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学术语词典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erminological Dictionaries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DOI: 10.12677/ml.2024.121095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郑 洁: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杨 柳, 何 花, 唐晓红, 李金慧, 何子章, 翟潇雁: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术语编纂译学专科词典术语词典Terminography Translation Studies Specialized Dictionaries Terminological Dictionaries
摘要: 为了系统了解译学术语词典研究,以期对研究深入展开有所助益,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内容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并从术语词典编纂角度反思研究空间。研究结果表明:译学词典相关研究逐渐系统化,发展为词典、翻译和术语三大领域,以及多元的研究主题;同时,译学术语词典编纂的研究对象、理论视角、理论机制和顶层设计等问题仍有待探索,国内出版译学词典的类型有待丰富。
Abstract: To gain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on terminological dictionaries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the present paper sorts out relevant research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rough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content analysis, and reflects on the room for further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rminograph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on the dictionaries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been gradually systematized into the three areas of dictionaries,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erminology, as well as their diverse research topics; meanwhile, the issues like research object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mechanism and top-level design concerning terminological dictionaries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still need to be explored, and the types of the dictionaries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published in China are yet to be diversified.
文章引用:郑洁, 杨柳, 何花, 唐晓红, 李金慧, 何子章, 翟潇雁. 译学术语词典研究综述[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0): 770-77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953

1. 引言

辞书是知识的载体,专科词典是“学科领域知识体系化”的“语言表达结果”[1] (p. 55)。作为一种专科词典,译学词典是译学与辞书学的结晶,反映译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其问世标志着译学研究发展的成熟[2]。随着译学、词典学和术语学的发展,译学词典相关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前期成果,国内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实践成果以综合性翻译研究词典为主流,译学术语词典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并从术语词典编纂原则与方法角度反思研究空间,以期对相关研究的深入展开有所助益。

2. 译学术语词典理论研究

朱徽[3] (p. 9)借鉴杨祖希先生的辞书分类标准,将国内外译学词典分为“术语手册”、“词典”和“百科辞书”三大类;这些类名基本涵盖了词典的所有同近义词,符合信息检索的“概念扩展方法”[4] (p. 29),本文作者参考此分类,于2024年6月5日在中国知网分别以主题词“译学”和“翻译词典”、“译学”和“翻译辞典”、“译学”和“翻译辞书”、“译学”和“翻译手册”以及“译学”和“翻译百科全书”查询所有文献,删除通知、序言等非研究性文献和仅提及译学词典而未作为实际主题的研究文献,最终获得有效中外文献130余篇,并通过内容分析,将这些文献根据主要研究对象分为词典、翻译和术语三个分支领域,进一步划分研究主题和分支主题,以下按三个领域分别展开综述1

2.1. 词典学界的相关理论研究

词典学界的译学词典相关理论研究以译学词典为主题,立足于词典学理论问题。此类研究开始较早,篇数较多,涉及词典评介、“译学词典本体理论”、研究综述和“编者研究”四大研究主题[5]

词典评介是译学词典研究的开端,以1991年林煌天先生发表在《上海科技翻译》第二期的《愿全社会都来重视科技翻译工作》一文和张万方先生发表在《中国翻译》第五期的《评〈中国翻译家辞典〉》一文为标志,国内共有文献三十余篇,从最初的总体评介发展到理论特色愈加鲜明,如黄希玲[6]、尹衍桐[7]等从词典编纂的特色或原则视角评介,曾东京、卢玉霞[8]等从词典对译学的贡献视角评介,等等。

译学词典本体理论研究涉及七个分支主题:第一,理论总论,始于孙迎春先生发表在《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三期的《论译学词典编纂对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一文,该文论述了“建立翻译学”“译学词典情结”“译学词典特点”及“建立译学词典编纂学”四个方面,其后,曾东京[9]、朱徽[3]、张柏然与韩江洪[10]、高雷[11]对译学词典的类型、特征、编纂原则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综合论述;第二,编纂原则与方法研究,主要围绕“描写性”与“规范性”或“规定性”原则[12]-[14],对二者的内涵、外延、关系和具体方法的探讨逐渐深入、全面;第三,词典特征研究,包括结构特征研究如孙迎春[15],以及内容特征研究如曾东京和刘坤坤[16]等对体例的探讨;第四,词典类型研究,如孙迎春[17]等探讨了“译学词典研究的定位”和“译学词典类型的划分”,奠定了译学词典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五,词典功能研究,如范芬、于薇薇[18]基于词典的一般功能,提出译学词典的“统一定名”“介绍概况”“分类概括”和“提供参考”的独特功能;第六,多元视角研究,如系统论视角[19]、篇章语言学视角[20]、社会认知视角[21]、本体论视角[22]以及信息论视角[23]下的译学词典研究;此外,国内学者还提出了一些特色概念或命题,如“译学词典原型及评价系统”[24]、“译学词典话语”[25]、“译学词典的本体要素”[22]以及“译学辞典观”[1]等。

研究综述如赵巍[26]考察国内相关研究发现,“词典种类”呈现“综合化”和“系列化”,“编纂思想”呈现“规范意识”,“编纂方法”呈现“科学化”;刘立胜、文军[5]定性和定量分析1998年至2009年相关文献,认为“译学本体理论研究”“编者研究”“译介研究”等方面有待深入,等等。

编者研究较少,如孙迎春[27]和孙吉娟[28]借鉴“译者主体性”论述了“编者主体性”。

此外,还有一些相关著作,如曾东京[29] (pp. 76-156)探讨了译学词典的“编纂原则”“体例”“编排方法”“读者对象”“内容”“功能”“附录”“索引”和“检索系统”等主题,并对比研究了八部相关词典;孙迎春[30]进一步探讨了译学词典的“性质与功用”“对象与结构”“学域定位”“类型划分”“编纂方法论”“编纂原则”等主题;赵巍[31]基于原型理论,构建了译学词典理想类型及规范评价系统。

2.2. 翻译学界的相关理论研究

翻译学界的译学词典相关理论研究以译学词典为主题,立足于翻译学理论问题。此类研究略晚于词典学界,篇数较少,主要涉及翻译原则与方法、译学思想或理论、翻译史学和译学话语这四大研究主题。

围绕译学词典中所涉及的翻译原则与方法,谭载喜[32] (p. 51)探讨了“准确、透明、一致、简洁、通达”原则及其对外来译学词典译介的方法指导,蒋侠和孙迎春[33] (p. 71)探讨了“综合型译学词典”这一命名的译法。译学思想或理论研究主要围绕方梦之先生提出的译学一体三环论展开探讨[34]-[38]。翻译史学研究主要有一篇,邹振环[39]考察了《中国翻译词典》中的译史资料等。译学话语研究与上述“译学词典话语研究”[25]有交集,但立足于译学词典对译学的贡献,着眼于译学词典在译学话语建构中的作用、特征与路径等问题,如刘润泽等[40] (p. 121)探讨了“中国传统译学话语当代构建的术语路径”,刘润泽[41]在模因论的视角下,探讨了中国译学知识的“话语自塑”,方梦之[42] (p. 1)在介绍《中国译学大辞典》(第二版)的编纂思想中谈到:“一部术语史就是一部专业话语的历史”。

2.3. 术语学界的相关理论研究

术语学界的译学词典相关理论研究以译学词典为主题,立足于术语学理论问题。此类研究总体而言出现时间最晚,篇数居中,涉及译学术语研究总论、术语学理论视角、译学思想或理论术语研究、译学术语史及研究方法创新五大研究主题。

译学术语研究总论主要有两篇[43] [44],其中,杨自俭[43] (p. 111)倡导“加强译学术语研究”,并前瞻性地提出七个研究主题:1) 理清“范畴、概念、术语的区别与关系”;2) “按译学发展时期梳理译学术语”;3) “不同时期的术语分类”;4) “研究术语外延与内涵”;5) “构建术语系统”;6) “中外术语发展史比较”;7) “改造并创建新的译学术语”。

术语学理论视角研究包括译学术语规范化研究[45]、社会认知术语学视角研究[21]和术语释义研究[46]

译学思想或理论术语研究,如黄忠廉、信娜[47]对《译学辞典》收录的23条变译理论术语“说文解字”和“比较区分”,并从“词目分类的统一”“词目释义的方式”“变译方法的拓展”和“变译词目的名实”四个方面对该词典提出了建议。

译学术语史研究有两个分支主题,其一是术语与科学认知,如方梦之[48]以译学术语为对象,探讨了“翻译研究的走向”;其二是传统译学术语整理,如赵巍、薄振杰[49]基于“术语系统原则”等将中国传统译论梳理为“翻译策略论”“翻译价值论”“翻译过程论”和“普通理论”四类范畴及其术语,并探讨了六种术语关系。

研究方法创新主要借助语料库方法,如黄忠廉、杨荣广[50]通过关键词检索、说文解字、语料库历时考察等方法辨析了“原语”和“源语”,万颖婷、彭发胜[51]运用“语料高频词统计”等方法,研究了四部译学词典的“编排体例”。

除过上述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还有一些译学术语相关著作,尤其对杨自俭[43]倡导的理清“范畴、概念、术语的区别和关系”、梳理译学术语及其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王宏印[52]按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对中国译学理论范畴进行了初步整理和现代化阐释;张思洁[53]进一步建构了中国传统译论范畴体系;王一多[54] (pp. 3-7, 103-104) [55] (pp. 3-10, 156-186)认为“范畴是本体论层面的”,“概念是抽象化的”,“术语是具体化的”,并“从概念入手”对译学术语从“历史化”“语境化”和“细节化”进行了“深度描写”及哲学阐释。

3. 译学术语词典实践研究

国内外译学词典实践研究已有丰富的成果,以综合性翻译研究词典为主流。本节首先概述了国内外现有译学词典,其次对代表性译学词典进行了评介。

3.1. 国内外译学词典概貌

参考王一多[54] [55] (pp. 19-20)的统计,结合本文作者对读秀、Microsoft Bing浏览器等网络资源的相关关键词查询结果,国内外知名学者及出版社出版的译学词典概述如下2

国外出版的译学词典主要有六部,其中(1)、(2)和(5)为“译学术语词典”,其他为“综合性翻译研究词典”。(1) 1997年由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主编、St Jerome出版的Dictionaty of Translation Studies;(2) 1999年由Jean Delisle,Hannelore Lee-Jahnke & Monique C. Cormier主编、John Benjamines出版的Translation Terminology;(3) 2004年由Mona Baker主编、Routledge出版的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4) 2006年由Martha P. Y. Cheung主编、St Jorome出版的An Anthology of Chinese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5) 2009年由Giuseppe Palumbo主编、Continuum出版的Key Ter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6) 2015年由Franz Pochhacker主编、Routledge出版的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Interpreting Studies,等等。

国内编译的译学词典主要有三部,其源本是上述(1)、(2)和(5)三部国外出版的译学术语词典。(1) 2005年由谭载喜先生等编译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2) 2004年由孙艺风、仲伟合先生编译的《翻译研究关键词》(Translation Terminology);(3) 2016年由王东风先生编译的《翻译学核心术语》(Key Ter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国内独立研编的译学词典主要有11部,其中方梦之先生主编的三部为“术语词典兼综合性翻译研究词典”,其他为“综合性翻译研究词典”或“词汇集”[54] (p. 13) [55] (p. 13)。(1) 1977年由林煌天先生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2) 1988年由中国对外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翻译家词典》;(3) 1991年由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4) 1993年由陈善伟先生主编的《英汉–汉英翻译学词汇》;(5) 1995年由陈善伟、David Pollard主编的A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English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6) 1999年由孙迎春先生主编的《译学大辞典》;(7) 2001年由孙迎春先生主编的《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8)、(9)、(10) 是分别于2003年、2011年和2019年由方梦之先生主编的《译学辞典》《中国译学大辞典》和《翻译学辞典》;(11) 2018年司显柱先生的《翻译研究关键词》。

3.2. 国内外译学词典评介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词典》)是国际翻译界较早出现的一部术语教学词典3,面向英语国家翻译专业学生、教师及研究者。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快速发展成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路径、方法迥异,“基本概念严重缺乏共识”,产生了部分从其他学科领域“全盘引入”的术语、部分从其他学科领域“借用”的术语以及大量“土生土长”的术语[56] (原序) [57] (Introduction)。在上述背景下,该词典应运而生,旨在以术语尽可能充分地“反映”翻译研究中的“问题、认识和论争”,这一编纂目标体现为四个方面的考虑:(1) “仅收录最低数量的非翻译研究术语”;(2) 主要关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的研究成果;(3) “收录一些非英语术语”,从而“为不懂外语的英语读者”提供一个“更广的概览”;(4) 对术语提供各种、“往往是互为冲突的”解释(同上)。有数篇相关评介,如Rose [58]认为该词典是一部“有吸引力的工具书”,尤其对翻译研究新手或教师具有实用性,但其参考文献侧重英国视角;Chesterman [59]谈到类似问题,但也表示其参考了一些法语和德语经典文献,以及较少的俄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文献,此外,在肯定其收录了大量翻译类型术语和翻译策略术语的同时,也指出存在较多概念重叠、命名不够透明以及术语收录范围有限等现象。

Translation Terminology (《翻译研究关键词》)由国际翻译协会(简称FIT)与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简称CIUTI)赞助出版,是一部面向译员培训的实用翻译教学术语词典,以法、英、德、西四语对照的形式收录了200余个关键概念(“key concepts”)及其释例,致力于对翻译教学实践中涉及的“语言行为”、“认知问题”、“语言转换”等活动及其结果的清晰、一致(“clarity and uniformity”)而非标准化的概念描述[60] (p. 108)。该词典编纂遵循系统性原则,具体方法包括使用“树形结构”展示概念系统,基于概念子领域建立术语条目,尽可能严格定义概念,记录“同义词、准同义词、拼写变体和缩略语等”,并增加了注释和例证以适应教学需求;编纂难点在于四语种间的概念对应,编者通过概念对比,进行了必要的协调(同上)。数篇相关评介主要对上述概念描述目标、编纂原则与方法等方面表示肯定[61]-[63]。也有学者对文献来源、概念描述原则、编写体例等提出建议,如Gambier [64]指出法语版本含有几乎一半的语法、修辞等语言学基本概念,不符合以翻译教学术语为主的相关介绍,还指出个别术语的概念描述不够清晰或一致;Saunders [62]认为注释中过多括号给读者造成干扰,附录中的部分概念图没有足够清晰的文字说明,等等。

Key Ter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学核心术语》)旨在为“初涉翻译学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入门级的介绍”[65] (pp. xvi-xvii)。该书是总部设在伦敦的Continuum国际出版集团(2011年隶属于Bloomsbury出版集团)发行的第四部核心术语系列产品,前三部分别是Key Terms in Linguistics (《语言学核心术语》)、Key Terms in Semiotics (《符号学核心术语》)和Key Terms in Syntax and Syntactic Theory (《句法学核心术语》)。在该书国内编译版的总序中,胡壮麟先生解释了“核心术语”,是基于“连续体(continuum)理论”,通过对“学科或理论……精密度的逐步分析”,而形成的“构成某个学科或理论的核心术语”。在国内编译版的导读中,王东风先生以《西方学术视野中的翻译学》为标题,对该书做了开宗明义的介绍,首先探讨了翻译学在西方的独立学科地位,并分析了翻译学在国内的学科样态;其次介绍了该书的第二部分即核心术语(Key Terms),包括180个核心术语及其解释;该书的第三部分是简介当代著名翻译学者(Key Thinkers),“遗憾的是,没有中国学者”;其后是对经典著作和主要期刊的索引(Key Texts and References),“不乏没被SSCI和A&HCI收录或本文作者不熟悉的刊物”[65] (p. xvii)。相关评介认为,在译学蓬勃发展之际,该书及时对译学概念进行了解释(“illustre, explique, precise”)和关联[66] (p. 1022);通过具有相对内在合理性或明确性的术语(“the relative inner soundness or unambiguousness of its terminology”),反映了当代译学的跨学科属性[67] (p. 277),等等。

《译学辞典》《中国译学大辞典》与《翻译学辞典》是在方梦之[36] [68]提出的“一体三环”思想指导下编纂的三部收录译学术语为主、含有词目分类索引的专科词典,分别出版于2003年、2011年与2019年,词条由约1100条增长为1900余条,类目与概念体系也不断完善,反映国内外(尤其国内)译学知识样态从20世纪80、90年代的“新理踵出”、“名目纷繁”演变至21世纪以来的“学理深化”、“内涵丰富”与“范畴拓展”[69] (p. 1)。三部词典贯彻“中外古今并蓄,源流支脉兼容”的编纂方针,编纂目标为“查检,可解疑释难;细读,可基本了解译学要旨”,“编纂原则”为“术语的单义性、简明性、科学性、系统性”,知识体系侧重“(国内为主的)译学本体术语……酌收译学外围术语”[69] (序言) [70] [71]。相关评介众多,涉及辞书学视角、翻译学视角和术语学视角等,辞书学视角的评介包括内容丰富、结构完备[8] [72],遵循专科词典编纂原则[73],基于译学词典编纂思想[68] [74]等方面;翻译学视角的评介包括译学词典编纂见证译学体系发展[34] [36],译学词典编纂见证来华传教士的翻译史书写[75]等方面;术语学视角如杨自俭在该词典序言《本文作者应大力加强译学术语的研究》一文中对其收词立目、术语翻译或解释等原则的评价。此外,个别学者针对参考文献范围、术语收录范围等提出了建议[76] [77]

4. 中国译学术语词典相关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基于日渐成熟的译学词典编纂实践,中国译学词典相关研究逐渐系统化,发展为词典、翻译和术语三大研究领域,其研究主题和分支主题也更为丰富。若结合本文作者近年来的研究侧重点,即术语词典编纂原则与方法[78] [79],在译学术语词典编纂的研究对象、理论视角和理论机制等方面仍有探索空间。首先,相关研究大多以译学词典编纂原则为研究对象,较少探讨译学术语词典的编纂原则[80] [81],如王新朋[81]较早进行译学术语词典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两部译学词典文本,从术语学理论视角探讨规范性在译学术语词典编纂中的首要地位及其体现方式。其次,各原则的理论基础以辞书学或术语学为主,鲜有涉及跨学科理论视角,如黄希玲、孙迎春[82] (p. 55)将“译学词典研编”定位为译学和辞书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新领域”,并在“自然科学理论”启发下,提出译学词典编纂的三原则。再次,相关研究对于原则从何而来(即理论视角)有不同程度的探讨,也通过词典文本分析具体方法如何体现该原则,但鲜有探究该原则背后的理论机制,诸原则与方法也有待基于理论机制的探讨形成更为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乃至理论体系。

同时,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表明,中国译学词典研究无论从理论或实践层面而言都已渐趋成熟:一方面,译学词典见证译学发展历程,旨在尽可能充分地存储译学知识,并满足用户查检和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译学词典编纂理论特色鲜明,尤其从词典序言及相关评介可见,研编者对术语学理论在专业知识体系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然而,国内外相关评介也零星反映出专业教学者和研究者的需求,如术语选取、参考文献等的系统性,概念描述的规范性等。具体的需求诚然可通过问卷、访谈等质化方法获得不同程度的了解,但首先需要研编者对术语词典编纂的顶层设计有深刻认识;同时,国内译学词典的子类有待进一步丰富,专门的译学术语词典阙如,针对译学特定分支领域的专科词典(包括术语词典)也有很大开拓空间。

致 谢

感谢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魏向清教授对本文的指导。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陕西省国际汉语教育专项课题研究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在丝路文献中的处境化改写研究”(编号:2022HZ1478)的阶段成果。

NOTES

1根据本文作者对读秀的检索,国外译学术语词典相关研究以词典实践为主,理论研究鲜有,如BOGUCKI [83]探讨了波兰译学发展现状,并介绍了正在编纂中的波兰语–英语为主的译学术语词典;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特色鲜明,本文梳理了中国知网收录的国内外文献,其中国内文献占绝大多数。

2鉴于本文研究重点与目标,未做穷尽统计,仅列出本文作者能够搜集到的知名学者与知名出版社的作品,一方面为了展示译学词典实践概貌,另一方面为本文的术语词典编纂研究提供规范的参考。

3据Chesterman [59] (p. 172)介绍,已将该词典用于教学,该词典是翻译界第一本此类词典(“I have already been using it in my teaching...being first in the field with a project of this kind”),至于“此类”的具体所指尚不能确定。

参考文献

[1] 刘润泽, 魏向清, 黄鑫宇. 中国特色译学话语体系构建与译学辞典观创新——改革开放40年中国译学辞典编纂回顾与反思[J]. 外语研究, 2019, 36(5): 53-57.
[2] 孙迎春. 论译学词典编纂对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J]. 山东外语教学, 2002(3): 1-5.
[3] 朱徽. 论译学辞书与译学建设[J]. 上海翻译, 2005(S1): 9-12.
[4] 蒋永新. 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检索教程[M]. 第3版.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5] 刘立胜, 文军. 国内译学词典编纂研究: 现状与展望[J]. 中国科技翻译, 2011, 24(3): 60-63.
[6] 黄希玲. 《翻译学百科全书》简评[J]. 山东外语教学, 2003, 24(4): 111-112.
[7] 尹衍桐. 浅评国内外五部译学理论词典[J]. 上海翻译, 2005(S1): 69-71.
[8] 曾东京, 卢玉霞. 《译学辞典》的三大亮点[J]. 上海科技翻译, 2004(4): 54-57.
[9] 曾东京. 也论翻译学词典[J]. 中国翻译, 2005, 26(4): 61-65.
[10] 张柏然, 韩江洪. 论翻译学词典的特征与释义原则[J]. 中国翻译, 2005, 26(2): 41-45.
[11] 高雷. 翻译学词典的类型、特征及其编撰原则[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 103-105.
[12] 孙迎春. 论译学词典的描写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9): 51-55.
[13] 石永浩. 论翻译学词典编纂的规定性[J]. 上海翻译, 2005(S1): 16-17.
[14] 张建荣. 翻译学词典的描写性[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4): 166-169.
[15] 孙迎春. 译学词典编研的结构[C]//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10.
[16] 曾东京, 刘坤坤. 论翻译学词典的体例[J]. 学术研究, 2006(9): 135-137.
[17] 孙迎春. 译学词典类型初议[J]. 中国翻译, 2003, 24(5): 67-70.
[18] 范芬, 于薇薇. 论译学词典的功能[J]. 上海翻译, 2005(S1): 18-21.
[19] 黄希玲. 基于系统理论的译学词典理论建构[J]. 辞书研究, 2007(3): 92-97.
[20] 范敏. 篇章语言学视角下的译学词典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08.
[21] 范敏. 社会认知视角下的译学术语研究[J]. 中国科技术语, 2011, 13(2): 32-37.
[22] 高雷. 译学词典的本体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0.
[23] 袁朝云. 基于信息论的译学词典编纂[J]. 语言文化研究辑刊, 2014(2): 123-130.
[24] 赵巍, 石春让. 译学词典的原型及评价系统[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22(3): 89-93.
[25] 范敏. 译学词典的话语建构[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1): 88-92.
[26] 赵巍. 国内译学词典的发展研究[J]. 上海翻译, 2005(S1): 12-15.
[27] 孙迎春. 译学词典: 编者主体性[J]. 外国语言文学, 2007, 24(1): 47-52.
[28] 孙吉娟. 译学词典编纂的主体性[J]. 上海翻译, 2019(1): 38-43.
[29] 曾东京. 翻译学词典编纂之理论研究[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30] 孙迎春著. 译学词典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31] 赵巍. 译学词典的原型及评价系统[M].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4.
[32] 谭载喜. 翻译研究词典的翻译原则与方法[J]. 中国翻译, 2004, 25(6): 51-54.
[33] 蒋侠, 孙迎春. 试论《综合型译学词典》的翻译(英文) [J]. 语文学刊, 2006(11): 71-77.
[34] 连玉乐, 方梦之. 新编译学辞典 追踪译学发展——方梦之教授访谈录[J]. 中国外语研究, 2018, 5(1): 108-113.
[35] 王宏. 重温译学研究“一体三环”论——祝贺方梦之先生八十诞辰[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2): 12-16.
[36] 方梦之. 译学的“一体三环”——从编纂《译学辞典》谈译学体系[J]. 上海翻译, 2006(1): 1-6.
[37] 任东升. 方家译道、梦而圆之[J]. 上海翻译, 2014(1): 6-9.
[38] 钱纪芳. 试析方梦之教授的译学思想线路图[J]. 上海翻译, 2014(3): 39-44.
[39] 邹振环. 《中国翻译词典》中的译史资料与译史研究[J]. 东方翻译, 2017(5): 34-40.
[40] 刘润泽. 面向中国传统译学话语构建的术语重塑——文质论话语转型实践与反思[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1(5): 121-128.
[41] 刘润泽. 话语自塑视域下中国译学知识的系统构建与辞典表征——基于模因路径的构想[J].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2(1): 182-191.
[42] 方梦之. 探寻中国译学话语的发展之路——写在《中国译学大辞典》(第二版)出版之前[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3): 3-14.
[43] 杨自俭. 加强译学术语研究势在必行[J]. 外语学刊, 2004(3): 110-111.
[44] 高雷. 论译学术语的价值[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6): 805-808.
[45] 赵巍. 翻译学术语规范化的实践及效果反思[C]//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7.
[46] 王莉. 译学术语释义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3.
[47] 黄忠廉, 信娜. 《译学辞典》变译理论术语试析[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11(2): 24-28.
[48] 方梦之. 从译学术语看翻译研究的走向[J]. 上海翻译, 2008(1): 5-9.
[49] 赵巍, 薄振杰. 关于传统译学术语系统[J]. 上海翻译, 2008(3): 62-66.
[50] 黄忠廉, 杨荣广. 译学本体的术语厘定问题——以“原语”与“源语”为例[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 38(5): 74-81.
[51] 万颖婷, 彭发胜. 基于语料统计的译学词典常见术语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9(5): 88-92.
[52] 王宏印.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 从道安到傅雷[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53] 张思洁. 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54] 王一多著. 异中求通 中国当代译学术语的动态形成[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55] 王一多著. 译学术语研究: 译学中旅行的概念和术语的形成[M].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0.
[56] 沙特尔沃斯考伊. 翻译研究词典[M]. 谭载喜, 主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7] Shuttleworth, M. and Cowie, M. (2014)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Routledge.
[58] Rose, M.G. (1997) Mark Shuttleworth with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TTR: Traduction, Terminologie, Rédaction, 10, 310-312.
https://doi.org/10.7202/037291ar
[59] Chesterman, A. (1999) 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 1997.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arg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1, 172-175.
https://doi.org/10.1075/target.11.1.17che
[60] Delisle, J., Lee-Jahnke, H. and Cormier, M.C. (1999) Terminologie de la Traduction (Translation Terminology). John Benjamins.
[61] Marinero, I.E. (2000) Jean Delisle, Hannelore Lee-Jahnke and Monique C. Cormier, eds. Terminologie de la Traduction, Translation Terminology, Terminología de la Traducción. Cadernos de Tradução, 1, 238-241.
[62] Saunders, G.E. (2001) Terminologie de la Traduction (Review). Language, 77, 411-412.
https://doi.org/10.1353/lan.2001.0105
[63] Schogt, H. (2001) Terminologie de la Traduction/Translation Terminology/Terminología de la Traduccíon/Terminologie der Ubersetzung ed. by Jean Delisle, Hannelore Lee-Jahnke, Monique C. Cormier (Review). University of Toronto Quarterly, 71, 172-173.
[64] Gambier, Y. (2001) Delisle, Jean, Hannelore Lee-Jahnk & Monique C. Cormier, éds. 1999. Terminologiede la Traduction/Translation Terminology/Terminologíade la Traducción/Terminologieder Übersetzung. Targ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3, 357-362.
https://doi.org/10.1075/target.13.2.16gam
[65] 朱塞佩·帕伦博. 翻译学核心术语[M]. 王东风, 注.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9.
[66] Clas, A. (2011) Palumbo, Guiseppe (2009) Key Ter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12 P. Meta: Journal des Traducteurs, 56, 1022-1023.
https://doi.org/10.7202/1011265ar
[67] Bloemen, H. (2013) Palumbo, Giuseppe. 2009. Key Ter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arg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25, 277-280.
https://doi.org/10.1075/target.25.2.06blo
[68] 方梦之. 追溯译学发展的轨迹——谈《译学辞典》的编纂思想和编纂实践[J]. 中国外语, 2006(4): 72-75.
[69] 方梦之. 翻译学辞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70] 方梦之. 中国译学大辞典[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71] 方梦之, 张顺梅, 等. 译学辞典[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72] 卜爱萍. 《中国译学大辞典》的四大特色[J]. 中国科技翻译, 2012, 25(2): 62-65.
[73] 黄希玲. 论专科词典的编纂原则[J]. 辞书研究, 2004(6): 23-29.
[74] 方梦之, 向程. 译学辞典编撰: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J]. 外语与翻译, 2019(3): 1-5.
[75] 尹延安. 来华传教士翻译史钩沉: 《中国译学大辞典》的考察——兼论辞典相关条目的完善[J]. 辞书研究, 2012(4): 54-59.
[76] 韩子满, 徐珊珊. 从译学词典看中西译学差异[J]. 英语研究, 2017, 15(2): 96-107.
[77] Xu, J. (2013) 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Perspectives, 21, 135-137.
https://doi.org/10.1080/0907676x.2012.662763
[78] 郑洁. 术语编纂的知识组织方法研究——以语言学词典为例[J]. 外语学刊, 2022(1): 17-22.
[79] 郑洁, 魏向清, 王淼. 知识检索功能框架及其在图情术语分析中的应用[J]. 图书馆, 2022(1): 61-68.
[80] 孙迎春. 译学术语词典编纂原则探索[J].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8(2): 5-11.
[81] 王新朋. 论译学术语词典的规范性[J]. 上海翻译, 2005(S1): 85-87.
[82] 黄希玲, 孙迎春. 论译学词典的研编[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 55-59.
[83] Bogucki, Ł.L.B.G. (2017) The Terminological Conundrum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oward a Polish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Terms. Problems of Literary Genres/Zagadnienia Rodzajów Literackich, No. 3, 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