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育公平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Educational Equity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Digit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可实施的途径。同时,由于贫富差距以及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分配上的不均衡,可能进一步加剧教育的不平等问题,也对教师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家长、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provides an implementable way to achieve educational equ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may further exacerbate the problem of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and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Therefore, promo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equity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state, society, schools, families as well as students. Develop the economy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informatization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zation literacy of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an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文章引用:李婷.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育公平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0): 443-44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943

1. 引言

教育公平是构筑社会公平的基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当前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均衡、不充分状况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的深刻体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不仅重塑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还深刻触动了教育体系的变革轨迹,成为撬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杠杆,为增进教育公正铺设了坚实的技术路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数字中国建设及全面数字化转型等核心议题,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以“三通两平台”为主体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旨在通过科技赋能,加速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为实现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教育公平奠定坚实基础。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直接产物,正引领着一场深刻的颠覆性变革。这一转型进程在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显著加速,包括经济社会的深刻变迁、教育内部发展的自然演进,以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成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有效策略,更是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先进数字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数字化转型正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加灵活、开放、个性化的教育体系,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故此,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任务。

2.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2.1. “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内涵

“信息化”和“数字化”作为两种不同的系统转型方法,具有一定的差异,数字化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信息化”迈向“数字化”,是技术、流程和管理方式的整体性转变。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厘清“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并基于此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内涵。

1) 信息化:物理世界的符号化和数据化

“信息化”这一概念,最初被界定为涵盖“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1],是指人类社会利用信息科学技术的力量,促使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心逐渐由物质与能量领域转向信息与知识经济的长期转型过程。从技术维度审视,信息化是将现实世界的物理实体,通过数据化处理技术,利用二进制编码体系转化为电子信号,并通过各类电子终端设备展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通与交互效率。在信息化阶段,数据的生成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包括数据的手工录入与传递,进而实现了通信手段的现代化升级。

2) 数字化:物理世界的在线化

所谓“数字化”是指人类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将光、磁、电等信号向数字信号转换,或者把图、文、声、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并对这些数字信号或数字编码进行分析、运算、存储、传输的技术,实现了物理世界的在线化。而“教育数字化”则是数字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运用。

综合来看,信息化是将信息视为物质世界的映射与精神层面的承载体,而数字化则特指将数字作为信息的核心承载媒介。信息化的核心聚焦于“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相比之下,数字化则强调“数据应用的价值挖掘与利用”。在概念范畴上,信息化的概念要大于数字化概念,其技术体系为数字化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字化的发展轨迹紧密嵌套于信息化整体演进的内在逻辑之中,作为信息化深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2. “数字化转型”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时至今日,数字化转型浪潮势不可挡,但是“数字化转型”的概念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一些学者将数字化转型视为一种策略、过程或者模式;一些学者将数字化看作是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方式的改变。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通过文化、劳动以及技术的深度协同转变,从而优化机构的运营方式、战略方向及价值定位的过程。无论如何,数字化转型的内核是技术驱动。转型是技术赋能的创变过程,包括创新和变革的价值取向。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聚焦于“业务运营”层面的深刻变革过程,它涉及将“数字技术”要素深度融入并重新塑造业务体系的各个层面,旨在催生并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高度数字化的业务运作模式与形态。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传统业务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数字技术潜力在业务实践中最大化释放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数字化转型则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是面向教育教学业务的数字化转换过程,也是“教育教学系统”要素及结构的整体数字化转换过程,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过程。教育数字化转型根植于教育本质,拥有数字化层面和转型层面的价值,以教育系统作为转型对象,关注教育创新和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必然要“解构–重构”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文化等,全方位创新和变革传统教育组织的组织架构、教学范式、教学过程、教学治理、评价方式等,形成具有开放性、柔韧性、适应性、永续性的教育新生态,最终实现教育优质公平与支持终生学习。

3. 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育公平的促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并指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2]。在教育领域内,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可依据其发展的阶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入学机会的平等性,这标志着基础教育普及阶段的教育公平,相当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教育水平;二是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机会的均衡,体现了社会向小康阶段迈进时,对教育品质提升的普遍追求;三则聚焦于教育过程中的全面参与机会均等,这是教育公平在高度发达社会中的体现,旨在实现个体在教育全链条中的深度融入与平等发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显著,因此,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我国政策的基本目标。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3]。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凭借其开放性、丰富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成为推动教育系统变革与重塑教育公平格局的关键力量。

  • 数字技术能打破时空限制,促进资源共享。随着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基础设施的健全,以及民众通讯设备和基本网络技能的普及,使得数字赋能教育,打破教育不公平的最大现实障碍——时空界限成为可能,“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现实。西部地区的学生能够获得东部地区的优秀资源,农村的学生能够享受城市中的教育,今天的学生能够聆听先哲们的教诲。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跨越时空流转,缩小教育质量差距,减少地区之间的教育的不平衡状态。

  • 互联网具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库。得益于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的愿景得以实现。对老师们而言,尤其是地处教育资源匮乏区域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洞察教育前沿趋势与最佳教学实践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借鉴并应用发达地区先进的教育模式与课程。对学生而言,能够跨越地域限制,灵活获取各类高质量教育资源与最新资讯,极大地拓宽了学习视野与路径。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有效弥合了传统教育体系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教育公平障碍,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与利用。

  • 数字技术重塑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层级结构,实现了师生间科层制的扁平化转型。在这一转型中,师生双方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一方面,师生关系挣脱了“讲授–接受”单一模式的桎梏,转而在一个开放、互动的平台上实现了思想交汇与视界融合。数字技术赋予教师即时反馈与监控教学成效的能力,而学生则能借助网络自主学习,主动提问,促使个性化教学与差异化辅导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师生关系趋于和谐平等,教学氛围洋溢着自由与尊重。另一方面,师生关系的灵活性增强,遵循着流动性的双向选择原则。教师能依据专长录制并分享优质课程,而学生则跨越物理界限,自由探索网络上的丰富教育资源,实现课程、教师、时间、地点及学习进度的自主安排。此举有效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域壁垒,促进了教育公平的深化。

  • 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数字技术不仅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还极大地拓宽了学生间的交流空间与深度。学生们从课堂上的有限互动,拓展到生活与学习的全方位交流,从个体的孤立状态迈向自由、开放、透明的社群互动。这一过程消除了因社会地位、环境条件及知识背景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分享见解、共同成长,展现了数字技术对于促进教育社会性与人文性的深远影响。

4. 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育公平的阻碍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线、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4]数字化转型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实际上,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演进,一种新型的数字鸿沟问题逐渐凸显,加剧了“数字鸿沟的马太效应”,即原本教育资源匮乏的群体可能进一步边缘化,而资源丰富者则更加集聚优势,最终导致教育领域的公平性受到严峻挑战,加剧了既有的不公平现象。因此,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须警惕和预防教育公平这一核心价值的推进轨迹发生偏移甚至失落,确保转型过程始终紧密围绕并强化教育公平的原则与愿景。

第一,物理鸿沟。信息设备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随着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投入的逐步加大,“校校通”“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等工程的推进,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实现了从无到有。但是不同地区、学校、群体的信息设备存在差异。信息设备差异所导致的物理鸿沟,直接影响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公平的推进。

第二,技能鸿沟。随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得到显著提升,“物理鸿沟”逐步得到消解。但是,因互联网或计算机/手机技能差异导致的“技能鸿沟”成为人们在获取互联网信息上的鸿沟。相较而言,东部区域以及城市中的教师拥有更高的学历、更优质的资源,更能熟练使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资源。同样地,东部区域以及城市中的学生家庭条件更好,更早接触互联网,能够快速地接受在线教育。

第三,环境鸿沟。教育数字化转型打破传统学校教育围墙式的固有环境,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展开学习,学习氛围、教学关系、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等均发生重大转变。技术是“价值中立”的,使用的主体不同、目的不同,收获也会不同。对城里的学生而言,他们从小伴随着互联网成长,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从小在父母规划和与周边环境的对比中,互联网于他们而言,只是作为一个价值中立的技术,是他们检索信息的工具和无聊时消遣的玩具,并不会沉迷于互联网的世界中,被互联网异化。与此相反,乡村社会在现代科技发展的面前,不断地被解构,传统被不断地消解。以往贫瘠的精神土壤在互联网的冲击面前显得毫无抵抗力,使得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更加容易沉迷当中。在不利的成长环境中,学生倾向于将互联网更多地用于娱乐消遣,而实际投入于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时间则相对有限。相比之下,家庭经济条件与社会地位较为优越的学生,在家长的有效指导下,能够更高效地将网络使用时间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进而获得更为显著的收益,这一现象无疑加深了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

5. 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实现路径

教育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它凭借跨越时空界限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成为推动教育公平的关键力量。这一过程不仅满足了学习者对于个性化、多元化教育体验的迫切需求,还促进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实践,为教育体系的全面革新注入了强大动力。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否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教育数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数字鸿沟”。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其正义的价值取向仍然需要用制度予以规范,防止教育不公平的进一步扩大。

5.1. 缩小贫富差距

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的性质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因素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一种最终的决定作用,并且这种最终的、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是以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表现出来的。“新数字鸿沟”所映射出的信息不平等,其根源深植于贫富差距之中。在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域与家庭环境中,师生群体能够更为充分地获取包括信息在内的多种社会资源,他们不仅更早地接触并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还对新兴的网络软件及其衍生产品展现出更高的接纳度与适应能力。相较之下,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群体,不仅在互联网接触上显得滞后,并且往往将网络视为娱乐消遣的工具,而非主动探索教育信息的平台。他们缺乏购买互联网课程的财力支持,也难以像前者那样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拓宽学习渠道。因此,经济因素与家庭背景差异构成了新兴数字鸿沟的底层逻辑,而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经济平等,则成为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弥合数字鸿沟的必由之路。

5.2. 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多媒体资源的广泛运用,让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已从传统课堂走向网络课堂,数字化教学在传播与交互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任何学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接受教育,使教育的公平得以最大化的体现。因此,加强完善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是一项十分紧迫、重要的基础工作。学校要加大数字化教学多媒体资金投入,加快数字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硬件方面,让教室和图书馆连上信息高速公路,实现“校校通”,从小学到大学都实现“人、机、路、网”成片连接。软件方面,教师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角色,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在培训体系的构建中,首要任务是对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心理调适训练,旨在深刻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国家发展、学生成长及教师职业角色的正面影响,从而根除对信息技术的恐惧与抵触情绪。此过程应促使每位教师不仅能够从观念上接纳并拥抱数字化转型,还能够在实践中克服障碍,自如运用单机进行教学操作。进一步地,将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设定为当代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标准之一,以此作为推动教师队伍全面适应并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步骤。

5.3. 营造学生自主化的学习氛围

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学习者实施的是自主化学习方式。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学生拥有完全自主选择权,可以自由选择老师、时间、地点、进度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显著优势不仅在于能够运用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来高效传递教学内容,更在于其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对课本知识依赖的局限,为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知识获取与应用空间。个体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在由传统模式下被动地接收、理解并记忆知识,逐步过渡为主动地探寻、处理、运用乃至深入探索知识,这一过程中自我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责任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数字化教学,提升学生现代化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增强家长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清晰界定其在在线教育环境中的职责与角色,对于推动教育公平发展的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6. 结语

技术并不存在于社会结构之外,而是嵌入到社会系统中,与社会领域高度交织在一起[5]。数字技术作为当前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公平,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梅棹忠夫. 情报与文明[M]//梅棹忠夫著作集(第14卷). 东京: 中央公论社, 1991: 28-42.
[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 2012-11-09(002).
[3] 习近平致信祝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N]. 人民日报, 2015-05-24(001).
[4]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13.
[5] 祝智庭.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方略[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2, 28(6):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