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认同感与社会凝聚力,也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创新型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当然,思政课建设不是孤立的,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题、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全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共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的需求,还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专业课程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
当前,有关课程思政融入各门类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的研究成果丰硕,然而,课程思政如何应用在教学案例建设的研究探讨稍显不足。案例教学作为互动式、实践式教学的方式与载体,挖掘案例课程思政元素,加强对案例人物、事件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的传授与研讨,对于更好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拓宽专业课的深度与广度,实现潜移默化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2]。已有较多学者开展研究生案例库建设研究,体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集中在工商管理、高等教育、医学等领域的案例研究;第二,案例教学融合了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两个方面,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第三,在一系列教学改革推进下,教师、学者们注重将课程思政、数字化信息资源等引入案例教学建设与研究[3] [4]。第四,注重新时代背景下教学理念变革对案例教学研究的影响,如苏莹莹和董守业(2021)研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地理学科共享案例库建设[5],景艳莉等(2021)探讨了产教融合下的农学类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6]。关于资源环境领域,学者们探讨了草地资源与管理、生态修复与保护、矿山资源环境影响评价等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方法[7] [8],而尚缺乏对资源环境经济管理类课程数据库建设的直接研究。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全面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建设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从案例库内容框架、案例素材选编、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案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对丰富课程建设、提供案例素材、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为例,在分析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属性与教学问题的基础上,阐明了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库建设。
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资源与环境经济类课程是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发展与保护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经济学和资源与环境科学两大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会资源配置和优化利用方法,结合中国资源与环境政策的实际例证,启发学生获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思路,并将相关理论方法应用在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和未来工作上。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强、实践导向性强、价值判断性强等特点[9]。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面临教学应用性不强、思政教育元素缺乏、案例教学深度不够等问题。
首先,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讲授,学生面对复杂的理论与模型,容易忽视理论背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其次,已有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教材普遍缺少思政元素的挖掘。因此,尽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但在实践中如何教育学生将社会责任融入经济决策可能是一个挑战。最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材限于篇幅,缺少案例建设,针对性教学很难开展。
3. 课程思政融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探索
在案例素材编写基础上,应当根据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特点和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案例素材有机融合,建设系统性强的案例库。
3.1. 课程案例内容体系
根据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素材与主题,提炼相应的思政元素,围绕案例提出研讨问题,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案例问题研讨中,相应的内容框架如图1所示。
Figure 1.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graduate courses framework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图1. 课程思政融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内容框架
3.1.1. 案例素材与主题
根据资源与环境类型收集撰写可再生资源、水资源、耗竭型资源、森林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环境价值、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主题的案例素材,每个主题建设3~5个案例资源,根据案例教学由浅入深的规律将案例分为简单案例和综合性案例,案例素材按照摘要、关键词、案例简介等元素进行整理。
3.1.2. 案例思政元素
根据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学科特点,总结出以下7个课程思政元素,分别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法治观点、创新精神、共同合作、责任担当等[7]。接下来,在不同的案例教学中匹配主要的思政元素类型,可以是一对一匹配,也可以一对多匹配。如在介绍现实中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更具社会责任感。在介绍资源利用案例时,强调资源与环境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含义。此外,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尊重环境保护法治观念。
3.1.3. 案例问题
围绕各种资源与环境案例,将问题分为三大主要内容,一是资源与环境的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从经济学角度认识资源与环境的稀缺性以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分析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及其环境效应,加深学生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创新性使用、公平性利用方法与理念的理解。二是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熟悉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学模型和方法,了解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技术、经济和行政手段,如生态修复、可转让许可证、碳汇交易、环境规制等[10]。三是资源与环境管理问题,学生掌握公共管理与政策相关理论在资源与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熟悉我国资源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强化学生在未来的资源与环境管理中加强合作、明晰责任、落实义务。
3.2. 课程案例编码整理
对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库,可以设置按资源环境类型、案例主题和思政元素的案例分类方法,既能满足教学需求,也要具有一定的拓展性(见表1)。如对于民权国有林场改革的案例,按照资源类型归属于可再生资源(Type-1),位于案例库中的第一个主题(Topic-1),思政元素属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Element-0103),因此,将多个元素结合起来形成唯一的编码,如Type-1—Topic-1—Element-0103。接下来,对每个案例进行关键词标注,涵盖案例的资源类型、思政元素、案例问题等。最后,为每个案例建立元数据,包括案例的来源、作者、发布时间等信息。
Table 1.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graduate courses framework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表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案例整理编码示例
资源类型 |
案例主题 |
思政元素 |
案例编码 |
关键词 |
可再生资源 |
改革永远在路上——民权国有林场效益高质量发展路径案例研究 |
可持续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 |
Type-1—Topic-1—
Element-0103 |
森林资源;林场;可持续发展 |
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禁渔十年计划案例分析 |
生态文明建设、 法治观点 |
Type-1—Topic-2—
Element-0304 |
渔业;长江;生态文明建设 |
从“共饮一江水”到“共护一江水”——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案例研究 |
共同合作、 责任担当 |
Type-1—Topic-3—
Element-0607 |
流域;生态补偿;责任担当 |
注:所用案例根据作者调研和文献资料整理。
3.3. 教学案例实践应用与效果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成立2~3人的课程小组,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案例教学。每堂课控制在两个小组针对同一主题的案例分享与讨论,以保障案例研究的深度。首先,学生抽取案例素材,讲述分享案例。然后,案例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保证学生参与度。作为课堂教学考核重要一环,教师要对案例教学成效进行考核,对重点参与案例分享与研讨的小组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还要定期对案例教学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案例库和教学活动,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的质量。
本次教学来自于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的16名硕士和博士参与了课程学习和案例研讨,每2~3人一组,在案例学习的基础上参与了汇报交流,课堂上教师给予点评。通过案例研讨交流有以下教学效果:一是提高了课堂活跃度。学生们围绕生态补偿、矿山生态修复、长江禁渔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加强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现实背景和社会影响的理解,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二是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公共政策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对国家的资源与生态环境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在讨论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时,学生能够运用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分析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运用博弈论分析多个主体的利益及其均衡。三是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性,并意识到自己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责任。例如,在讨论长江禁渔时,学生能够理解到政府的环保举措如何影响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4. 总结
课程思政与案例库建设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升课程的育人效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双融双促是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方向。为解决思政教育和案例教学脱节问题,本文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案例教学的建设方法与内容。
针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强、价值判断内容多,而实践教学、思政教学元素、案例教学资料不足等问题,构建了课程案例建设的内容框架体系,提出按照资源与环境类型选择案例主题,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等提炼关键课程思政元素,围绕资源与环境的利用、保护与管理开展案例问题分析的思路。最后,展示了课程案例整理与编码的方法,以及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的相关经验和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2023YJSJG031):融入“课程思政”的资源环境经济类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与教学实践。中国矿业大学教学学术研究重点子课题“数智化转型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公共管理类‘333’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批准号:2023ZDKT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