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摘要: 产业学院建设与“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教育开始与“大思政”建设相融合,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三方面关系构建“一体化”新体系构建是专业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一步。目前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建设仍存在顶层设计不健全、思政教育场景单一、人才思政教育缺乏系统评价体系等现状。以南宁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为例,探索构建“双链三线”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为更多专业建设课程思政一体化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and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as begun to integrat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form a “integrated” new system, which is an important step that cannot be missed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such as the lack of sound top-level design, sing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enarios, and the lack of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tal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at Nanni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double-chain three-lin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rofessional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 for mor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文章引用:许文婷, 黄广君.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0): 609-61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0755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有力依托,2018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加强嵌入式、融入式、渗透式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跟专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要求进一步落实好思政建设,高校、教师、课程设置等都需要承担好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责任[2],强化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在专业学习的同时,通过课程教学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强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3]。因此新工科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迫在眉睫。

2.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依据

2.1. “大思政体系”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这是构建大思政体系的基本要求。专业课教师、名师名导等都是大思政体系中的教育主体,要科学把握各类教育主体在大思政格局中的育人功能,激发各类育人主体的内生动力,切实形成大思政体系的强大育人合力。

2.2.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4] [5]。高校应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针对专业教育课程深入研究本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6],对于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3. “新工科”建设与OBE理念的提出

面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型人才用以满足新兴产业对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是新工科存在的意义[2]。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新工科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除专业能力和通用素质外,新工科人才必须具备科技报国情怀、跨学科和系统思维等新工科的特色素养[6] [7]。课程思政是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新工科建设中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1 + 1 > 2”的效果是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8],在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承载着普通思政教育的任务,还要在思政教育内容上有所侧重,着眼于新工科学生的特点,做到“教”与“育”的同向而行。OBE理念介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确保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符合时代的思想建设需要[9],因此“新工科”理念下的教育质量提升,应充分立足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基于OBE理念对专业知识模块开展全方位的体系性研究,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建立课程思政系列教学改革创新[10]势在必行。

3. 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食品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随着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食品企业除了技能之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大学本科食品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但是对于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3]。近年来,广西各高校陆续展示课程思政课程的建立,众多院校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德育目标进行了定位,强调素质目标中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体目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人文素养”等育人目标高频出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整体设计初步形成[6] [7]。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落实在具体的专业教学设计上的协同育人功能仍旧相对薄弱,普遍忽视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问题,缺乏系统的思政目标设计和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整体设计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

究其原因在于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协同性,各门课程中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性、交互性和延续性,部分高校食品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立足点不能满足新时代对食品新型人才的需求,使得教师上课过程中难以将课程、思政、需求三方面有机融合,难以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在知识传授时价值观的引导就会较为刻板和生硬。

3.2. 食品人才思政教育场景过于单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奔腾而至,食品行业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产品结构升级加快、新兴产品类别不断涌现,食品行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11]。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食品行业人才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市场洞察力等多种能力。因此学校对于人才培养定位也应向需求靠拢,培养能系统掌握食品相关专业知识及技术、品德优良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然而现阶段思政教学针对性不足、实效性欠缺、仪式感不强等问题,导致思政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灵魂深处,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平台开展案例教学和演示教学,但也只是把更多的场景的教学改造成为了一个暂时性的单一场景,在此模式下学生的部分优秀只是暂时性的,并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养成。

究其原因主要为三方面:其一,食品专业课程思政与公共思政课程缺少相应的过渡,学生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空间被生硬地结合在一起,空间层次缺少过渡,未能充分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其二,食品专业课程缺少联动性,专业课程之间无合理的体系设置与合作模式,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高阶性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使得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存在漏洞。其三,食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场景单一的时效性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补充,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衔接不紧密,校内与校外互动不充分,特别是没有紧密结合学校应用型办学方向,没有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学生关切的问题进行教学。

3.3. 食品人才思政教育结果缺乏系统评价和改进体系

现阶段专业课程思政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及评价办法,考察指标仍局限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主要从“学生行为改变”、“学生认知变化”和“教师行为反射”等方面展开,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属于专业教育中的隐形教育,学生是否通过专业课学习提升了思维层次、职业素养、价值观念等思政类教学目标,现阶段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12]。究其原因是现有评价方法落后,评价指标较为片面,对于学生思政教育评价仅仅通过利用学习平台对思政内容相关话题参与度进行统计,更有甚者通过对比课程成绩判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单纯的从学生行为变化角度验证思想、品德、态度的改变考核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方法单一、指标模糊无法达到正确评价的效果。

4. 食品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路径

4.1. 构建“一体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形成完善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基于“新工科”与OBE教育理念,立足《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与“大思政体系”的重要思想理论依据,梳理课程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问题,加强课程思政整体设计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搭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13]

以专业为载体,从顶层设计中提炼各专业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发掘专业特色,协调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三方面关系,在专业思政教学中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德育功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实门门课程有思政,门门思政相协同的交织网络结构,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协同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保障双线思政方向一致、同频共振。以需求牵引,系统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标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提升;基于顶层设计,从构建、协同、实施、反馈等方面,明确院系、教研室、教师分工与职责,分工明确与协同发力双配合;突出特色,契合专业,系统形成课程思政体系顶层设计框架(见图1)。

4.2. “双链三线”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实现教学场景多元化

在“一体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下,以思政团队为中心,映射全体专业课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从设计与分工、组织与实施、评价与激励等方面,采取明确院系和专业课教师各自职责、系统构建课程思政,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各阶段问题进行诊断、聚焦与构建。

第一阶段顶层设计建立明确价值追求后聚焦课程体系缺陷,对课程思政体系进行完善和梳理,构建课程思政体系主线,明确课程交叉点及各课程思政目标,提高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的适配程度,打破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两层皮”的现象,使课程思政与课程模型相统一,提高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可推广与可复制性。将课程细分为“课–证”线与“岗–证”双链(见图2),充分结合课程内容深挖课程思政,区分课程思政侧重点,分别设定课程思政侧重点及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双线双行,促进课程体系的规范化与完整度,使课程思政体系更加完整[3],加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对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道德教育系统管理,将课程思政教育落实落地,建设结构合理的可延续性课程思政体系。

Figure 1. Top-level design framework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1. 课程思政体系顶层设计框架

Figure 2.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two baseline courses of “lesson - certificate” and “post - certificate”

2. “课–证”线与“岗–证”两条基线课程思政体系

第二阶段根据确立的目标,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性质聚焦融入方式,建设确定各类课程、各门课程的建设路线,建设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多种多样的“课程思政资料库和专业思政”资料库,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专业线–技能线–扩展线“三线合一”(见图3)与思政课程协同共进有机、和谐、自然地融入,促进课程全方面育人。

第三阶段践行具体路线(见图4),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有各自的侧重点落实章节思政内容具体化,针对不同课程思政任务有针对性搭建多元化教学场景,弘扬专业素养、职业美德、法治观念。场景一:校内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措施助力理论教学、学生主导的实验教学。理论性课程思政教学例如食品安全学、食品营养、无机化学等基础学科可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媒体技术,丰富案例库、项目库,推动课程内容与食品行业标准、工艺生产流程、食品研发需求同向并行。食品工艺学、仪器分析等利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结合生物、化学、分析仪器、工艺学实验室培育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双创能力,在模拟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场景二:产教融合平台,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质量研究与教育(南宁)基地、中国–东盟质量研究与教育中心、中国–东盟标准化国际合作示范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进行研发创新类食品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如食品综合检验、食品研发与创新等课程让学生从教室转向研究场景,了解岗位所承担的责任担当与工作使命。场景三:校企合作单位,充分利用已签约朗盛食品公司、康师傅集团统一食品、伊利乳品、双汇食品、王老吉、百威啤酒等多家校企合作单位,如企业认知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课程,将教学场景转入工作现场,结合企业发展和工作岗位需求,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Figure 3. Professional cable - skill cable - extension cable “three lines in one”

3. 专业线–技能线–扩展线“三线合一”

Figure 4. Diversified teaching scenarios

4. 多元化教学场景

4.3. 构建“多维度”课程思政评价模式,促进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持续优化

从学习接收行为、成果转化能力、创新应用能力、情感认同效果、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融入效果、思政落实效果等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理论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见图5),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能够及时纠正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上的偏差,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现安全操作要素、团队合作要素、知识掌握要素等方面。采用教师自评、专家评议、学生测评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合理选择多种方法,给出评价结论和改进措施。在教学过程中上借助超星教学平台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进行教学思政反馈,评价和跟踪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通过任务式教学数据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将学生评价反向指导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根据学生反馈及课堂推进情况优化课程体系的框架和思政定位及课程思政融入方式,推进团队合作的有效性及体系框架的合理性。实习实践采用专家评价、企业评价等进行技能思政反馈,评价学生的安全操作、诚信、团结及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体系的交互融合相互检验,查漏补缺,确保评价指标在知识和课程思政体系的多元性与双面完整性,持续优化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使整个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达到预期效果。

Figure 5.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system indicators

5.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指标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使各类课程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核心点,立足产业学院建设,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优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专业特色课程思政体系,促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有机融合,形成课互穿课程思政网络,形成协同发展的专业特色课程思政体系,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本科生课程思政教育水平,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体系中精准定位各课程任务,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培养更多与国家需求和经济发展适配的大学生人才。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区级一般A类项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双链三线”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GA389);南宁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食品分析”(项目编号:2022SZSFK06)。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2] 高佳, 宋戈, 吕晓, 陈玉芬, 江妍萱. 基于“OBE+多元主体”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J]. 中国冶金教育, 2023(1): 82-85.
[3] 许文婷, 黄春兰, 韦云伊. 现代产业学院视域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与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6): 52-54+59.
[4] 李斌, 吴朝晖, 周绍林, 等.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50): 121-124.
[5] 黄锁明, 李丽娟. 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36): 39-42.
[6] 郭名静, 熊鑫, 景琳, 等. 以学习内化驱动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2, 41(3): 202-206.
[7] 李亚奇, 宋涛, 蔡艳平.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3(4): 73-75.
[8] 李亚奇, 汪波, 王新军, 曹继平. 新工科背景下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J]. 高教学刊, 2023, 9(3): 29-32+36.
[9] 曹效海, 王树林, 叶英. 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专题》教学改革与实践[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 21(15): 207-208.
[10] 张志俊.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22(6): 37-39.
[11] 李华京.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问题及对策研究[J]. 成才之路, 2023(5): 1-4.
[12] 高娇娣. 探索食品行业人才培养新方向[N]. 中国食品报, 2023-08-09(004).
[13] 刘强, 刘勇.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问题与路径优化[J]. 四川建筑, 2023, 43(1): 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