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思政教育方法与路径探索
Exploration of Methods and Pathways for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本文研究了《能源发展概况》课程中隐性思政教育的实施方法及其重要性。文章首先界定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并强调了其在高校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进一步,探讨了隐性思政教育在学生个性发展和价值观形成中的核心作用。文章详细分析了课程内容中隐性思政元素的挖掘,包括科学思维、伦理教育、探索精神、工匠精神和科技报国情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优化教学目标、建立学科特色案例库、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并在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整合思政元素。最后,文章强调了隐性思政教育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深远影响,并对未来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 of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the “Introduction to Energy Development” course. The article begins by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phasizing its indispensable role in higher education. It further explores the core function of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dividual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values. The paper conduct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xcavation of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including scientific mind, ethical education, spirit of exploration, craftsmanship, and the sentiment of contributing to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is basi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optimizing teaching objectives, establishing a subject-specific case library, adopt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and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ur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inally,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enhanc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fostering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t provides a prospect for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耿冬苓, 王琼, 李酽. 隐性思政教育方法与路径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0): 447-45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0731

1. 引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宏伟蓝图中,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课程思政,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更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熔炉。2016年12月,为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孤岛”困境、消除“反差”效应,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割裂的“两张皮”问题,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1],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深度改革阶段。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的重要性,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以实现全面育人目标[2]-[4]

能源问题,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社会稳定的基石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对当代学生群体具有深远的影响。鉴于此,亟需在能源学科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5]。然而,当前能源课程中思政元素的隐性融入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能源发展概况》课程为例,探讨隐性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旨在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技能。这一研究不仅对能源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可以为其他学科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2. 课程思政隐性融入的必要性

隐性思政教育是一种教育策略,它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隐含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与传统的显性思政课程相比,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降低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抵触感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方面。

2.1. 隐性思政教育的鲜明特性

1) 渗透性:隐性思政教育以其独特方式,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无缝融合,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师生互动的每一环节。这种方式避免了显性课程可能带来的突兀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吸收思政精髓。通过互动式、情境化的教学手段[6],隐性思政不仅提升了课堂的吸引力,还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深刻反思,可以有效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 长效性:隐性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校园生活之中,形成了一种持续而深远的教育影响[7]。它不受时空限制,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促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长效性不仅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还深远地影响着他们的职业生涯,助力其构建稳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 适应性:面对新时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隐性思政教育展现出了高度的适应性。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还关注其情感、价值观及人格的全面发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广泛的教学内容,隐性思政教育有效地回应了学生对实践体验、综合素养提升及开放多元化思维方式的追求[8],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2.2. 隐性与显性思政教育的辩证统一

1) 互补与整合: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在教育体系中各有侧重,却又相辅相成。显性思政教育通过系统讲授,为学生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9];而隐性思政教育则通过具体实践、情境模拟等方式,将理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确保了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2)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显性思政教育注重理论的系统传授,为学生搭建起理论框架;隐性思政教育则强调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理论素养,还能够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长期影响与即时效果的平衡:显性思政教育往往能够迅速产生明显的教育效果,而隐性思政教育则更注重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两者的结合,既保证了学生短期内能够获得明确的学习成果,又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平衡机制,确保了思政教育在不同阶段都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能源发展概况》课程中隐性思政元素的挖掘

3.1. 科学思维与伦理教育

1) 科学原理与伦理责任的融合教学

《能源发展概况》课程不仅传授能源技术的科学原理和历史演进,更着重于揭示科技创新如何成为推动国家进步的引擎。本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覆盖能源技术的发展历程,旨在强化学生对能源科学的基础理解,并激发他们对科技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作用的深入思考。课程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探索能源科技的同时,积极思考其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广泛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反思,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能源开发中的伦理挑战,包括资源的公平分配、环境保护的责任以及法律规范的遵守。通过这种融合教学,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伦理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仅作为能源科技的创新者,更作为负责任的全球公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2) 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的培养

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包括求真务实、科研诚信、合作精神等。通过教授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批判性思维技巧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课程深入分析国家能源政策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与社会责任的紧密关联。通过对能源科技对社会的贡献与挑战的全面分析,学生将深刻认识到科技进步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课程特别强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作为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和公民,在科技创新中对社会和环境负有的责任。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能源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自觉地将科学思维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科技创新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2. 探索未知的责任感

1) 探索能源科技的意义与使命感培养

在《能源发展概况》课程中,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到能源科技探索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深入分析能源领域的前沿问题、历史挑战案例以及未来趋势,如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紧迫性、核能安全与公众信任之间的平衡、能源匮乏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博弈等,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让他们对科技进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重点强调科技探索的价值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和创新,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学生将学习如何在面对能源科技的未知领域时,保持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使命感,同时培养对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认识与责任感。

2) 社会责任与科学态度的深化

进一步地,课程通过国家能源战略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个人在能源科技发展中的责任与作用。详细讨论能源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个人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为国家能源安全作出贡献。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科技探索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且促进了他们形成求真务实、科研诚信的科学态度。通过对能源科技的深入理解,学生将认识到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他们在推动科技进步、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社会和谐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3.3. 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

1) 工匠精神的培养

在课程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并通过引入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案例,如“铁人”王进喜和“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来具体化这一精神。王进喜在大庆油田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他对工作的热情、对技术的精湛掌握和对职业的敬业精神。钱学森在核能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体现了他对于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对国家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在专业技术工作中的重要性。课程特别强调,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卓越,更是一种工作态度——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质量的严格把控、对创新的不懈探索。我们鼓励学生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并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标准和职业追求,培养出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备高度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能源领域专业人才。

2) 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还重点弘扬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不仅是一种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实践态度。我们鼓励学生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都追求卓越,注重细节,勇于自我改进和创新。课程通过实践活动、团队合作任务和问题解决案例,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细致入微和持续改进的能力。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学生将有机会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亲身体验到精益求精的工作方法和实践精神如何深刻影响工作成果。通过对成功案例的深入分析和对工作态度的广泛讨论,学生将认识到精益求精不仅能显著提升工作质量,更能在职业生涯中带来长远的发展机会。

3.4. 科技报国的情怀与使命

1) 国家使命感的培养与科技创新意识的提升

课程通过宣传国家科技战略与能源政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能源政策的背景、目标及其实施效果,引导他们思考自身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与使命。课程内容涵盖国家在能源科技领域的战略规划与政策措施,分析这些政策对国家经济、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政策背景的解读和案例探讨,激发学生的国家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 科技报国精神的历史传承与社会实践

课程还特别强调了科技报国精神的传承与实践,通过讲述如钱三强院士——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以及黄大年教授——地球物理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对国家科技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钱三强在核科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为我国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大年教授则通过推动地球深部探测技术的发展,为能源勘探开辟了新的路径。这些生动的案例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科技报国的历史背景,更激发了他们对科技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能源科普宣传、节能环保项目和技术支持服务,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精神。

4. 能源学科隐性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4.1. 优化思政教学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教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明确了教师的育人职责,并强调所有课程都应具备育人功能。在此背景下,《能源发展概况》课程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修订和完善是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关键。围绕“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将思政教育目标、任务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结合,形成既有专业深度又具思政广度的教学框架。教学目标中纳入爱国情怀、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科学素养和坚定理想信念等德育要素,作为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促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能源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思想和品德上得到提升。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步提高,达成专业教育与育人目标的统一。

4.2. 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思政案例库

在构建《能源发展概况》课程的思政案例库时,我们采取了多维度的策略,以确保案例内容不仅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1) 历史事件的深刻影响:精选了中国能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例如大庆油田的开发、西气东输工程、三峡工程以及秦山核电站的建设。通过视频、图片和文献资料的丰富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项目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深远意义,从而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2) 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介绍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核能、智能电网等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成就,强调了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鼓励学生紧跟科技前沿,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 生态文明与环境平衡:通过煤矿开采、核电站等案例,深入探讨了能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探索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4) 国际视野与全球参与:分析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项目、巴黎气候协议、双碳目标等国际案例,展现了中国在全球能源合作中的积极角色,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5) 本地实践与问题解决:调研了本地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等能源项目或企业,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和亲近感,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为了确保案例库内容与学生兴趣相契合,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涵盖了155名学生,包括3名中共党员、134名共青团员和18名群众。如图1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对课程中的思政案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展现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案例。这一发现为我们进一步精选和设计案例库内容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Figure 1. Analysis of the appe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studies in the curriculum

1. 课程中思政案例的吸引力分析

4.3. 丰富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实现隐性思政教育的深层次融合。(1) 案例分析教学:精选国内外能源发展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使学生理解能源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2) 时事政策融入:引入当前能源政策和国际能源动态,如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讲解国家战略布局,培养学生对时事政策的敏感度和国家意识;(3) 问题驱动探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如何安全发展核能”等,利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小组讨论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能源政策、技术革新、环境保护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其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5) 跨学科知识整合:将能源发展与经济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6) 资料调研教学:通过资料调研,引导学生广泛了解能源发展信息,锻炼其信息获取、筛选和表达能力;(7)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能源政策制定者、能源企业负责人等角色,进行模拟决策,从而理解不同角色在能源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和决策影响,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社会责任感;(8) 研究性学习深化:让学生撰写关于能源政策、能源技术、能源市场等方面的课程论文,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表达能力;(9)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高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如图2所示,通过针对155名同学对隐性思政教学方式的倾向性调查结果,可以发现48.4%的学生表示偏好案例分析教学、时事政策融入和问题驱动探究这三种教学方式。此调查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以指导未来的教学模式改革,从而确保教学方法既符合课程特色,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4.4. 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融入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10]。我们致力于将思政理念贯穿

Figure 2. Analysis of the popularity of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s

2. 隐性思政教学方式受欢迎度分析

于课程评价的每一个环节,确立思想政治素质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本课程的考核体系由期末考试、知识应用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和平时成绩四个关键部分构成,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际问题解决中的思政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我们采用综合评价方式,不仅考察学生的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考核内容涵盖了案例分析与讨论、时事政策分析、思想政治素质考核、课外活动与实践项目以及课程论文与研究性学习等,这些丰富的思政元素有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学术和思政素养,加深他们对国家政策和社会责任的理解与反思。在实施考核时,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估方法。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不仅着眼于学生课堂内的参与度,如资料查找、讨论发言等,也扩展到了课外活动的表现,包括思想政治学习、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等。我们特别关注学生在讨论和课程论文中对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思想的深入理解与体会。如图3所示的学习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课程融入的思政元素对绝大多数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为我们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和数据支撑,也为未来的教学改进和完善提供了方向。我们将继续探索和精炼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确保它们既能准确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有效地融合思政教育,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Figure 3. Surve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3. 隐性思政教学效果调查

5. 结束语

在《能源发展概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隐性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该课程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责任感。本研究探讨了隐性思政教育的有效实践,认为通过案例分析、时事讨论和跨学科融合等多样化教学手段,能够将能源发展与国家战略、社会责任等思政主题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能源对社会、环境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也有利于强化他们的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优化隐性思政教育的路径与方法,推动思政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深入融合。通过持续的实践与反思,我们相信隐性思政教育将为《能源发展概况》课程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我们期望在未来的教学中坚持“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理念,培养出既具备专业能力又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基金项目

天津市材料化学一流专业建设(中国民航大学,2024);2024年中国民航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CAUC-2024-C-18,《基于OBE理念的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探究——以材料化学专业为例》。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巩茹敏, 林铁松. 课程思政: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 教学与研究, 2019(6): 45-51.
[2] 洪涛, 陈鹏起, 程继贵, 鲁颖炜, 吕珺. 新能源材料技术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设计及实践[J]. 高教学刊, 2024, 10(13): 172-175.
[3] 卞雨花, 吕峰. 新时代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的多维路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 39(3): 102-106.
[4] 杨仲迎. “隐性课程”教育范式核心思想、内涵属性及鉴用启示[J]. 社会科学家, 2023(4): 147-154.
[5] 冯冬冬, 张宇, 尹胜君, 赵义军, 高建民. 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4, 42(9): 55-61.
[6] 李功连, 刘莹. 课程思政: 意蕴、价值及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27): 24-28.
[7] 李倩, 刘万海. 从“外嵌”走向“内生”: 高校课程思政深化的实践取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4, 42(1): 55-61.
[8] 钱江飞. 高校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28(5): 99-100.
[9] 朱泳妍, 陶华明, 麦少瑜, 朱全红. 混合教学模式下中药化学课程思政的隐性融入[J]. 药学教育, 2024, 40(1): 33-38.
[10] 孙绍勇, 陈彤. 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的系统思维探赜[J/OL]. 系统科学学报, 2025(1): 1-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333.N.20240516.1550.024.html,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