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数字经济凭借其创新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从二者的内在逻辑看,数字经济为乡村地区产业升级、人才培育、文化传承以及生态保护带来重要机遇。然而,数字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当前仍然存在着数字鸿沟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和数字经济中资本导向逻辑削弱乡村振兴的经济和思想基础等问题。基于此,从实践路径上看,通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和打破资本导向逻辑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Abstract: In the journey towards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the digital economy, with its strong innovation and extensive coverage, has become a key lever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ir intrinsic logic, the digital economy brings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for industry upgrading, talent cultivation,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n rural areas. However, the digital economy is a “double-edged sword.” Currently, issues such as the widening digital divide exacerb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al imbalances and the capital-centric logic in the digital economy undermines the 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ill persist. Based on this,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enhancing digital infrastructure, improving 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and reforming capital-oriented logic play crucial roles in achieving substantive progress towa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1. 引言
随着脱贫攻坚历史任务的完成,以及农业强国新战略目标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1]。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之后的第三种经济形态,其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驱动力,依托信息网络作为媒介,以技术创新作为引领,并致力于实现与传统经济形态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2]。其凭借其高效、便捷、共享等特点,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机遇。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农业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模式,成为推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力量,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3],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2.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基础上,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于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下从产业升级、人才培育、文化传承以及生态保护这四个方面阐述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2.1.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升级
数字经济凭借其信息共享,创新赋能等特点驱动乡村传统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为乡村振兴奠定了物质基础。首先,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使得生产流程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数字农业作为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形态,凭借作物传感、卫星遥感等尖端技术,实现了精准化种植、智能化生产及可视化管理,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提供了有力支撑[4]。通过智能设备的应用,农业生产可以实现精准农业管理,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品质,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数字经济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孕育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形态,此类跨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农业中则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并显著推动了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2],为乡村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新契机,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其次,利用数字经济搭建的网络平台为农民创造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使得农产品的销售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实体市场和地理区域。数字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以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农产品的市场对接和资源要素的跨区域配置,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可以减少农民与收购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防止收购商垄断粮食收购价格,损害农民利益。例如,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农村电子商务还能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截至2022年底,“832平台”入驻脱贫地区供应商超2万家,2022年交易额超过136.5亿元,同比增长20% [5]。
2.2.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人才培育
数字经济赋能人才要素的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在线教育平台,如B站和大学生MOOC等,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免费教育资源,打破了传统教育在地域和经济条件上的限制。并且乡村居民能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技能,进而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水平。此外,数字经济通过“互联网 + 医疗”等模式,有效提升了乡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远程医疗平台使得乡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同等水平的医疗资源,缓解了传统医疗服务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的问题,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数字经济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或创业机会,进一步吸引人才回流乡村。乡村居民可借助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真实乡村生活。例如,知名博主李子柒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人心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五谷杂粮的种植、收获以及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赢得了广大网友的赞誉。这一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数字经济时代下乡村居民就业与创业的新路径,也凸显了社交媒体在乡村文化传承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数字经济所搭建的平台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村生活的窗口,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展示自身技艺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吸引更多人才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2.3.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文化传承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少农村地区出现人口空心化现象,这进而对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构成了挑战。因此,如何在变迁中保留乡村的记忆,实现手艺与文化的有效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数字经济为乡村知识振兴搭建重要平台。具体而言,如全国数字农家书屋的建设,不仅为乡村群体营造了良好的数字阅读环境,还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该地创新性地探索了包括数字化融合、文化活动举办、全民阅读推广、实体书店联动、文化礼堂建设、非遗保护传承、学生之家打造以及文旅融合发展在内的八大“农家书屋+”模式,成功实现了农家书屋的多元化、
融合化转型与升级[6]。数字经济凭借其共享度高,传播性强等特点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的载体。通过短视频的平台,乡村传统习俗展示其独有的魅力,如赶海、接亲、庙会、泼水节等民俗活动在社交媒体迅速积累了庞大的受众群体,极大地增进了公众对这些习俗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此外,这还有效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通过对优秀风俗文化的深入挖掘、有效激活与创新性呈现,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价值提升。以贵州省榕江县的“村超”为例,该活动巧妙地将体育赛事与民俗文化相融合,既传承民俗文化又强化公共意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有效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
2.4.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振兴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厚植乡村振兴的绿色底蕴。当前,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污水处理效率低下、垃圾处理体系不健全以及乡村生态治理效能偏低等问题。数字经济时代下,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乡村生态治理,通过创新“技术 + 制度”“线上 + 线下”等治理方式,可促进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推动“政府主导”治理模式转为“多元共治”的新模式,进而破除基层政府之间的壁垒,有效提高乡村生态治理效能[2]。此外,数字经济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功架设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的桥梁。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发挥数字技术对生态资源确权、价值评估以及市场交易等环节的叠加倍增作用,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过程将生态红利转化为经济发展红利,为加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7]。这也有效激发了农民群体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的实现。
3.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3.1. 数字设施不健全制约数字赋能
数字经济在更有效率地创造社会财富时,也在更有“效率”地创造财富差距,催生出新的贫富差距表现形式——数字鸿沟,即由数字基础设施不均等、数字应用技能不均衡、数字发展环境不公平导致的不同群体、区域等在数字资源的获取、创造、增收过程中表现出的显著差异[5]。数字基础设施是乡村数字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然而,截止到2022年,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81.3%,农村仅为57.6% [8]。由此可见,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城市仍有较大差异。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通常拥有先进的通信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基础设施等,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而乡村地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数字经济的应用。其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市场准入困难等问题,导致经济增长缓慢、产业结构单一,从而加剧了与城市的发展差距。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制约数字技术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3.2. 数字人才短缺延缓乡村振兴进程
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对于科技型与创新型的人才需要日益突出,同时也对于民众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村“人口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更加突出。乡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条件限制,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无法与城市相媲美,对于高科技和创新型人才吸引力不高。乡村地区由于政策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尚不健全,面临着人才引不来和人才留不住等现实问题。因此,当前乡村地区普遍遭受着数字人才匮乏的瓶颈,缺少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于农业生产、农村电商、智慧治理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结构的失衡,直接导致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受限,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此外,受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等的限制,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有待提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21年的分析数据,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约为37.5%,农民的数字素养得分仅为18.6分,比全体人均值(43.6分)低了57% [9]。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数字经济发挥其作用,延缓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3.3. 数字经济中资本导向逻辑削弱乡村振兴的经济和思想基础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既有的监管框架显得滞后,难以有效应对市场变迁的需求。数字经济的“逐利”本性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虽然显著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寡头垄断加剧、强者恒强”态势,却深刻加剧了经济领域内“财富集中化、贫富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对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10]。具体而言,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经济领域的马太效应。数字经济平台对于数据的垄断与封锁不仅会损害公平竞争,剥夺中小型数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还会扭曲以数据运营为中心的资源有效配置,不利于提高农村与农业数字资源利用效率,难以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红利”[11]。通过算法机制,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吸引并锁定用户群体,实现市场份额与利润的双重扩张,形成难以打破的正反馈循环。与之相比,乡村小型企业因受限于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压力,甚至会遭受头部平台的“围追堵截”,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同时,数字经济时代“低投入、高回报”的价值导向日益凸显,对传统“勤劳致富”的观念构成了挑战[12]。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社交媒体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的兴起,推动了造网红经济和电商直播的繁荣。这些网红和头部主播,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通过推广产品和服务,能够迅速实现财富积累,部分头部网红和主播单个视频产品的报价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这无疑与长期以来倡导的“多劳多得,勤劳致富”的劳动价值观念相违背。此外,个别网红存在的逃税漏税行为,如曾经的直播界“一姐”薇娅因逃税被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高达13.41亿元,无疑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红经济和电商直播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潮。乡村居民受自身教育水平、阅历等限制,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更易受到这些不良思潮的侵蚀与影响,削弱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
4.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4.1.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完善基础设施对于弥补数字鸿沟,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当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手段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以提高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性,为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创造条件,并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首先,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传统基础设施中,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于传统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向农业、制造业、交通等全领域扩展,敦促乡村地区的相关企业淘汰效率低、能耗大的落后设备,采用智能环保的数字设备,以此保护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其次,加强5G基站、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宽带覆盖率,并且提升网络速度和稳定性,确保偏远地区居民和村民能够稳定接入互联网,充分利用基于互联网搭建的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共享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果。同时,乡村地区政府有必要结合本地区优势文化资源和地理资源,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数字 + 农业”“数字 + 文旅”“数字 + 民宿”等新业态,助推多业态融合发展,为拓展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创造更多可能性[2]。
4.2. 加强数字素养教育,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
在推进数字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对于乡村数字化建设而言,人是关键。一方面,政府应注重提高农民的认知和参与度,可以设立专项资金,聘请专家对于当地农民开展系统地培训,以提升其数字化素养,使农民能更好地适应乡村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具体而言,政府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数字技术教育课程,这包括教授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电脑,如何利用数字工具管理农业生产以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营销和拓宽销售渠道等。在此过程中,应注重提供实际操作机会,使农民能够在实践应用中掌握和深化所学技能,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在农业数字化进程中遇到的挑战,顺利搭乘数字化发展的快车。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创业基金等政策措施吸引人才也是农村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策略。政府应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通过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促进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共享与交流。此外,实施一对一的帮扶策略,能够精准对接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为农村地区培养和输送具备专业技能和数字化素养的优秀人才,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其次,国家应立足于经济发展状况和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在此过程中,应将数字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以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3. 打破资本导向逻辑,凝聚乡村振兴的思想共识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资本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形成了所谓的“强者愈强”的现象。进而加剧了收入不平等,这与以往倡导勤劳致富的传统价值观念相违背,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凝聚共同富裕的思想共识。因此,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打破资本导向逻辑,加强社会监管治理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重要议题。首先,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和治理力度,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职能,为公平竞争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政府需加强反垄断力度,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防止数据寡头形成市场垄断推动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开放,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此外,政府还需优化监管技术和手段,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监管规则,从制度层面遏制恶意炒作、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严格整治网络平台上的不良现象,如未成年人打赏、低俗行为博关注等,以净化网络环境,为公众创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其次,弘扬勤劳致富,劳动为荣的传统价值观念,激发劳动者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政府可以通过树立并宣传正面榜样,鼓励人民群众向这些榜样学习,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凝聚社会思想共识,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思想基础。
5.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已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正迈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在新征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二元结构化等问题仍然存在,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高效、智能、互联的特性,为乡村产业升级、治理模式创新、文化资源挖掘等提供了机遇,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