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实施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Using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Language in Primary School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摘要: 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师生互动活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有效评价语言,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和有趣,课堂呈现更加生动和真实,而且能够深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和思考,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能力,从而催生出持续进步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正面的引导,不断的肯定和鼓励中逐渐树立起自信心,这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乃至全面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以2022版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改进小学英语评价语言为核心,聚焦于小学英语课堂这一关键场景,从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导向三个层面深入剖析,旨在探索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评价语言的有效策略。
Abstract: Classroom evaluation language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regulation used by teachers dur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it is an interactive activ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at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The use of effective evaluation language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making the atmosphere livelier and more interesting, and the presentation more vivid and authentic, but also deeply stimulate students’ positive thinking, encouraging them to actively explore and thin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Furthermore, it allows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joy of learning, enabling them to practice their skills in a relaxing and pleasant atmosphere, thereby fostering the motivation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ore importantly, students can gradually build up their self-confidence through positive guidance, constant affirmation and encouragement,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ir English learning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the 2022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language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zeroing in on this crucial scenario. It illustrates deeply from three aspects: feedback standards, feedback content, and feedback orientation, aiming to explor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using evaluation language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文章引用:徐嘉丽.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实施策略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0): 563-56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0749

1. 引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综述观点、自评互评、随堂检测等环节的具体表现,以口头、书面和肢体语言等反馈方式评价学生……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鼓励、指导或建议。”评价语言是课堂多样化评价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对象丰富多元,包含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良好的评价语言能有效建立师生课堂情感链接,从而提升学科育人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2. 运用课堂评价语言的重要性

2.1. 课堂评价多角色,激励引导共生辉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多重角色,它们不仅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催化剂,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关键因素,更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氛围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这些评价语言,教师能与学生构建积极的互动桥梁,不仅有效串联了知识传授的各个环节,还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与鼓励的温暖。在这种正向的情感交流中,学生们会被激发出更强的自我驱动力,更加珍视自己在课堂上的每一份努力与表现,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主动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2. 个性评价育英才,多元引导促发展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展现出高度的个性化与适应性,能够精准地依据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层次及实时表现进行灵活引导。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深刻契合了学生多样化的心理发展需求,为学生搭建起一座通往个性化英语语言学习之路的桥梁。通过这样差异化的评价,为师生高质量的互动创造了条件,而高质量的互动不仅是一种文本活动、人际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更是一种思想情感的交流[1],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与其实际水平相匹配的反馈,还能在引导与鼓励中逐步形成英语核心素养,促进每位学生的独特成长与发展。

2.3. 精准评价启智慧,深入引导促学思

教师巧妙地融入课堂评价语言,可以为教学成效、内容深度及学习进程增添丰富的维度与广度。通过这些评价语言,教师不仅能够进行精准的思维引导,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深化学习探索,拓宽思维边界,在课堂上展开更广泛的讨论与研究。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提升教学的整体品质,为构建高效、深入的课堂学习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4. 妙语评价巧调控,教学艺术显锋芒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贯穿整个课堂。若课堂缺失了激励的火花,便如同静谧的湖面,波澜不惊,索然无味。而巧妙的评价语言,则如同春风化雨,瞬间激活课堂氛围,使之焕发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亦随之跃动不息。这要求教师务必练就“倾听”的艺术,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点进步与尝试,都能给予及时且精准的回馈。在运用评价语言时,教师应精心拿捏“分寸”,确保评价既不过于轻描淡写,苍白无力,也不言过其实,失之于浮夸。既要避免空洞无物的“好”字敷衍,也不能简单的“对”、“错”标签化处理,而应深入具体,有理有据地给予肯定与鼓励,让每一句评价都充满力量与温度。教师应致力于以评价语言为杠杆,巧妙地调控教学节奏,让学生的心理始终保持一种跃跃欲试、充满好奇与探索欲的积极状态,仿佛心灵深处总有一股力量在驱使着他们不断前行,探索未知,享受学习的乐趣。

但是部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课堂评价语与英语学科特性的紧密联系,过度将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上。教师在教授新知时语言十分流利,但在课堂评价环节语言却变得十分匮乏,教师的语言往往缺乏英语学科的独特魅力,频繁使用“Great!”、“Excellent!”等单调乏味的通用评价语,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教师不论学生的回答是否准确,都倾向于给予正面评价,肯定激励型和接受补充型评价语这两种类型占比高达75%,教师未能根据学生表现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2]。这种评价方式仅仅起到了教学环节间的衔接作用,并无益于点播知识、启发思维、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等,大多属于无效评价。

3. 运用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策略

教师可以从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导向这三个核心维度着手,在确保评价语言基础要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并实践其多元化的教育功能。通过这样深入地思考,教师能够促使评价语言在英语课堂中发挥实效,不仅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更如同为课堂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实现教育效果的显著提升与超越,创造“画龙点睛”般的育人佳境。

3.1. 把握评价标准,保证氛围积极向上

在把握评价语言的标准时,关键在于精准拿捏语言的分寸感。教师应紧扣评价的准绳,既避免过度赞誉导致的“浮夸风”,以免学生形成不切实际的能力认知,又需以理性之眼审视学生的不足,避免严厉批评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是巧妙利用错误作为成长的契机,引导学生从失败中汲取力量。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指出的:“被肯定是人最本质的精神需求。”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渴望被人赏识是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的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赏识性语言构成了评价体系的基石,其效力不容小觑。当学生展现出正确的回应、积极的互动或取得较好表现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运用评价语言,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升课堂互动与参与的质量。面对学生的错误或消极表现时,教师应展现出高度的教育智慧,不急于纠正、忽视或苛责,而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以柔和而富有弹性的方式评价这些学习中的“小插曲”。通过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审视自己的错误,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乐于参与、敢于表达,从而在错误中成长,在挑战中前行。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学生,教师都要足够真诚,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准则,促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例如,在英语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下册《Great cities in Asia》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How far...? How long...?等特殊疑问句时,常常将二者混淆,在听力环节出现认知偏差。此时,教师的评价语言需注意保护学生学习自信心和课堂表达欲。面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不要用“Any other ideas?”类语言急于略过,可以再播放一次,予以学生仔细辨认的机会。假设学生重听后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则可以用欣赏的表情、态度和“See? You can do it as long as you focus on it”等引导性语言表示鼓励,引导学生相信自己,听听力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假设学生仍旧给出错误答案,教师可以真诚地表示:“It’s an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 A lot of students get confused with it. Let me explain it to you. Let’s get over it together.”在这里教师以此为契机,指出这确实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和学生再次一起巩固易混淆特殊疑问句,既维护了该生的自尊,还将“小插曲”转化为“小发现”,一举两得。衡量有度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够呵护学生的表达热情,维护学生勇于表达的意愿,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评价语言越为中肯,肯定与否定的评价语言应用越为均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才更容易接受,评价语才能对学生产生正向激励作用[4]

3.2. 注意评价内容,确保语言真实丰富

评价语言的运用需遵循真实性与丰富性原则。在课堂上,评价不应僵化于单一模式,而应灵活多变,依据个体差异、课程内容、教学时机及具体情境的差异而调整。教师应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以此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就的喜悦,进而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投身于学习之中。

首先,教师立足客观事实来运用评价语言。当学生遭遇挑战或犯错时,教师的反馈虽可温和,但务必基于事实,避免夸大其辞或歪曲真相。真实的评价能够更有效地触动学生,促使他们认真对待并深刻反思,从而使评价语言真正发挥其效用。进一步而言,教师在确保真实性的基础上,应致力于丰富评价语言。单一、笼统,空洞无物的泛泛之词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与重视,而清晰、具体的评价则更具说服力,能够更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反思。如果教师只是说回答得好,没有指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什么地方最为精彩,就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学生以后就不会多加思考想出有创意的回答。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哪方面表现出了极佳的悟性、又在哪方面说到了点子上,就会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也可以激活其与教师互动的结合点,促进课堂效率提升[5]。此外,教师还可将评价语言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延伸其内涵,向学生传递关心、支持与鼓励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互动情感,促进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以英语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下册《Staying healthy》一课教学为例,在回答问题Why do I always have a headache时,教师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进而分析学情,了解学生个体对于本课新增表达句型的掌握程度。课本中的回答是“It’s because you watch too much television, I’m afraid.”而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本课所学的新句型“It’s because..., I’m afraid”回答到:“It’s because you often sleep late, I’m afraid.”教师结合实际给出具体评价语言:“Wow, you find another cause. I bet you’ve had this situation before.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From that on, you must have gone to sleep early. And you want to tell your classmates this, right? Go to sleep early, so you won’t have a headache.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继而有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可以说是金句频出,课堂生成丰富有价值。这里学生没有给出课本上的“标准”答案,而是结合生活实际,指出了头疼的另一大诱因——晚睡,真的是既可以让大家感同身受,又让大家感叹该生的迁移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借机进行文化渗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身体健康是一切学习,生活的基础。该评价既真实地指出该同学回答的创新之处,又具体丰富地指出该同学能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并分享经验。学生也讶异于教师给出的真实而丰富的评价,既感受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生情怀,学生因此兴奋不已,情绪高涨,课堂因此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3.3. 关注评价导向,强调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不但重视学生过去的学习情况,更着眼于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体现评价的增值性。”这一评价教学指导建议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秉持一种动态成长的视角来评价学生,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结果或成就的认可上,而是要深入到学生如何达到这些结果的过程中去。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有效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天赋或固有特征,转而关注他们通过努力所展现出的实际成长。史蒂芬·科特勒认为,如果你的思维是固定型的,意味着你相信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再多的练习也不会帮助你提升;如果你的思维是成长型的,意味着你相信天赋只是一个起点,练习会让一切变得不同。成长型思维的评价语言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6]

例如,在英语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下册《Great cities in Asia》教学中,学生能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大城市,制作PPT进行交流分享,这时,教师不是用“How clever you are!”“Brilliant!”来形容学生,而是说“You’ve spent a lot of time and energy on this: fantastic pictures, clear expressions and excellent pronunciation. You’ve got well-prepared. It’s a great show!”这里教师没有强调学生的天赋,并且教师不只是结论性地说这是一场精彩的展示,而是具体指出该生为这个交流分享背后的付出,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搜集精美的照片,设计精准的表达,学习地道的发音,准备很充分等。强调学生当前、该活动中的学习过程表现,引导所有学生关注别人背后看不见的付出和努力。这样的评价方式向学生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即他们的价值和学习成果更多地取决于当前的努力和态度,而非不可改变的特质。

4. 结语

为了构建一个高效且切实可行的课堂评价语言环境,教师应当从多维度深入探索评价的标准、内容以及导向。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审视学生的表现,在肯定学生时保持适度的分寸感;教师应遵循真实性和丰富性原则,确保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还能激发其内在动力;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要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突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努力程度以及所展现出的思维品质等。

总之,构建高效且实用的课堂评价语言环境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观察力,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评价语言,以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宝仙, 章兼中.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39(4): 66-71.
[2] 田真. 评价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语运用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3.
[3] 王慧芬. 课堂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智力, 2023(9): 147-150.
[4] 潘红彬. 英语教师课堂语言现状分析[J]. 教学与管理, 2020(6): 78-80.
[5] 钟宜君.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9.
[6] 牛宝荣. 成长型思维模式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语改进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