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睑板腺功能障碍包括睑板腺末端导管堵塞和腺体分泌脂质的改变,容易造成泪膜稳态失衡、炎症以及眼部干涩感、异物感、流泪等刺激症状,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病变[1]。MGD的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病程缠绵、难治愈,由MGD性干眼引起的泪膜稳定性改变、眼部明显的刺激症状和炎症反应等,已经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发病患者急剧增多且呈年轻化发展趋势,已成为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2] [3]。临床上采用疏风清热经验方熏蒸联合强脉冲光能明显改善MGD性干眼患者的临床症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纳入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笔者医院眼科门诊的风热证MGD性干眼患者72例(144眼),按随机数字表将72例风热证MGD性干眼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本研究已通过笔者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SPHFJP-K2022010-01)。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为(44.67 ± 13.92)岁。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为(44.92 ± 13.9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治疗前眼部主观症状评分、睑缘改变评分、睑板腺分泌物排出能力评分、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睑板腺缺失评分、角膜荧光素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 FL)评分及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breakup time, NIBU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2.2. 诊断标准
2.2.1. MGD性干眼西医诊断标准
MGD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17年MGD诊疗专家共识[4],(1) 睑缘形态和睑板腺口的变化;(2) 睑板腺分泌物排出能力和分泌物性状异常;(3) 相关的眼部症状;(4) 睑板腺缺失;(5) 泪膜脂质层厚度异常。出现第1项和第2项中的任何一项,可以诊断睑板腺异常,在此基础上出现第3项可以诊断为MGD,第4项和第5项可加强MGD诊断。
干眼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20年干眼诊断专家共识[5],主诉有眼部主观症状之一(干涩感、异物感、不适感、烧灼感、眼疲劳、眼红、视力波动等),中国干眼问卷量表 ≥ 7分;NIBUT < 10 s可诊断为干眼(若NIBUT为10~12 s,则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检查 ≥ 5个点可诊断为干眼)。
2.2.2. MGD相关性干眼中医风热证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眼科学》制定[6]:眼部干涩不爽,睑弦赤痒,灼热疼痛,或睑弦有黄白色分泌物堆积,或微畏光,或不耐久视;舌红苔薄,脉浮数。
2.3. 纳入标准
(1) 年龄满18周岁,性别不限;(2) 患者经诊断后符合MGD和干眼诊断标准;(3) 符合中医风热证MGD性干眼诊断标准。
2.4. 排除标准
(1) 3个月内眼部有活动性炎症、外伤或手术史;(2) 2个月内有眼部局部用药史、佩戴角膜接触镜史;(3) 近1个月内有晒黑、局部过敏及服用光敏药物者;(4) 有心脏疾病、戴有心脏起搏器或心脏除颤装置;(5) 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疾病、皮肤疾病等;(6) 长时间口服抗组胺、抗精神病、抗凝、激素类等药物者;(7) 怀孕、哺乳期妇女;(8) 眼部不能耐受中药熏蒸者、对治疗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者。
2.5. 治疗方法
2.5.1. 对照组
予强脉冲光组,将优化脉冲光治疗仪(美国Lumenis科医人医疗激光公司)可调节的能量梯度为10~16 J,脉宽为3.5~13 ms,脉冲延迟为40~60 ms。按照Fitzpatrick的皮肤分型标准,国人的皮肤类型属于III~IV型,滤光片选择590 nm (IV型皮肤)/560 nm (III型皮肤)。(1) 面部清洁:粉底、防晒霜、隔离霜等遮光物质需彻底清洗;(2) 眼部保护:用湿纱布将患者眼周遮盖,提醒患者治疗过程中全程闭眼,操作医生佩戴护目镜;(3) 涂抹凝胶和局部测试:将无色医用超声耦合凝胶(天津津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津械备201 90393号)均匀涂抹所有治疗区域(双眼下方从两侧耳际一直到鼻尖水平线),厚度约2 mm;于面颊侧面打一测试光斑,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等异常表现并询问患者感受;(4) 强脉冲光照射方法:将光导晶体轻置于凝胶上,从患者耳际一侧开始发射光斑,沿下睑尽量靠近睑缘照射,直至另一侧耳际。各治疗光斑之间应相互连接,重叠部分不应超过10%。完整操作进行2遍,治疗结束后清洁面部。每14天1次,共3次。
2.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本研究使用疏风清热经验方,该方组成为紫草10 g、菊花10 g、金银花10 g、蒲公英10 g、薄荷5 g (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将经验方中药浓煎成100 mL汤汁原液,待其静置至室温后装入超声雾化器容器内,温度按钮调至38℃,设置熏蒸时间30 min,嘱患者佩戴眼罩。每4天1次,共8次。
2.6. 观测指标与检查方法
2.6.1 眼部主观症状评分
参考我国2017年MGD诊疗专家共识制定[4]:询问患者有无主观症状(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分泌物增多、眼痒、眼痛、眼红、视疲劳),每一项无为0分,偶尔为1分,经常为2分,持续为3分。
2.6.2. 睑缘改变评分
在裂隙灯下观察睑缘及睑板腺开口的变化,具体评分标准:0分:睑缘正常;1分:睑缘正常或轻度充血,可有脂帽形成;2分:睑缘变钝圆、增厚,睑板腺口阻塞、隆起;3分:睑缘肥厚,新生血管明显,睑板腺口有脂栓形成。
2.6.3. 睑板腺分泌物排出能力评分
在裂隙灯下用无菌棉签按压上眼睑,对按压区域5条睑板腺进行观察,力度以能挤压出分泌物为宜,根据其分泌物排出情况判定,评分标准:0分:5条腺体均具有分泌物排出能力;1分:3或4条腺体;2分:1或2条腺体;3分:无睑板腺腺体具有分泌物排出能力。
2.6.4. 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
在裂隙灯下观察上睑缘睑板腺开口处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标准:0分:清亮、透明的液体;1分:混浊的液体;2分:混浊颗粒状分泌物;3分:浓稠如牙膏状分泌物。
2.6.5. 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
用生理盐水湿润荧光素钠试纸条后,轻轻放置在受试者的下穹窿后取出,10 s内在裂隙灯下用钴蓝光源观察角膜着色情况。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采用12分法:分角膜分为4个象限,每个象限评分标准:0分:无染色;1分:1~30个点状着色;2分:>30个点状着色,但染色未融合;3分:出现角膜点状着色融合、丝状物及溃疡。
2.6.6. 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
应用SIRIUS三维地形图分析系统(意大利天狼星,SIRIUS SYSTEM),受试者自然睁开眼睛,直视前方。带有22条红光同心圆环的Placido盘投射在患者的角膜表面,对焦成功后,受试者眨两次眼睛并聚焦中心红点,持续睁眼,直到下一次眨眼,仪器会自动显示泪膜图像,自动提示泪膜破裂测量值,嘱患者闭眼休息1 min后再次检测,重复测量2次取均值。
2.7. 统计学处理
将收集到的资料录入Excel表格,用统计软件SPSS 26.0进行资料分析。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均值 ± 标准差(
)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M(P25, P75)表示。患者性别资料属于无序列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组患者计量资料的分析,若满足正态分布,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若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检验标准a = 0.05,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眼部主观症状评分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后强脉冲光组、中药熏蒸联合强脉冲光组的眼部主观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对照组 = −7.413,P对照组 < 0.001;Z观察组 = −7.409,P观察组 < 0.001)。治疗后两组间眼部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 −6.988, P < 0.001)。
Table 1. Comparison of subjective eye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oints, M (P25, P7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眼部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分,M(P25, P75))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12.0 (10.3, 13.0) |
5.0 (5.0, 6.0)1) |
观察组 |
12.0 (10.0, 13.0) |
4.0 (3.0, 4.0)1)2) |
注:与治疗前比较:1)P < 0.01;与强脉冲光组比较:2)P < 0.01。
3.2. 睑缘改变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睑缘改变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对照组 = −7.501,P对照组 < 0.001;Z观察组 = −7.401,P观察组 < 0.001)。观察组的睑缘改变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 −2.757, P = 0.006)。
Table 2. Comparison of eyelid margin chang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oints, M(P25, P7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睑缘改变评分比较(分,M(P25, P75))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2.0 (1.0, 2.0) |
1.0 (0.0, 1.0)1) |
观察组 |
2.0 (2.0, 3.0) |
0.0 (0.0, 1.0)1)2) |
注:与治疗前比较:1)P < 0.01;与强脉冲光组比较:2)P < 0.01。
3.3. 睑板腺分泌物排出能力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后两组的睑板腺分泌物排出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对照组 = −7.320,P对照组 < 0.001;Z观察组 = −7.265,P观察组 < 0.001)。治疗后观察组睑板腺分泌物排出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Z = −3.242, P = 0.001)。
Table 3. Comparison of Meibomian Gland Excretion Ability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points, M(P25, P7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睑板腺排出能力评分比较(分,M(P25, P75))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2.0 (1.0, 3.0) |
1.0 (0.0, 1.0)1) |
观察组 |
2.0 (2.0, 3.0) |
0.0 (0.0, 1.0)1)2) |
注:与治疗前比较:1)P < 0.01;与强脉冲光组比较:2)P < 0.01。
3.4. 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比较
由表4可见,治疗后两组的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对照组 = −7.344,P对照组 < 0.001;Z观察组 = −7.410,P观察组 < 0.001)。治疗后观察组的睑缘改变评分低于对照组(Z = −3.269, P = 0.001)。
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meibomian gland secre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oints, M(P25, P7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比较(分,M(P25, P75))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2.0 (2.0, 3.0) |
1.0 (1.0, 1.0)1) |
观察组 |
2.0 (2.0, 3.0) |
0.0 (0.0, 1.0)1)2) |
注:与治疗前比较:1)P < 0.01;与强脉冲光组比较:2)P < 0.01。
3.5. 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比较
由表5可见,治疗后两组的FL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对照组 = −6.214,P对照组 < 0.001;Z观察组 = −6.567,P观察组 < 0.001)。治疗后观察组FL评分低于对照组(Z = −3.031, P = 0.002)。
Table 5. Comparison of F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oints, M(P25, P7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FL评分比较(分,M(P25, P75))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1.0 (1.0, 2.0) |
0.0 (0.0, 1.0)1) |
观察组 |
1.0 (0.5, 2.0) |
0.0 (0.0, 0.0)1)2) |
注:与治疗前比较:1)P < 0.01;与强脉冲光组比较:2)P < 0.01。
3.6. 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比较
由表6可见,治疗后两组的NIBUT较治疗前均延长(t对照组 = −31.492,P对照组 < 0.001;t观察组 = −36.885,P观察组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NIBUT高于对照组(Z = −3.155, P = 0.039)。
Table 6. Comparison of NIBU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
表6. 两组治疗前后NIBUT比较(s,
)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3.86 ± 1.32 |
11.31 ± 1.471)2) |
观察组 |
3.76 ± 0.80 |
12.19 ± 1.851)2) |
注:与强脉冲光组比较:1)P < 0.01;与治疗前比:2)P < 0.01。
3.7. 安全评价
两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期间,均未见局部过敏、未见角结膜损伤、虹膜色素脱失、葡萄膜炎、玻璃体混浊、青睫综合征发作,以及眼睛周围皮肤起泡、肿胀、发红等并发症。
4. 讨论
泪膜对于维持角膜稳态、滋养和保护角结膜上皮细胞至关重要。睑板腺主要产生脂质,随着不断的眼睑肌肉收缩,将脂质均匀分布在泪膜的前表面,减少泪液的蒸发,稳定泪膜[7]。任何睑板腺的改变,都会使睑脂产生的功能发生变化,影响泪膜的稳定性,最终扰乱泪膜稳态,导致上皮损伤,出现眼部刺激症状[8] [9]。目前,MGD的治疗以物理治疗为主,包括睑缘清洁、热敷、按摩、强脉冲光治疗等。强脉冲光治疗能够明显改善MGD患者的体征以及症状,本研究为进一步改善MGD相关性干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在强脉冲光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治疗。
MGD病名与辨证分型在传统医学典籍中并未明确,依照其多见眼干涩、眼痛、眼痒、异物感等临床表现,将其归为“白涩症”的范畴[10]。本课题组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发现MGD性干眼患者,以风热证型最为多见,故本研究MGD性干眼择证型为风热证。
本研究观察组以疏风清热中药熏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眼部主观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的NIBUT由(3.76 ± 0.80) s增加至(12.19 ± 1.85) s,且高于对照组,FL评分低于对照组。强脉冲光利用热效应原理减轻睑脂的黏性,有利于睑板腺内部堵塞分泌物的排出,同时降低排出睑脂时对睑板腺体造成的损害,以达到疏通堵塞睑板腺,恢复正常睑板腺功能,增加泪液分泌的目的;还能抑制蠕形螨增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破坏炎症循环,从而减轻睑板腺的堵塞,促进睑脂的排出,稳定泪膜。这与黄海[11]、刘畅等[12]临床研究结果相符。中药熏蒸对眼周毛细血管的扩张有促进作用,能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增强眼周的新陈代谢,加速炎症的消退,还借助其药物的穿透力、持久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研究中药熏蒸温度在38℃左右,对改善睑脂性状,促进睑脂流动具有一定的作用,进而改善眼部炎症反应,提高泪液的分泌量,这与其他学者[13] [14]研究结果一致。因此,中药熏蒸与强脉冲光联合治疗能更好地促进泪液的分泌,对客观指标NIBUT有明显的改善,促进了角膜上皮的修复,减轻了角膜荧光染色情况,延长泪膜破裂时间。
此外,在此研究中,患者接受3次强光脉冲疗法后,眼睑边缘的充血和肥厚有显著改善,同时改善了睑板腺的脂质性状,使眼睑脂质更容易排出,这与之前研究结果[15]-[17]相符合。相较于中药内服,中药熏蒸疗法是运用超声雾化器持续加热中药药液,通过眼罩熏蒸眼睑,可以保持眼睑内药液蒸汽的高浓度,使药液蒸汽持续作用于眼睑,从而提高眼睑温度,加速脂质在睑板腺中的溶解,促进异常分泌物的排出,缓解睑板腺堵塞,使睑板腺口恢复通畅。还利用药液沸腾后的热气刺激眼周穴位,使眼睑周围微血管扩张,加速药物吸收,加强机体的代谢,改善眼周营养状况,达到促进眼部气血运行,疏通腠理的目的。这与马剑欣等[18]、李佳等[19]研究发现中药熏蒸能恢复睑板腺功能的临床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治疗后,睑缘改变评分、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睑板腺分泌物排出能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中药熏蒸联合治疗能更有效去除堵塞的分泌物,从而使睑缘恢复平滑、睑板腺分泌物从混浊倾向于清亮透明、减少了新生血管生成的可能性。
本研究对患者指标的观察随访时间较短,未对远期疗效和复发率进行观察。在以后研究中,开展对MGD性干眼大样本、多中心研究、长期疗效观察的进一步实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索中医对MGD性干眼的治疗机理。
基金项目
2021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科技类) JAT210166。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