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缀对比与对外汉语词缀教学策略研究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ffixes and a Study on Affixes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摘要: 词缀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词汇的重要元素之一,可以改变词干的意义,进而丰富语言的表达。汉语与英语作为两大不同的语系,在词汇的构建和使用上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语言特性。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前人在汉英词缀对比研究上取得的优秀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对汉英词缀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分析,试图找出汉英词缀的异同,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出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汉语词缀教学的策略,希望能为对外汉语词缀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Abstract: Affix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research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vocabulary, which can change the meaning of word stem and enrich the expression of language. Chinese and English, as tw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show their uniqu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vocabulary.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further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ffixes by summarizing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made by predecessor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ffixes, and on this basis, try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ffixe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and propose th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Chinese affixes in the classroo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ffixes as a foreign language.
文章引用:丁丽琛. 汉英词缀对比与对外汉语词缀教学策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0): 882-88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968

1. 引言

词缀作为词汇形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词汇构造和句法结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对汉英词缀的比较分析,不仅能够深入探究两种语言词缀系统的差异和联系,还能进一步揭示语言演变的规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语言结构和词汇构成的理解。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英语词缀的特点,明晰两种语言在词缀方面的差异,为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提供重要依据,为第二语言词缀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2. 英语与汉语对词缀的简介

布龙菲尔德在他的《语言论》中写道:“附属衍生结构中附着于基本形式的附着形式称为词缀[1]。近代汉语词缀的研究始于《马氏文通》,马建忠先生从句法和构词两个方面对词缀进行了探讨。吕叔湘先生于1942年发表《中国文法要略》时,首次提出“近似词尾”一词,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类词缀,指通常用于构成组合式复合词的成分,虽未完全虚化,但其作用已趋近于“缀”,例如“士”(博士)、“生”(先生)、“者”(学者)。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中把词缀界定为“定位语素”,“词缀”与“词根”之间仅存在着位置上的联系而不具有任何语义关联。邢福义等人在《现代汉语》一书中将词缀定义为具有“附加意义”的“附加部分”。黄伯荣、廖序东等人编著的《现代汉语》对词根、词缀作了如下界定:表示词的基本意义的语素叫“词根”,包括不定位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表示词的附加意义和起语法作用的语素叫“词缀”,包括定位不成词语素[2]。概括起来,相对于词根,语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才能称之为词缀:

1) 不能独立成词,是定位粘着语素。“粘着”即词缀与词根的联系十分密切,在构词过程中,词缀通常是固定在前或固定在后,分别被称为前缀、后缀。

2) 词缀是高度虚化的构词成分。词缀作为构词成分的高度虚化,本身并不具备实际的词汇意义,但通过粘附在词根上,可以为词根添加额外的含义、词性或其他语法功能,从而构成新的词组。如英语前缀re-表示重复或再次,“rebuild”(重建)“re-”并不具有实际的词汇含义,而是为“build”(建造)添加了重复或再次的概念。后缀-tion通常用于构成名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结果。在“invention”(发明)中,“-tion”并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它将“invent”(发明)的动作转化成了名词性。在汉语词缀中,“老”原意年龄长,作为前缀可以表示熟悉、亲切或时间长的意味,如“老师”。“子”作为后缀用于构成表示小、轻、圆或某种事物的名词,如“桌子”“椅子”,“子”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但它为词根添加了名词性的特征。

3) 具有标示词性的类化作用。在汉语中,子(桌子、椅子)、头(石头、木头)等可看作名词后缀,“可”作为前缀可以形成动词,如“可见”“可听”。“-tion”“-ness”是英语中常见的名词词缀,“-en”“-ize”是动词词缀,“-ful”“-less”是形容词词缀。

3. 汉英词缀在来源、语义与语法功能方面的对比

3.1. 汉英词缀来源和数量上的差异

英语是一种他源语言,其中大部分是外来语,从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法语等诸多方面吸取了大量的外来词语。

现代汉语的词缀大多源自古代汉语时期的词或者是词根。这些语素经过岁月流转,逐渐转变成了今天汉语中的独立词汇元素。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自源性词缀的性质,我们可以从它们所承载的词义出发进行分类。

第一类是由词义弱化转化而成的语素。汉语中的词缀,很大一部分是由实词虚化发展而来的,由一个原来独立的实词语素虚化为不成词语素,附在实词语素前的就被称为前缀,附加在实词语素后被称为后缀。如“老”本义年纪大,现在常常附加在一个词根的前面作词缀,如“老师、老虎”,“老”的意义已经虚化,作为附加成分只有语法作用,没有实际含义。

第二种是古汉语虚词的使用。这种词缀在现代汉语中通常不再具有其原始的词汇意义,而是转变为高度虚化的构词成分,主要起到语法或语义上的辅助作用[3],如后缀“然”,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这样”“如此”,但在现代汉语中,“然”作为后缀已经失去了其作为副词的独立功能,转变为一个高度虚化的词缀,用于构成一些形容词或副词,如“显然”“突然”等,不再具有其原始的词汇意义,而是作为词缀出现,为词根添加某种附加的语义或情感色彩。

英语词缀在数量上有着巨大的优势,英语对外来词素的不断吸纳,形成了英语词缀化的主体,同时,由于外来词缀具有很强的构造性,同一种词缀可以表达多种语义,而且英语中的词缀一般都是依附于词素而不能单独成词。但汉语的词缀绝大部分都是源于自源词缀,因语义演化而形成的词缀,所以其数量远低于英语。

3.2. 汉英语义功能对比

英语词缀具有范畴化功能,根据这一功能可以将前缀分为:表示否定意义的、表示方位的、表达一定感情色彩的和其他意义虚化的前缀。将后缀分为:名词后缀,动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和副词后缀。在英语中一个意义明确的前缀加上一个语义明确的单词构成的新词,词性没有发生变化,语义变为与原词相反的意思[4],如:Dis: disagree Un: uncomfortable。

现代汉语词缀在语义上表现出来的特点有语义虚化、语义泛化、以及语义具有一定情感色彩。如“奴”的本义是“罪人或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奴”可以与单音节语素或多音节语素结合,组成“女儿奴、房奴、车奴、猫奴”等。再如亲属称谓词“哥”,本义是指“兄”或者通“歌”,但在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它粘附在词根后所构成的新词意义不再局限于亲属称谓,如:“咆哮哥、淡定哥”。还有一些词如“小猫、阿妈”带有一种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

3.3. 英汉词缀语法功能的对比

词缀在句法上具有标记词性、变换词性、创造新词以及加强词根等作用。英语词缀前缀通常只发生词义的变化,而不会发生词类的变化。后缀通常只会改变一个单词的词性,而不会改变它的意思。

3.3.1. 英汉词缀是否可以改变词义

1) 英语词缀有改变词义的功能

英语前缀是构词主要的成分,仅次于词根,英语词缀中的前缀一般情况下可改变词义,如前缀“-un”常表示否定或反转的意思,如happy-unhappy、advantage-disadvantage、normal-abnormal。

2) 汉语词缀没有改变词干意义的功能。在汉语中,前缀一般无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如阿爸、老妈。

3.3.2. 英汉语词缀标示词性的功能对比

1) 英语后缀有标示词性的功能

在英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都有各自常见的后缀。如-ment、-ness、-ty、-tion、-sion等是常见的名词后缀,表达事物的状态、性质、过程等。动词后缀-ize、-ise表“做成,变成,……化”,如modernize、democratize。-en表示“使成为,引起,使有”,如quicken、soften。-ify表示“使……化,使成”,如beautify、purify。-ish表示“使,令”,如finish、abolish。-ate表示“成为……,处理,作用”,如separate、operate。形容词后缀有-able、-ful、-ous、-ish、-al/-ial等,如reasonable、beautiful、dangerous、foolish、final。这些后缀可以将名词和动词转化为形容词,表达事物的性质、特征等。-ly,-wise是比较常见的副词后缀,前者表示方式或程度,后者通常表示“以……方式”。

2) 汉语词缀也有标示词的功能

后缀“子”:如“桌子”“椅子”,这些原本可能是动词或形容词的词根,加上“子”后变成了名词,表示具体的物品。

后缀“者”:如“读者”“作者”,这里的“者”表示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种特性的人。

前缀“打”:如“打扫”“打听”,这里的“打”作为一个动词性前缀,与其他动词结合后,整个词仍具有动词性质。

前缀“非”:如“非凡”“非分”,这里的“非”作为形容词性前缀,与其他词根结合后,表示否定或不符合某种标准的含义。

汉语词缀比英语词缀在语法功能方面更强,汉语词缀在音系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音节的调配。附加词缀可以帮助汉语双音化或者产生多音化。汉语词缀的语用功能表现为:词缀化具有增加情感色彩的功能。就是由于词缀的这种功能,汉语的词义变得更为丰富,例如“老”这个前缀可以表示尊敬、亲昵、戏谑等情感色彩。

鉴于汉英词缀在来源、数量、语义及语法功能上的显著差异,我们不难发现两种语言在词缀系统上的异同既体现了各自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也反映了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些对比结果对于深化汉语词缀系统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4. 汉英词缀差异对汉语学习者的影响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的迁移效应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新语言词汇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汉语与英语词缀系统的显著差异不仅会影响他们对词缀的理解和使用,也会在词汇习得的早期阶段带来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4.1. 汉英词缀系统的差异对学习者理解构词法的影响

汉语与英语在构词法上的差异,特别是词缀的使用频率和功能差异,直接影响学习者对汉语词汇构造的理解。英语中词缀较为丰富,常见的屈折词缀和派生词缀分别在语法功能和词汇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英语名词的复数形式常通过加“-s”或“-es”实现,而动词时态变化通常通过后缀(如“-ed”)完成。相比之下,汉语没有屈折变化,更多依赖于派生词缀来构词。这种差异可能会让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感到不适应,因为他们习惯了通过词缀来改变词语的语法功能。例如,汉语中不存在动词时态或名词复数的变化形式,这意味着英语学习者无法依赖类似英语的词缀体系来处理汉语的语法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强调汉语词缀的派生功能,帮助学习者调整他们对词缀的期望。

4.2. 语言迁移现象对词缀学习的影响

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学习者的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会产生正迁移和负迁移的现象。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词缀时,负迁移可能表现为他们试图将英语词缀的使用规则不恰当地应用到汉语中。例如,学习者可能会根据母语习惯,试图在汉语中寻找像英语中那样的复数形式或时态变化形式,从而产生错误。此外,英语中的派生词缀往往能够明显改变词汇的词类或含义,而汉语的词缀构词较为简洁,词义变化不如英语显著。这可能导致英语学习者低估汉语词缀的意义作用。例如,英语中通过加前缀“un-”可以将形容词“happy”转变为“unhappy”,而在汉语中,虽然“非-”或“不-”可以表达类似的否定含义,但其使用场合和搭配习惯与英语存在显著不同。对这些差异缺乏足够的理解可能会导致词缀使用的误用。

4.3. 汉英词缀差异对词汇记忆的影响

语言学研究表明,词缀是词汇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词缀的规律性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推断和记忆词汇。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可能已经习惯通过词缀来推测词义。如看到后缀“-ness”会迅速联想到与名词相关的概念;看到前缀“dis-”会推测词义为否定或相反的含义。然而,汉语的词缀系统相对不规则,词缀的使用频率和系统性不如英语高,这可能使得英语母语者在汉语词汇的推测和记忆上面临更多挑战。尤其是汉语中的一些词缀在不同词汇中的功能和含义可能会发生变化,如“化”(表示“成为”或“转变”)和“性”(表示“性质”或“类别”)等,这需要学习者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其意义。此外,汉语中大量的复合词和固定搭配也可能让学习者无法通过词缀直接推断词汇的含义,从而增加了记忆的难度。

综上所述,汉英词缀系统的差异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词缀的理解、使用和记忆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这些差异会带来一定的学习障碍,但合理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的积极适应可以有效促进汉语词汇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差异,设计高效、针对性的词缀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跨越语言障碍,准确掌握并灵活运用汉语词缀,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困难并发挥其优势。以下是笔者在对外汉语课堂上词缀教学的一些思考,期待可以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些方法,促进词汇的学习。

5. 对外汉语词缀教学的挑战与策略

5.1. 当前对外汉语词缀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资源不足。相较于词汇、语法等语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占据的广泛篇幅与详尽解析,词缀教学往往显得相对边缘化,其在教学资源中的比重明显偏少。许多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在处理词缀这一复杂而富有生成性的语言现象时,往往仅提供简短的定义作为引入,随后附上几个孤立的例子作为说明,这种处理方式既缺乏系统性也缺乏全面性。例如关于词缀“子”的教学,仅被简化为“附加在名词性词根后构成名词”的定义,并配以“桌子”“椅子”等几个常见词汇作为示例。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识别“子”作为词缀的存在,却未能深入剖析其构词规律,如“子”在不同语境下对词义的具体影响,或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中的使用差异。同样,对于其他重要词缀如“老”“头”等,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汉语词缀的理解仅停留于表面,难以构建起完整的词缀知识体系,更无法灵活运用这些词缀进行词汇的创造性扩展,从而限制了他们在汉语学习中的深度与广度。

2) 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的对外汉语词缀教学普遍依赖于传统的讲解法,即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词缀的定义、基本用法及少数示例。例如,在教授词缀“化”时,教师可能会给出“变化”“现代化”等例子,并解释其表示“转变成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意义。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难以主动探索和发现词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而言,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更加不利。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词汇构成和语法规则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者可能难以仅凭教师的讲解就完全理解并掌握汉语词缀的复杂性和细微差别。他们可能更需要通过实际的语言运用、情境模拟或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加深对词缀的理解和记忆。

3) 忽视学习者的母语干扰。英语与汉语在构词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更倾向于使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如动词的时态、语态通过词尾变化实现;而后者,尤其是汉语中的词缀系统,虽不及英语那样发达且规则明确,却也构成了词汇扩展与意义细化的重要手段。例如,“小”(如“小心”“小雨”)作为汉语中一个常见的前缀,常用来表示程度上的轻微或范围的缩小,这与英语中缺乏直接对应的形态变化形成对比。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初期遇到此类词缀时,可能会因母语迁移的影响,难以准确捕捉其微妙的语义内涵,如将“小心”误解为字面意思上的“小的心”,而忽视了其作为告诫或提醒的语用功能。对外汉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尚未充分意识到这一跨文化语言学习障碍,未能在词缀教学环节中融入针对英语母语学习者的特定教学策略,忽视了分析学习者可能遭遇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如将英语中的词缀规则不恰当地套用到汉语词缀学习上,导致理解偏差和应用错误。因此,构建一套能够预见并有效应对这些困难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迫切。

5.2. 对外汉语词缀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

1) 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水平选择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教学内容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了解学生现阶段的汉语水平,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教学。

2) 通过汉英词缀对比,选取典型词缀。积极利用汉英词缀对比的成果选取典型,如现代汉语中表人的词缀比较常用的有“者、家、师、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汉语词缀和英语词缀并非完全一样,让学生重视词缀的学习,引导学生打破惯性思维,通过母语与汉语的比较,利用母语正迁移掌握新知识,如在学习“者、家、师、手”时与英语中的“er、ist”联系。

3) 结合汉语文化背景,选择实用性较高的词缀。语言学习是以交际为主要目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实用性较高的,可以提高这类词汇在生活中的使用率,也会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提升自身的学习成就感,如将“国际化、现代化、一体化、汉语热、炒股热”等添加到教学内容中。

5.3. 教学过程中的方法

1) 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采用更多互动式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游戏、构词比赛等,鼓励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词缀,增强学习兴趣和词缀运用能力。

2) 所用例句与社会环境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所引用的语料和例子与当下社会环境相结合,如在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当下的热词,如“上班族”“低头族”“月光族”等,将知识点和生活相结合,提高词语使用频率的同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 语义教学与语法教学的结合。将词缀的语法教学和语义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语义教学与语法教学的结合,遵循了现代汉语的构词规律,即大多采用词根复合法[5]。同时,类词缀在构词时又保留了其自身的语义,最终形成的新词词义往往是将词缀和词根的词义相加而成。

4) 对比训练。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汉英词缀的对比,引导学生识别母语迁移现象,并通过纠错和反馈,帮助学生消除误解。如“册”和“本”的教学,先通过义素分析法揭示“册”和“本”在义素上的差异,点明该组词属于集体和个体的关系,接着可以通过图片、想象、实物参照等,帮助学习者理解是“导游册”不是“导游本”,是“电话本”而不是“电话册”等问题。

5) 衍生类推法。在汉语词缀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衍生词的系统性,并通过解释其构成规律使其成为一个词群。比如“小 + 单音名”就有一种亲切的情感色彩。此外,还可以通过“服务员”“乘务员”“监考员”等衍生词语,归纳出可以用“职业 + 员”来代表一个特定的职业,也可以按照“迷”的类别分类推出“歌迷、影迷、戏迷等”。

6. 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汉语与英语词缀在来源、数量、语义及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揭示了两种语言词缀系统的独特性与共性,为汉语词缀的深入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对比分析,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词缀教学的策略,旨在帮助学习者跨越语言障碍,准确掌握汉语词缀,为语言习得与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楠. 基于汉英对比的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名词后缀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9.
[2]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四版)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3] 丰国欣. 词缀法的汉英对比分析[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9(6): 11-16.
[4] 刘欢, 麻珊珊. 现代汉语词缀与英语词缀的差异[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 1(1): 78-80.
[5] 杨哲华.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类词缀及其教学[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3(11): 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