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忘字”现象:输入法对汉字书写和认知的影响
Forgetting Characters When Picking up a Pen: The Impact of Input Methods on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and Cognition
摘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汉字书写从传统的手写转向打字输入,导致了“提笔忘字”这一现象的出现。文章探讨了两种主要的汉字输入法——拼音输入法和五笔输入法——对汉字书写和认知的影响。通过分析汉字书写系统的特点和不同输入法对字形识别、词汇识别及书写产生的影响,文章揭示了这些输入法对汉字书写能力的潜在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假设:拼音输入法倾向于强化语音信息的使用,而五笔输入法则强调字形部件的记忆,从而可能对汉字的识别和书写产生不同的效果。文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提笔忘字”现象的根源,还为改进汉字教育方法提供了实用的建议,以平衡技术进步与传统书写习惯之间的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age,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has shifted from traditional hand-writing to typing input, leading to the phenomenon of “forgetting characters when picking up a pe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wo primary Chinese character input methods—Pinyin input and Wubi input—on character writing and cognition.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put methods on character recognition, vocabulary recognition, and writing production, this study reveals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these input methods on writing proficiency.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Pinyin input tends to reinforce the use of phonetic information, while Wubi input emphasizes the memory of character components, potentially resulting in different effects on character recognition and writing. This study not only aids in understanding the roots of the “forgetting characters when picking up a pen” phenomenon but also provides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Chinese character education methods to balanc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with traditional writing habits.
文章引用:刘佳慧. “提笔忘字”现象:输入法对汉字书写和认知的影响[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0): 487-49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949

1. 引言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汉字书写方式正逐渐从传统的手写转向打字输入。根据2024年通信部的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17.27亿,用户普及率为122.5部/百人。这表明,中国人均拥有的移动电话数量为1.2部。因此,大多数汉字使用者,尤其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依赖打字或语音输入,而非手写。同时,年轻人中出现了一种现象——“提笔忘字”,即在使用笔书写时,往往会忘记汉字的正确书写方式,即使是非常常见的汉字。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现代社会中人们更频繁地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打字。无论是发送消息、写作还是撰写电子邮件,人们逐渐习惯于打字输入。

大多数汉语用户在打字时使用“拼音输入法”,即通过输入汉字的拼音来选择相应的汉字。然而,与其他语言系统不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每个汉字由多个部件组成,这些部件有时提供语音信息,有时提供意义信息。但是更多的时候,汉字承载着较多的语义信息和较少的语音信息[1]。因此,用户常常需要依赖记忆中对词汇的印象来阅读汉字,这遵循一种“全或无”的原则[2]。也就是说,即使是中文母语者,如果他们不认识一个汉字时,也很难通过部件信息得出它的读音。这意味着即使是汉语母语者,也很难仅凭部件信息来确定不认识的汉字的读音。

值得注意的是,汉字输入法并不局限于拼音输入法。另一种常见的输入法是五笔输入法,这种方法与拼音输入法截然不同。它不依赖于汉字的实际读音而是基于汉字的结构和部件来完成电子输入。五笔输入法通过将键盘上的字母按键与汉字的部件对应,使用户需要记住和识别汉字的部件。使用五笔输入法的用户必须将汉字拆分为部件,然后通过按键组合完成输入。这种方法要求用户记住汉字的笔画和部件,从而可能使他们对汉字的形状记忆更加深刻。因此,使用不同输入法的用户在汉字的识别、阅读和书写方面是否会存在差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不同输入法确实会影响汉字的识别和书写,那么中国政府和教育部门或许可以考虑采取措施,推广五笔输入法,以减少“提笔忘字”的现象。在理论层面上,研究不同输入法对汉字识别、阅读和书写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更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究中文母语者对汉字的心理表征。

1.1. 汉字书写系统的特点

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被认为是一种表意文字,即汉字更多携带语义信息因为它更多使用的是注音的“义符”文字组[3]。因此有一些观点认为汉字与其他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是表意的。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全面。研究表明,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并且每个形声字都有包括意符和音符两个部分[4]。因此,如果研究者在研究中忽略这个部分,也可能会导致其研究结果的缺失和偏颇。

现在,越来越多的汉字研究者认为,应该将汉字归类为语素文字[5]。这与“表音”和“表意”文字的分类不同。“语素文字”的观点认为:在每个单位(即每个单独的汉字)中都含有“音”,“形”,“义”三个部分[6],因此汉字是全世界唯一一种“语素文字”。而相比之下,英语、法语等都是“音素文字”,即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但是这些字母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无意义的。但是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的是:汉字的“声符”尽管能够提示一些语音或是读音上的信息,但是很多情况下两者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2]。比如:汉字“铜”和它的“声符”“同”是同音;但是“岗”和它的“声符”“冈”之间存在微妙的声调上的差异;而“姝”字和声符“朱”则在语调和发音上都不完全相同。因此正如前文所说,即使大部分的汉字存在“声符”,但是对于中文读者来说,“声符”对他们发音的帮助是有限的。

1.2. 不同输入法的介绍

目前,汉字使用者主要使用两种输入法:“拼音输入法”和“五笔输入法”。拼音输入法更为普及,拼音是在近现代由中国政府于1958年正式推行的。中国儿童从小学开始学习拼音及其规则。拼音输入法使用的26个字母与标准键盘的字母相对应,因此学习成本较低。

五笔输入法则由工程师王永民在20世纪初期开发。考虑到中文包含约8100个汉字[7],每个汉字包含多个部件,王永民(2005)将键盘分为五个区域,对应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横(丨)、竖(丨)、撇(丿)、捺(丶)、折(乙)。每个区域有五个按键,每个按键包含多个部件,平均每个按键对应五个部[8]。这样,通过25个按键即可完成汉字输入。尽管五笔输入法需要用户记住和练习各个按键的汉字部件,这无疑会增加使用者的学习和认知负担。但熟练用户的输入速度通常快于使用拼音输入法的用户,这可能因为拼音输入法的同音字问题增加了重码率,用户在选择汉字时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检索[9]

拼音输入法学习时间短,成本低,适合快速上手;而五笔输入法的学习成本高,但熟练掌握后可以提高输入速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同输入法是否会影响用户的心理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方和张(2013) [9]的研究表明,使用五笔输入法的被试在给定主题的写作中能够生成更多命题,这表明其认知效率高于拼音输入法组。这可能是因为写作过程本身是需要借助语音进行思维的,同时被试使用需要借助“读音”的中文输入法,这导致他们的认知负荷较高、资源分配不足。尽管已有研究指出拼音输入法可能导致“提笔忘字”现象[10] [11],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系统探讨不同输入法对汉字识别、阅读和书写的具体影响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本文尝试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一些假设和思考,并期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更多方向。

2. 输入法对中文读者的语言机制的影响

2.1. 字形识别

字形识别是加工汉字的核心认知过程,涉及从视觉输入中提取和解析汉字的形状信息,以实现精确的语音和语义理解。现有理论和模型对字形识别的机制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尤其是双通路模型在解释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阅读的双通路模型认为:字形识别过程存在两条通路,一种是由字形的视觉刺激激活该字的语义信息,再由语义信息通达它的语音信息。具体而言,当个体观察到一个汉字时,其视觉系统会对该字形进行感知,并将其形状与心理词典中的条目进行匹配。如果视觉输入直接激活了与之对应的语音信息,便可以迅速检索出相应的发音。这一过程强调了整体字形识别和语义连接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对熟悉字形的处理过程中尤为显著[12] [13]。另一条通路则无需心理词典的激活,直接通过视觉的字形刺激中亚词汇的形音对照规则通达语音[14] [15]。这意味着,字形的视觉刺激通过识别字形的组成部分(如偏旁部首)及其结构规则,直接生成其发音[16] [17]。这种识别方式特别适用于对不熟悉的字形或新学字形的处理,强调了对字形部件和结构的详细了解。

不同的输入法对字形识别过程及其效率可能产生显著影响。例如,拼音输入法主要依赖语音信息进行汉字选择,这可能降低用户对字形细节的关注,影响字形识别的全面性。使用拼音输入法的用户可能更多依赖于语音和语义信息而非字形的详细记忆,这可能导致“提笔忘字”现象的出现,即在实际书写时,因对字形记忆不充分而难以准确书写汉字。

相比之下,五笔输入法通过将汉字分解为部件并通过键盘按键组合输入,要求用户对字形部件具有较强的记忆和识别能力。熟练使用五笔输入法的用户对字形的认识和记忆较为深刻,可能有助于减少“提笔忘字”的现象。这种方法强调对汉字部件的深度识别和记忆,从而可能在书写准确性方面表现出优势。

2.2. 词汇识别

词汇识别是汉字研究中的核心议题之一。当前的研究范式主要集中于两种实验任务:词汇判断任务和词汇识别任务[18]。这两种任务均通过行为学指标,如反应时间和准确率,来评估词汇识别过程的特征。大量研究表明,词汇识别的效率与词汇的出现频率密切相关[19]-[21]。具体而言,高频词的识别反应时间通常较短,表明词汇的频率对识别速度具有显著影响[19]-[21]。这一现象在眼动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读者在阅读句子时,对高频词的注视时间较短,这进一步支持了频率效应的存在[20] [22] [23]。这些发现表明,相较于低频词,读者能够更快速地处理和识别高频词。这一频率效应在中文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验证。诸多中文研究结果表明,词频效应同样适用于中文。例如,张和彭(1992)的研究通过词汇判断任务发现,当目标词的整词频率增加时,读者的反应时间显著缩短,这进一步证实了词频效应在中文中的普遍性[24]-[26]

在最近的汉字识别的研究中,研究的焦点集中于:中文读者如何对汉字复合词进行加工?在以往的字母文字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主要提出了三种观点:整词加工[20] [22] [23]、分解加工以及双通道模型。整词加工的证据支持是词频效应,即复合词出现的频率与被试的识别速度之间呈正相关。而分解理论认为,复合词被分解成他们的组成部分来进行加工。

拼音输入法是一种以语音信息为基础的输入方法,其主要通过输入汉字的拼音来进行字形选择。因此这种输入法可能会导致用户更依赖语音信息。因为拼音输入法通过拼音符号将汉字的语音信息与字形信息进行关联,从而使用户在字形选择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语音信息而非字形。这种依赖可能导致用户对字形细节的关注程度下降,进而影响其对字形的长期记忆。另一方面,使用拼音输入法可能会影响用户的词汇识别策略。由于拼音输入法重视语音输入,用户在词汇识别时倾向于使用整词加工策略。这种策略在高频词汇的识别中表现出较高的效率,但对于低频词汇或新词,识别效率可能相对较低。

相反,五笔输入法基于汉字的形状和部件进行字形输入,要求用户通过对汉字部件的拆解和组合来完成输入。这种输入法可能会强化被试对汉字的字形记忆。五笔输入法要求用户对汉字的部件及其对应的键盘按键进行记忆和识别[8] [9]。这种记忆训练能够显著增强用户对汉字字形的记忆,进而提高词汇识别的准确性。通过不断练习,用户对汉字的结构和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在字形识别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9]

2.3. 汉字产生

语言产生是指人们利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人们从思想代码到语言代码再到生理和运动代码的转换[27]。语言产生的研究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产生。在“提笔忘字”的语境下,首先书面语言的产生被考虑到会受到输入法的影响。

尽管书写产生的研究被归类于心理语言学,实际上书写是一种认知和运动的复合能力[27]。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对汉语书写的研究能够为书写产生研究作出贡献。但是对汉字书写的研究却很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失写症患者的观察,很少有研究直接的讨论成年被试的书写情况。尽管汉字书写看起来很复杂,对于“提笔忘字”现象的研究可以从语误的角度进行研究,使用错误率和时间指标来进行衡量。同时研究者也可以使用记录书写产生过程的软件比如Eye and Pen软件、DocTos软件来进行研究。这种方法能够记录被试书写产生的静态特点,包括字体大小、斜度、平均曲率、垂直偏离度、线性速度、角速度等。被试的书写时间、书写大小、书写流畅性等参数也反映了认知功能和任务要求。

3. 研究建议

为了有效地研究五笔输入法对汉字书写能力的影响,建议采用线上研究的方法。这一建议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招募被试的便利性

目前,五笔输入法的使用群体相对较小,如果仅通过线下方式进行研究,招募符合条件的被试可能会成为一个显著的挑战。线上的研究平台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使得招募过程更加高效和便捷。此外,通过在线平台可以设置筛选机制,确保参与者的五笔输入法使用熟练度符合实验要求。

2) 打字熟练度的平衡

在进行研究时,必须确保两组用户(使用五笔输入法和其他输入法的用户)的打字熟练程度尽可能匹配。这可以通过记录和比较输入速度来实现。输入速度是衡量打字熟练度的一个有效指标,它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参与者在输入过程中的熟练程度。此外,应考虑到不同用户使用输入法的时间不同。在实验之前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筛选,以避免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有利于节约研究经费。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线研究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来提高研究的精度和效率。使用在线平台可以实时记录参与者的输入速度、错误率和其他相关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还能缩短数据处理时间,使研究结果更具时效性。

综上所述,采用线上研究方法不仅能克服线下研究中的招募难题,还能通过控制变量和实时数据收集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五笔输入法对汉字书写能力的影响,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支持。

4. 研究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进行书写,而汉字输入法作为连接人与电子设备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不同输入法对汉字识别、阅读和书写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更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究中文母语者对汉字的心理表征。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和精神象征。汉字书写的过程不仅有助于语言的表达,也直接影响到文化的传递与延续。因此,研究当代成年人“提笔忘字”的现象,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际的书写问题,更深层次地涉及对汉字文化自信和传承的思考。在宏观层面,了解成年人“提笔忘字”的原因和影响,能够揭示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书写习惯的冲击。这一现象反映了数字化时代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挑战,也提示了我们在技术进步与文化保留之间的平衡问题。五笔输入法不仅提高了汉字输入的效率,还有助于加深对汉字结构和字形的理解,从而增强记忆和书写能力。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可能会更愿意培养儿童学习和使用五笔输入法,以促进他们的汉字认知和书写能力。

5. 结论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汉字书写系统的独特性质,详细介绍了不同的汉字输入法,并探讨了这些输入法对中文读者语言机制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项结论。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融合了字形、音、义三要素的语素文字,其识别与书写过程极为复杂。不同输入法在操作过程中对这三要素的侧重各有不同,这无疑会对汉字的认知与书写产生显著影响。

其次,尽管拼音输入法具有学习成本低、操作简便的优势,但其对字形细节的关注不足可能导致用户在字形记忆和书写能力上的减弱。相对而言,五笔输入法通过强化对汉字部件的记忆与识别,有助于提升用户的汉字书写能力。输入法的不同可能会对用户的字形识别、词汇识别以及汉字产生过程产生差异化的影响,这一发现进一步凸显了输入法在汉字学习与应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同时,采用线上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探究五笔输入法对汉字书写能力的具体影响,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体而言,本研究揭示了不同输入法对汉字识别、阅读及书写的影响,为深入理解汉字学习的心理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我们持续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Li, X.S., Zhang, Q.W., et al. (2024) Computation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Chinese Lexical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2, 1379-1392.
https://doi.org/10.3724/sp.j.1042.2024.01379
[2] Sun, C.C. (2018) Lexical Processing in Simplified Chinese: An Investigation Using a New Large-Scale Lexical Database.
https://doi.org/10.15496/PUBLIKATION-14627
[3] 唐兰. 中国文字学[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
[4] 苏培成. 汉字的性质和优点[J]. 中国文字研究, 2021(2): 187-190.
[5] 裘锡圭. 文宇学概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9.
[6] 吕叔湘. 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语文近著[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14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3年通信业统计公报解读[EB/OL].
https://wap.miit.gov.cn/gxsj/tjfx/txy/art/2024/art_c3f0194a3a8141488885fc26ca5c98fd.html, 2024-01-24.
[8] 王永民. 计算机汉字键盘设计“三原理” [J]. 计算机学报, 2005, 28(5): 870-881.
[9] 方燕红, 张积家. 五笔输入法和拼音输入法的认知效率比较[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66-71.
[10] 管奕婷. 从汉字输入法浅析“提笔忘字”现象[J]. 中国文艺家, 2019(1): 76-77.
[11] 王永民, 杨桃源. 警觉拼音输入法对运用汉字能力的销蚀[J]. 汉字文化, 2006(1): 18-19.
[12] 张积家, 张厚粲. 汉字认知过程中整体与部分关系论[J]. 应用心理学, 2001, 7(3): 57-62.
[13] 张积家. 汉字词认知过程中整体与部分关系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2, 24(3): 91-94+90.
[14] 毕鸿燕, 翁旭初. 出声阅读中语音通达的双通路模型[J]. 生物物理学报, 2006, 22(5): 325-330.
[15] Coltheart, M., Curtis, B., Atkins, P. and Haller, M. (2000) Models of Reading Aloud: Dual-Route and Parallel-Distributed-Processing Approaches. Exploring Cognition: Damaged Brains and Neural Networks. Psychology Press.
[16] Chen, Y. and Yeh, S. (2015) Binding Radicals i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Evidence from Repetition Blindnes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78, 47-63.
https://doi.org/10.1016/j.jml.2014.10.002
[17] Luo, C., Proctor, R.W., Weng, X. and Li, X. (2013) Spatial Stroop Interference Occurs in the Processing of Radicals of Ideogrammic Compound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1, 715-720.
https://doi.org/10.3758/s13423-013-0533-x
[18] Brysbaert, M., Mandera, P. and Keuleers, E. (2017) The Word Frequency Effect in Word Processing: An Updated Review.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 45-50.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7727521
[19] Giraudo, H. and Grainger, J. (2000) Effects of Prime Word Frequency and Cumulative Root Frequency in Masked Morphological Priming.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15, 421-444.
https://doi.org/10.1080/01690960050119652
[20] Hasenäcker, J. and Schroeder, S. (2019) Compound Reading in German: Effects of Constituent Frequency and Whole-Word Frequenc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45, 920-933.
https://doi.org/10.1037/xlm0000623
[21] Kuperman, V., Schreuder, R., Bertram, R. and Baayen, R.H. (2009) Reading Polymorphemic Dutch Compounds: Toward a Multiple Route Model of Lexical Process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5, 876-895.
https://doi.org/10.1037/a0013484
[22] Bien, H., Levelt, W.J.M. and Baayen, R.H. (2005) Frequency Effects in Compound Prod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2, 17876-17881.
https://doi.org/10.1073/pnas.0508431102
[23] Kuperman, V., Bertram, R. and Baayen, R.H. (2008) Morphological Dynamics in Compound Processing.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23, 1089-1132.
https://doi.org/10.1080/01690960802193688
[24] Zhang, B. and Peng, D. (1992) Decomposed Storage in the Chinese Lexicon. In: Advances in Psychology, Elsevier, 131-149.
https://doi.org/10.1016/s0166-4115(08)61890-7
[25] Yu, L., Liu, Y. and Reichle, E.D. (2021) A Corpus-Based versus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Word and Character-Frequency Effects in Chinese Reading: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or Models of Rea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0, 1612-1641.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014
[26] Xiong, J., Yu, L., Veldre, A., Reichle, E.D. and Andrews, S. (2023) A Multitask Comparison of Word and Character-Frequency Effects in Chinese Rea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49, 793-811.
https://doi.org/10.1037/xlm0001192
[27] 杨玉芳. 心理语言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