的原因和提出本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价值。文章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寻找有关研究不足和切入点也为本问题的研究寻找到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迫切性;指出了本问题研究的对象、思路和方法;阐述了本问题研究可能产生的创新点和成果,并预见本问题研究成果可能产生的实际作用和社会效益。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and make detailed and profound reflections. First, it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s emphasis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asons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and puts forward the purpos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is research.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detail, seeks for the lack of relevant research and the entry point, and finds the necessity,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research on this issue. The object, thought and method of this research are pointed ou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ossible innovation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and foresees the practical effects and social benefits that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is problem may produce.
文章引用:邱清华, 邓绍云. 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思考[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1244-125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2000

1. 引言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一般聚居在祖国的边陲地区,老少边穷是我党我国政府极其关注的地区,其教育和建设的投入逐渐增加,其目的是缩短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以壮族为主多民族聚集地的守卫着我国东南部国门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发展肩负着守护我国东南部国土完整和社会稳定及民族团结的重大使命,广西作为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示范省区,其建设尤为重要。而广西是个多山区少平原的少数民族地区,周临东南亚各国,乡村振兴,乡村发展是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单位,其一个重要功能是服务于地区,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近几年来几乎中国所有的高校都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在当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年代,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被关注。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的建设中的角色更为人们所关注和被官方推崇,而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故本问题(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提上议程。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

创新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第一动力,是创业的核心[1] [2]。科技中的创新,商业中的创新、以人为本的创新会改变生活,让世界更为美好。创新创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创新创业在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 [4]

2.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早,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理念、运行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多元主体合作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5]。美国主要通过四个方面的措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一是指定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政策;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构建动态化的创业网络组织;四是培养终生接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推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德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次,形成以创业教授席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再次,强大的社会创新力量与高校创业教育和配合;最后,注重宏观和微观创业环境建设。新加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系列客场,突出体验式教学,建设跨国创业学习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产业化等。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6]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从而促进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的重要战略。其中,美国北爱荷华州去社区学院是乡村社区学院的典范[7]。该学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通过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创业服务体系和合作伙伴建设等实现路径,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国外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模式和体系,如培养层次化,政府主导的东亚模式,主要以日本、韩国为代表;校企结合,严格证书准入制度的西欧模式,主要以德国、英国为代表;三位一体,规模化经营的北美模式,主要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课程式培训为主导的大洋模式,主要以澳大利亚为典型代表[8]

2.2. 国内研究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崭新路径,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十九大报告指出: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三大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富民强和民族振兴[9]-[12]

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目前国内各高校或地方政府主要是从两条线进行。一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回归乡村,投身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行列,为乡村振兴输入智力、人力,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在这方面,国内做得比较好的高校如中南大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既培育具有特色能力的大学生,又能因地制宜与乡村实际情况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13]-[16]。另一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各级政府重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对土生土长的乡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开展创新创业培训,通过在返乡入乡人员中实施“绿领”创客工程,助推乡村振兴。如山东济南市、临沂市已经摸索出乡村振兴特色发展的道路[17]-[20]。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其乡村振兴对整个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边界线上散落着无数的乡村,这些乡村的建设,经济的发展,村民幸福感的增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和政府的伟大使命,故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些年非常重视乡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也在积极行动和探索。广西壮族自治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初步形成,保障措施逐步完善;区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序推进。

3. 研究对象和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问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有:1) 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对象,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因此包括大学生、新型农民、教师等。2) 乡村振兴战略的事实,不仅需要人才还需要各方面的联动,包括政府、乡村等。这些都是本问题的研究对象。

3.2. 研究思路

首先是进行研究背景调查与分析,调查与分析清楚该问题的研究背景,明了该问题的研究背景,当今党和政府的乡村建设政策促进本问题的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再通过比较、归纳和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及措施,分析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包括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和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两个方面)以及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特色优势及问题;然后梳理出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及农村创新创业人才融合培养路径,在总结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出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路径。该问题的研究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而其研究技术路线如下图2所示:

Figure 1. Research idea diagram

1. 研究思路图

3.3. 研究方法

本问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将应用诸多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调查分网络调查、文献调查、现场调查等等,且因为现场调查较为困难且成本太高耗时太长,所以将以文献调查和网路新闻调查为主;分析研究方法应用最多最广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本研究过程中将应用分析研究方法进行国内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国内外乡村建设现状。研究方法中的调查与分析、归纳总结、演绎推理为最为常见和普适应用的方法,本问题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交叉混用、融会贯通,这些研究方法中有常用的调查分析法、观察访谈法、网络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演绎推理法、归纳总结法;更有特色创新性的二重证据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概率统计法、大数据技术法、人工智能法。

1) 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发现资料,梳理和挖掘古今中外民族统一体意识和民族地区治理史料。

Figure 2. Research technology roadmap

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综合运用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图像学、民俗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重视引进先进的理念,重视出土文献,重视口述史资料,做到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3) 概率统计法:应用数学的概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到统计规律,揭示问题的本质所在。

4) 大数据技术法: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以达到调查数据的完整性、全面性和深入性等等。

5) 人工智能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现象的本质特性进行分析和推断及揭示,进一步提高逻辑推演的真实可靠性等等。

本问题的研究坚持以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育方针、纲领规划、理念和方法为指导,自觉运用以下基本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演绎推理探索找到合理可行方便操作的我国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4. 创新点

在这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我党和政府极为重视和鼓励,各级政府和部门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身也在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完善教育机制,提高教育质量,拓宽教育范围。

1) 提出融合培养民族地区具有投身乡村建设意愿及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理念。

2) 提出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有意愿投身乡村建设的大学生。如利用实习、实训、大学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让在校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农业、农村、农民。

3) 提出创新创业师资专业应多样化,尤其要吸纳涉农专业教师。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应该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吸纳创新创业师资,同时要将涉农专业的教师或科技工作者等吸纳到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来。

4) 提出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特产、红色文化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时,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新型农民,都应因地制宜,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特产、红色文化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掌握这些地方资源、特色、特产、红色文化,为后续的创业打下基础,为乡村振兴助力。

5. 研究意义与价值及作用

本问题研究相对于已有研究的深远的意义和独到学术理论和应用价值及直接和间接作用于我国现在和未来社会的作用。

5.1. 研究意义

首先,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美好蓝图实现的关键,是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重要一环。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和“蓄水池”,是乡村振兴人才的主要供给侧;乡村是人才需求侧,同时对乡村农民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培养返乡农民、复员军人、致富带头人等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因此乡村也是人才供给侧之一。

其次,无论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三农”情怀、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大学生,还是对新型农民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助推乡村振兴,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仍然是两条平行线。但实际上,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培养乡村振兴的“人才”,二者不应是两条平行线,而应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重合成一条线。培养助力和服务乡村振兴、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和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是交互融合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高校有师资、智力、人力,乡村有人力、机遇,如何做到二者的交互融合,使培养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和新型农民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推动大学生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程。民族地区民族多、资源丰富、文化多样,但民族地区学生存在创新创业意识欠缺,投身乡村建设的意愿不强等问题,研究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将为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

5.2. 研究价值

本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 理论价值。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基于目前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乡村振兴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缺乏、如何使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本问题研究旨在剖析、挖掘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乡村发展的特色优势,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2) 实践价值。本问题的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指导高校和乡村创新创业人才的联合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方面应吸纳更多具有“三农”情怀、了解农村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大学生就业、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5.3. 研究作用

高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是一种实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型个性的人才作为目标,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而且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创业成功的创业群体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乡村振兴战略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有力抓手。乡村振兴就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目前的市场情况是城市市场基本饱和,农村市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农村市场亟待发展,急需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创业意愿的人投身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通过创业带动农村的发展,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然而,如何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于“三农”、服务于乡村振兴,目前还处于探索中,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本问题的研究成果将指导大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将高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结合,让高等教育服务于“三农”,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ZJY1880);2024年度广西学校安全稳定与应急工作研究课题“高校来华留学生所致安全隐患防范机制”(项目编号:GXAW2024B016);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暨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22年度开放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2JDB0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兰兰.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参与农民创业教育的时间理路[J]. 中国成人教育, 2021(14): 76-80.
[2] 闫俊, 张博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耦合关系探究[J]. 开封大学学报, 2021, 35(2): 38-41.
[3] 万是明, 闫俊. 高职创新创业学院的结构定位与功能实现[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 45(9): 47-52.
[4]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927.htm, 2024-08-16.
[5] 刘帅, 王萍. 国外农民职业教育对我国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的启示[J]. 滁州学院学报, 2019, 21(6): 28-32.
[6] 程良波. 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 乡村科技, 2018(32): 30-32.
[7] Grander, J. (2011) New Venture Creation in the Farm Sector: Critical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7, 220-233.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11.02.003
[8] Welter, F. (2011) Contextualizing Entrepreneurship: Conceptual Challenges and Ways Forward.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35, 165-184.
https://doi.org/10.1111/j.1540-6520.2010.00427.x
[9] 沈陆娟. 创业型学院创新创业神态系统促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4): 61-69, 82.
[10] 王祖良. 多因素协同下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J]. 教育教学研究, 2021, 37(6): 117-118.
[11] 邱海峰, 涂怡弘.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向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20(10): 28-31.
[12] 赵盼, 张兆龙, 刘昌滨. 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扶贫项目转化失衡研究[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8(2): 151-154.
[13] 李昭志, 黄家敏. 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调查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1(3): 145-147.
[14] 程淑华. 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策略研究[J]. 科技视界, 2020(31): 126-128.
[15] 黎星池, 袁琼芳, 刘世华.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大学生农村电商创业教育与实践路径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15): 320-322.
[16] 袁小平, 王仓.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研究[J]. 创新, 2021, 15(4): 52-59.
[17] 林树生, 陈章宫, 刘武强.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乡村振兴融合的思考[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1): 66-68.
[18] 张树冰, 周叶方, 刘慕君. 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23): 13-16.
[19] 陈少雄. 基于“互联网 + 大农业”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体系[J]. 教育与职业, 2019(13): 96-101.
[20] 徐玲. 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 2019(9): 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