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in the Internet Age
DOI: 10.12677/ass.2024.131095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 谦: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关键词: 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学生互联网问题路径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Problem Path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高效便捷地获取信息背后也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影响其建立正确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基于此,文章在简单介绍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相关内容后,指出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the society is demanding more and mor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from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setting up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while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access to information will also be affected by the impact of network culture, which affe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rrect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lated contents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ternet era.
文章引用:刘谦.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0): 560-56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959

1. 引言

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储备力量,容易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的对象。因此,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高校应对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协同培育,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构建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共同推进顶层设计和加快实现战略目标,强化育人效果。

2. 互联网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概述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兼具科学性、发展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国家安全理念,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指导解决我国国家安全新问题的行动指南。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家安全为依托,构建立体全面的国家安全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1]。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的提出是对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充分认识,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总体国家安全观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网络安全等十六个方面。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做到国内外安全兼顾,重视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强调安全问题和发展问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国家安全内容和要义的扩充和发展。首先,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安全发展,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发展脉络。其次,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适时增加和补充新内容,高度关注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最后,将国家安全问题和发展问题置于同一个高度,正视国家和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对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

网络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不同类型的安全之间相互作用、互为条件,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动态性和辩证性的特征。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鉴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诱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主要包括西方多元文化冲击、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以及暴力恐怖主义等思想的传播和互动。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网络安全目标就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将互联网作为依托,将高校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坚守互联网这一思想阵地,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保持大学生的思想纯净,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主导权和领导权,从而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文化的引领性。

3.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意义

1) 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需要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良好的辩证思维、理性思维和整体思维,能够分析和应对国家安全突发问题,自觉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维护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高校完成国家战略目标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重要体现。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应开展多维度、多层次教学,可以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彻底落实。高校开展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底线思维和国家安全意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安全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安全辨别能力。

2) 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位公民的责任,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公民道德修养的基础品质。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并体现在公民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能力上。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电子产品,并且通过网络实现万物互联,这就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所以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甄别危害国家安全信息的能力,增强自身的思想抵抗力和免疫力,避免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侵蚀。当前国际关系复杂和国际形势动荡,威胁我国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拓展和外延,所以高校必须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坚韧的心性,塑造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3]

4.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问题

1) 大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不足

大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了解得较为笼统,容易发生思维混乱。大学生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升学和就业压力,所以在校期间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上,忽略了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和关注,对国家安全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不坚定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并且容易受到境外势力或者敌对势力的利用从而危害国家安全。大学生缺乏对时政的了解,忧患意识薄弱,难以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例如,近几年有境外情报机构利用网络聊天或者发布招聘信息等渠道与我国某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进行交流,致使其在无意中泄露某些情报,危害国家的安全。

2) 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内容的不全面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与传统国家安全观不同,但是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教育时会忽视这一特点,墨守成规,并未根据时代发展对其精神内涵进行补充和更新。但是有些教师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和把握不足,缺乏深入解读能力,所以很难为学生传递正确的国家安全观。教师窄化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4],容易忽略国土安全、网络安全等内容,缺乏从战略整体理解国家安全观的意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过远。

3) 缺乏完善的安全观评价体系

现阶段高校难以建立完善精准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评价机制,导致对大学生掌握国家安全的程度难以准确了解。高校思政课程是开展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阵地,但是在课程考评方面存在不足。思政课程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所以这就要求高校不能只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放在课程上,而是应体现在各个专业中,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维。但是现阶段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考评机制主要集中于思政课程上,并未将各个专业的学习纳入考评机制。

5.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路径

1) 强化大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意识

高校应扩大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渠道,利用多样化的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等形式增进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了解,使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认知这一理论。高校应将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应充分利用如《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思政课程,将经典案例和理论知识讲解相融合,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其自主探究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提升学生的国家安全防范意识。高校要做好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的宣传,注重对西方文化的甄别和筛选,谨防西方不良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腐蚀。高校应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自主了解国家安全大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实践上。教师在课堂上应向学生渗透居安思危的意识,使其充分了解国内外局势,认清存在于我国社会的安全威胁,以便更好地甄别和规避国家安全风险[5]

2) 及时更新和优化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内容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纲领和指引,保持大学生思想的纯净性和先进性。首先,教师应根据现实情况及时更新和补充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用热点话题和经典案例为学生讲解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行为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从而做到严于律己,自觉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高校应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融入大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营造良好的国家安全观教育氛围。其次,高校可以邀请研究国家安全的专家或者国家机关人员为大学生做主题演讲或者开座谈会,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让学生更具有危机感和主人翁意识,树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观念,并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中提升防范意识。

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国家安全观的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已成为大学生社交沟通、获取信息和娱乐学习的重要渠道。所以,高校应建设强有力的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积极创新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方式,加大爱国主义宣传力度。首先,高校在校园网、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开设专门的国家安全教育模块,定期上传弘扬爱国主义的视频或者影视剧,及时发布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或者案例,推送国内外时事,并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其次,高校应重视建立网络平台运行制度,构建明确的责任制,明晰奖惩考核制度,强化网络监督制度,充分发挥高校网络中心的职能,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净化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可以塑造其健全的人格,提升其安全防范意识。现阶段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在实施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教师等主体创新教育路径,优化互联网资源,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使其自觉投身于国家安全教育建设。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4JZW57。

参考文献

[1] 牟文凤, 顾训宝. 新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实践对策——基于对部分高校的网络调查[J].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 39(4): 138-144.
[2] 黄世虎, 丛婷. 新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协同培育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4, 34(3): 1-7.
[3] 方伟, 方科.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8): 94-96.
[4] 马平, 夏晨雪, 王雪纯.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 科教导刊, 2024(8): 88-90.
[5] 万春, 彭飞.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 世纪桥, 2024(8):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