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E视角下数字技术驱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Achieving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under the TOE Perspective
DOI: 10.12677/ass.2024.131095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海琴: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数字技术TOE理论Essential Public Services Equalization of Essential Public Services Digital Technology TOE Theory
摘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模型,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驱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了技术赋能、组织赋权以及环境优化的实现路径,技术角度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应用能力和安全保障;组织角度主要是提升领导注意力、增加公民信任度,达到政社合作协同机制;环境角度主要是提高公民素养、营造数字发展环境以及满足公民数字化服务需求。文章期望为加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有所启示。
Abstract: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s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commonwealth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TOE) model,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digital technology-driven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and proposes the realization paths of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organizational empowerment and environmental optimization, which from the technological perspective are mainly to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application capacity and security;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are mainly to enhance the attention of the leadership, to increase the trust of citizens and to the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is to improve leadership attention, increase citizens’ trust, and achieve a synergistic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is to improve citizens’ literacy, create a digit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satisfy citizens’ demand for digital services.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shed some light on accelerating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helping to realize commonwealth.
文章引用:张海琴. TOE视角下数字技术驱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0): 539-54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956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2035年我国将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共同富裕作为一项新时代使命,充分彰显共建共享目标与要求。除在经济维度上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之外,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亦是促进共同富裕在新时期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途径[2]。虽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改善,但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仍然存在规模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就目前而言,各地区保障标准不一、服务流程质量不一,有些地方的一些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还没有得到贯彻落实。”[3]这些问题已经对实现我国的共同富裕目标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影响。

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我们必须全面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有效缩小地区、城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标准相对一致,并持续提升其均等化水平,因此有学者提出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可能是实现破局的一把利剑[4]。在21世纪之初,新兴技术不过是帮助政府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完成服务的附属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观念的改变,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一个数据驱动的人类社会全新形态。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为首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重大变化,在世界各国新一轮的竞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5]。新一代的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技术,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 文献综述

基本公共服务是在政府的指导下提供的,目的是满足所有公民的基本生活和发展需求,并与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水平相匹配的公共服务,是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旨在确保每位公民都能平等、无差别地获取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即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目前我国学界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宽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学者们大都采用实证分析验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如在处理家庭收入分配流动性[7]、省际之间居民消费水平[8]、城乡收入差距[9]、农民工相对贫困[10]、民族地区群众获得感[11]、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距[12]、消费扩容升级[13]等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作用。且当“共同富裕”的观念被提出并转化为国家发展目标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的理念紧密相连。钟裕民[14]、罗健[15]、何文炯[16]等学者都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由此可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消除贫困差距,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二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首先是从转移支付视角,通过转移支付透明度提升[17]、均衡性转移支付[18]、转移支付体系[19]、转移支付结构[20]等的改进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其次是体制机制视角。通过城市机制体制改革[21]、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22]、省直管县财政试点[23]、财政平衡[24]等体制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是数字治理视角。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数字治理兴起,学者开始关注到数字技术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数字经济发展[25]、数字经济有效赋能[26]、数字政府建设[27]、政府信息化[28]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时髦研究。

尽管上述研究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领域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传统的经济、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等领域,缺乏对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深入探讨。其次,尽管数字技术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潜力逐渐引起关注,但对其具体的实现路径、操作模式等尚缺乏系统性分析,尤其是通过模型进行系统地分析。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本文明确了数字技术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潜力,鉴于此,本文采用技术–组织–环境(TOE)分析框架,从技术、组织、环境三个角度系统性地分析数字技术驱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实现路径,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 理论框架和模型构建

TOE框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是一种基于技术应用的综合性分析框架,用于分析和理解组织内外部因素对技术实施的影响,主要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角度对组织创新和组织行为的影响[29]。该理论框架最早用于分析企业采纳创新技术的影响因素,随着对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这种基于技术应用场景的综合分析方法,在新兴技术和服务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0],并且现在广泛用于数字中国建设的各领域议题研究中[31],尤其在电子政务领域使用较为广泛,主要用于分析政府电子服务能力[32]、政府网站建设[33]、政务数据发展水平[34]等的影响因素。在我国数智化发展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需要借助新兴技术的力量,因此用于分析采纳技术的TOE理论框架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文章从TOE模型的理论视角出发,从技术、组织、环境因素三个维度建构数字技术驱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分析框架(见图1)。技术维度的影响因素涵盖了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以及技术安全保障体系的健全性;组织维度的关键要素则包括领导层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提升以及政府与社会各层面的合作与协同机制;环境维度则重点关注数字化发展环境的成熟度、公民具备的数字素养水平以及公民对于数字化服务的需求程度。

技术维度。在技术与组织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技术本身的特性将对组织在采纳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各种行为产生显著影响[33]。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自身的本质特性与技术与组织的匹配度,其中匹配度涵盖了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能力的发挥等多个层面。本文探讨的技术因素包括数字基础设施的构建与优化、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技术应用的安全保障。构建全面、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是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得以实现的关键基石。将数字技术融入用于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之中,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服务响应速度,还能够增强其处理复杂需求的能力。同时,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了推动数字技术

Figure 1.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digital technology-enabled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1. 数字技术驱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分析框架图

有效实施的核心要素。服务供给主体不仅要具备强大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更需确保这一能力能够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才能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技术融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过程会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一定的保障机制确保技术的成功整合和持续有效应用至关重要。

组织维度。组织维度由其结构特征、责任界定、机制体制及后备资源储备等关键要素构成。根据已有文献中学者对于组织维度的既有指标,将其定义为以下指标:领导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公民对于组织的信任水平以及政府与社会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性。政治注意力能影响政策执行[34],因此,领导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注的强弱,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果正相关。其次是公民信任度。一般而言,公民对社会的信任水平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直接影响效果。此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层面大力推行,还需要其他社会主体的协同配合[35],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会大大提高实现程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具有潜在影响。因此需要政府、社会多方位合作协同,塑造出多主体、多要素参与合作的新模式,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环境维度。环境因素包括外部市场、法规、文化等因素,对组织产生压力和影响。本文将环境因素设定为数字化发展环境、公民数字素养以及公民对数字公共服务需求三个指标。首先,用户需求和公民素养都影响政府实施数字化政务服务的效果[36],公民的数字素养以及对数字公共服务的需求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果都有直接影响。此外社会本身的数字化发展情况,对居民潜在的影响都会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间接影响。

4. TOE视角下数字技术驱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

4.1. 技术赋能路径

首先完善技术基础设施,培养技术应用能力。集中资源以加速推进5G技术、物联网以及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在保证新型数字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和应用的同时,要不断降低数字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和费用。降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成本,提高数据采集难度和精准度,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的反馈效果。精准的数据采集有助于掌握各地区尤其是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供需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在浙江省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中,通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了政府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掌上办理,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该改革通过5G网络、物联网以及数据中心的搭建,确保信息能够实时流转,并通过政府数据共享平台打通了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降低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缩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

其次提高数字技术应用的安全保障。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必须建立在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体系上。首先应通过隐私保护机制的完善,例如应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开放、共享与应用的安全性。其次,应在数据传输、存储、处理等环节引入端到端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动态和静态状态下的安全,尤其是对于关键性数据和敏感信息,应进行分级加密,以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此外,还需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通过严格的法律约束,规定了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措施,并对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进行了详细规定。通过增强法律的约束和强化规制,健全数据监管和执法体系,同时构建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和事件处理流程,确保在出现安全问题时迅速响应并处理,从而全面提升数字技术应用的安全保障水平,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化发展环境。

4.2. 组织赋权路径

首先强化领导重视,确保政策落实。政府领导层的关注度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仅直接影响资源的分配,还能够通过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促进政策的有效落实。领导者应认识到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结合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推动均等化目标实现的关键工具。此外,政府组织应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以确保政策得以切实执行。同时,领导者的重视将带动公众和舆论的关注,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地。

其次增强公众信任,鼓励公众参与。通过促使公民使用、评价及反馈基本公共服务,构建政社群协同模式。政府应构建“使用–反馈–调整”的公共服务使用反馈机制,确保公民有机会参与并表达意见。这一机制不仅能够提升政府公信力,还能使公共服务供给更加透明和符合公众需求。同时,要充分利用政务平台、治理平台以及各种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等工具,确保居民享有获取基本公共服务信息的知情权、发表意见的表达权以及实施监督的权利,同时应构建紧密联动的群防群治机制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以引导公众树立合理风险意识,增进其对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的信任感。公众能够对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和提供效果进行反馈评价,政府能够通过交流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到基本公共服务存在问题以及现实情况,有利于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应用进行调整,形成了政府–社会互动协同的机制。

4.3. 环境优化路径

首先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促进公民参与。各类数字基础设施和平台终端在社会的渗透是推进数字技术嵌入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条件。政府应加强对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宣传推广,以提高公民对数字公共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通过数字平台的构建,公民可以更便捷地办理公共事务,同时,数字平台也为政府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反馈提供了支持。这一过程能够提高公共服务的处理效率,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一次性解决。

其次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强化公共服务适应性。首先国家应全面规划并实施一系列成人教育、数字技术素质培训和人才培养项目,以有效激发和吸引顶尖人才投身于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其次,数字技术的应用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尤其是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需求。通过推动数字公共服务的适老化和无障碍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达性和接受度。同时,应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可达性和接受度。最后,重视发挥技术与环境的协同作用,强化数字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致力于培育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让数字技术驱动基本公共服务发展。

最后利用数字技术灵活应对公众需求。在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全面了解各地区的具体需求情况,确保服务过程的公开透明。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政府能够精准预测并及时响应不同主体的需求。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确保公共服务供给的平衡与优化。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建立多方参与的服务反馈机制,可以提升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并为政府提供改进服务的依据。这不仅有助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能进一步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和参与感。

5. 结语

二十大提出,未来五年将成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定性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将大致保持一致,同时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也将大致同步进行。与此同时,基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预计会有显著的提高,而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会变得更为健全。因此,要在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基础上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利用数字技术来推动公共服务的建设,是达到城乡公共服务平等化的关键途径。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是在提高服务的品质、效率还是在降低成本方面,它都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本文基于TOE理论框架,从技术、组织、环境三个方面对数字技术助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路径进行分析。但是数字技术嵌合进公共服务的供给并非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改善,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展望未来,数字技术无疑将更为深入地融入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CYB2024164。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 2022(11): 4-28.
[2] 姜晓萍, 吴宝家. 人民至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历程、成就与经验[J]. 管理世界, 2022, 38(10): 56-70.
[3] 朱宁宁.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N]. 2024-01-02(2).
[4] 张毅, 贺欣萌. 数字赋能可以纾解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吗? ——资源视角的社区公共服务价值共创案例[J]. 中国行政管理, 2021(11): 131-137.
[5] 王智新, 李晓凡, 高振娟. 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全球创新网络研究综述与展望[J]. 科学管理研究, 2023, 41(5): 111-116.
[6] 安体富, 任强. 公共服务均等化: 理论、问题与对策[J]. 财贸经济, 2007(8): 48-53, 129.
[7] 郭露, 王峰, 肖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影响收入分配流动性——来自中国家庭的证据[J]. 南方经济, 2023(11): 19-37, 160.
[8] 王紫萱.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省际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J]. 广东经济, 2023(8): 59-63.
[9] 宋佳莹, 王雅楠, 高传胜.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本视角[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3): 126-140.
[10] 王大哲, 朱红根, 钱龙.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缓解农民工相对贫困吗? [J]. 中国农村经济, 2022(8): 16-34.
[11] 白秀银, 康健.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民族地区群众获得感[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7): 112-115.
[12] 李华, 董艳玲.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缩小了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距?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37(7): 48-70.
[13] 许坤, 卢倩倩, 许光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消费扩容升级——基于面板模型和面板分位回归数模型的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20(6): 28-42.
[14] 钟裕民. 迈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 当代经济管理, 2024, 46(2): 55-61.
[15] 罗健.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探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3): 73-83.
[16] 何文炯. 共同富裕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优化[J]. 中国人口科学, 2022(1): 2-15, 126.
[17] 梁红梅, 汤非平, 贺晨阳. 转移支付透明度提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基于新《预算法》的政策检验[J]. 财政科学, 2022(7): 52-63.
[18] 缪小林, 张蓉. 从分配迈向治理——均衡性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感知[J]. 管理世界, 2022, 38(2): 129-149, 9-14.
[19] 吉富星, 鲍曙光. 中国式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体系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 中国软科学, 2019(12): 170-177.
[20] 乔俊峰, 陈荣汾. 转移支付结构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基于国家级贫困县划分的断点分析[J]. 经济学家, 2019(10): 84-92.
[21] 刘尚希, 傅志华, 程瑜, 等. 论城市财政体制与不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J]. 科学发展, 2023(11): 98-107.
[22] 岳红举, 洪一凡. 基本公共服务共同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府际协同与均等化路径[J]. 税收经济研究, 2023, 28(5): 85-95.
[23] 丁树, 杨燕英, 王惠敏. 省直管县财政试点推进了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吗? [J]. 中国软科学, 2023(3): 74-84.
[24] 张启春.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平衡机制——以加拿大的经验为视角[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50(6): 29-37.
[25] 张永奇, 陈睿, 刘梦贤, 等. 数字经济、人口流动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 统计与决策, 2023, 39(20): 35-39.
[26] 许潇丹, 惠宁, 韩先锋. 数字经济赋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用机制与动态调节效应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23(8): 132-146.
[27] 周锐, 黄静. 数字政府建设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么? ——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农村经济, 2022(10): 71-81.
[28] 黄寿峰, 赵岩. 政府信息化能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自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的证据[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 63(6): 105-119, 233.
[29] 孙元, 张智明, 胡峰. 基于TOE框架的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升模式探究[J]. 创新科技, 2023, 23(2): 67-78.
[30] 冯献, 李瑾. 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 理论框架与提升路径[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3(11): 12-19.
[31] 邱泽奇. 技术与组织:多学科研究格局与社会学关注[J]. 社会学研究, 2017, 32(4): 167-192, 245-246.
[32] 丁依霞, 徐倪妮, 郭俊华. 基于TOE框架的政府电子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电子政务, 2020(1): 103-113.
[33] 谭海波, 范梓腾, 杜运周. 技术管理能力、注意力分配与地方政府网站建设——一项基于TOE框架的组态分析[J]. 管理世界, 2019, 35(9): 81-94.
[34] 王惠娜, 马晓鹏. 政府注意力分配与政策执行波动——B制革区企业整合重组政策的案例分析[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2, 11(3): 130-140.
[35] 张飞, 费利群.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赋能共同富裕的机理与路径[J]. 人文杂志, 2023(10): 129-140.
[36] 陈世香, 王芮. 中国省级政府移动政务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J]. 理论与改革, 2022(2): 8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