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关系:亲子冲突和攻击性行为的中介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Head-Down Behavior and Children’s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Child Conflict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摘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不断增加,致使父母低头行为现象普遍存在,而父母低头行为会破坏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诱发亲子冲突,导致儿童外化攻击性行为与内化社会退缩行为的出现。据此,研究通过量化分析的方式,探讨亲子冲突和攻击性行为在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对339名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父母低头行为能够正向预测儿童社会退缩行为,而亲子冲突和攻击性行为均能在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中起链式中介的作用。因此得出,降低父母低头行为有利于缓和亲子冲突并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从而改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问题等。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age and the increasing use of cell phones and other electronic products have led to the preval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parental head-down behavior. Parental head-down behavior disrupts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and induces parent-child conflict, so it leads to the emergence of children’s externalized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internalized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Accordingly, the current study explor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child conflict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between parental head-down behavior and children’s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339 children’s parents revealed that parental head-down behavior positively predicted children’s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whereas both parent-child conflict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chain-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head-down behavior and children’s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Therefore, it was concluded that reducing the phenomenon of parental head-down behavior would help to alleviate parent-child conflict and reduce the phenomenon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thus improving children’s socially withdrawn behavior.
文章引用:饶艳, 刘天容 (2024). 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关系:亲子冲突和攻击性行为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进展, 14(10), 453-46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0747

1. 引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普遍使用,出现了“父母低头”的行为,对于父母来说这一行为极其普遍,甚至是一种常态化现状,但父母低头行为却严重破坏了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家庭社会化以及亲子关系质量破裂等问题。我国近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为未成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需要建立在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基础上,而亲子冲突造成亲子关系恶化,不利于建立友好健康的家庭环境。由于儿童之间个体的性格差异,性格内向且孤僻的孩子在接触过多陌生环境或者受到偏激心理影响时,就会出现社会问题。在现有研究中更多考察的是父母使用的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是父母低头行为对问题行为、社会适应等单因素变量研究,而探讨父母低头这一行为本身对儿童问题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较少。

2.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的提出

父母低头行为(Phubbing Parents)是指父母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父母常常出于工作需要或者生活娱乐等原因,频繁地使用电子产品,而打断亲子互动或是忽视孩子的行为(Wang et al., 2022b)。儿童社会退缩行为(Toddler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作为一种隔离过程,则是指儿童将自己从社会活动中隔离出来,独自度过一段时光。在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它会带来一系列可预见的适应问题(Rubin et al., 2009) (Zarra-Nezhad et al., 2014)。已有研究显示,亲子依恋与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相互影响,对父母依恋质量较差的儿童较难获得适当的认知或者情感处理能力,社交自信心较低,自尊心较弱等表现(Ooi, Ang, Fung, Wong, & Cai, 2006)。当父母产生低头行为时,与幼儿相处的时间被电子产品所替代,阻隔亲子互动的机会,降低亲子依恋的质量,就会加剧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程度(McDaniel & Radesky, 2018)。根据生态学理论强调,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不适应行为来源于家庭的环境因素,而父母的低头行为极大地阻绝了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情感联系,不利于其社会性的发展,从而产生了社会退缩行为。

亲子冲突(Parent-children Conflict)是由于父母与孩子的观念不同,从而产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言语、情绪和行为上的矛盾。亲子冲突的诱发原因多数来源于父母的消极养育行为,并且消极养育行为下长大的孩子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社会退缩和攻击行为(Wang et al., 2022a)。根据取代假设理论(The Displacement Hypothesis)认为,父母花费在儿童身上的时间与精力被低头玩手机的时间取代,会降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质量,增加亲子矛盾(Coyne et al., 2014)。父母玩手机可能导致减少或者取代陪伴子女的时间,产生消极的教养方式,是减少对子女的互动与交流等负面养育行为的可能原因(McDaniel, 2019)。结合依恋理论解释不安全的亲子依恋,不仅会对儿童的个体和建立后期的亲密关系情况产生阻隔,也可能会导致儿童亲密关系回避行为(刘肖岑,耿淑靓,徐珂,黄翯青,2023),产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间隙,从而诱发父母之间的冲突。

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与适应的过程中产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伤害他人生理与心理健康,破坏他人为目标的行为,这也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并且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会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生活经验等影响(Dodge & Coie, 1987)。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解释,儿童会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因此在生活中会无意识地模仿周围人的不正当手段,而对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例如:研究表明父母亲很容易因为儿童打断使用手机而对其发火,而当儿童试图将父母亲的注意力从设备上转移到自身而获得关注时,父母有时会做出更严厉的反应,长此以往,儿童可能会模仿父母的负面行为,从而不利于社交(Radesky, Kistin, Eisenberg, Gross, Block, Zuckerman, & Silverstein, 2016)。研究表明,爱玩手机的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较少,减少了父母对的监督,这会导致孩子的负面行为(Hong, Liu, De, Ding, Oei, Zhen, & Jiang, 2019),父母低头行为与父母温暖感的降低有关,并与青少年的负面外化行为呈正相关一致(Stockdale, Coyne, & Padilla-Walker, 2018)。根据父母接纳与拒绝理论解释,儿童需要父母的接纳(Rohner, Khaleque, & Cournoyer, 2005)。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儿童受到忽视,他们就更容易出现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Pinquart, 2017)。

根据内部工作模型理论解释,不安全依恋关系的个体会较难控制自身的情绪,从而产生多动、暴躁以及攻击性行为等问题,这样会增加亲子冲突发生的频率(彭小燕,窦凯,梁钰炫,方浩帆,聂衍刚,2021)。研究表明,高水平的亲子冲突会增加儿童的焦虑抑郁、多动分心、攻击性等问题,导致儿童社会适应困难(Arbuckle, 2003)。亲子关系双向性模型揭示,亲子冲突是因父母与子女的双向影响而产生的。例如父母在“低头”过程中对儿童行为与回应的忽视,让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此同时,孩子在发出需求信号而长期接收不到回应信号的时候,也会将自己的消极情绪通过暴力行为反向给父母,从而反作用于亲子关系,因此亲子冲突与攻击性行为有关。敌对、冷漠的亲子关系会导致儿童的反社会行为,而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与父母冲突中“既受引起具有的社会意义的客体冲突的影响,又受其刺激特性客观的影响”。认为攻击性行为会破坏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儿童在同伴交往的接纳程度低,或者同伴接纳程度不高也会影响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间接影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孙钰智,2020)。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是具有正向相关性,因此儿童攻击性行为会导致儿童社会退缩行为恶化(Wang et al., 2022a)。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1:父母低头行为会增加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

假设2:亲子冲突可能在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中起到中介作用;

假设3:攻击性行为可能在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起到中介作用;

假设4:亲子冲突与攻击性行为对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起到链式中介作用,见图1

Figur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head-down behavior and each variable

1. 父母低头行为与各变量的关系

3. 研究过程与方法

3.1. 被试对象

研究采用区域取样方法,主要选取广东省佛山市区的十余家私立幼儿园,以问卷星形式由幼儿园教师发放给儿童父母填写,总计收回339份数据,删除无效问卷数据后,有效问卷总计320份,有效率占94.39%。

3.2. 研究工具

1) 《父母低头行为量表》

采用由丁倩、王兆琪等人修订,祖静等人的《父母低头行为量表》(祖静,杨文雅,周桐帆,滕婉琪,但菲,2022),包含9个题项,如“当我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会用手机”。该量表使用李克特5分计法,父母的低头行为越严重,得分越高。其中父母低头行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2) 《儿童社会退缩行为量表》

采用阿亨巴赫儿童行为量表(CBCL),1991年修订版(Achenbach, 1999)。使用了社交退缩分量表来考察3~6岁儿童的社交退缩情况。社交退缩分量表共有9个问题,如“孩子不与其他儿童相处。”该量表使用李克特5分计法,儿童社会退缩行为越具有严重性,得分越高。其中儿童社会退缩行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3) 《亲子冲突量表》

亲子关系量表(Child-Parent Relationship Scale)用Pianta编制,张晓等人修订的亲子关系量表(CPRS)中的亲子冲突维度,考察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子冲突程度(张晓,陈会昌,张桂芳,周博芳,吴巍,2008)。如“孩子很容易跟我生气。”该量表使用李克特5分计法,亲子冲突行为越严重,得分越高。其中亲子冲突行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

4) 《攻击性行为量表》

采用Achenbach CBCL的攻击行为分量表来考察儿童的攻击行为(Achenbach, 1999)。攻击性行为量表共有21个问题,如“孩子喜欢争论。”该量表使用李克特5点计分,攻击性行为越严重,得分越高。其中儿童攻击性行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3.3. 数据分析

研究使用SPSS26.0进行有效问卷数据的录入与统计分析,并采用Hayes开发的宏程序PROCESS的典型模型Model 6进行链式中介效应的检验。

4. 研究结果呈现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SPSS单因素检验方法,对研究所有变量(共60个项目)借助探索因子分析进行检验表明,在未旋转情况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9个,而第一个因子解释了34.56%变异量,低于临界值40%,所以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4.2. 皮尔逊(Pearson)的相关分析

Table 1. Correlation of dimensions

1. 各维度相关性

维度

父母低头行为

亲子冲突

儿童社会退缩行为

攻击性行为

父母低头行为

1

亲子冲突

0.56**

1

儿童社会退缩行为

0.31**

0.61**

1

攻击性行为

0.26**

0.24**

0.48**

1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父母低头行为与亲子冲突均呈正相关现象(p < 0.05),而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攻击性行为具有相关性(p < 0.05);亲子冲突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均呈正相关;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与攻击性行为呈正相关(见表1)。

4.3. 回归分析

采用PROCESS进行分析,并对相应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控制了儿童年龄、性别和家庭住址的情况下检验亲子冲突与攻击性行为在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社会性退缩行为当中的链式作用。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each dimension

2. 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变量

儿童社会退缩

亲子冲突

攻击性行为

儿童社会退缩行为

β

SE

T

β

SE

T

β

SE

T

β

SE

T

年龄

−0.04

0.03

−0.67

−0.03

0.03

−0.67

−0.07

0.03

−1.37

0.01

0.03

0.27

性别

−0.14

0.09

−2.58*

−0.19

0.09

−4.20

0.17

0.08

3.05**

−0.08

0.07

−1.88

家庭住址

0.13

0.08

2.34*

0.01

0.08

0.08

0.10

0.07

1.94

0.08

0.07

2.06*

父母低头行为

0.28

0.07

4.99***

0.52

0.06

10.83***

0.21

0.07

3.26**

−0.13

0.06

−2.54*

亲子冲突

0.18

0.05

2.69**

0.56

0.05

11.22***

攻击行为

0.37

0.05

8.77***

R

0.36

0.59

0.35

0.71

0.13

0.35

0.12

0.50

F

11.62

43.45

8.72

53.14

结果显示(见表2图2),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具有预测显著(β = 0.28, t = 4.99, p < 0.001),且放入中介变量(亲子冲突、攻击性行为)之后,直接预测作用依然显著(β = −0.13, t = −2.54, p < 0.05)。父母低头行为正向预测亲子冲突(β = 0.52, t = 10.83, p < 0.001)和攻击性行为(β = 0.21, t = 3.26, p < 0.01)。亲子冲突(β = 0.56, t = 11.22, p < 0.001)与攻击性行为(β = 0.37, t = 8.77, p < 0.001)均能正向预测儿童社会退缩行为。

Figure 2.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for each dimension

2. 各维度的回归系数

Table 3. Mediating effects of parent-child conflict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3. 亲子冲突与攻击性行为的中介效应

间接效应值

标准误

BootCI下限

BootCI上限

总间接效应

0.40

0.04

0.33

0.49

间接效应1:父母低头行为→亲子冲突→儿童社会退缩行为

0.29

0.03

0.23

0.35

间接效应2:父母低头行为→攻击性行为→儿童社会退缩行为

0.08

0.03

0.03

0.14

间接效应3:父母低头行为→亲子冲突→攻击性行为→儿童社会退缩行为

0.04

0.01

0.01

0.06

C1

0.21

0.01

0.20

0.11

C2

0.25

0.02

0.22

0.29

C3

0.04

0.02

0.02

0.08

注:C1 = 间接效应1 − 间接效应2;C2 = 间接效应1 − 间接效应3;C3 = 间接效应2 − 间接效应3。

结果显示(见表3),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中,亲子冲突和攻击性行为均能单独产生中介作用,例如:间接效应1,父母低头行为→亲子冲突→儿童社会退缩行为,效应值为0.29,置信区间为[0.23, 0.35],不包含0;间接效应2,父母低头行为→攻击性行为→儿童社会退缩行为,效应值为0.08,置信区间为[0.03, 0.14],不包含0;此外,亲子冲突能影响攻击性行为影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例如:间接效应3,父母低头行为→亲子冲突→攻击性行为→儿童社会退缩行为,效应值为0.04,置信区间为[0.01, 0.06],不包含0,说明该条路径的间接效应显著,也就是亲子冲突、攻击性行为在父母低头行为和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其中,根据表格显示,攻击性行为的单独中介效应值(C2)为0.25;亲子冲突的单独中介效应值(C1)为0.21;亲子冲突→攻击性行为行为的链式中介效应值(C3)为0.04,说明攻击性行为在影响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效果最显著。

5. 讨论与分析

5.1. 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关系

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正向作用,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验证了假设1。家庭是儿童在生命中的首要场域,父母扮演的是首任教师的身份,父母教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儿童当前乃至未来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教养模式是消极或不科学的,则会产生负面作用。既不能解决儿童社会退缩行为,还会引发恶劣的社会退缩倾向性。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儿童的亲子互动被低头行为所代替,阻断了儿童与父母情感的交流,从而导致社会退缩行为增强并逃避社交活动。因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注重对儿童日常行为的关注,减少自身受到外界事物干扰而取代与儿童相处的时间,同时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活动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重点,为其提供与他人沟通与交流的机会,给予充分的温暖与关怀。

5.2. 亲子冲突在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中介效应

父母低头行为会通过亲子冲突间接影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验证了假设2。父母低头行为是不正当的负面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处理(Pozzi et al., 2020),从而产生社交回避行为,主要也是因为父母低头行为的负面影响,致使父母产生负面情绪,破坏亲子关系,引起儿童与父母之间情感与言语上的冲突。期望违背理论认为,父母的低头行为会降低父母在子女之间的期待,当孩子对父母的回应“期望”受到阻碍与断绝时,子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丧失对父母的期待与信任,从而会诱发亲子冲突的关系。因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恰当处理自身与儿童的关系,亲子关系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的,亲子冲突会造成双方情感的破裂与儿童外化行为的产生。

5.3. 攻击性行为在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中介效应

父母低头行为会通过攻击性行为间接影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验证了假设3。父母在处理电子产品(例如手机等)受到压力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会导致父母产生消极的教养方式(Radesky, Kistin, Eisenberg, Gross, Block, Zuckerman, & Silverstein, 2016)。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解释,在父母低头行为的作用下,儿童模仿父母的消极行为或消极教养方式,一方面丧失对同伴的社会交往行为,另一方面在错误的教养下,产生的攻击性倾向会增加同伴的交往回避行为,从而提升了儿童的交往挫败感,形成社交闭环状态。攻击性行为也是儿童保护自我的一种表现,在儿童产生社会退缩行为时,不愿意接触外界事物,会对他人产生敌意,从而发生攻击性行为。当儿童对同伴产生敌意时,会受到同伴的排斥与挤兑,间接影响社会交往,加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因此,在面对儿童恶劣的攻击性行为时,应该考虑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让儿童在家庭中感受温暖,正确交往与依恋,满足儿童的温暖需求。

5.4. 亲子冲突与攻击性行为在父母低头行为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链式中介效应

父母低头行为可能在亲子冲突和攻击性行为的作用下加剧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并且亲子冲突与攻击性行为具有联系,验证了假设4。根据依恋理论解释,早期儿童的亲子依恋会影响儿童未来的情绪、认知以及行为等方面(Bowlby, 2008)。拥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对外界事物是积极向往的状态,并愿意且相信他人;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会建立内心自我防御,对外界其他关系都不信任,在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就会产生自我防御,从而对外界事物产生消极状态、情感障碍、社会退缩、攻击行为以及药物滥用等(Ooi, Ang, Fung, Wong, & Cai, 2006)。因为亲子冲突会导致儿童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从而对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接纳程度不高,加剧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因此,在处理儿童社会退缩行为方面,我们可以关注儿童家庭的亲子关系,并且在儿童表现恶劣攻击性行为时,留意儿童是否存在社会退缩行为,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 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2) 父母低头行为造成亲子冲突间接影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

3) 父母低头行为会产生儿童攻击性行为,间接影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

4) 父母低头行为会产生亲子冲突,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进而形成社会退缩行为。

6.2. 建议

1) 家长应积极纠正认知层面错误,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自觉意识到低头行为会导致儿童的内化问题(消极情绪、焦虑、抑郁等)与外化问题(攻击性行为、社会退缩等)。家长沉迷于手机的使用而替代了与儿童的亲子互动时间,导致与孩子的沟通减少,这不仅不利于亲子关系的维护,还可能会影响儿童日后的语言发展(周机利,黄海,陈银杏,胡梦岩,周春燕,2020),对日后的社会交往产生恐惧与回避。因此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积极参与对子女的教育工作中,养成积极的教养方式;此外还需要认识低头玩手机的危害对自身及儿童的危害,合理分配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与方式,制作使用计划表等,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避免无效陪伴,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 幼儿园与社区应积极科普低头行为危害,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社区与幼儿园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社区工作者,应该积极走访各个家庭,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教育情况,向家长科普科学育儿的知识,提高对家庭主妇的保护,缓和父母家庭矛盾,降低父母冲突现象,缓解父母育儿压力,积极开展社区亲子活动,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度。在幼儿园层面,首先,教师应该告知父母低头行为对自身与儿童手机成瘾的危害,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与建议等,例如:增加亲子活动的机会与创新亲子活动的方式,让亲子娱乐活动代替低头行为;请亲子互动质量较高或者家庭教养氛围较好的家长入园进行育儿经验分享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儿童与家长互相监督,采取正确的手机使用方法等。最后,教师需要担负起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定期检查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积极的心理活动,为儿童提供社会交往的技能与技巧,促进儿童与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 政府应增加家庭教育的推广与宣传

政府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模式,运用现代媒体教育技术进行家庭教育推广,例如: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媒介中加入家庭育儿知识的推广,审核各类媒介舆论的正确性与合法性等,防止家长沉迷于娱乐视频而消磨时间等,加强家庭教育法律的普及等。

本次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亲子关系与儿童外化攻击性行为在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作用,得知亲子冲突与攻击性行为会加剧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此外,在研究过程中不能确切地排除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测量的结果,例如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性别以及同伴接纳等;并且问卷数据主要由父母填写回收,未能客观地了解儿童的具体想法,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结合儿童视角,更加客观地反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 刘肖岑, 耿淑靓, 徐珂, 黄翯青(2023). 父母低头行为与亲子关系: 学前儿童情绪不稳和外化问题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121-128.
[2] 彭小燕, 窦凯, 梁钰炫, 方浩帆, 聂衍刚(2021). 青少年同伴依恋与外化问题行为:自 尊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 118-123.
[3] 孙钰智(2020). 父母心理控制与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4] 张晓, 陈会昌, 张桂芳, 周博芳, 吴巍(2008). 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 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 心理学报, 40(5), 571-582.
[5] 周机利, 黄海, 陈银杏, 胡梦岩, 周春燕(2020). 父母手机使用对儿童语言和行为发育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 41(3), 471-476.
[6] 祖静, 杨文雅, 周桐帆, 滕婉琪, 但菲(2022). 父母低头行为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学前教育研究, (6), 34-48.
[7] Achenbach, T. M. (1999). Manual for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4-18 and 1991 Profile. University of Vermont,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8] Arbuckle, J. L. (2003). AMOS 5.0 Update to the AMOS User’s Guide. Smallwaters.
[9] Bowlby, J. (200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Basic Books.
[10] Coyne, S. M., Padilla-Walker, L. M., Day, R. D., Harper, J., & Stockdale, L. (2014). A Friend Request from Dear Old Dad: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child Social Networking and Adolescent Outcome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7, 8-13.
https://doi.org/10.1089/cyber.2012.0623
[11] Dodge, K. A., & Coie, J. D. (1987). Social-Information-Processing Factors in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in Children’s Peer Grou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1146-1158.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3.6.1146
[12] Hong, W., Liu, R., Ding, Y., Oei, T. P., Zhen, R., & Jiang, S. (2019). Parents’ Phubbing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The Roles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Self-Esteem.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2, 779-786.
https://doi.org/10.1089/cyber.2019.0179
[13] McDaniel, B. T. (2019). Parent Distraction with Phones, Reasons for Use, and Impacts on Parenting and Child Outcomes: A Review of the Emerging Research. Human Behavior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1, 72-80.
https://doi.org/10.1002/hbe2.139
[14] McDaniel, B. T., & Radesky, J. S. (2018). Technoferenc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 Technology Use, Parenting Stress,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Pediatric Research, 84, 210-218.
https://doi.org/10.1038/s41390-018-0052-6
[15] Ooi, Y. P., Ang, R. P., Fung, D. S. S., Wong, G., & Cai, Y. (2006). The Impact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n Aggression, Social Stress and Self-Esteem.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7, 552-566.
https://doi.org/10.1177/0143034306073402
[16] Pinquart, M. (2017). Associations of Parenting Dimensions and Styles with Externalizing Problem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3, 873-932.
https://doi.org/10.1037/dev0000295
[17] Pozzi, E., Simmons, J. G., Bousman, C. A., Vijayakumar, N., Bray, K. O., Dandash, O., et al. (2020). 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 on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Emotion Processing in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59, 274-282.
https://doi.org/10.1016/j.jaac.2019.01.018
[18] Radesky, J. S., Kistin, C., Eisenberg, S., Gross, J., Block, G., Zuckerman, B., et al. (2016). Parent Perspectives on Their Mobile Technology Use: The Excitement and Exhaustion of Parenting While Connected.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 37, 694-701.
https://doi.org/10.1097/dbp.0000000000000357
[19] Rohner, R. P., Khaleque, A., & Cournoyer, D. E. (2005). 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 Theory, Methods, Cross‐Cultur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Ethos, 33, 299-334.
https://doi.org/10.1525/eth.2005.33.3.299
[20] Rubin, K. H., Coplan, R. J., & Bowker, J. C. (2009). 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hood.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0, 141-171.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60.110707.163642
[21] Stockdale, L. A., Coyne, S. M., & Padilla-Walker, L. M. (2018). Parent and Child Technoference and Socioemotional Behavioral Outcomes: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 of 10-to 20-Year-Old Adolesc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88, 219-226.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8.06.034
[22] Wang, X., Qiao, Y., Li, W., & Lei, L. (2022a). Parental Phubbing and Children’s Social Withdrawal and Aggression: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Parenting Behaviors and Parents’ Gender.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37, NP19395-NP19419.
https://doi.org/10.1177/08862605211042807
[23] Wang, X., Wang, W., Qiao, Y., Gao, L., Yang, J., & Wang, P. (2022b). Parental Phubbing and Adolescents’ Cyberbullying Perpetration: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Online Disinhibition.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37, NP5344-NP5366.
https://doi.org/10.1177/0886260520961877
[24] Zarra‐Nezhad, M., Kiuru, N., Aunola, K., Zarra‐Nezhad, M., Ahonen, T., Poikkeus, A., et al. (2014). 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ren Moder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the Children’s Own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5, 1260-1269.
https://doi.org/10.1111/jcpp.1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