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癌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癌因性疲乏作为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持续性疲乏和乏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黄芪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因其补益气血、通利血脉、健脾和胃等功效,在缓解癌因性疲乏方面展现出显著疗效。本文结合中医经典文献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总结了黄芪在治疗癌因性疲乏中的优势,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参考依据。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changes in lifestyle, the incidence of cancer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of cancer patients, cancer-caused fatigue manifests as persistent fatigue and weaknes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stragalus,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shown remarkable efficacy in alleviating cancer-related fatigue due to its effects of tonifying qi and blood, facilitating blood circul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 and harmonising the stoma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Astragalu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related fatigue by combining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moder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which provides new therapeutic ideas and reference basis for clinical practice.
1. 引言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素有“补药之长”之誉,广泛运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血脉瘀阻等病证的治疗[1]。其具有补益气血、通利血脉、健脾和胃等多重功效,不仅在传统医学中受到高度推崇,现代临床研究也证实了黄芪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癌因性疲乏(CRF)是癌症患者最常见且令人困扰的症状之一,表现为持续的、主观的疲乏感或乏力感,不因活动而加重,且无法通过休息或睡眠缓解[2]。研究表明,CRF的发病率高达49%,而接受放疗或化疗的癌症患者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80% [3]。
CRF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极为显著。西医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包括中枢性和外周性机制。中枢性疲乏机制包括细胞因子失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昼夜节律紊乱、5-羟色胺失调和迷走神经传导激活等假说,外周性疲乏机制主要包括肌肉代谢失调假说[4]。在此背景下,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在缓解机体不良反应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疗效[5]。黄芪作为补益气血的经典代表药物,在治疗CRF中的优势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本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总结黄芪在治疗癌因性疲乏中的研究进展,评估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在缓解CRF中的可能机制,为CRF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2. 癌因性疲乏的病因病机
虽然中医典籍中对CRF没有明确描述,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为“虚劳”范畴。CRF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发的病症,以五脏六腑精气耗伤、气血阴阳虚损为主的病证,其典型表现为持续的乏力和虚弱。中医经典中对“虚劳”有着详细记载,例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中提到“精气夺则虚”,以及《素问·举痛论篇》中指出“劳则气耗”,均表明无论是“虚”或“劳”都会导致人体正气羸弱。《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记载:“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进一步阐明虚劳是多种病因积累的结果。此外,《外台秘要》中也提到:“夫病新瘥,血气尚虚,津液未复,因即劳动,更成病焉……虚劳者,脏气不足,复为风邪所乘”。表明虚劳病的病因与病理机制涉及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大病劳复等诸多因素[6]。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精气耗损、气血失和,最终形成虚劳的病理基础。CRF的病因病机与此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为其在中医理论中的解释提供了依据。
3. 黄芪在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
3.1. 补益气血
气血失调是CRF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长期作用,导致机体气血失调,日久成癌。癌变发生后,肿瘤本身及治疗手段等多重内外因素进一步损伤患者正气,使其虚弱无力的症状愈发加重。黄芪作为补益气血的首选药物,在《本草求真》中被称为“黄芪,味甘性温……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充分体现了其补气的强大功效。此外,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曾记载升陷汤中以黄芪为君药,专用于补益一身之气。中医理论中“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观点,强调了气血关系密切,互为依存。黄芪通过益气补血的作用,能够有效增强CRF患者的抗病能力,帮助机体逐步恢复元气,改善虚弱和疲乏的症状。
3.2. 通利血脉
《难经本义》中记载“积蓄也,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指出瘀血蓄积可引发疾病。当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脏腑功能随之失调,气血不和,浊邪积聚,发而成癌。黄芪作为“补剂中风药”,有着“补而不滞”之功。如《本草便读》所言:“黄芪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故无瘀滞”,《本草逢原》也记载黄芪“性甘温补,可调利血脉,流通经络,使之无碍于壅滞”。这些记载均强调黄芪性善补气养血,又能通利血脉,促使周身气血通畅。气畅则血行,气血和则身安,从而改善CRF患者的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3.3. 健脾和胃
中医理论认为,“虚”乃“中气虚”,《中气论》提到“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7]。在说明中气对于整个身体功能运转的核心作用。现代医家普遍认为,中气寄于脾胃,脾胃和则纳运相得,中气乃生,中气旺则生机旺。CRF的患者或因药毒、癌病等因素,导致中焦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出现倦怠乏力的症状。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经,能直入中土以运三焦,大补元气而旺周身之气,使脾虚得健,精微得化,气血得补。《本草正义》言:“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脾土虚弱,清阳下陷者最宜”,进一步强调了黄芪在治疗中焦脾胃亏虚、气虚下陷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使用黄芪,可使脾胃运化得益,气血得生,正气充盈。
4. 用法用量
黄芪,又名黄耆,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草部上品,药性温和,无燥烈伤阴之弊。临床上多以煎汤内服为主,炮制品主要有生黄芪、炙黄芪等。黄芪生品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而成。长于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黄芪的应用剂量为9 g~30 g。但是临床上针对特殊病情,黄芪的用量可适当增加至60 g~200 g [8]。炙黄芪,是取生黄芪片,加炼蜜拌匀,稍闷,待蜜被吸尽后,用文火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而成。蜜制后补中益气的作用增强,更侧重于补益脾肺之气。其用量多为9 g~30 g,临床上可根据病情之轻重、病势之缓急灵活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5. 现代药理研究
5.1. 免疫调节
有研究表明[9],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s, ASI)作为黄芪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免疫功能。例如,ASI能够通过诱导T细胞活化、调节T细胞平衡、增强CD45磷酸酶活性、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和NF-B通路来达到免疫调剂和免疫刺激的作用。储岳峰等[10]对九种中药成分(其中包括黄芪皂苷)对体外培养小鼠淋巴细胞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芪皂苷能够促进淋巴增殖,增强抗体的生成,进而提高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除此之外,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PS)作为黄芪的另一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功能。APS不仅能够对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产生作用,还能够调节多种免疫细胞[11]。Zheng Y等人[12]的研究显示,APS可通过增强免疫器官指数,刺激免疫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调节免疫球蛋白的分泌,进一步影响免疫信号的传导,从而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
5.2. 抗肿瘤
黄芪中的活性成分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徐世一等[13]人认为黄芪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其机制包括:① 诱导肿瘤细胞早期凋亡;② 阻滞细胞周期;③ 调节机体及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系统;④ 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及血管新生;⑤ 逆转MDR、提高肿瘤组织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型;⑥ 诱导肿瘤细胞自噬等。董竞成等[14]观察比较了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s)与黄芪注射液或IL-2联合治疗情况,结果提示黄芪注射液能增强DCs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并有效抑制体内肺癌转移的效果。
5.3. 抗氧化与抗炎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15] [16]黄芪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这对CRF的治疗尤为重要。黄芪多糖通过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从而发挥抗氧化的作用[17]。氧化应激是癌症患者体内常见的病理现象,化疗和放疗过程中自由基的大量积累往往会加重患者的疲乏症状,因此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氧化应激,能够有效缓解CRF的症状。此外,黄芪还能够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如TNF-α、IL-6等)来发挥抗炎作用[18]。这些促炎因子在癌症患者体内常处于高水平,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疲乏感。黄芪的抗炎作用可以通过减少炎症反应,缓解机体因炎症引起的疲乏症状,对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5.4. 神经保护作用
有研究表明,黄芪还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能够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及抑制神经炎症,改善因化疗或癌症相关的神经损伤,缓解CRF患者的疲乏感[19]。黄芪多糖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与修复,改善神经功能紊乱。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在CRF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因为化疗或放疗常常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引发疲乏症状。通过调节神经系统,黄芪为缓解化疗相关的神经损伤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并为其在CRF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
6. 药对研究
6.1. 黄芪–当归
黄芪–当归药对为经典药物配伍,其中当归补血汤便是由这两味药组成。黄芪主气,当归主血,两药配伍,共奏补气生血之功,体现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现代研究表明[20],黄芪–当归药对有着显著免疫增强作用。袁颖等[21]发现黄芪–当归药对可通过提升大鼠脾指数,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有效平衡Th1/Th2细胞,从而发挥增强免疫与调节免疫稳定的作用。另有文献表明[22],黄芪和当归中含有的主要活性成分在配伍后具有显著的促细胞增殖和降低细胞衰老率的作用,能够有效调节血液系统。在长期的临床研究中也发现,当归补血汤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多个靶点和信号通路作用于肿瘤的治疗,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23]。
6.2. 黄芪–莪术
有研究表明,黄芪–莪术药对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癌症[24] [25]。莪术以活血化瘀、破气消积为主,能够改善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并消除体内积聚的瘀血。黄芪则主补气固本为主,能够增强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二者配伍,体现“行中有补,补中有行”的协同作用,既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又能提升正气,相得益彰。现代药理研究证实[26],黄芪–莪术药能够影响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MAPK等多种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在癌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黄芪–莪术药对通过调控这些信号通路,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该药对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联合治疗优势,体现了中药成分在癌症治疗中的综合疗效,不仅能够通过多种途径阻断癌症的发展,还能够减轻癌症治疗的副作用,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7. 小结
癌症是全球范围内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CRF贯穿了癌症的各个阶段,包括发病、发展、治疗和康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加重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本文基于中医学理论,探讨了黄芪在补益气血、通利血脉、健脾和胃等方面的作用,阐明其在缓解CRF症状中的疗效,指出其在促进疾病康复中的潜力,使疾病有向愈之机。本文还明确了黄芪的临床用法与用量,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此外,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黄芪的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及神经保护作用进一步佐证了其在CRF治疗中的应用潜力。同时,通过对于黄芪的药对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其应用潜力。本文的探讨为中医临床治疗CRF提供了新的参考与思路,为该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