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视角下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以“信阳市浉河水环境调查”为例
Design of Geographical Practice Activity Progr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aking the “Water Environment Survey of Shihe River in Xinyang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4.1210747, PDF, HTML, XML,   
作者: 徐立东*:信阳市羊山中学,河南 信阳;段让洁#:信阳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关键词: 环境保护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Practical Activities Scheme Design
摘要: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以培养其环保意识至关重要。信阳市以其独特的地理资源和环境风貌,为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以信阳市浉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研究为例,设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的精准定位和有效设计,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环境与人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提升其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用综合评估方法检验效果,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参考。
Abstract: As environmental issue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t is crucial to provid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i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Xinyang City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carrying out geographical practice activities with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features. This study takes the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Shihe River Basin of Xinyang City as an example, and designs practical activities aimed at promoting students’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s through precise positioning and effective design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enhancing thei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cological literacy,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practice.
文章引用:徐立东, 段让洁. 环境保护视角下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以“信阳市浉河水环境调查”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0): 551-55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0747

1. 引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培养他们对环境的认知、责任感和环保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信阳市,作为一个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地理风貌的地区,其开展环境保护导向的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更是对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本研究聚焦信阳市浉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从活动定位和方案设计两方面入手,探讨在信阳市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定位,以及如何设计出能够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的活动方案。

2.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2.1. 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环境教育关键在于人,即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出具有生态化人格的现代公民[2]。这表明环境教育不仅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且是一种综合教育和终身教育,其宗旨与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生态化人格的现代公民。中学地理环境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系统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形成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并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种正确的环境观将成为学生未来行为的指导原则,促使他们积极采取行动,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地理学科本身就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它强调实现人和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3]。中学地理环境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现象等方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自然之美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进与自然的联系。同时,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不仅关注环境问题的现状,还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通过教育,学生能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并具备相应的生态文明素养。这种素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贡献力量。

2.3.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地理教育被视为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它承担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含义、培养相关知识、技能、态度、意识和价值观的基础课[4]。中学地理环境教育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不仅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还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学生将学习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这些知识和技能将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育还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方案,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些方案可能涉及能源利用、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对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当前环境教育现状与问题

3.1. 学生掌握环境基础知识有限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所掌握的环境基础知识明显不足,这已成为制约环境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由于环境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较小,学生难以获得系统而深入的环境知识。他们往往只能接触到一些零散的、表面化的环境信息,缺乏对环境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探究。这种有限的环境知识基础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也影响了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2. 教师环境教育专业知识缺乏

当前,教师在环境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普遍不足,这已成为制约环境教育发展的瓶颈。许多教师在职前和职后培训中缺乏系统的环境教育专业培训,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准确传达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知识体系。同时,随着环境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环境问题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往往滞后于这些发展,使得教学内容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种知识更新的滞后性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限制了教师的专业成长[5]

3.3. 环境教育资源不足,需开发利用地理素材

环境教育资源的匮乏是当前环境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除了教材资源有限外,学生缺乏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机会,导致他们的环境知识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此外,地理学科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但在实际教学中,地理素材的开发利用程度远远不够。地理学科丰富的素材资源可以为环境教育提供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和实践场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然而,目前这些资源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还相对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强开发利用。

3.4. 教育模式单一化

当前的环境教育模式普遍较为单一,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环境教育注重实践性和参与性,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此外,环境教育的评价体系也过于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模式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长变化,也限制了环境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4. 活动定位

4.1. 目标定位

首先,活动的目标应聚焦于通过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信阳市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及环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行动能力。这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的环境教育相关内容要求相吻合。此外,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和伦理观[6]

4.2. 内容定位

活动内容应以信阳市本地环境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地理学科知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内容。例如,可以围绕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等主题进行设计。这些主题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4.3. 形式定位

活动形式应采用多种形式,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环保意识。这种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环境问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5. 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5.1. 主题确定

确定“守护碧水蓝天:信阳市水资源保护与研究”作为活动主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2. 活动地点及对象

浉河,作为信阳市的重要河流,其水资源丰富,但近年来也面临着水质下降、污染加剧等环境问题,综合多方面考虑,选择信阳市境内浉河流域作为活动地点。

活动对象为高一、高二学生。

5.3. 活动准备

前期调研:收集浉河的水资源、水质等相关资料,了解浉河的基本情况。

工具准备:水质测试工具(如透明度盘、pH试纸、溶解氧测定仪等)、记录本、相机、GPS定位仪等。

安全准备:准备救生设备、急救包等安全用品,确保活动过程中的安全。

与相关部门联系:与当地环保部门或水利部门联系,获取支持和协助。

5.4. 活动目标

(1) 通过现场观察与实践,学生了解浉河的水资源总量、水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水质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 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在数据整理与总结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能力。

(4) 通过对浉河水质的整体考察,让学生们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激发学生对环保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

5.5. 活动过程

第一天:

(1) 集合出发:前往浉河上游段,介绍活动背景、目的和任务分配。

(2) 水质测试:在上游段选择多个取样点进行水质测试,包括透明度、pH值、溶解氧等指标,并记录数据。

(3) 环境观察:观察周边环境,记录可能影响水质的因素,如污染源、植被覆盖情况等。

(4) 数据分析:对测试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了解上游段的水质状况。

第二天:

(1) 前往下游段:沿浉河向下游移动,前往下游段进行类似的水质测试和环境观察。

(2) 对比分析:对比上下游段的水质数据,分析差异及原因。

(3) 与当地居民交流:与沿河居民交流,了解他们对浉河水资源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第三天:

(1) 数据整理:整理前两天的数据和观察记录,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

(2) 撰写报告:根据数据和观察结果,撰写实践报告,提出保护浉河水资源的建议和措施。

(3) 成果展示:举行成果展示会,展示实践报告和照片,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想。

5.6. 活动内容与任务分配

(1) 水质测试组:负责水质测试和数据记录,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环境观察组:负责观察并记录周边环境状况,特别是污染源和植被覆盖情况。

(3) 数据整理组:负责整理和分析测试数据,绘制图表和报告,为撰写实践报告提供数据支持。

(4) 摄影组:负责拍摄活动照片和视频,记录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5) 报告撰写组:负责撰写实践报告,总结活动成果和发现,提出保护浉河水资源的建议和措施。

5.7. 活动总结与反思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们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各自的收获和感想。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类活动对浉河水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建议。同时,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6. 实践活动效果评估与反馈

为了检验此次活动的教学效果,本文旨在实施有效的评价方法,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提升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情况。

6.1. 评价方法设计

(1) 知识掌握评估

测试卷评估:设计一份包含浉河水资源保护相关知识的测试卷,确保试题涵盖活动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测试卷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采用闭卷形式,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评估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检验知识掌握情况。

(2) 实践能力提升评估

技能操作考核:在活动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水质测试、数据整理和分析等实践技能的考核。通过实际操作,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项目报告评估:要求学生将实践活动的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包括数据分析、问题发现和解决方案等。通过评估报告的质量和内容,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 环保意识培养评估

问卷调查: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态度。通过问卷结果,评估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否得到增强。

行为观察: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以评估其环保意识的实际转化情况。

学生访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样本,进行一对一或小组访谈。访谈内容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学生对水资源保护重要性的理解、个人在环保方面的经历与感受、影响自己环保行为的主要因素、对未来环保行动的期望与建议等。

6.2. 实施过程

(1) 前期准备

制定详细的评价方案和标准,确保评价过程客观、公正。同时,准备好测试卷、问卷等工具,为评价工作做好准备。

(2) 实施评价

按照评价方案,分阶段实施各项评价工作。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知识掌握评估和实践能力提升评估;在活动结束后一段时间内,进行环保意识培养评估。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各项评价数据,包括测试卷成绩、课堂表现记录、技能操作考核结果、项目报告评分以及问卷调查结果等。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评估教学效果。

(4) 结果反馈与改进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为教师提供教学改进的依据。根据反馈意见,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7. 结语

随着环境问题加剧,环境教育对中学生至关重要。信阳市地理资源丰富,为地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天然平台。本研究聚焦信阳市浉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旨在通过精准定位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环境认知,提升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会环境价值,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环境教育不仅培养正确的环境观,还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当前学生环境基础知识有限,需加强环境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提供系统深入的环境知识,以提升学生全面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方阳阳.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现状及教学策略优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信阳: 信阳师范学院, 2020.
[2] 刘湘溶.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环境教育[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 14(5): 5-10.
[3] 刘仁贵. 将环境教育融入中学地理教学的探索[J]. 现代企业教育, 2012(1): 98.
[4] 刘健. 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9): 57-60.
[5] 陆静.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6] 刘海香. 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意识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