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向老龄化趋势转变。在此背景下,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养老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亟需得到解决。本项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南京农村地区在养老服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分析老龄化发展进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家庭养老的实际情况以及政策环境的变迁,指出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人口流动、农村老人负担重以及政策环境不完善是造成农村养老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家庭养老模式的创新,重塑乡村文化体系,以及完善相关政策和环境支持等。这些建议旨在为南京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以期有效减轻由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养老保障,同时也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age structure of China’s population is changing towards an ageing trend.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problem of elderly care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prominent and needs to be addressed urgentl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rural areas in Nanjing in terms of elderly services and to seek practical solutions.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g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family old-age care, and the changes in the policy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nadequacy of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mobility of the population, the heavy burden of the rural elderly, and the imperfect policy environment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rural old-age care problem. To cope with these challenge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recommendation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family old-age care model, reshaping the rural cultural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environmental support. These recommendations are intended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old age in rural Nanjing, with a view to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pressure on old age brought about by age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providing more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old age protection for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反映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年龄分布趋势。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已不容忽视,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向上动力,还可能对长久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基础大、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农村地区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1]。有鉴于此,聚焦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多方影响,并提出具有系统性的政策方案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南京市总人口931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7%。溧水区总人口49万,城镇人口32万,农村人口占有34%,65岁以上老人有8万人。六合区总人口64万,城镇化率67%,65岁以上老人约占六合区总人口的25%,其中约四分之三的老人都居住在农村地区,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为17.7% [2]。由此可见,南京农村地区的养老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并且南京农村的养老服务遭遇的挑战也远比城镇要大得多。截至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主要是从宏观方面探讨应对城市老龄化的对策,而对于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关注仍然不足。随着时代变化,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逐渐由分裂向融合演变。尽管当前大部分地区都面临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的情况,但每个地区、每个村镇的民风习俗、生活方式、人口结构等均展现出独特性。当地政府如何根据自身背景因地制宜地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仍面临诸多挑战[3]。
2. 南京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老龄化人口增多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便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尽管近年来放宽了二孩、三孩政策,但生育率并未出现明显上升。观察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城乡结构变化,可以发现农村的年轻劳动力持续向城市地区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城市的年轻活力,并对城市老龄化趋势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与此同时,这一流动也导致了城镇的生育率下降。另外,随着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造成了城乡老龄化问题的显著不均衡。特别是在南京这样的新一线城市,由于较早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较多,许多老年人面临着养老难题,农村中的空巢和留守老人数量也在逐渐增加。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加深,农村养老已成为一个紧迫的核心议题,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多代人的利益,也对社会需求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2.2.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
南京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系统相对不够完善,尤其与城市地区相比显得较为薄弱,这给农村老年人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影响。首先,农民通常工作时间较长,但由于养老金缴纳基数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在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水平普遍偏低,无法维持日益增长的生活费用需求,这使得他们在晚年面临经济压力。其次,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财政支出有限,社会保障福利的覆盖面和水平有限,老年人在医疗保障方面也普遍存在缺乏的问题。医疗费用较高,老年人在面临疾病和健康问题时,往往难以负担高额的医疗支出,甚至有些人不得不忍受疾病的困扰而未能及时治疗,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4]。除此之外,一些年轻人为了得到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待遇而离开农村,这样就会造成人才流失,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2.3. 农村老人健康问题突出
随着年岁的增长,老年人的体质逐渐变弱,更易遭遇健康问题。老年痴呆、风湿和心脑血管疾病是这一群体中较为普遍的疾病。尤其是在农村,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也在上升。南京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相比城市较为落后,存在“小病见效慢,大病治不了”的问题,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医疗费用较高,许多农村地区甚至没有乡村医生,导致许多农村老年人在生病时往往延迟治疗。很多老人认为自己已经尽到了养育子女的责任,不太愿意给自己花“没必要”的钱,结果小病积成大病,既加重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也影响了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
3. 养老困境原因分析
3.1. 养老保障需求增长,供给不足
人口老龄化现象对社会带来了多重影响,包括增加了社会负担、凸显了老年伦理问题、以及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和空巢现象的加剧,导致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上升,这进一步扩大了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医疗护理服务和养老保障的需求。尽管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在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方面,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社保支出仅占总支出的一小部分。在南京农村地区,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老年人与子女的联系减少,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独感,高龄的空巢老人日常就是在村里闲逛或者坐在村口发呆。政府提供的养老金往往不足以覆盖老年人的全部生活费用,他们仍需通过一些劳动工作来补充收入[5]。
尽管目前已有一些老年教育机构成立,但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它们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有的甚至已经建立却未被充分利用。在一些农村地区,虽然建立了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但老年人能参与的活动种类有限,缺乏相应的文化设施支持,难以充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3.2. 农村老人负担重
在南京,城市房价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村年轻人即便收入有所增加,购房时仍有部分人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从而间接加重了老年人的经济压力。同时,农村地区的婚礼习俗导致彩礼费用不断上涨,老年人还需承担孙辈的养育责任,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较为有限,特别是对于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他们几乎没有收入来源[6]。此外,由于农村居民在工作期间往往无法缴纳足够的养老金,导致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难以跟上生活成本的增长,使得他们在晚年时期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
3.3. 劳动力外流,照料资源匮乏
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显著,导致众多年轻人倾向于留在经济繁荣的城市地区寻求更佳的就业机会和生活品质,而老年人则多数留在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乡村。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强化。许多老年人内心渴望与子女共处,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慰藉,但受限于经济状况和地理距离,他们中不少人难以实现这一愿望,从而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职场竞争使得年轻一代自身面临巨大压力,难以为老年人提供充分的陪伴和关怀,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了隐患。此外,老年人在农村的长期居住也意味着城市养老社区的智慧和经验无法复制到农村地区[7]。
3.4. 老人难以适应新政策
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老年人逐渐面临着被迫适应新环境的挑战,这包括了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科技的广泛应用。这些变化可能让老年人感到不适应,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和焦虑。随着“新农保”的推进,一些老年人存在不理解、不信任的心理。由于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老年人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他们对新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制度依然心存疑虑,难以充分理解这些政策带来的益处并且很难通过各种外界信息去了解农民群体本该享有的权利和应得的社会福利,也不知道如何去申请法律援助,进行法律咨询。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如何适应新环境成为老年人的难题,他们甚至会感到自己没有社会地位、缺乏社会价值。伴随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老年人有时还会遭受到年龄歧视,感到自己在社会中不再重要,这可能会引发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此外,新时代新政策社区工作人员并没有解释清楚,因此,他们的参保积极性不高。由于不熟悉或无法获取相关福利政策,他们可能会失去许多本应享有的福利和补助,从而导致老年人在经济和生活上遭遇困境。
4. 农村养老困境的解决对策
4.1. 增加养老资金投入,强化养老金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
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农村养老金的投入力度,将经济保障作为老年保障的基础,确保老年人日常基本生活需要。根据南京市溧水区政府发布的统计年鉴,2022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万元,约占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收入6.7万元的一半。据统计,溧水农村地区常住居民家庭养老金或退休金仅为1760元一年,算上社会救济收入、政策性补助、报销医疗费、赡养收入等转移性收入,也仅为2702元一年,约占城镇居民的一半[8]。根据南京市2022年统计年鉴,农村地区人均转移净收入为4148元一年,说明各个地区养老投入不太均衡。对于养老资金投入少的农村地区,政府可以上调补贴标准,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从而使老年人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可以抵御一定的疾病和自然灾害风险。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协同参与,增强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确保老年人能够获得包括医疗照护、家庭和社会关怀在内的全面养老服务。由于养老产业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且回报需要很长时间,在市场竞争中也存在较高的风险,这导致许多企业和个人在投资养老机构时表现出谨慎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更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其中,尤其是民间资本。要鼓励民营企业分担政府的财政压力,积极参与到养老机构的建设中来,共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只有协同参与,才能更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9]。
4.2. 推进农村地区居家养老模式,牵动社区养老
南京早在2021年就印发了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定,但相关的养老服务设施却仍不完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需要尽快完成覆盖。从当前农村养老的主流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养老仍然是以家庭为主,国家与社会则是家庭养老的补充。首先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完善需求渠道,努力满足个体的特殊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行“自下而上”的需求供给模式。要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节点、机构为支撑”明确为大城市养老服务整合的思路,创新居家养老新内容,以居家养老牵动社区养老。其次,推进服务设施的智能化,为无子女照顾的老年人配备定位报警器和人体活动监测等高科技辅助工具,并通过现代媒体和创新技术手段,加大对居家养老设备的宣传力度和开展社会性资金募集活动。鉴于农村独居老人的经济支持主要依赖于子女的资助,且受子女资助意愿的影响,可以利用“互联网+”模式,对农村独居老人的心理状态进行细致的调研,以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此外,应引入养老领域的专业人才,激励护理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同时培育青少年志愿者,学习护理专业知识,为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水平做出贡献。社区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核心和连接点的角色,是整个养老服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养老资源的配置需要从宏观层面细化到中观和微观层面,集中到社区这一关键节点,并最终送达老年人的家中。
4.3. 重塑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新时代的尊老敬老风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逐渐被人们淡忘。若想有效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除了经济支持,文化策略也至关重要。首先,需要更新养老的旧有理念,转变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丰富社会经验和人生智慧,发挥其独特价值,促进其自我养老和积极养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再次,创办“农家书屋”并大力推广《论语》《孝经》《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经典著作,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营造全社会尊重和关爱老年人的积极氛围。最后,定期开展支持和帮助老年人的文化宣传活动。溧水区共有50多支群众业余文化团队,但是很多由于资金短缺难以维持,应大力发展农村地区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组织诗歌朗诵、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文艺比赛与演出等娱乐身心的活动。还可以定期邀请农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知识讲座,帮助农民学习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此外,应大力推动校园内的实践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老年人社区和敬老院的志愿服务中,以此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尊老敬老的崇高品质。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健康需求,还要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适应现代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更好地应对农村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从而让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乐。
4.4. 完善相关政策和环境支持,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
政府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强化老年人权益的普及和教育。目前,我国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的法律法规,与农村养老保障相关的法律只有《社会保障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0]。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宣传老年人权益的法律和政策,提升老年人对自己权益的认知,明确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的帮助和支持。通过组织各类教育活动,如讨论会、专题讲解、展示等,让老年人积极参与,从而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共同维护老年人的尊严和权益。另一方面,对于农村老年人群体,政府应着重提升基础设施,包括改善交通、通讯等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满足感。在交通建设上,应加强农村道路的维护,确保老年人出行的安全与便利。在通讯建设上,应推广智能设备和网络技术,帮助老年人与家人和社会保持顺畅的联系,减少因信息隔阂而产生的孤独感。除此之外,在医疗服务上,应鼓励医疗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建立更多的乡村医疗点,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通过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农村居民缴纳养老保险,确保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
5. 结语
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实现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重要一环。这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增长构成了障碍,而且对国家的整体进步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农村日益加剧的老龄化的现象,农村的养老服务体系亟需重视并加以改进。本文基于实际操作经验,分析了农村地区在养老方面遭遇的挑战及其背后的因素,并探索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方法。文章还提出了增强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具体措施,目的是为农村发展中的养老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