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基于宜宾市X县的个案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n Boos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Based on the Case Study in X County, Yibin City
DOI: 10.12677/ass.2024.131096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 佳, 王 莹: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数字乡村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路径Digital Countrysid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Practice Path
摘要: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技术革新在乡村治理中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了乡村治理体系,使得治理更加高效、民主、透明。通过数据驱动决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问题得到精准解决,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基于此,文章对X县数字乡村建设经验进行研究,以此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强化党建引领、优化注意力分配、技术创新再审视以及复合型信任机制等措施,共同推动了乡村治理在理念、制度、技术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和全面升级,希望构建一个更加智慧、高效、和谐、稳定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Abstract: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 vivid practi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rural governance, but also a profound change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has reshaped the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in an unprecedented way, making it more efficient, democratic, and transparent. Through data-driven decision-making, resources can be optimized, and problems can be accurately solved,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rural governance.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of X county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o analyze the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booster rural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reality, finally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party leading, optimize attention distribu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omplex trust mechanism, jointly promote the rural governance in the concept, system, technology and culture, and other levels of profound change and comprehensive upgrade, hope to build a more intelligent, efficient, harmonious and stable rural governance new situation.
文章引用:刘佳, 王莹. 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基于宜宾市X县的个案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0): 602-61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965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的治理现代化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这一进程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推进,也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农村地区的深度关注和持续优化。结合相关学者的观点,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包括城乡融合发展、党建引领以及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建设[1]。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乡村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在重塑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也为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数字化浪潮下,乡村治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乡村管理。具体来说,数字技术能够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数据共享和流通,从而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同时,它还能增强村民参与感,推动乡村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通过构建数字化的治理平台,可以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格局。此外,数字技术还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乡村治理评价体系,对治理效果进行实时评估和反馈,从而及时调整和优化治理策略。因此,数字治理已成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手段,研究乡村数字治理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学界关于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从理论基础看,水宏等(2024)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自主治理和协同治理等理论出发阐释数字治理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为研究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奠定更坚实的基础[2]。从作用机理看,张明皓等(2023)在深入研究中,从三个核心维度: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以及治理的现代化全面剖析了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并优化乡村治理与建设的内在运作机理[3];张佳慧(2024)基于赋能理论,深入剖析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内在机理,这一过程可以从村民个体赋能、乡村组织赋能以及乡村社区赋能三个维度进行理解[4];翟翌等(2023)从资源、主体、方式理解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作用机理[5];张波等(2023)认为应当从主体、客体和技术出发讨论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运作机理[6];黄博(2021)从决策依据、权力运行、治理架构和效能呈现分析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运行理路[7];程燕燕(2021)则认为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治理的作用机理为:治理主体的协同化、公共服务的智能化以及综合治理的超前化[8]。此外,诸多学者都对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9] [10]、数字鸿沟[11] [12]、乡村数字治理资源匮乏[13]、传统治理理念束缚[14] (吴爽,2023;曹院平,2023)等方面。针对这些现实困境,不少学者也提出了数字乡村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包括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唐春贤等,2023)、提升主体数字素养(张欠欠等,2023;滕翠华等,2023)、打造数字平台(吴晓红,2024)、构建多方协作共治模式(张波等,2023;黄佳欣,2023;钱思雯等,2022)等。

综上所述,融合治理理论的精髓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成果,数字乡村治理模式的兴起精准契合了当前乡村治理的转型需求,它不仅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也已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风向标。经过学术界持续不懈的努力与深入探索,数字乡村治理这一议题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焦点,为本项研究的开展构筑深厚的理论基础。然而,由于我国乡村类型多样,乡村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差异显著,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应与当地乡村的实际发展情况相契合,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因此,选择研究宜宾市X县数字乡村建设实践,有利于丰富现代化视域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研究样本,聚焦于当地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精准施策,有效提升其治理效能。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加速乡村治理向现代化转型的步伐,还促进了乡村善治目标的实现,最终契合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未来研究应继续关注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强个案研究和区域比较研究,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2.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

数字乡村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一进程中,数字技术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引擎,深刻革新了传统乡村治理的理念、方式、结构与逻辑,推动乡村治理从人治化、随意性与刚性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向程序化、规范化、民主化的现代治理模式转型。这一转型过程中,乡村治理的内外部要素均实现了现代化升级。数字技术不仅优化了治理资源的配置效率,还重塑了治理场景,使乡村治理更加灵活、包容与共享。其本质在于,通过数据作为关键元素,全面赋能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支撑。

2.1. 价值逻辑

数字乡村建设的首要价值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核心目标。在这一价值导向的引领下,数字化手段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服务与需求的桥梁,使得乡村治理能够精准对接并满足多样化的民众需求。通过构建智慧化公共服务体系,数字乡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核心领域显著提升了资源均衡配置的效率,使得乡村居民能够便捷地获取到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体验。这以人民福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极大地增强了乡村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乡村治理现代化带来的切实利益与便利。同时,这一变革激发了乡村居民参与治理的热情与积极性,他们由原本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治理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其意见、建议及需求被充分倾听并纳入治理决策之中。这一转变促进了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公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展现了乡村治理的新气象。广泛的群众参与不仅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构筑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还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注入了强大动力。

2.2. 技术逻辑

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逻辑在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极大地优化了乡村治理的数据生态,使得数据采集更加全面、处理更加迅速、分析更加深入、应用更加精准。这一技术赋能的过程,不仅显著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和响应速度,还实现了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降低了治理成本,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乡村治理的传统模式,推动了治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从传统的“人治”模式,逐步向“法治”与“智治”相结合的新型治理模式转变。数字技术成为了法律法规精准实施的有力推手,它确保了治理过程的透明、公正与规范,强化了法治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同时,“智治”的融入,依托智能化技术手段,推动了治理决策向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方向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显著提升了治理的效率和效果,还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对治理成果的满意度,实现了法治与智治的深度融合,共同促进了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2.3. 制度逻辑

数字乡村建设的制度逻辑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和完善,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深刻促进了治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构建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透明的乡村治理新生态。在这一框架下,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机制得以建立并不断优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村民等各方力量通过数字平台紧密联结,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共享格局。这种制度变革极大地拓宽了治理参与面,提升了治理的民主性和包容性,增强了乡村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数字乡村建设还促进了治理规则的数字化、标准化进程,为乡村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数字化、标准化的治理规则和流程,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得以更加清晰、明确地界定和执行,减少了人为干预和主观判断的空间,提高了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和质量,也有助于增强乡村居民对治理结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此外,数字乡村建设还促进了乡村社会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在数字平台的助力下,乡村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便捷高效,共同利益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得以加强。同时,数字乡村建设还注重培育乡村社会的自治能力和互助精神,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治理氛围。

综上所述,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以价值引领为灵魂、技术支撑为基石、制度保障为框架的有机整体,为本文全面理解和把握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路径,也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图1)。

Figure 1. The internal logic of digital village construction to help modernize rural governance

1. 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3. 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

3.1. 案例选择与数字乡村建设情况简介:宜宾X县

X县坐落于四川盆地的南缘地带,地处川渝滇黔四省市的交汇之处,行政上隶属于四川省宜宾市,并且是四川省内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县份。该县位于宜宾市的东南部,其东南方与叙永县相接,南部则与云南省的威信县相连,西部紧邻珙县,西北部与长宁县相接,北部则与江安县以及泸州市的纳溪区相邻。X县总面积达到1379.89平方千米,下辖8个镇和4个乡,常住人口约为38.1万人,其中城镇化率为43.18%。作为国家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的试点县,X县在数据网络安全和数字乡村建设方面积极作为,勇于尝试和突破,致力于探索一条以县域数据网络安全与数字乡村建设为核心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因此,对X县这一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推动全国其他地区数字乡村建设,进而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3.2. 案例分析:X县数字乡村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透视

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与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它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更高效的工具和平台,大大提升乡村治理的精准度和效率,推动乡村治理向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融合将会更加深入广泛,为乡村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X县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注重数字平台建设、数字技术创新以及党建引领这三大关键要素,成功构建了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并创新了乡村治理方式,拓宽了网络治理空间。

3.2.1. 数字平台形塑乡村治理共同体

数字智能技术的迅猛崛起,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元,更深刻且广泛地重塑了国家治理的每一个维度,尤其是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数字平台治理,凭借其数字化、智慧化、高度感知性、强互动性以及跨越时空界限的特质,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治理资源的精准配置与高效共享。这一变革不仅重新构建了乡村治理的框架体系,还使数据成为联结政府、社会、民众等多方治理主体的核心纽带,实现了信息的无缝流通与共享。在数字平台上,公共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与重塑,它超越了传统治理模式的局限,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数据驱动、开放共治等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与数字平台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不谋而合。数字平台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标志着乡村治理从传统的“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深刻转变,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再塑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模式创新。X县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刻认识到数字平台的重要性,通过构建全面覆盖、高效互动的数字平台体系,将政府、村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紧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这一平台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即时、便捷的信息与生活服务,还成为他们参与乡村治理、表达意见、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渠道。村民能够实时了解政策动态,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治理的民主化、透明化进程。同时,数字平台还促进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无缝对接与高效合作,共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3.2.2. 数字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

数字技术的创新深刻改变了乡村治理方式,它打破了信息孤岛,促进了数据共享,让决策更加科学精准。同时,数字技术拓宽了参与渠道,鼓励政府、社会、村民多元共治,增强了治理的包容性和活力。此外,智能管理工具的应用提高了治理效率,降低了成本。这些变革共同推动了乡村治理向现代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X县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将其深度融入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治理方式的创新与效能的飞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引入与应用,X县成功构建了智慧监管与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府信息化系统的整合与数据共享,为精准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大数据分析助力精准掌握乡村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等关键信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治理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云计算平台则进一步优化了治理资源配置,提高了治理效率,使得乡村治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此外,智慧农业与电商的发展也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动力,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

3.2.3. 党建引领拓宽网络治理空间

党的领导确保了网络治理的正确方向,强化了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力。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能够更好地与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目标对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乡村网络治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基层群众能够更方便地参与治理过程。党建在网络治理中的作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X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网络治理的强大效能。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党建网络体系,X县不仅拓宽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还实现了党建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线上,利用数字平台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线下,则通过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了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网络治理新格局。同时,强化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推动民主协商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治理的领导力和组织力,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4. 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4.1. 理念偏差:数字整体性治理的形式化

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进程中,一个显著的现实困境是理念上的偏差,具体表现为数字整体性治理的形式化倾向。部分地方政府或乡村管理者往往将数字乡村建设简单等同于技术设备的堆砌和信息系统的搭建,而忽视了其背后应承载的治理理念和模式革新。他们可能热衷于引进各种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平台,却未能深入理解这些技术如何与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深度融合,导致数字化建设流于表面,成为了一种“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形式主义。这种理念偏差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可能加剧乡村治理的碎片化,难以形成有效的整体性治理机制,从而阻碍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4.2. 智慧负担:数字创新滥觞的技术崇拜

“智慧负担”,即数字创新在乡村治理中的滥觞导致了技术崇拜的现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少地方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时,盲目追求技术的高端与前沿,忽视了技术的适用性和可持续性。这种技术崇拜不仅导致了高昂的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还可能使乡村治理陷入技术依赖的陷阱,忽视了传统治理智慧和经验的价值。更为严重的是,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治理决策的片面性和不透明性,影响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传统智慧,避免“智慧负担”,是数字乡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3. 情感缺位:治理主体有参与而无合力

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参与度的提升本应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情感缺位的问题,即虽然治理主体广泛参与,但往往缺乏真正的合力。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协同治理的效应;二是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其参与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村民对数字技术和治理创新持观望态度,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三是部分基层干部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时,未能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和感受,导致治理措施与民意脱节。因此,如何增强治理主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信任基础,促进各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与合力,是数字乡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5. 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5.1. 强化党建引领:数字治理的组织保障

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强化党建引领不仅是确保治理方向正确、推进有力的核心保障,更是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首先,建立“党建 + 数字乡村”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将党建工作深度嵌入数字乡村建设的全过程。通过明确党组织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各项政策、项目和技术应用都能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乡村实际需求展开。这一机制将促进党建工作与数字乡村建设的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其次,加强党员干部的数字素养培训,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一环。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班、在线学习课程、实践操作演练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乡村治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迈进。再者,推动“智慧党建”平台建设,是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提升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集党员管理、组织生活、学习教育、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党建平台。实现党员信息的精准管理、组织生活的便捷参与、学习资源的共享共用,以及党员之间的即时沟通和深度交流。这将极大地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开展“党建引领,数字治理”主题活动,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的有效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实践活动等,让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数字乡村建设的魅力,了解数字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广泛征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共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强化党建引领作为数字治理的组织保障,确保了乡村治理方向的正确性和推进的有力性。通过“党建 + 数字乡村”工作机制的建立,党组织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得以凸显,为各项政策、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同时,党员干部数字素养的提升和智慧党建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组织力量。

5.2. 优化注意力分配:完善制度的整体建构

为了确保数字乡村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能够相互衔接、协同推进,还需要在优化注意力分配和完善制度整体建构方面做出更多努力。首先,制定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数字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至关重要。这一规划应紧密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长远目标,明确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阶段、主要任务、预期成果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科学规划,可以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有序推进,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为数字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建立健全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制度体系是保障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这包括完善数据管理、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同时,还应加强对数字乡村建设相关政策的解读和宣传,确保政策精神能够准确传达到基层,为政策的有效执行创造良好环境。再者,加强跨部门协同合作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高效运行的关键。通过建立数字乡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可以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工作合力。此外,还应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效果。最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可以增强基层自治能力,使乡村治理更加贴近群众、更加符合实际。同时,还应构建“一核多元”的乡村治理格局,即以党组织为核心,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企业、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治理合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优化注意力分配和完善制度的整体建构,是确保数字乡村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相互衔接、协同推进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加强跨部门协同合作以及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可以确保数字乡村建设在制度层面得到全面支撑和有效保障。这不仅有助于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还能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精准落地和高效执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5.3. 技术创新再审视:数字与治理本位的共振

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与治理本位深度融合的强劲引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首先,加大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力度是当务之急。通过广泛推广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对乡村安全、环境、交通等多方面的实时监控与高效管理,显著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建立智慧农业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优化农业生产流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动力。其次,加强数字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应用是长远之计。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针对乡村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领域的竞争力,还能更好地满足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再者,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激发乡村经济活力的关键。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转变,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依托数字技术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通过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增长点和活力源泉。最后,加强数字治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保障数字乡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建立健全数字治理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数字治理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同时,加强本土数字治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数字治理人才队伍,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技术创新再审视强调了数字技术与治理本位的深度融合与共振。通过加大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力度、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应用、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加强数字治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可以显著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这种技术与治理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中的实际问题,还能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治理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5.4. 复合型信任机制: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数字建构

构建复合型信任机制,作为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核心基石,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化实践,以强化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首先,利用数字平台构建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体系是建立信任的首要步骤。通过搭建官方认证的乡村治理信息平台,定期、准确、全面地发布乡村治理的政策导向、项目进展、成效展示等信息,确保村民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权威、可靠的资讯。这种透明化的信息发布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与猜疑,还能增强村民对治理工作的信任与支持,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坚实的信任基础。其次,加强数字治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是确保政策措施有效执行的关键。建立健全问责体系,明确各级责任主体,对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各项任务进行定期评估与反馈。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设立村民监督小组等方式,拓宽监督渠道,确保监督工作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对于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整改并公开通报,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机制,从而增强村民对治理工作的信心与满意度。再者,推动数字治理与乡村社会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增强群众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利用数字平台,挖掘、整理并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如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历史故事等,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同时,鼓励村民利用数字工具创作反映乡村生活、展现乡村风貌的文化产品,如短视频、网络直播等,进一步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与创造力。这种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还能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最后,加强数字治理中的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工作,是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线上互动、线下活动等多种方式,为村民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与机会,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同时,关注村民的心理需求与变化,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与干预工作,帮助村民解决心理困扰与问题。这种情感上的关怀与支持,能够进一步拉近村民之间的距离与关系,形成更加紧密与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决策与监督过程,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感,共同为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贡献力量。

复合型信任机制的构建是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关键所在。通过利用数字平台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加强数字治理的监督和评估工作、推动数字治理与乡村社会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加强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工作,可以显著增强村民对治理工作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这种信任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氛围,提升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共同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还能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支持。

基金项目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以四川宜宾市为例”(2023SYJSCX11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新武, 王智垚.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政策演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云南社会科学, 2023(5): 19-29.
[2] 水宏, 何永林. 数字治理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进路[J]. 湖南社会科学, 2024(2): 75-84.
[3] 张明皓, 陈怡思.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的运作机理、实践悖论与路径优化[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23, 25(6): 61-68.
[4] 张佳慧.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 内在机理、功能限度及优化策略[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 18(2): 142-149.
[5] 翟翌, 罗实. 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三维透视[J]. 理论探索, 2023(4): 29-37, 105.
[6] 张波, 徐晓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数字赋能及实现路径[J]. 学习与探索, 2023(9): 9-15, 2.
[7] 黄博. 数字赋能: 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三维审视[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23(6): 28-36, 43, 110.
[8] 程燕燕.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 23(5): 46-50.
[9] 高露露, 张雅婷.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分析[J]. 中国农村科技, 2024(6): 67-69.
[10] 凌伟伦.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智慧农业导刊, 2024, 4(11): 16-19.
[11] 刘明辉, 张雅婷, 梁博.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 现代化农业, 2024(7): 41-43.
[12] 邢成举, 李鹏蓉. 提升乡村数字治理能力的多重逻辑与推进路径[J].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 2024, 3(3): 14-24.
[13] 马嘉文, 尹华. 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智慧农业导刊, 2024, 4(4): 78-81.
[14] 鄢城名.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分析[J]. 村委主任, 2024(13): 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