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龄化与家庭养老功能变迁研究
Research on Rural Aging and the Changes of Family Pension Function
DOI: 10.12677/ar.2024.115302, PDF, HTML, XML,   
作者: 高鹏彦: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尚明瑞: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农村老龄化家庭养老养老功能变迁应对策略Rural Aging Family Pension Changes in Pension Functions Coping Strategies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年轻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迁移,农村家庭的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了冲击,家庭内部的代际支持功能减弱,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此外,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家庭养老的压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强化家庭养老的作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等一系列对策建议,以期为农村养老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农村地区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体系,让农村老年人能够安享幸福晚年。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and changes i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aging problem in rural area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Young labor forces are constantly migrating to cities, and the traditional pension model of rural families has been impacted. The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function within families has weakened, and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for life care and spiritual comfort are difficult to fully meet. In addition,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rural areas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zed pension service system lags behind, further exacerbating the pressure on family pension.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family pension,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ension servic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rural pension issu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re complete pension system in rural areas, and enable rural elderly people to enjoy a happy old age formats.
文章引用:高鹏彦, 尚明瑞. 农村老龄化与家庭养老功能变迁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5): 2075-2080.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5302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整个世界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就在不断地探索老龄化相关的课题,他们认为家庭应该承担老年人养老的责任,家庭养老才是养老的最好解决办法,因为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家庭成员仍然是照顾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力量。学者Rhonda J. V. Montgomery [1]通过比较分析欧洲国家的养老工作,提出了“国家和家庭共同负担长期照料”的对策性建议;John B. Williamson [2]认为,农村的老年人在没有社会保险基金供给的情况下,应该以家庭自我养老为主。在我国,农村老龄化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城镇,成为老龄化最为严重的群体。随着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镇,农村的年轻人大量迁移到城市,减少了农村年轻人的数量,加深了农村老龄化程度。国内关于农村老龄化的研究主要从农村养老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健康问题、农村老龄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对于农村养老问题,很多学者就家庭养老功能的变迁进行了探讨,学者高世琳[3]提到农村养老问题是影响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着自我养老难以满足需求的问题,表现为农业收入降低与老年人储蓄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家庭养老的功能开始变弱,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原先家庭能对老年人提供的经济供养与生活照料功能减弱,这也让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相对于城市,农村的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学者关注到了农村老年人口健康的问题,陆杰华,孙杨[4]就在其研究中表示农村老人健康状况低于城市,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依然很高,并且近些年患抑郁的老年人比重开始上升;在农村老龄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方面,朱丽红[5]认为农村老龄化对于农村经济存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直接影响表现为劳动人口的减少,间接影响则包括资本投入与机械化水平提高方面的影响。

总体而言,关于农村老龄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研究内容上,对老龄化对家庭养老功能变迁的影响机制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在对策研究上,一些建议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本文针对农村老龄化的问题,进而探讨了老龄化对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老龄化与家庭养老功能变迁的策略,以期能促进农村的发展和提高农村老龄化的应对能力。

2. 农村老龄化的现状与特点

2.1. 现状

2.1.1. 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乡村老龄化率为17.72%,先于城市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众多,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较高,且在全国各个地区普遍存在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的现象,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一段时间[6]

2.1.2. 区域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的农村老龄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顺利、医疗条件好等原因,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而不发达地区因思想落后、计划生育政策落实难度大、医疗条件差等,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例如,粮食主产区乡村老龄化增幅更多、老年抚养比更重、老龄就业比重更高。

2.2. 特点

2.2.1. 老年抚养比增速快

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农村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导致老年抚养比增速加快,养老负担加重。

2.2.2. 低龄老人务农比例高

在农村,很多低龄老人(60岁~69岁)仍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他们依靠农业收入作为全部或主要生活来源。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养老保障不足,他们需要通过劳动获取经济收入;另一方面,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即使经济条件没有压力,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愿意继续参与务农。

2.2.3. 空巢化、独居化现象突出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增多,农村老年人空巢化、独居化的问题日益严重,而这些老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面临着较大困难。

2.2.4. 养老保障相对薄弱

与城镇相比,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但家庭养老功能因子女外出等因素而弱化,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也在逐渐下降。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养老设施与养老服务的不足更加凸显,这会造成农村养老的困境[7]

3. 家庭养老功能的变迁

3.1. 经济供养功能的变迁

传统模式下,农村家庭养老主要依靠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在过去,农村家庭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子女多在父母身边务农,经济收入相对稳定,能够为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年轻人外出务工成为常态,伴随着人口流动和居住方式发生改变,“老少分居”越来越普遍[8],这使得家庭对老人的经济供养能力下降,老人难以像过去一样从子女那里获得稳定的经济支持。很多外出务工的子女自身也面临着城市巨大的生活压力,能给予老人的经济支持有限。同时,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家庭养老的经济供养功能,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收入相对较低,农村家庭的经济来源逐渐多元化,但老人往往难以参与到新的经济活动中,导致他们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下降。

3.2. 生活照料功能的变迁

在传统农村社会,老人的生活由家庭负责,子女、配偶等家庭成员会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包括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老人在生病或行动不便时,也能得到家人的悉心照料。但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如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等,家庭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功能逐渐弱化。现在很多农村家庭只有一两个子女,且子女大多外出务工,无法时刻照顾老人。同时,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对老人的照料意愿和能力有所下降。

3.3. 精神慰藉功能的变迁

传统农村家庭中,老人与子女、孙辈共同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家庭为老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慰藉。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陪伴,让老人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子女外出打工,并且定居在城市,这使得老人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减少,家庭原本的精神慰藉功能逐渐缺失。很多留守老人长期独自生活,子女的外出使得老人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无法及时得到家人的关心和支持。

4. 农村老龄化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

4.1. 经济供养方面

4.1.1. 压力增大

随着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家庭中需要赡养的老人数量增多,这使得家庭经济供养负担加重。原本可能一个家庭只需供养一两位老人,现在可能面临供养多位老人的情况。例如,一些三代同堂的农村家庭,年轻夫妻不仅要抚养子女,还要赡养双方父母,经济压力巨大。农村老年人寿命延长,养老周期也相应延长,进一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支出。在医疗费用、生活费用等方面的开支不断累积,家庭经济压力持续存在。

4.1.2. 稳定性降低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子女外出务工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家庭对老人经济供养的稳定性降低。如果子女在城市中工作不稳定、收入减少或遭遇失业等情况,就可能无法按时给老人提供经济支持。例如,一些在建筑行业打工的农村青年,受经济形势和工程进度影响,收入波动较大,难以保证给家中老人稳定的经济供养。农村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化问题在老龄化背景下更加凸显,传统农业收入有限,而其他收入渠道又不稳定,使得家庭在应对老人养老需求时捉襟见肘。

4.2. 生活照料方面

4.2.1. 人力不足

农村老龄化使得家庭中能够照顾老人的劳动力减少。一方面,年轻人外出务工,家中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无法为老人提供充分的生活照料。另一方面,高龄老人数量的增加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照料资源,但家庭中往往缺乏足够的人力来照顾这些高龄老人,尤其是在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方面,家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4.2.2. 照料难度加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这使得生活照料的难度加大。例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人需要定期服药、监测身体指标,而一些失能老人则需要长期的护理和照顾,包括饮食起居、康复训练等。农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家庭在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方面面临诸多困难,老人一旦生病,往往需要到较远的城镇医院就医,交通不便和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4.3. 精神慰藉方面

4.3.1. 情感缺失加剧

农村老龄化导致家庭中空巢老人增多,他们长期与子女分离,缺乏情感交流和精神慰藉,孤独感和失落感加剧。例如,一些老人独自生活在农村,子女一年到头只能回家一两次,老人在心理上感到非常孤独。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也受到限制,农村地区的很多老年人由于长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老了之后腿脚不便的问题很多,由于身体原因和居住分散因素,农村老人之间的互动也减少,难以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

4.3.2. 心理问题凸显

农村老人在面对老龄化带来的生活变化和养老问题时,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例如,一些老人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养老费用等问题,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影响身心健康。家庭对老人精神慰藉的忽视也使得老人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年轻人往往更关注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忽略了老人的心理需求。

5. 应对农村老龄化与家庭养老功能变迁的策略

5.1. 强化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

5.1.1.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如在农村举办道德讲堂、文化讲座等,向村民们讲述孝道故事,强调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学校教育中融入孝道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敬老观念,让他们从小养成关爱长辈的良好习惯。开展“孝老爱亲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榜样,激励更多人践行孝道。

5.1.2. 增强家庭养老能力

要增强家庭养老的能力,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家庭养老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家庭成员的养老意识和技能培训,如护理知识、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能力,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共同承担养老责任,形成良好的家庭养老氛围。

5.2. 强化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

5.2.1. 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更多的农村居民纳入保障体系,特别是那些贫困老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每个村都应该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基金安全运行,能够让老年人按时领取养老金,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益。

5.2.2. 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机构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投入,改善农村养老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可以采取政府投资、社会捐赠、企业参与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此外,还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如土地供应、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领域,让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也能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5.3.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

5.3.1. 建设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结合农村社区建设,政府可以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如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康复护理站等,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康复护理等服务。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学校、厂房等资源,改造建设成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完善道路、照明、通讯等基础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

5.3.2. 培育社区养老服务组织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参与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培育一批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等方式,提升服务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服务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5.4.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

要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在农村地区开展老年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健康养生知识,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政府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和疾病预防服务,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及时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同时,宣传鼓励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6. 结语

通过对农村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家庭养老功能变迁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留守老人面临生活照料不足、精神慰藉缺失等问题。同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逐渐成为缓解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然而,考虑到地域差异和个体情况的不同,如何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养老服务体系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未来,需要更多跨学科的研究来全面理解农村老龄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更为细致和有效的应对策略,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全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以确保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有尊严、健康的老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Montgomery, R.J.V., Borgatta, E.F. and Borgatta, M.L. (2000) Social and Family Change in the Burden of Care. In: Liu, W.T., Ed., Who Should Care for the Elderly?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Singapore, 27-54.
https://doi.org/10.1142/9789812793591_0002
[2] Williamson, J.B. and Deitelbaum, C. (2005) Social Security Reform: Does Partial Privatization Make Sense for China?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9, 257-271.
[3] 高世琳.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12): 225-228.
[4] 陆杰华, 孙杨. 中国农村老龄健康: 特征、成因与应对方略[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1(2): 49-67.
[5] 朱丽红.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J]. 山西农经, 2024(8): 89-91.
[6] 赵强社. 农村养老: 困境分析、模式选择与策略构想[J]. 农业经济问题, 2016, 37(10): 70-82+111.
[7] 陈欣欣, 陈燕凤, 龚金泉, 等. 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和养老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4): 64-77.
[8] 黄健元, 贾林霞. 家庭养老功能的变迁与新时代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J]. 中州学刊, 2019(12):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