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解放思想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Implications of Emancipatory Ideas in Marx’s On the Jewish Question for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DOI: 10.12677/acpp.2024.1310406, PDF, HTML, XML,   
作者: 陈筱鑫: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广西 南宁
关键词: 人的解放国家治理马克思Human Emancipation National Governance Marx
摘要: 马克思在书中对于政治解放的限度进行了批判,构建出超越以前政治解放的、以人类解放为宗旨的解放思想。马克思认为消除人们对私有制的依赖,才能真正达到人类的解放。《论犹太人问题》一书中,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认识,对于现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是有其理论意蕴的。
Abstract: In his book, Marx is critical of the limits of political emancipation and constructs an emancipatory thought that transcends previous political emancipation and aims at human emancipation. Marx believed that eliminating people’s dependence on private ownership can truly achieve human liberation. Marx’s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in the book On the Jewish Question also ha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now.
文章引用:陈筱鑫.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解放思想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4, 13(10): 2739-274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10406

1. 引言

“犹太人问题”这一问题会存在是有自己的历史原因在的。该问题的首次提出者应该是斯宾诺莎,而现在此问题的核心就是在于:在现代的世界背景中犹太人能得到解放吗?能有作为人的权利吗?是作为人解放还是犹太人而解放呢?关于这些,鲍威尔在他的《犹太人问题》一书中表明自己对于此问题的认知是宗教的存在。因为宗教的原因,所以产生了这个问题,不过可以通过政治解放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为政治解放了宗教也就解放了。而马克思作为一名犹太人,在结合了自己的实际经历和对鲍威尔的批判的过程中,看到了只有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开始逐渐形成了关于人的解放内涵,这其中蕴含的思想对于现在的国家治理也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

2. 问题的起始与马克思的思想形成渊源

文字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记录社会现实的工具,是人类对于问题思考后形成的成果记录。大概是在18世纪的英国,“犹太人问题”作为一个特定的词语出现了。19世纪的欧洲,犹太人在各国中的地位还是低下的,众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宗教化解来达到目的。马克思看到这其中的局限,因此开始通过自己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与社会理论。现在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问题为什么会存在。

2.1. 起始:犹太人问题在时代中的酝酿

犹太人问题是一个存在很久的问题,并且在不同的地区此问题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欧洲由工业带来的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开始思考有关人的解放,作为欧洲的特殊的民族,这个民族开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2.1.1. 从整体的时代来认识

历史上的犹太民族自己认为自己是作为“神选”而存在的民族。根据他们所信奉的犹太教的的律法书籍——《哈拉卡》上的规定,信仰并且只信仰犹太教的人,或者是属于犹太人的母亲所生的孩子也是可以算作是犹太人。

在历史上犹太民族一直处于一种颠沛流离的状态中,这个民族感觉在任何的国家中都找不到自己可以扎根的地方,欧洲很多的地方都对他们采取一种敌视的状态,这种敌视虽然最开始可能是因为宗教的原因。中世纪的欧洲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基督教在社会上拥有强吸引力的精神号召力和充沛的物力人力支持,其实犹太教的起源早于基督教,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二者产生了分歧,尤其犹太教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在教义的根本问题上犹太教与基督教由于分歧而造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了。因此,后来在欧洲占据上风的基督教对犹太教制定了严格的打压政策,不仅从精神上对犹太人进行排斥,导致犹太人被冠以“恶”的名义,而且还在现实的社会中对犹太人进行排挤,导致犹太人只能从事低端的工作,甚至在商业占据优势地位并且有丰富财富的是成为在那个时候看来是血腥的、低贱的放贷者。并且,在那个时候的犹太人还被限制在“隔都”之中,导致犹太人与外界是脱节的,文化的、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福利与享受,他们都是享受不到的。不过19世纪欧洲革命的爆发,给犹太民族的生存带来转机。

犹太民族的苦难造就了犹太民族的自己的民族特征,他们一直都是充满忧患意识的,并且他们的民族独立性一直都是保持住的,一个民族只有坚定自己的文化并且保存着自己的文化,才能做到在这么多年的磨难中,仍然有着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其中,犹太教的存在可以说是维系这个民族一个重要的桥梁。

2.1.2. 重点的突出:在英德两国的情况

文艺复兴的开始,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自由平等的思想随着启蒙运动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犹太人也开始为自己争取应该有的权利。

英国作为启蒙运动最先开始的地方,他们对犹太人的规划与安置制定了相关的法案——《犹太规划法案》。该法案对于犹太人的规划是可以免除他们经过基督教的洗礼才能拥有本国国籍这一项政策的,但是该方案最终是没有通过的,因为这会动摇英国本国的教会与商人阶级的利益。不过该法案中作为一次公开的尝试,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也为犹太人带来了正确自己权利的力量与可以借鉴的地方。

19世纪,因为社会历史原因,德国涌进了许多的犹太人,但是这个时候的德国的社会现实非常的复杂,这导致了犹太人一方面看到了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不同种族解放的希望,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复杂的德国现实社会中沉浮。首先,就是因为德国的国教是基督教,这是与犹太教相排斥的,因此,在那个时候作为政教合一的德国中,犹太人的社会权利是被压制的,虽然也有犹太人因为自己在商业上的突出才华得到一些特权,但是整体上来犹太人的处境还是尴尬的。然后因为,犹太人本身是感受到过短暂的解放的生活的,现在又突然被压制就好像进入到了黑暗的世界当中去,人们在心里上饱受着折磨。

马克思生活在哲学超前的德国,但是政治上却是落后的德国。德国的“时代错乱”特征,促使马克思深入思考如何超越单纯的哲学批判,转而寻求更为实际和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亲眼目睹了犹太人在政治解放上的失败,这一历史现象不仅深刻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的政治困境,也为马克思后来的批判性思考和新思想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助燃物。

2.2. 马克思的思想渊源

对于犹太人问题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夹杂对于宗教的思考。而马克思自己在思考中所形成的宗教观,这对于犹太人思考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任何思想会有自己的土壤,马克思对于犹太人问题的认识中,前人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也是有帮助的。马克思的宗教观的形成也是随着自己的学习与认识不断地变化的。其中也有其他的思想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伊壁鸠鲁的无神论。马克思在进入大学后,他在宗教信仰方面开始逐渐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在大学中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给了他极大的影响。他开始从信仰上帝到质疑甚至是否定神灵的存在。而伊壁鸠鲁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早就开始坚信无神论。早期的古希腊人类也像全世界的人类一样,因为自身认知的不足,导致对于世界中的现象不能有合理的解释,导致心中有畏惧,因此就可能把一个虚幻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心灵寄托。但是在航海贸易中,古希腊人认识到了天文、水文的一些运行规律,人们开始用理性去看待一些现象,并且还能加以利用,人们心中的对神信仰的坚固观念被打破。伊壁鸠鲁作为其中的先驱者,他认识到了日月星辰的运行不是神在操纵,人们不用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这个上面。因此,伊壁鸠鲁希望人们用理性和经验去认识自然从而把握自己的命运。

然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费尔巴哈对人主要是对人的本质进行探索的。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进行批评,认为人应该是真实的、有血肉的人。并且人作为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费尔巴哈认识到人对于自然的依赖。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批判也是从人这个主体出发,认为宗教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上帝其实就是因人们自身需求的而创造出来的,但是却在信仰的过程中,逐渐自我放逐,导致人的地位的降低,最终沦为附庸。因此,费尔巴哈很重视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与复归。费尔巴哈对人的唯物主义的研究,是马克思是认同的,当然其中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总之,马克思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思考,是有自己的思想渊源的,是对前人优秀思想的再利用和一种更新。

3. 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最终方案

《论犹太人问题》作为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体现与他思想转变的象征之一,除了是马克思在对于犹太人的历史情况与社会现状分析与思考外,也是对于鲍威尔思想的驳斥。马克思对鲍威尔的观点概括道:“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最顽固的对立形式是宗教对立。”[1] (p. 23)“另一方面,鲍威尔坚决认为宗教在政治上的废除就是宗教的完全废除。”[1] (p. 25)鲍威尔在犹太人的解放的问题上,认为其中最本质的形成原因就是两个教派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只要可以消除这两者之间的对立就可以了,而这个路径就是通过宗教批判。马克思认为鲍威尔的看法是片面的,他在对鲍威尔正确的地方的表示了赞同,片面的地方逐条摆明了自己的态度,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于犹太人解放的真正方式。

3.1. 解决过程:政治解放

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与鲍威尔都认可的犹太人问题解放的一个方案,但是这两人对于政治解放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3.1.1. 二人的分歧与政治解放的作用

政治解放可以说是不可避免被谈及的事情,这是理解和达到人的解放这一主题一个贯穿点。鲍威尔认为只要达到了政治解放,那么宗教对于人的束缚和压迫就没有,这时宗教就算是存在也是在消除了消极方面的存在,政治解放就是人的解放的终点了。但是马克思看到了宗教存在的持久性与顽固性,“甚至在政治解放已经完成了的国家,宗教不仅仅存在,而且是生气勃勃的、富有生命力的存在,那么这就证明,宗教的定在和国家的完成是不矛盾的”[1] (p. 27)。因此,就算政治解放也只是国家与宗教的分离,宗教脱离自己的政治属性,但是宗教在人群中私人性还是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选择与心灵,甚至在这样隐蔽地对人的影响下又可以反过来在对人的影响下继续操纵人们的政治选择,最终可能又会回到原点。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反对鲍威尔将犹太人问题宗教化的观点,这种简单的逻辑忽视了犹太人问题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表现形式。在书中,马克思就论述了典型的大国的现状。在德国,犹太人问题可能与宗教有关,因为国家尚未实现政治解放,而在像美国和法国这样的国家,犹太人已经获得了政治权利,问题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和经济层面。

当然,我们要认识到马克思不是反对政治解放,只是他反对直接认为政治解放了人就解放这种混淆了二者关系的事情,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他是认为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个环节。政治解放的也是有很多的作用的,它实现了国家层面上的变革,使得国家不再以特定的宗教信仰作为其合法性的基础,使得人们在法律的层面上取得了自己合法权利的承认,让封建制度得到破产,实现了民主制度的转变,让宗教对于政治的影响力较低,使得真正的现代性质与形式的国家得到建立,宗教也不会成为成为了凌驾所有人活着规则之上的存在了。这种转移意味着宗教不再由国家统一管理或支持,而是成为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独立领域,个人信仰的选择变得更加私人化和多样化。而且政治解放的完成,使得市民社会的本质得到了明确与恢复,市民社会的生活不会和政治生活混淆在一起了,人们不在对于政治毫无任何的参与,政治不再是少数人才能有的一种特权。现代的市民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公民身份来参与进政治的决策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3.1.2. 马克思对于政治解放局限性的认识

马克思说过:“人对宗教的政治超越,具有一般政治超越所具有的一切缺点和优点。”[1] (p. 29)这种解放并没有直接触及到个人内心深处的宗教信仰。人们的宗教信仰是由个人信念、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解放虽然提供了信仰自由的空间,但并没有改变人们内在的信仰需求和倾向。政治解放促使人类历史的新阶段出现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一个是政治国家,一个是市民社会,这两个领域的相对分离,确立了个体的主体地位,但也导致了现代公民总是披着“两张皮”出现,变成“两面人”[2] (p. 49)。也就是在于政治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的分裂。在封建时代,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权力是紧密结合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治解放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紧密联系,塑造了现代国家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中,国家不再直接插手市民社会的事务,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这种分离表明,国家理论上不再依赖于特定的宗教信仰或社会阶层,而是代表所有公民的共同利益。

首先就在于人权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人们的权利其实是被限制的,并且在这个社会下,人们还是会受到私有制尤其是私有财产的束缚,导致人们仍然被私有压迫着、规训着,导致着人们由着自己的私心而破坏着这个共同集体的利益。政治国家的超越性和内在性形式产生于市民社会对整体性的渴望,但它没有实际地解决其内在矛盾,而是反过来促进了私人因素在市民社会的发展和繁荣[3] (p. 50)。因此,通过政治解放所创造出来的国家这个共同体是一种虚假的解放,

然后,政治解放并没有消除市民社会中的阶级差异和利益冲突。因为国家不再直接介入社会经济关系,而是让市场力量和个人竞争来决定财富和资源的分配。这导致了市民社会成员之间的进一步分离,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忽视了共同体的利益。这个国家中表面上人们得到了自己应有的权利,但是人们却在这个表象下被另一种力量所束缚着——金钱。这也就可以说政治解放其实是为资产阶级所服务的,人们就算摆脱了那虚幻的神,最终也会落入到由金钱所构建出来的美好又丰饶的幻梦中去。政治解放才不是人的解放的终点,另外的“神”——金钱还在像宗教一样在天上俯视着人们的沉沦。金钱崇拜的普遍化使得犹太人的解放问题成为各国人民从金钱崇拜下解放出来的普遍问题,成为消除金钱崇拜的社会基础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虽然在政治领域实现了平等和自由,但它并没有解决市民社会中的深层次问题,包括经济不平等、社会分化和宗教信仰的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政治解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提出人的解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的自身可以得到自由。

3.2. 最终方案:人的解放

马克思看到了政治解放给人带来的双重的矛盾,因此提出了希望可以在政治解放的有限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提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终点——人的解放。不同的地区的犹太人的解放可能是不同的,马克思在通过对德国、法国、美国等各国犹太人的不同情况的分析上,形成了自己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这个理论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的。

3.2.1. 人的解放的内涵

人的解放的最终的情形,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就是人认识到了自己本身就是含有社会力量的,并且是以人类本质的方式把自身的社会力量所汇聚起来,而不是通过一个政治共同体来有所改变地、虚伪地集合起来。就像马克思所说:“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1] (p. 46)。”如此说来,进一步的解放,即普遍的人的解放,就在于克服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存在的这种二重化,使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使自己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成为类存在物[4] (p. 22)。

马克思在《论犹太问题》一书中对于人的解放的思想,大多是通过阶级分析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这也就离不开对于社会历史的分析。因此,马克思是不赞同从抽象的宗教出发,认为这是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马克思从犹太人的社会历史和日常生活等进行分析看到了犹太人的民族精神中的强烈的利己原则,这是犹太人问题中所深藏着的秘密。这也就是解放人要回到人的本身上来。

3.2.2. 人的解放的实现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书中主要是对于人的解放其实主要是聚焦于“犹太人的解放”但是,任何特殊性中是包含着普遍的因素的,马克思在反驳鲍威尔的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于德国犹太人解放的实现路径,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整体人类的解放中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可以从犹太人解放这一个例中找到一些可以适用于整体的方式,这也有助于我们目标的实现。马克思曾说过:“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 (p. 46)。”因此我们想要实现人的解放最终还是回来到人这个本体上来。那么应该怎么做了,按照马克思在书中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的方式。

首先就是,“只有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才是对犹太人问题的最终批判,也才能使这个问题真正变成‘当代的普遍问题’”[1] (p. 25)。也就是,国家摆脱宗教达到的只是政治解放。也就是政教可以分离,这样各个宗教的地位就是平等的,每个个体都能够自由地追随内心的信仰,而不受国家权力的偏袒或压制。这种分离确保了信仰的纯粹性,使宗教实践成为一种个人的精神追求,而非政治工具。

然后,就是摆脱掉对私有财产的依赖。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个人的自由常常受到物质利益的限制。这种自由是在一个以私有财产为核心的体系中被界定的,它要求个体在行动和决策时,必须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利。因此,这种自由并非无限制,而是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个人的成长和追求往往需要在财产追求面前作出妥协。在这种社会构造下,自由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是附带条件的。

最后,就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基础上达到共产主义,这时国家与宗教也就不存在了。在马克思的设想中,共产主义代表着一种超越私有财产限制的社会状态,它允许人的内在潜能得到完全的发挥和成长。在这种社会里,传统的国家和宗教机构可能会变得无关紧要。“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 (p. 18)这也就是需要社会革命的出现并且也就只有无产阶级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是由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常被边缘化,并且渴望变革,他们成为了社会革命的主导力量。这也可以看成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构想,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不再受到私有财产的限制,能够自由参与到社会生产和文化创造中,实现全面的自由发展。这种自由是具体的,建立在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实质性变革之上。

总之,马克思这个时候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其实只是一个雏形,但是其中蕴含着关于对宗教、资本与人这个本体的认识,对于我们现在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4. 对现在国家治理的启示

马克思对于犹太人问题的思考中,蕴含着他很多理论的最初的思考,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治理也是有很多的指导作用的。

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

新中国自创立之初,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项根本宗旨。我们回望中国的政治的发展过程虽有阶段性特征,但整体上是连续的并且在实践中进行了不断地完善。

中国的政治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书指出的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解放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的民主是真实的,是为人民解决问题的,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就比如全过程民主的提出,就是中国自己的实践。在二十大报告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5] (p. 17)中国用尽可能全方位的规定,来保证人民的权利。

中国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中,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完善国家的民主制度,维护中国政治生活的有效健康的发展,确保了民意在国家决策中的体现。这些措施强化了人民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推动了政治文明的进步,为全球民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4.2. 对资本形成规范

《论犹太人问题》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拜物教所带来的自我异化。书中揭示了犹太人利己的、金钱至上的本性,也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狂热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样金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被不断地抬高,最后人成为了金钱奴役的对象。马克思对这个现象有了深刻的反思,通过对犹太人问题的批判来剑指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治理要看到资本那强大的让人堕落的能力。

我国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繁荣景象,也要时刻记住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在社会主义的经济框架下,一定要注意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有效地协调资本在各个领域的合理的运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生产要素的蓬勃发展。就比如我们的电力、通讯业等的国有经营,和对于金融业的严格监控,这都是政府所作出的努力。

总之,我们的经济发展始终是要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注意国家实力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在这其中注重资本的合理运用和监管,而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保障自己的私人利益时,也需兼顾社会的福祉和他人的权利。让资本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4.3. 筑牢共产主义的地基

马克思希望能摆脱市民社会给人带来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异化。那么按照马克思的思路来看,异化的解决需要通过共产主义来实现的。马克思是这样说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 (p. 185)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环境下,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达到自由的状态,人们将不会存在压迫与剥削。

中国现在虽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们的最终追寻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这是我们这一代及其以后的孙辈所为之奋斗的事业。现在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政治上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打下地基之一。

4.4. 注重对文化引导

犹太民族为什么可以在这么多年的打压下还可以持续存在并且重新崛起呢?究其原因是他们的文化没有断绝,文化是民族存续的根基。中国作为历史悠长的文明古国,其中的优秀文化不胜枚举。

现在的中国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是海量的,这其中不乏对人们的消极影响的信息,这可能会导致人们上当受骗、崇拜金钱、出卖国家、歪曲我们价值观的内容。面对这一现象,除了国家要成立相关的部门进行监管,人们自身还要有信息处理的能力并且培养正确的认知,就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我国的优秀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政府与人民各尽所能的治理策略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还有助于鼓励不同文化和信仰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我们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社会。

具体而言,就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为中国人民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5. 总结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所追求的,也是我们人类所向往的,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论犹太人问题》的解读,我们不就可以找到马克思对于人的解放的理解,还能看到他在经济。政治方面的设想。文中,他指出犹太人想要真正的解放就是要在消除私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在文中对于政治局解放进行阐述的时候,马克思进入了一种一元结构,为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人的解放是理论也是实践,中国对于马克思思想的践行与创新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中国伟大事业的建设,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自由并且有美好的生活。中国在政治上坚持人民做主,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在文化上培养民族的自信与自豪,并且最后一直在向着共产主义进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 陈培永, 赵金英. 重思马克思的“公民”和“公民权”概念[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 30(5): 47-53.
[3] 李灵婕. 论现代个体自由与人的解放——从《论犹太人问题》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J]. 教学与研究, 2020(4): 48-54.
[4] 阎孟伟. 完整理解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再解读[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0(4): 16-24+181.
[5]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 2022(11):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