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为中国与东盟沿线国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通过提升物流保障、增强贸易合作、夯实产业基础,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要实现这一运行模式的协同创新,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与交流。本文认为“物流 + 贸易 + 产业”运行模式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物流是保障,贸易是手段,产业是基础。实现这一运行模式的协同创新,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环境下新通道建设的主要目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西部陆海新通道(以下简称:新通道)“物流 + 贸易 + 产业”运行模式的构建及其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和实践性,为推动新通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 运行模式构建与协同创新的时代性
1) 体现我国倡导的共商、共享、共建的全球治理理念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始终坚持互惠互利原则,随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稳步推进,给中国与东盟双方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与《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得到了东盟国家普遍认可和欢迎[1]。新通道沿线各国致力于拓展和挖掘未来全球贸易治理、全球投资治理、全球金融治理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等新的合作与创新路径,如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基础上的中国-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各种经贸合作机制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物流 + 贸易 + 产业”运行模式协同创新必须秉承这一理念,使新通道成为交通、物流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履行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使命。
2) 推动我国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在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中,新通道建设要加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新一轮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新通道建设要以全方位开放引领西部内陆、沿江、沿边高质量开发开放,促进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2]。2023年,中国对东盟投资增幅高达44.6%,双向累计投资超过3800亿美元[3]。双方的投资,不仅是资金、技术和管理的投入,更是通过多层次、宽领域、多元化的产业合作,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相互市场对外开放。
3)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全力以赴稳外贸
东盟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我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2013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年均增速8.8%,高出同期中国整体年均增速3.8个百分点。2023年,双边贸易继续增长,规模达6.41万亿元,东盟连续4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也连续多年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4] [5]。各国要利用经济发展良好的态势,在公平竞争、平等互利、相互信任环境中开展组织间的合作,促进 “物流 + 贸易 + 产业”合作中协同发展,创新贸易资源在国内国外高效集聚与流动。
4) 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在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文件中提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成果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同时积极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结构,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这一战略部署下,中国将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同时注重绿色发展和文化交流,确保“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成果惠及各方,实现共同繁荣。
3. 运行模式与协同创新的实践性
1) 生产要素的共同参与
协同创新是一个组织通过其外部和内部资源的共同实践以获取利益,充分体现协同创新实践的共同参与。新通道“物流 + 贸易 + 产业”运行模式是一个经济生态系统,涉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也涉及职能管理部门如商务、发改、工信、工商、税务以及海关、边防等口岸联检部门[6]。沿线各国生产要素的参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机制和作用,在合作发展模式与绩效关系中实现不同的创新主体基本要素的共享,推动区域经贸良性互动。
2) 内外部资源的组合和共享
运行模式协同创新要加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整合及互动。在中国和东盟实体企业方面,由于双方的产品和物流涉及国内外二个领域,企业的生产、采购、计划、营销和物流管理部门要密切合作,企业在协同创新中要做到供应链管理过程的全程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实体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和优化配置的目标[7]。根据不同国家和行业的特点,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如通关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必须考虑所处环境的实际需求,在基础设施、企业集约化和成本管理上协同创新、推进区域物流协调、构建多子集物流管理系统并实现各业务板块的对接,实现新组合显著促进协同创新效率提高、在运行管理过程中趋于合理并相互作用。
3) 运行模式与协同创新的管理与服务
这一创新是在一个跨区域、跨部门、跨专业综合管理系统中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由于地缘因素,需要双方在服务方法、途径、对象方面有更多交流与合作,需要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大力支持。如多式联运服务创新,越来越多的东盟货物和商品通过新通道多式联运走进我国市场并销往欧洲,我国的货物和商品也通过新通道多式联运走入东盟并销往全球。为此,双方必须创新运输组织服务形式、创新联运服务模式、创新“门到门”一体化运输组织的多式联运服务规则。在组织和制度保障、统筹规划和协调、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做好管理体制和服务制度的协同创新,使管理和服务类似于生态系统的体系,并涵盖各主体的管理之中。
4. 运行模式构建的协同创新
1) 实体产业合作发展协同创新
首先是农业合作发展协同创新。农产品市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最先开放的市场,在“早期收获计划”的500种农业产品就实施零关税。2016年3月,我国外交部发布《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强调:中国–东盟各方要进一步加强在农作物、畜牧业、林业及渔业领域的合作,加强先进适用技术交流和能力建设。在2023年9月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东盟食品加工、国际食品采购对接会,农业数字技术产品和新型农产品包装材料、标识等项目上,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呈现大订单多、绿色低碳商品成交多的特点。与此同时,东盟国家也到我国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如新加坡在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旅游观光、泰国在水稻育种等一直是双方合作的重点。接着是工业合作发展协调创新。我国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轻工纺织和信息通信等行业中,对东盟开展对外产能合作具有比较优势,我国可通过共享研发平台、技术交流和联合生产项目,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产业链整合,促进区域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互利共赢的工业发展新模式。产业协同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把市场、战略、组织、制度和资源等因素放在与技术同等重要的地位,推动技术和制度创新之间的融合[8]。
2) 贸易合作协同创新
2018年11月,中国和东盟通过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双方坚定反对日益上升的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双方将努力深化经贸联系,促进互联互通。中国–东盟贸易需求互补性强,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保税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等四种。我国出口以纺织品、建筑材料、机械电子设备和化工产品为主,东盟出口以机电设备、仪器仪表、农副产品和食品、矿产和能源、棕榈油和天然橡胶等资源性初级产品为主[9]。随着双方进出口和企业互联互动不断增加,贸易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中越边境城市凭祥已成功实现由“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以“口岸 + 落地加工”为口岸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以热带水果为主的进口产品落地加工独特的“前岸中区后厂”的商业模式,以热带水果为主的农副产品进口加工产业、目标市场、分销渠道、客户关系和企业持续盈利方式等生产要素组成的协同创新贸易模式正加快形成,实现贸易合作由简单低端产品向更高端、更高附加值产品转换。
3) 物流管理协同创新
首先,加强口岸管理协同创新。广西与越南高平、谅山、广宁省已建立联合工作委员会工作平台,加强口岸合作,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进口岸管理工作。其次,推进口岸监管协同创新。双方口岸联检部门积极探索和创新查验模式、管理方式、监管机制和作业流程,实现口岸通关、物流、商务管理等口岸综合服务协同创新。接着是推动口岸现场监管部门合作协同创新。自2020年以来,南宁关区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主要业务应用率达100%。友谊关口岸卡口每辆车通行时间缩减至30秒,通关便利化水平居全国前列。目前,广西正在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反馈等手段,推动与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合作开展“两国一检”试点。最后是物流技术应用和标准化建设合作。执行国际物流体系标准,同时针对新领域、新兴行业的发展研究相应的物流体系标准,在保障物流高效运行的前提下谋求物流相关标准统一,形成一套能够适用于新通道所服务的国家与地区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物流技术协同创新,区块链技术与物流业不断融合,促使现代物流运输模式得到创新,物流智能化程度与安全性大幅提高[10]。
4) 物流 + 贸易 + 产业协同创新是供应链发展的根本
产业是贸易和物流发展的基础。新通道经贸合作是对新通道产业发展的一种诉求,是新技术产生、新发明推广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新通道沿线国家产业发展充分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产业构成、规模和资源要素状况,也反映出其在贸易和物流中的核心作用。产业蓬勃发展,印证着贸易和物流的蒸蒸日上。新通道的建设给中国和沿线国家的贸易和物流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这一变化源于各方的产业合作。
贸易是产业和物流合作发展的推动力。对外贸易已成为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其不断地调整与优化一国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更新换代,提升本国经济水平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新通道建设中,对外贸易发展要求国际物流管理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物流网络、设施和技术,以最低成本和最小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实现对外贸易货物在国际的流动与交换。
物流是产业和贸易合作发展实现的桥梁。物流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有效物流能显著提升产业合作的经济效益与质量。它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而增强产业竞争力。国际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同样密不可分,贸易的繁荣推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反之亦然。贸易的规模与速度直接影响物流的发展态势。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紧密联合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国际物流作为产业链和贸易的桥梁,因其促进作用而得到发展。物流、贸易和产业三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互促进。随着外部贸易环境、服务需求以及产业自身的不断演进,对物流服务体系的集成、管理的网络化、标准的统一、服务的细致、运输的便捷和现代化提出了更高标准。
5) 协同创新下的运行模式实践
建立跨境数字化与智能化物流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建立智能化物流平台,实现物流过程的实时监控、优化调度和预测分析,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成本。
推动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物流实践,如使用新能源运输工具、优化路线减少碳排放、实施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等,以支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金融贸易创新:结合区块链技术,提供贸易融资、物流保险等金融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流转效率。
跨境电商合作模式创新:针对跨境电商特点,创新合作模式,以适应全球化贸易的新需求。
多式联运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升级:推动多式联运的标准化建设,实现不同运输模式间的无缝对接,同时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尤其是围绕新通道面向的国家进行对接与适用,促进国际物流的便利化。
人才发展与教育合作:加强人才发展和教育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物流、贸易人才,为新通道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建立风险管理与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政治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
加大投入科技研发与应用推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如自动化仓库、无人机配送、智能包装等,以提高物流和贸易的现代化水平。
5. 展望
2024年8月2日,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五周年。5年间,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朋友圈”从我国14个省份扩大到18个省份,货物流向从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个港口增加至全球124个国家和地区的518个港口,运输货物品类从81种增加至1154种,运输集装箱货物从2019年的9.4万标箱增长到2023年的86.1万标箱,增长了8.16倍,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可靠运力支撑[11]。新通道建设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组成部分,新通道“物流 + 贸易 + 产业”运行模式构建协同创新是新通道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参与的各方从各自优势整合和资源最有效利用角度出发,通过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升级,能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展望未来,西部陆海新通道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纽带,与“一带一路”倡议同频共振。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度,也是推动全球共享繁荣的重要实践。随着新通道的持续发展,它将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融合,加强文化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撑。
基金项目
南宁学院科研项目《“强首府”战略下南宁市跨境电商物流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2020XJ40);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4KY1883,2024KY1180);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223230)。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