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森林资源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国有林场是广西林业的重要支柱,如何实现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广西国有林场面临的重要课题。广西国有维都林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国有林场之一,在森林资源培育与管理方面曾取得过重要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抓好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管理,促进林场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林场面临的重大课题。本研究基于广西国有维都林场2003~2020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林分质量定量评价,筛选出制约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关键评价指标,提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意见建议,旨在为促进该林场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 林场概况
广西国有维都林场创办于1957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直属13家林场之一。林场地处广西中部的来宾市兴宾区境内,位于东经108˚59'~109˚23',北纬23˚26'30''~26˚56'30''之间,林地呈狭长带状分布于湘桂铁路、柳南高速公路两侧,北回归线从林场南部通过。总部设在来宾市中心城区,距离柳州市80 km。
林场土地以丘陵地貌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230 m,最高海拔544.6 m,最低海拔70 m。林地坡度以斜陡坡为主,平缓次之,平均坡度在23˚左右。属南亚热带气候,冬短夏长,光照充足,气候较干旱,年平均气温20.7℃,一月平均气温10.3℃,七月平均气温28.4℃,年平均日照1750.4时,年无霜期327天,年平均降雨量1370.9 mm,年平均蒸发量1711.6 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洪涝、冰雹、狂风、暴雨等。林地土壤主要是砂岩、砂页岩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其次是石灰岩发育而成的棕色石灰土。林地土层中厚,表土层较薄,石砾含量较多,保水能力差,肥力较低。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经过长期的人类经营活动,原生植物已被松林、桉树林等人工植被所替代,残存的自然植被以灌丛、草丛等次生类型为主。人工植被主要由马尾松、杉木以及桉树组成,其中桉树面积最大。现有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林场创办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以经营马尾松、杉木用材林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较大规模发展桉树人工林,在桉树良种引种、区域试验、丰产林栽培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重点发展桉树短轮伐工业原料林以及油茶林,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森林类别、林种结构、树种结构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至2020年,全场现有职工1019人,场内林地面积11930.33 hm2,森林面积11186.51 hm2,公益林地面积4133.63 hm2,天然商品林面积799.33 hm2,桉树面积6779.81 hm2,松树360.26 hm2,一般阔叶树1131.14 hm2,杉木15.77 hm2,森林蓄积64.9万m3。2015~2019年,全场造林4330.5 hm2,生产木材30.12万hm2,年均生产木材6.02万hm2,木材以桉树小径材为主。由于连续多代经营桉树人工纯林,加上林地土壤干旱贫瘠以及病虫灾害频发,人工用材林单位面积生长量以及蓄积量处于全广西直属林场平均水平之下,如何实现森林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可持续增长已经成为林场面临的新挑战。
3. 森林资源数量变化状况
根据广西国有维都林场2003年、2009、2013年以及2020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1]-[4]及相关资料整理出以下森林资源数据。
3.1. 林地面积及林地类型
2020年林场土地面积16027.19 hm2,比2003年18966.5 hm2减少了2939.31 hm2,减少了15.49%;林地面积11930.33 hm2,比2003年14012.6 hm2减少了2082.27 hm2,减少了14.86%。表明林场经营范围在缩小。
在现有林地中,有林地9714.36 hm2,灌木林地3027.21 hm2,未成林造林地140.6 hm2,无立木林地834.5 hm2,苗圃地30.11 hm2,辅助生产用地111.08 hm2,被占林地1720.13 hm2。没有宜林地及疏林地。
3.2. 森林面积
森林面积呈波浪式增加。2020年森林面积11186.51 hm2,分别比2003年、2009年、2013年增长了552.71 hm2、499.8 hm2、1759.81 hm2 (图1)。
3.3. 森林蓄积
森林蓄积增长率较高。2003~2020年,森林蓄积从32.17万m3增加到64.91万m3,新增32.74万m3,增长率为101.8%;年均增加4.68万m3,年均增长率14.54% (图2)。
3.4. 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上升较快。2003年~2020年森林覆盖率从65.6%上升到93.09%,增加了27.49个百分点。
3.5. 林地利用率
林地利用率快速上升。2003年~2020年林地利用率从75.8%上升到93.76%,增加了17.96个百分点。
3.6. 天然林面积
天然林面积逐步减少。2003~2020年天然林面积从6321.6 hm2减少到2897.2 hm2,减少了3424.4 hm2,下降了54.17%。
Figure 1. Forest area comparison chart of Weidu (2003-2020) (Unit: hm2)
图1. 2003~2020年森林面积对比图(单位:hm2)
Figure 2. Comparison chart of forest stock volume in Weidu (2003-2020) (Unit: 10,000 m3)
图2. 2003~2020年森林蓄积对比图(单位:万m3)
3.7. 人工林良种率
人工林良种使用率稳步上升。2003年~2020年人工林良种率从80%上升到85%,上升了5个百分点,处于全区国有林场中等水平。桉树良种率达到100%,一般阔叶树良种使用率40.0%。
3.8. 人工林面积
人工林面积快速增加。2003年~2020年人工林面积从4296 hm2增加到8289.31 hm2,增加了3993.31 hm2,增长了92.95%。
3.9. 公益林地面积
公益林面积在减少。2003~2020年公益林面积从6841 hm2减少到4652.45 hm2,减少了2188.55 hm2,下降了31.99%。
3.10. 商品林地面积
商品林面积持续增加。2003~2020年商品林面积从7171.6 hm2增加到9205.54 hm2,增加了2033.94 hm2,增长了28.36%。
3.11. 防护林面积
防护林面积持续减少。2003~2020年,防护林面积从6786.5 hm2减少到4074.87 hm2,减少了2711.63 hm2,下降了39.95%。
3.12. 特用林面积
特用林面积已从2003年的2.6 hm2下降到2020年的0 hm2。
3.13. 用材林面积
用材林面积快速增加。2003~2020年用材林面积从3669.9 hm2增加到6283.09 hm2,增加了2613.19 hm2,增长了71.2%。
3.14. 经济林面积
经济林面积高速增长。2003~2020年经济林面积从137.7 hm2增加到552.72 hm2,增加了415.02 hm2,增长了301.4%。经济林树种主要为油茶。
3.15. 杉木面积
杉木面积持续减少。2003~2020年,杉木面积从120.3 hm2下降到15.77 hm2;下降了104.53 hm2,减少了86.9%;年均减少14.86 hm2。
3.16. 松树类面积
松树面积持续下降。2003~2020年,松树面积从3341.4 hm2下降到360.26 hm2,减少了2981.14 hm2,下降了89.22%。其中,2003~2009年下降速度快,从3341.4 hm2减少到659.1 hm2,减少了80.27%。
3.17. 桉树面积
桉树面积快速增加。2003~2020年,桉树面积从740.4 hm2增加到6779.81 hm2,增加了6039.4 hm2,增长了815.7%;其中,2003~2009年增长速度最快,6年间增加了4726.1 hm2,年均增加787.7 hm2。
3.18. 一般阔叶树面积
一般阔叶树面积持续增加。2003~2020年,一般阔叶树面积从77.3 hm2增加到1131.14 hm2;增加了1053.84 hm2。主要由小乔木和灌木林组成。
3.19. 短轮伐用材林树种面积
短轮伐用材林树种面积持续增加。2003~2020年从3131 hm2增加到5525.13 hm2,增加了2394.13 hm2,增长了76.46%。
3.20. 一般用材林树种面积
一般用材林树种面积呈波浪式增加。2003~2020年从583.9 hm2增加到757.96 hm2,增加了174.06 hm2。
3.21. 幼龄林面积
幼龄林面积先升后降。2020年幼龄林面积2581.04 hm2,比2003年763.5 hm2增加了,比2013年3029.7 hm2减少了448.3 hm2。波动性较大。
3.22. 中龄林面积
中龄林面积持续增加。2020年中龄林面积1794.08 hm2,比2003年1265.4 hm2增加了528.68 hm2,增长了41.78%
3.23. 近熟林面积
近熟林面积波浪式增加。呈先降后升态势。2003年从1484.6 hm2降到2009年的744.7 hm2,然后增加到2020年的1670.94 hm2。
3.24. 成熟林面积
成熟林面积先升后降,总体趋于平稳。2003~2013年从508.3 hm2增加到2682 hm2,增长了2173.7 hm2;2013~2020年从2682 hm2下降到2048.6 hm2,减少了633.4 hm2。
3.25. 过熟林面积
过熟林面积先升后降,目前为下降态势。2020年过熟林面积194.59 hm2,比2003年257.6 hm2减少了63.01 hm2。
3.26. 混交林面积
混交林面积先降后升,呈增加态势。2003~2013年从294.4 hm2减少到38.0 hm2,然后从此上升到433.56 hm2。
3.27. 乔灌草结构面积比重
用材林林内植被的乔灌草结构面积占比稳中有增。2003~2020年从60%增加到65%。
3.28. 单位面积年均生长量
单位面积年均生长量持续增加。2003~2020年,单位面积年均生长量从10.0 m3/hm2增加到20.19 m3/hm2,增长了101.9% (图3)。
3.29. 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
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先降后升。2003年到2009年从75.07 m3/hm2下降到45.4 m3/hm2,然后从45.4回升到78.3 m3/hm2。2020年与2003年相比差别不大(图3)。
3.30. 近成过熟林平均密度
近成过熟林平均密度基本稳定。2003~2020年为1100~1150株/hm2。
3.31. 平均胸径
平均胸径先降后升,但增长量较小。2003~2020年从9.5 cm增加到10.5 cm,只增加了1.5 cm。其中,2003~2009年平均胸径从9.5 cm下降7.0 cm,2009~2020年从7.0 cm上升到10.5 cm。
Figure 3. Comparison chart of yield and growth per unit area (2003-2020) (Unit: m3/hm2; m3/hm2.a)
图3. 2003~2020年单产及生长量对比图(单位:m3/hm2;m3/hm2.a)
3.32. 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发生面积相对稳定。生物灾害主要有油桐尺蠖和桉树叶斑病。2003~2020年基本维持在840~890 hm2范围内。
3.33.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发生面积持续下降,2020年森林火灾发生面积为零。
3.34.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轻度发生。2003~2020年气象灾害主要有风灾,发生面积较小,危害轻微。
3.35. 其它灾害
其它灾害未发生。
3.36. 健康林分占比
健康林分占比相对稳定。2003~2020年健康林分面积占森林面积百分比为92.5%~94.5%。波动小,相对稳定。
3.37. 公益林蓄积量占比
公益林蓄积比重快速上升。2003~2020年,公益林蓄积占全场森林蓄积量比重从4.3%上升到23.9%。
3.38. 乔木公益林面积占比
乔木公益林面积比重持续增加。2003~2020年,在公益林中乔木林面积占比从9.7%上升到49.18%。
3.39. 公益林单位面积蓄积量
公益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持续增加。2003~2020年,公益林单位面积蓄积量20.8 m3/hm2上升到77.4 m3/hm2,增长了272.1%。
3.40. 生态价值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2003~2020年林分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从中等上升到良好等级。
3.41. 商品林蓄积比重
商品林蓄积占全场森林蓄积比重持续下降。2003~2020年,商品林蓄积占全场森林蓄积比重从95.7%下降到76.1%。
3.42. 优质商品林面积占比
在商品林中优质林分百分比稳步提升。2003~2020年,优质林分占比从29.0%上升43.0%。
3.43. 用材林单位面积蓄积
用材林面积蓄积呈先降后升趋势。2003~2020年用材林单位面积蓄积从83.9 m3/hm2下降到78.6 m3/hm2。其中,2003~2009年从83.9 m3/hm2下降到61.1 m3/hm2。然后从此上升到78.6 m3/hm2。
3.44. 森林生长量
森林年生长量快速增加。2003~2020年,森林年均生长量从4.29万m3上升到16.73万m3,增加了12.44万m3,增长了2.90倍。
3.45. 森林消耗量
森林年均消耗量持续增加。2003~2020年,森林年均消耗量从2.66万m3增加到6.40万m3,增加了3.74万m3,增长了1.41倍。
3.46. 用材林地年均单位面积产材量
用材林地年均木材产量持续增加。2003~2020年,用材林地单位面积年均产材量从4.9万m3增加到7.64万m3,增加了2.74万m3,增长了55.92%。
综上所述,在49项统计指标中,有33项指标上升,占67.3%;11项指标下降,占22.4%;5项指标平稳,占10.2%。其中,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短轮伐林面积、单位面积生长量、单位面积蓄积量、森林生长量等重要指标值大幅上升,表明森林资源数量大幅提升,极大地增加了森林资源总量,增强了林场发展后劲。
林场经营面积、林地面积下降,被占林地增加,表明林场经营范围在缩小,外部经营环境比较复杂难处理;天然林面积、公益林面积、松树及杉木面积较大幅度下降,表明林种结构、树种结构调整力度大,在此期间林场重点发展商品林,其中突出重点发展短轮伐工业原料林–桉树。
生物灾害、气象灾害等指标平稳,表明林场防灾控灾能力较强(表1)。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forest resources quantity index of Weidu Forest Farm (2003~2020)
表1. 维都林场森林资源数量指标统计表(2003~2020年)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年度  | 
    2020比2003(升/降/平)  | 
  
  
    2003  | 
    2009  | 
    2013  | 
    2020  | 
  
  
    1  | 
    经营面积  | 
    hm2  | 
    14012.6  | 
    19300.8  | 
    14196.5  | 
    12017.46  | 
    降  | 
  
  
    2  | 
    被占林地面积  | 
    hm2  | 
    832.1  | 
    1187.7  | 
    924.7  | 
    1720.13  | 
    升  | 
  
  
    3  | 
    林地面积  | 
    hm2  | 
    14012.6  | 
    17375.5  | 
    13236.3  | 
    11930.33  | 
    降  | 
  
  
    4  | 
    森林面积  | 
    hm2  | 
    10633.8  | 
    10686.7  | 
    9426.7  | 
    11186.51  | 
    升  | 
  
 续表
 
  
    5  | 
    森林蓄积  | 
    万m3  | 
    32.1759  | 
    28.4217  | 
    60.4407  | 
    64.9135  | 
    升  | 
  
  
    6  | 
    森林覆盖率  | 
    %  | 
    65.6  | 
    72.24  | 
    90.62  | 
    93.09  | 
    升  | 
  
  
    7  | 
    林地利用率  | 
    %  | 
    75.8  | 
    76.7  | 
    90.62  | 
    93.76  | 
    升  | 
  
  
    8  | 
    天然林面积  | 
    hm2  | 
    6321.6  | 
    4532  | 
    2644.8  | 
    2897.2  | 
    降  | 
  
  
    9  | 
    人工林面积  | 
    hm2  | 
    4296  | 
    6153.9  | 
    6782.8  | 
    8289.31  | 
    升  | 
  
  
    10  | 
    人工林良种率  | 
    %  | 
    80.0  | 
    80.0  | 
    85.0  | 
    85.0  | 
    升  | 
  
  
    11  | 
    公益林地面积  | 
    hm2  | 
    6841  | 
    6855.9  | 
    4670.8  | 
    4652.45  | 
    降  | 
  
  
    12  | 
    商品林地面积  | 
    hm2  | 
    7171.6  | 
    7022  | 
    8442.6  | 
    9205.54  | 
    升  | 
  
  
    13  | 
    防护林面积  | 
    hm2  | 
    6786.5  | 
    6344.1  | 
    2058.2  | 
    4074.87  | 
    降  | 
  
  
    14  | 
    特用林面积  | 
    hm2  | 
    2.6  | 
    0  | 
    0.2  | 
    0  | 
    降  | 
  
  
    15  | 
    用材林面积  | 
    hm2  | 
    3669.98  | 
    4039.0  | 
    7352.4  | 
    6283.09  | 
    升  | 
  
  
    16  | 
    经济林面积  | 
    hm2  | 
    137.7  | 
    29.9  | 
    207.80  | 
    552.72  | 
    升  | 
  
  
    17  | 
    薪炭林  | 
    hm2  | 
    259.7  | 
    273.7  | 
    0  | 
    411.01  | 
    升  | 
  
  
    18  | 
    杉树面积  | 
    hm2  | 
    120.3  | 
    0  | 
    0  | 
    15.77  | 
    降  | 
  
  
    19  | 
    松树类面积  | 
    hm2  | 
    3341.4  | 
    659.1  | 
    315.3  | 
    360.26  | 
    降  | 
  
  
    20  | 
    桉树类面积  | 
    hm2  | 
    740.4  | 
    5466.5  | 
    7660.3  | 
    6779.81  | 
    升  | 
  
  
    21  | 
    一般阔叶树种面积  | 
    hm2  | 
    77.3  | 
    26.4  | 
    1434.3  | 
    1131.14  | 
    升  | 
  
  
    22  | 
    短轮伐林面积  | 
    hm2  | 
    3131  | 
    3900.0  | 
    6240.8  | 
    5525.13  | 
    升  | 
  
  
    23  | 
    一般用材林面积  | 
    hm2  | 
    583.9  | 
    139.0  | 
    1094.7  | 
    757.96  | 
    升  | 
  
  
    24  | 
    幼龄林面积  | 
    hm2  | 
    763.5  | 
    2146  | 
    3029.7  | 
    2581.04  | 
    升  | 
  
  
    25  | 
    中龄林面积  | 
    hm2  | 
    1265.4  | 
    1624.8  | 
    1513.8  | 
    1794.08  | 
    升  | 
  
  
    26  | 
    近熟林面积  | 
    hm2  | 
    1484.6  | 
    744.7  | 
    1180.9  | 
    1670.94  | 
    升  | 
  
  
    27  | 
    成熟林面积  | 
    hm2  | 
    508.3  | 
    1226.2  | 
    2682  | 
    2048.6  | 
    升  | 
  
  
    28  | 
    过熟林面积  | 
    hm2  | 
    257.6  | 
    410.3  | 
    1004.4  | 
    194.59  | 
    降  | 
  
  
    29  | 
    混交林面积  | 
    万hm2  | 
    294.4  | 
    38.6  | 
    38.0  | 
    433.56  | 
    升  | 
  
  
    30  | 
    乔灌草结构比重  | 
    %  | 
    60.0  | 
    60.0  | 
    55.0  | 
    65.0  | 
    升  | 
  
  
    31  | 
    单位面积年均生长量  | 
    m3/hm2  | 
    10.0  | 
    15.3  | 
    14.7  | 
    20.19  | 
    升  | 
  
  
    32  | 
    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  | 
    m3/hm2  | 
    75.07  | 
    45.4  | 
    64.2  | 
    78.3  | 
    升  | 
  
  
    33  | 
    近成过熟林平均密度  | 
    株/hm2  | 
    1150  | 
    1100  | 
    1150  | 
    1100  | 
    平稳  | 
  
  
    34  | 
    平均胸径  | 
    cm  | 
    9.5  | 
    7.0  | 
    8.0  | 
    10.6  | 
    升  | 
  
  
    35  | 
    生物灾害  | 
    hm2  | 
    850.0  | 
    866.0  | 
    893.0  | 
    840.9  | 
    平稳  | 
  
  
    36  | 
    森林火灾  | 
    hm2  | 
    165.1  | 
    55.3  | 
    0  | 
    0  | 
    降  | 
  
  
    37  | 
    气象灾害  | 
    hm2  | 
    轻  | 
    轻  | 
    轻  | 
    无  | 
    平稳  | 
  
  
    38  | 
    其它灾害  | 
    hm2  | 
    无  | 
    无  | 
    无  | 
    无  | 
    平稳  | 
  
  
    39  | 
    健康林分占比  | 
    %  | 
    93.5  | 
    92.9  | 
    92.5  | 
    94.5  | 
    平稳  | 
  
  
    40  | 
    公益林蓄积比重  | 
    %  | 
    4.3  | 
    13.97  | 
    22.15  | 
    23.9  | 
    升  | 
  
  
    41  | 
    乔木公益林面积比重  | 
    %  | 
    9.7  | 
    33.16  | 
    46.4  | 
    49.18  | 
    升  | 
  
  
    42  | 
    公益林面积蓄积  | 
    m3/hm2  | 
    20.8  | 
    18.01  | 
    64.98  | 
    77.4  | 
    升  | 
  
  
    43  |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 
    万元/hm2  | 
    中  | 
    中  | 
    良  | 
    良  | 
    升  | 
  
  
    44  | 
    商品林蓄积比重  | 
    %  | 
    95.7  | 
    86.03  | 
    77.85  | 
    76.1  | 
    降  | 
  
 续表
 
  
    45  | 
    优质商品林林分占比  | 
    %  | 
    29.0  | 
    33.0  | 
    38.0  | 
    43.0  | 
    升  | 
  
  
    46  | 
    用材林面积蓄积  | 
    m3/hm2  | 
    83.9  | 
    61.1  | 
    63.9  | 
    78.6  | 
    升  | 
  
  
    47  | 
    森林年均生长量  | 
    m3/a  | 
    42,965  | 
    94,115  | 
    138,824  | 
    167,368  | 
    升  | 
  
  
    48  | 
    森林年均消耗量  | 
    m3/a  | 
    26,610  | 
    77,245  | 
    74,950  | 
    64,000  | 
    升  | 
  
  
    49  | 
    用材林地年均产材量  | 
    m3/hm2.a  | 
    4.9  | 
    12.6  | 
    6.8  | 
    7.64  | 
    升  | 
  
 下降:11项;平稳:5项;上升:33项。
4. 森林资源质量变化状况
4.1. 森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森林质量定义为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所有功能和价值的总和。森林质量评价就是评估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总价值。参照庞正轰等[5]构建的广西森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开展本林场森林质量评价。森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分标准及评价等级划分标准分别见表2、表3、表4。
Table 2. Indicator system of forest quality evaluation
表2. 森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Ⅰ级指标 indicatorⅠ  | 
    Ⅱ级指标 indicatorⅡ  | 
    Ⅲ级指标 indicatorⅢ  | 
    计算公式 Calculated mode  | 
    权重 Weight  | 
  
  
    森林起源 Forest origin (10分)  | 
    林分起源 (5分)  | 
    天然林面积比重  | 
    天然林面积/森林总面积  | 
    3  | 
  
  
    人工林良种使用率  | 
    人工林良种面积/人工林总面积  | 
    2  | 
  
  
    林地利用(5分)  | 
    森林覆盖率  | 
    森林面积/经营土地面积  | 
    3  | 
  
  
    林地利用率  | 
    森林面积/林业用地面积  | 
    2  | 
  
  
    森林结构 Forest structure (30分)  | 
    类别结构 (2分)  | 
    公益林地面积比重  | 
    公益林地面积/林地总面积  | 
    1  | 
  
  
    商品林地面积比重  | 
    商品林地面积/林地总面积  | 
    1  | 
  
  
    林种结构 (8分)  | 
    防护林面积比重  | 
    防护林面积/森林总面积  | 
    2  | 
  
  
    特用林面积比重  | 
    特用林面积/森林总面积  | 
    2  | 
  
  
    用材林面积比重  | 
    用材林面积/森林总面积  | 
    2  | 
  
  
    经济林面积比重  | 
    经济林面积/森林总面积  | 
    2  | 
  
  
    树种结构 (8分)  | 
    杉树面积比重  | 
    杉树面积/用材林面积  | 
    2  | 
  
  
    松树面积比重  | 
    松树面积/用材林面积  | 
    2  | 
  
  
    桉树面积比重  | 
    桉树面积/用材林面积  | 
    2  | 
  
  
    一般阔叶树面积比重  | 
    一般阔叶树面积/用材林面积  | 
    2  | 
  
  
    龄组结构 (8分)  | 
    幼龄林面积比重  | 
    幼龄林面积/乔木林面积  | 
    2  | 
  
  
    中龄林面积比重  | 
    中龄林面积/乔木林面积  | 
    2  | 
  
  
    近成过熟林面积比重  | 
    近成过熟林面积/乔木林面积  | 
    4  | 
  
  
    植被结构 (4分)  | 
    混交林面积比重  | 
    混交林面积/乔木林面积  | 
    2  | 
  
  
    乔灌草结构面积比重  | 
    乔木林内乔灌草结构面积/乔木林面积  | 
    2  | 
  
  
    森林产能 Forest productivity (20分)  | 
    生长量与蓄积量
(10分)  | 
    乔木林年均生长量  | 
    年生长量/乔木林面积  | 
    5  | 
  
  
    乔木林平均蓄积量  | 
    乔木林蓄积/乔木林面积  | 
    5  | 
  
 续表
 
  
    森林产能 Forest productivity (20分)  | 
    密度与径级(10分)  | 
    近成过熟林平均密度  | 
    近成过熟林总株数/总面积  | 
    5  | 
  
  
    平均直径  | 
    乔木林胸径总和/总株数  | 
    5  | 
  
  
    森林健康 Forest health (10分)  | 
    自然灾害 (8分)  | 
    有害生物灾害  | 
    发生危害面积/森林总面积  | 
    3  | 
  
  
    森林火灾  | 
    发生危害面积/森林总面积  | 
    2  | 
  
  
    气象灾害  | 
    发生危害面积/森林总面积  | 
    2  | 
  
  
    其它灾害  | 
    发生危害面积/森林总面积  | 
    1  | 
  
  
    健康状况2分  | 
    林分健康状况  | 
    健康林分面积/森林总面积  | 
    2  | 
  
  
    森林价值 Forest value (30分)  | 
    生态价值 (14分)  | 
    公益林蓄积比重  | 
    公益林蓄积/森林总蓄积  | 
    2  | 
  
  
    乔木公益林面积比重  | 
    乔木公益林面积/公益林总面积  | 
    3  | 
  
  
    公益林面积蓄积  | 
    公益林蓄积/公益林面积  | 
    4  | 
  
  
    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 
    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森林面积  | 
    5  | 
  
  
    经济价值 (16分)  | 
    商品林蓄积比重  | 
    商品林蓄积/森林总蓄积  | 
    2  | 
  
  
    优质商品林林分比重  | 
    优质林分面积/商品林总面积  | 
    4  | 
  
  
    用材林面积蓄积  | 
    用材林蓄积/用材林面积  | 
    4  | 
  
  
    生长量/消耗量  | 
    年均生长量/年均消耗量  | 
    3  | 
  
  
    用材林单位面积年均产材量  | 
    经营期内年均产材量/用材林面积  | 
    3  | 
  
  
    5  | 
    12  | 
    37  | 
     | 
    100  | 
  
 Table 3. The discriminate standard for the forest quality evaluation
表3. 森林质量评分标准表
 
  
    序号  | 
    Ⅲ级指标  | 
    权重  | 
    评分标准  | 
  
  
    1  | 
    天然林面积占比  | 
    3  | 
    ≥15%:3分;14%~10%:2.5分;9%~5%:2分;<5%;1.5。  | 
  
  
    2  | 
    良种使用率  | 
    2  | 
    ≥90%:2分;89%~80%:1.5分;79%~70%:1.0分;<69%:0.5分。  | 
  
  
    3  | 
    森林覆盖率  | 
    3  | 
    ≥60%:3分;59%~50%:2.5分;49%~40%:2分;<40%;1.5分。  | 
  
  
    4  | 
    林地利用率  | 
    2  | 
    ≥85%:2分;84%~80%:1.5分;79%~75%:1分;<75%;0.5分。  | 
  
  
    5  | 
    公益林地面积比重  | 
    1  | 
    ≥30%:1分;29%~20%:0.8分;19%~10%:0.6分;<10%:0.4分。  | 
  
  
    6  | 
    商品林地面积比重  | 
    1  | 
    ≥70%:1分;69%~60%:0.8分;59%~50%:0.6分;<50%:0.4分。  | 
  
  
    7  | 
    防护林面积比重  | 
    2  | 
    ≥25%:2分;24%~20%:1.5分;19%~10%:1分;<10%:0.5。  | 
  
  
    8  | 
    特用林面积比重  | 
    2  | 
    ≥5%:2分;4%~3%:1.5分;3%~1%:1分;<1%:0.5分。  | 
  
  
    9  | 
    用材林面积比重  | 
    2  | 
    ≥60%:2分;59%~50%:1.5分;49%~40%:1分;<40%:0.5分。  | 
  
  
    10  | 
    经济林面积比重  | 
    2  | 
    ≥5%:2分;4%~3%:1.5分;2%~1%:1分;<1%;0.5分。  | 
  
  
    11  | 
    杉类面积比重  | 
    2  | 
    ≥20%:2.0分;19%~16%:1.5分;15%~10%:1分;<10%;0.5分。  | 
  
  
    12  | 
    松类面积比重  | 
    2  | 
    ≥20%:2.0分;19%~16%:1.5分;15%~10%:1分;<10%;0.5分。  | 
  
  
    13  | 
    桉树面积比重  | 
    2  | 
    ≥30%:2分;29%~20%:1.5分;19%~10%:1.0分;<10%;0.5分。  | 
  
  
    14  | 
    一般阔叶树面积比重  | 
    2  | 
    ≥30%:2分;29%~20%:1.5分;19%~10%:1分;<10%;0.5。  | 
  
  
    15  | 
    幼龄林面积比重  | 
    2  | 
    ≥30%:2分;29%~20%:1.5分;19%~10%;1分;;<10%:0.5分。  | 
  
  
    16  | 
    中龄林面积比重  | 
    2  | 
    ≥30%:2分;29%~20%:1.5分;19%~10%;1分;;<10%:0.5分。  | 
  
  
    17  | 
    近成过熟林面积比重  | 
    4  | 
    ≥40%:4分;39%~30%:3分;29%~10%;2分;<10%;1分。  | 
  
 续表
 
  
    18  | 
    混交林面积比重  | 
    2  | 
    ≥40%:2分;39%~30%:1.5分;29%~20%;1分;<20%;0.5分。  | 
  
  
    19  | 
    乔灌草结构面积比重  | 
    2  | 
    ≥80%:2分;79%~60%:1.5分;59%~40%;1分;<40%;0.5分。  | 
  
  
    20  | 
    单位面积年均生长量  | 
    5  | 
    ≥15:5分;14~10:4分;9~5:3分;<5:2分。  | 
  
  
    21  | 
    单位面积蓄积量  | 
    5  | 
    ≥120:5分;119~100:4分;99~80;3分;<80:2分。  | 
  
  
    22  | 
    近成过熟林密度  | 
    5  | 
    ≥1250:5分;1249~1150:4分;1150~950:3分;<950:2分。  | 
  
  
    23  | 
    乔木林平均径级  | 
    5  | 
    ≥20:5分;19~16:4分;15~11:3分;<11:2分。  | 
  
  
    24  | 
    生物灾害  | 
    3  | 
    无:3分;轻度:2.5分;中:2分;重1.5分;特重1分。  | 
  
  
    25  | 
    森林火灾  | 
    2  | 
    无:2分;轻度:1.5分;中:1分;重0.5分;特重0分。  | 
  
  
    26  | 
    气象灾害  | 
    2  | 
    无:2分;轻:1.5分,中等1分;重:0.5分;特重:0分。  | 
  
  
    27  | 
    其它灾害  | 
    1  | 
    无:1分;轻:0.8分,中等0.6分;重:0.3分;特重:0。  | 
  
  
    28  | 
    林分健康  | 
    2  | 
    ≥95%:2分;94%~90%:1.5分;89%~80%:1.0分;<80%:0.5。  | 
  
  
    29  | 
    公益林蓄积比重  | 
    2  | 
    ≥35%:2分;34%~30%:1.5分;29%~20%:1.0分;<20%:0.5分。  | 
  
  
    30  | 
    乔木公益林比重  | 
    3  | 
    ≥70%:3分:69%~50%:2.5分;49%~30%:2分;<29%:1。  | 
  
  
    31  | 
    公益林面积蓄积  | 
    4  | 
    ≥100%:4分;99%~80%:3.5分;79%~60%:3分;<60%:2分。  | 
  
  
    32  |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 
    5  | 
    优:5分;良:4分;中:3分:差:2分。  | 
  
  
    33  | 
    商品林蓄积比重  | 
    2  | 
    ≥65%:2分;64%~50%:1.5分;49%~40%:1.0分;<40%:0.5分。  | 
  
  
    34  | 
    优质商品林林分比重  | 
    4  | 
    ≥60%:4分:59%~50%:3分;49%~40%:2.5分;<39%:2分。  | 
  
  
    35  | 
    用材林面积蓄积  | 
    4  | 
    ≥120:4分;119~90:3.5分;89~70:3分;<69:2.5分。  | 
  
  
    36  | 
    生长量/消耗量  | 
    3  | 
    ≥1.5:3分;1.4~1.1:2分;1.0:0分;<1.0:−1分。  | 
  
  
    37  | 
    单位面积产材量  | 
    3  | 
    ≥4:3分;3.9~3:2.5分;3~2:2分;<2:1.5分。  | 
  
  
    合计  | 
    37  | 
    100  | 
     | 
  
 Table 4. Rank standard of forest quality evaluation
表4. 森林质量评价等级标准
 
  
    评价指标 Indicator  | 
    Ⅰ级 Grade Ⅰ  | 
    Ⅱ级 Grade Ⅱ  | 
    Ⅲ级 Grade Ⅲ  | 
    Ⅳ级 Grade Ⅳ  | 
    Ⅴ级 Grade Ⅴ  | 
  
  
    综合 Comprehensive  | 
    100 ~ 90  | 
    89 ~ 80  | 
    79 ~ 70  | 
    69 ~ 60  | 
    ≤59  | 
  
  
    森林起源 Forest origin  | 
    10 ~ 9  | 
    8.9 ~ 8.0  | 
    7.9 ~ 7.0  | 
    6.9 ~ 6.0  | 
    ≤5.9  | 
  
  
    森林结构 Forest structure  | 
    30 ~ 28  | 
    27 ~ 25  | 
    24 ~ 22  | 
    21 ~ 19  | 
    ≤18  | 
  
  
    森林产能 Forest productivity  | 
    20 ~ 18  | 
    17 ~ 15  | 
    14 ~ 12  | 
    11 ~ 9  | 
    ≤8  | 
  
  
    森林健康 Forest health  | 
    10 ~ 9  | 
    8.9 ~ 8.0  | 
    7.9 ~ 7.0  | 
    6.9 ~ 6.0  | 
    ≤5.9  | 
  
  
    森林价值 Forest value  | 
    30 ~ 27  | 
    26 ~ 24  | 
    23 ~ 21  | 
    20 ~ 18  | 
    ≤17  | 
  
  
    等级 Rank  | 
    优秀  | 
    良好  | 
    中等  | 
    及格  | 
    不及格  | 
  
 4.2. 森林质量评价结果
根据表3评分标准对照表1相关指标数据进行评定。2003年至2020年,维都林场森林质量评价得分呈持续上升趋势,从66.6分上升到75.8分,从及格等级上升到中等等级(表5)。
Table 5. Forest quality evaluation in Weidu from 2003 to 2020
表5. 维都林场森林质量评价表2003~2020年
 
  
    Ⅰ级指标  | 
    Ⅲ级指标  | 
    权重  | 
    2003  | 
    2009  | 
    2013  | 
    2020  | 
  
  
    实值  | 
    得分  | 
    实值  | 
    得分  | 
    实值  | 
    得分  | 
    实值  | 
    得分  | 
  
  
    森林起源 (10分)  | 
    天然林面积占比  | 
    3  | 
    59.6  | 
    3  | 
    29.5  | 
    3  | 
    9.81  | 
    2  | 
    25.9  | 
    3  | 
  
  
    良种使用率  | 
    2  | 
    80.0  | 
    1.5  | 
    80.0  | 
    1.5  | 
    85.0  | 
    1.5  | 
    85.0  | 
    1.5  | 
  
  
    森林覆盖率  | 
    3  | 
    65.6  | 
    3  | 
    72.2  | 
    3  | 
    90.62  | 
    3  | 
    93.0  | 
    3  | 
  
  
    林地利用率  | 
    2  | 
    75.8  | 
    1  | 
    76.7  | 
    1  | 
    90.62  | 
    2  | 
    93.7  | 
    2  | 
  
  
    森林结构 (30分)  | 
    公益林地面积比重  | 
    1  | 
    48.8  | 
    1  | 
    49.4  | 
    1  | 
    30.29  | 
    1  | 
    33.6  | 
    1  | 
  
  
    商品林地面积比重  | 
    1  | 
    51.2  | 
    0.6  | 
    50.6  | 
    0.6  | 
    63.78  | 
    0.8  | 
    66.4  | 
    0.8  | 
  
  
    防护林面积比重  | 
    2  | 
    62.5  | 
    2  | 
    59.36  | 
    2  | 
    21.87  | 
    1.5  | 
    36.46  | 
    2  | 
  
  
    特用林面积比重  | 
    2  | 
    0.01  | 
    0.5  | 
    0  | 
    0.5  | 
    0.02  | 
    0.5  | 
    0  | 
    0.5  | 
  
  
    用材林面积比重  | 
    2  | 
    33.8  | 
    0.5  | 
    37.8  | 
    0.5  | 
    78.13  | 
    2  | 
    56.17  | 
    1.5  | 
  
  
    经济林面积比重  | 
    2  | 
    1.3  | 
    1  | 
    0.3  | 
    0.5  | 
    2.2  | 
    1  | 
    4.96  | 
    1.5  | 
  
  
    杉类面积比重  | 
    2  | 
    2.8  | 
    0.5  | 
    0  | 
    0.5  | 
    0  | 
    0.5  | 
    0.2  | 
    0.5  | 
  
  
    松类面积比重  | 
    2  | 
    78.1  | 
    2  | 
    10.7  | 
    1  | 
    3.35  | 
    0.5  | 
    4.3  | 
    0.5  | 
  
  
    桉树面积比重  | 
    2  | 
    17.3  | 
    1  | 
    88.9  | 
    2  | 
    81.4  | 
    2  | 
    81.8  | 
    2  | 
  
  
    其它阔叶树面积比重  | 
    2  | 
    1.8  | 
    0.5  | 
    0.4  | 
    0.5  | 
    15.01  | 
    1  | 
    13.6  | 
    1  | 
  
  
    幼龄林面积比重  | 
    2  | 
    17.8  | 
    1  | 
    34.9  | 
    2  | 
    31.29  | 
    2  | 
    31.1  | 
    2  | 
  
  
    中龄林面积比重  | 
    2  | 
    29.6  | 
    2  | 
    26.4  | 
    2  | 
    16.09  | 
    1  | 
    21.6  | 
    1.5  | 
  
  
    近成过熟林面积比重  | 
    4  | 
    52.6  | 
    4  | 
    38.7  | 
    3  | 
    51.72  | 
    4  | 
    47.3  | 
    4  | 
  
  
    混交林面积比重  | 
    2  | 
    6.9  | 
    0.5  | 
    0.4  | 
    0.5  | 
    0  | 
    0.5  | 
    5.2  | 
    0.5  | 
  
  
    乔灌草结构面积比重  | 
    2  | 
    60.0  | 
    1.5  | 
    60.0  | 
    1.5  | 
    55.0  | 
    1  | 
    65.0  | 
    1.5  | 
  
  
    森林产能 (20分)  | 
    单位面积年均生长量  | 
    5  | 
    10.0  | 
    4  | 
    15.3  | 
    5  | 
    14.7  | 
    4  | 
    20.1  | 
    5  | 
  
  
    单位面积蓄积量  | 
    5  | 
    75.07  | 
    2  | 
    45.4  | 
    2  | 
    64.2  | 
    2  | 
    78.3  | 
    2  | 
  
  
    近成过熟林密度  | 
    5  | 
    1150  | 
    4  | 
    1150  | 
    4  | 
    1150  | 
    4  | 
    1150  | 
    4  | 
  
  
    乔木林平均径级  | 
    5  | 
    9.5  | 
    2  | 
    7.0  | 
    2  | 
    9.5  | 
    2  | 
    10.6  | 
    2  | 
  
  
    森林健康 (10分)  | 
    生物灾害  | 
    3  | 
    轻  | 
    2.5  | 
    轻  | 
    2.5  | 
    轻  | 
    2.5  | 
    轻  | 
    2.5  | 
  
  
    森林火灾  | 
    2  | 
    轻  | 
    1.5  | 
    轻  | 
    1.5  | 
    无  | 
    2  | 
    无  | 
    2  | 
  
  
    气象灾害  | 
    2  | 
    轻  | 
    1.5  | 
    无  | 
    2  | 
    无  | 
    2  | 
    轻  | 
    1.5  | 
  
  
    其它灾害  | 
    1  | 
    无  | 
    1  | 
    无  | 
    1  | 
    无  | 
    1  | 
    无  | 
    1  | 
  
  
    林分健康  | 
    2  | 
    93.5  | 
    1.5  | 
    92.9  | 
    1.5  | 
    93.5  | 
    1.5  | 
    93.5  | 
    1.5  | 
  
  
    森林价值 (30分)  | 
    公益林蓄积比重  | 
    2  | 
    4.3  | 
    0.5  | 
    14.0  | 
    1  | 
    22.15  | 
    1.5  | 
    23.9  | 
    1.5  | 
  
  
    乔木公益林比重  | 
    3  | 
    9.7  | 
    1  | 
    33.2  | 
    2  | 
    46.4  | 
    2  | 
    49.18  | 
    2  | 
  
 续表
 
  
    森林价值 (30分)  | 
    公益林面积蓄积  | 
    4  | 
    20.8  | 
    2  | 
    18.0  | 
    2  | 
    64.98  | 
    3  | 
    77.4  | 
    3  |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 
    5  | 
    中  | 
    3  | 
    中  | 
    3  | 
    良  | 
    4  | 
    良  | 
    4  | 
  
  
    商品林蓄积比重  | 
    2  | 
    95.7  | 
    2  | 
    86.0  | 
    2  | 
    77.85  | 
    2  | 
    76.1  | 
    2  | 
  
  
    优质商品林林分比重  | 
    4  | 
    35.0  | 
    2  | 
    35.0  | 
    2  | 
    40.0  | 
    2.5  | 
    45.0  | 
    2.5  | 
  
  
    用材林面积蓄积  | 
    4  | 
    83.9  | 
    3  | 
    61.1  | 
    2.5  | 
    63.9  | 
    2.5  | 
    78.6  | 
    3  | 
  
  
    生长量/消耗量  | 
    3  | 
    1.61  | 
    3  | 
    1.22  | 
    2  | 
    1.85  | 
    3  | 
    2.61  | 
    3  | 
  
  
    用材林地单位面积产材量  | 
    3  | 
    4.9  | 
    3  | 
    12.6  | 
    3  | 
    6.8  | 
    3  | 
    7.64  | 
    3  | 
  
  
    5  | 
    37  | 
    100  | 
     | 
    66.6  | 
     | 
    67.7  | 
     | 
    72.3  | 
     | 
    75.8  | 
  
 从表6可见,2020年与2003年相比,森林质量评价得分增加9.2分。其中,森林价值增加4.5分;森林结构增加2.2分,森林起源和森林产能各增加1分;森林健康增加0.5分。表明在此期间,优化了森林结构,林种结构、树种结构、龄组结构得到利好调整;提高了森林产能,提升了森林价值和森林质量。
Table 6. Analysis of forest quality evaluation (2003~2020)
表6. 维都林场森林质量分项评价分析表
 
  
    年度  | 
    总分  | 
    森林起源  | 
    森林结构  | 
    森林产能  | 
    森林健康  | 
    森林价值  | 
    等级  | 
  
  
    2020  | 
    75.8  | 
    9.5  | 
    20.8  | 
    13.0  | 
    8.5  | 
    24.0  | 
    中等  | 
  
  
    2013  | 
    72.3  | 
    8.5  | 
    19.3  | 
    12.0  | 
    9.0  | 
    23.5  | 
    中等  | 
  
  
    2009  | 
    67.6  | 
    8.5  | 
    18.1  | 
    13.0  | 
    8.5  | 
    19.5  | 
    及格  | 
  
  
    2003  | 
    66.6  | 
    8.5  | 
    18.6  | 
    12.0  | 
    8.0  | 
    19.5  | 
    及格  | 
  
  
    2020比2003  | 
    9.2  | 
    1.0  | 
    2.2  | 
    1.0  | 
    0.5  | 
    4.5  | 
     | 
  
 4.3. 限制森林质量提升的关键因子分析
从表7可见,在5项Ⅰ级评价指标中,森林起源、森林健康、森林价值等3项评价指标得分率80%至95%,属于良好和优秀等级;森林结构和森林产能2项指标得分率都低于70%,处于及格等级。因此,森林结构和森林产能是制约该林场森林质量提升的关键指标。
Table 7. Analysis on key indicators (I) restricting forest quality (2020)
表7. 2020年森林质量I级评价指标分析表
 
  
    序号  | 
    Ⅰ级评价指标  | 
    权重  | 
    得分  | 
    得分率%  | 
    评价等级  | 
  
  
    1  | 
    森林起源  | 
    10  | 
    9.5  | 
    95.0  | 
    优秀  | 
  
  
    2  | 
    森林结构  | 
    30  | 
    20.8  | 
    69.3  | 
    及格  | 
  
  
    3  | 
    森林产能  | 
    20  | 
    13.0  | 
    65.0  | 
    及格  | 
  
  
    4  | 
    森林健康  | 
    10  | 
    8.5  | 
    85.0  | 
    良好  | 
  
  
    5  | 
    森林价值  | 
    30  | 
    24.0  | 
    80.0  | 
    良好  | 
  
  
     | 
    合计  | 
    100.0  | 
    75.8  | 
    75.8  | 
    中等  | 
  
 从表8可见,在37项Ⅲ级评价指标中,单位面积蓄积量、乔木林平均径级、特用林面积比重、杉类面积比重、松类面积比重、其它阔叶树面积比重、混交林面积比重等7项指标得分率低于50%,属于不及格等级。这7项指标权重为20分,2020年仅得7分,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将它们的得分率提高到85%,即可达到17分,比目前增加10分,林场森林质量评价即可增至85分,达到良好等级。
Table 8. Analysis on key indicators (III) restricting forest quality (2020)
表8. 2020年森林质量III级评价指标分析表
 
  
    序号  | 
    III级评价指标  | 
    权重  | 
    得分  | 
    得分率%  | 
    评价等级  | 
  
  
    1  | 
    特用林面积比重  | 
    2  | 
    0.5  | 
    25.0  | 
    不及格  | 
  
  
    2  | 
    杉类面积比重  | 
    2  | 
    0.5  | 
    25.0  | 
    不及格  | 
  
  
    3  | 
    松类面积比重  | 
    2  | 
    0.5  | 
    25.0  | 
    不及格  | 
  
  
    4  | 
    其它阔叶树面积比重  | 
    2  | 
    1.0  | 
    50.0  | 
    不及格  | 
  
  
    5  | 
    混交林面积比重  | 
    2  | 
    0.5  | 
    25.0  | 
    不及格  | 
  
  
    6  | 
    单位面积蓄积量  | 
    5  | 
    2.0  | 
    40.0  | 
    不及格  | 
  
  
    7  | 
    乔木林平均径级  | 
    5  | 
    2.0  | 
    40.0  | 
    不及格  | 
  
  
     | 
    合计  | 
    20.0  | 
    7.0  | 
    35.0  | 
    不及格  |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1、2003~2020年,维都林场森林资源数量先降后增。2003年至2009年森林资源下降明显,2009年至2020年森林资源明显增长。2020年与2003年相比,在49项考察指标中有33项指标上升,5项指标平稳,11项指标下降。具体表现为: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林地利用率、桉树面积、森林生长量、木材产量等重要指标大幅上升;速生丰产用材林(短轮伐工业原料林)得到了大发展,一般用材林,如松树林、杉木林和一般阔叶林等不同程度下降。表明林场森林资源培育重点突出,林种结构、树种结构调整力度大,成效显著。
2、2003~2020年,维都林场森林资源质量有所提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森林起源、森林结构、森林产能、森林健康、森林价值等5个方面对森林资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得分从66.6分上升到75.8分,森林质量从及格等级上升到中等等级。具体表现为森林类别、林种结构、树种结构、龄组结构等进行了调整,单位面积生长量、单位面积蓄积量、林分径级、优质商品林面积占比、单位面积产材量等指标值得到了提升,表明林场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正确有效,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采用得分率排序法筛选出制约森林质量提升的评价指标7项。当前,单位面积蓄积量、乔木林平均径级、特用林面积比重、杉类面积比重、松类面积比重、其它阔叶树面积比重、混交林面积比重严重偏低。这表明对森林资源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影响较大,同时表明森林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5.2. 讨论
为促进林场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针对林场森林资源分析与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想方设法提升用材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当前,林场用材林单位面积蓄积量78.3 m3/hm2,低于13家广西自治区直属林场的平均水平。维都林场位于广西中部,处于亚热带气候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没有风灾,没有冰灾,地势比较平缓,土层比较深厚,适合发展速生丰产林,年均生长量达到20 m3/hm2,唯一的不足是气候干旱及林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保水保肥能力差。只要采取更有利的保水保肥的营林措施(例如沿等高线人工挖坎、种植、抚育,避免机耕全垦和纵向整地造林等),严格执行丰产林栽培技术规程,适当延长主伐年龄(将现行桉树主伐年龄5~6年改为7~9年)、提高平均径级和密度,就可将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到100 m3/hm2。
2、积极营建优质高产示范林,通过示范林建设提升全场丰产林建设水平。当前,林场没有桉树、松树、杉木、一般阔叶树、珍贵树种的优质高产示范林。以科技创新及示范项目为载体,从实际出发在各个分场建立各有关林种、树种的优质高产示范林,突出重点建设桉树新品种引种试验林及优质高产示范林,这样既可提升优质林分面积占比,又可增加特用林面积,改善林种、树种结构,以示范林建设带动一般用材林向优质高产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林场森林资源质量。
3、实施林地保水保肥工程示范项目建设。维都林场林地普遍保水保肥性能比较差,对林木资源质量提升有重要影响。建议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从林场实际出发制订林地保水保肥技术方案,组织实施林地保水保肥工程示范项目,例如林木采伐剩余物回归林地,多施有机肥不施或少施无机肥,林下间种经济作物,保护林下植被等,以示范带动全场林地保水保肥工作,促进林地可持续经营利用。
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科技项目:2024GXZCLK63。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