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言学能是一种复杂的能力,它将个体的认知能力与感知能力融合在一起,使学习者能较快或较好地学习语言[1]。语言学能又被称为语言潜力或语言能力倾向,是人们在学习一门外语时所具有的一种特定的认知素质或者说是一种学习外语的能力。语言学能的研究兴起于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随后经历了30、40年的研究低潮,直至千禧年才再次呈现出繁荣的态势。语言学能的构成是由Carroll首先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有:语音的编码能力、语法的敏感性、语言归纳能力、联想记忆能力。
语言学能测试是以几种不同的语言学能组成要素为基础设计的,它可以为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一个依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效果进行预测。与此同时,通过语言能力测验进行的实证研究,对语言学能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 研究现状
我国语言能学的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其发展历程相对短暂。本文以“语言学能”和“外语学能”为主题、关键词,以2015~2024年为封闭域,在中国知网中共检索出175篇文献,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以英语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能的调查,汉语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能研究很少。
Figure 1. Literature typ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 recent ten years
图1. 近十年汉语二语学习者文献类型分布
Figure 2. Literature year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 recent ten years
图2. 近十年汉语二语学习者文献年份分布
进一步以汉语二语学习者为条件筛选出40文献,其中学术期刊22篇(核心期刊6篇),硕士论文17篇,会议1篇(见图1)。文献总数在2018年出现高峰,其余年份数量较均匀,核心期刊占比少,核心期刊数量与文献总量大体呈反比(见图2)。本文将基于前人研究,从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角度,对筛选出的40篇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综述该领域过去十年的研究状况,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1. 研究对象
相关文献涉及单一国别研究对象,也涉及综合国别研究对象。全部分散开来说,研究涉及两个地区七个国家,其中研究语言学能在泰国学习者汉语习得的数量最多,占比20%,其次是欧美(13%)、中亚地区(13%)、匈牙利(13%)和孟加拉(13%) (见图3)。
Figure 3. National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图3. 研究对象的国别分布
按年龄来说,分为成年和未成年(儿童)两类。其中成人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的研究(87%)远远高于未成年人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的研究(13%) (见图4)。
Figure 4. Age distribution of study subjects
图4. 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
按学习水平来说,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学习者。其中对初级学习者的研究占比(70%)远远高于中高级学习者的研究占比(30%) (见图5)。
Figure 5. The learning level distribution of the study subjects
图5. 研究对象的学习水平分布
2.2. 研究主题
国内近十年语言学能的研究主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情况的研究;二是语言学能与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关系研究;三是语言学能测试研究。
2.2.1. 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情况
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情况这一主题可分为对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习得情况的研究。
首先是语音学能与语音习得情况的研究。例如唐林(2016)在孔院任教期间发现初级阶段的孟加拉汉语学习者的声调偏误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分别是:调值和调型上的偏误以及轻声的偏误[2]。学生的母语孟加拉语是一种无声调语言,但是这些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对声调的感知程度不同,这与他们语言学能的差异有关。周明芳(2016)认为语言学能可以较好地解释和预测二语学习者的口语流利性所能达到的水平[3]。庞静怡、郑佳晴(2018)分析探寻孟加拉汉语学习者出现语音偏误的基本规律,在孟加拉初级汉语学习者声调偏误分析中,认为学生的语言学能是导致偏误产生的原因之一[4]。
其次是语言学能与词汇习得的研究。例如黄小娜(2017)在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数据驱动模式下的动词词汇学习研究中表明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词汇时,需要具备这种特殊认知素质,因个体差异,最终的学习效果会有不同的体现[5]。
最后是语言学能对语法习得的研究。部分学者将某一语法进行细化,研究某一具体语法结构的习得情况,例如黄耶(2021)通过对华裔高中生日常使用“把”类量词时所出现的偏误语料进行收集,总结偏误类型、偏误成因,采取语言学能认知法等教学方法,高效规避各种类型的偏误[6]。
2.2.2. 语言学能与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关系研究
首先是对语言学能与其组成部分的研究。语言学能与其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从语言学能的本质出发,对其进行探讨,即工作记忆与语言学能的关系探讨。戴运财(2015)提出,工作记忆跟语言学能中的机械记忆、语言分析并无关联,因此工作记忆是语言学能的一部分[7]。陈思维(2019)研究发现,工作记忆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二语习得过程有一定的影响[8]。
其次,对语言学能与学习者个人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游绍万(2024)研究发现,内向/外向对汉语学习成功与否没有决定性作用;场独立型学习者更易习得汉语;随着汉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的提高,其交际策略的使用次数也随之增多[9]。近年来,语言学能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侧重于对非语言能力学习者的认知因素,如外语焦虑、认知方式、学习动机等。此外,李红等学者还探讨了语言学习者学习二语的年龄与语言学能之间的关系,并且把语言学能分为“隐性语言学能”和“显性语言学能”两种。
2.2.3. 语言学能测试
当前五种主要语言学能测试工具有:现代语言学能测试(MLAT);皮姆斯勒语言学能题套(PLAB);外语习得中的创新认知能力测试(CANAL-FT);MetaAI大语言模型(LLAMA);高水平语言学能成套测试(Hi-LAB)。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MLAT (42%)和LLAMA (33%)这2种语言学能测试工具的使用频率最高,PLAB (17%)和CANAL-FT (8%)使用频率较低,没有涉及Hi-LAB。对语言学能测试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开发新测试和检测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两方面内容(见图6)。
首先是对开发新测试的研究。赵安琪(2020)在语言学能及语言学能测验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于预科汉语教学中零基础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言能力测验模型,并加以检验研究结果预测有一定效果[10]。宋海燕(2018)通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学能构成的分析及对学能测试的设计研究中,发现学能测验能够较好地预测目的语为汉语的外国学习者的学习潜能[11]。
Figure 6. Linguistic ability tests type distribution
图6. 语言学能测试类型分布
其次是对检测测试效度和信度的研究。孙娇(2017)通过MLAT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语言学能四能力模块上的现状,检测MLAT与外语测试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12]。周明芳(2016)采用LLAMA测试了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38名普通进修班的高水平留学生的词汇记忆、语音识别、音形对应、语法推理方面的能力。戴运财(2015)介绍了MLAT和PLAB的内容特征,并对目前语言学能研究中各种相关观点进行了讨论。
2.3. 研究方法
通过对筛选出的40篇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以文献研究(38%)和实证研究(33%)为主,应用性研究(10%)较少(见图7)。
Figure 7. Research method type and frequency
图7. 研究方法类型与频率
3. 研究不足
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年来国内的语言学能研究现状及趋势展开了分析,发现相关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的探讨逐渐广泛,但多元化趋势不明显。根据以上的论述和分析,对研究对象、主题和方法分别提出几点不足。
3.1. 研究对象的不足
研究对象类别不够,现代语言学能测试虽然在预测学习者外语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局限。例如,它只针对成年人,没有讨论未成年人或儿童的测试有效性。缺少对中高级学习者的语言学能研究。
3.2. 研究主题的不足
在语言学能与其组成部分为主题的研究中,未涉及语言学能是动态的、可变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多语习得和语言经验类论文缺少。
在语言学能组成部分与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关系研究中,涉及的学习者个人因素的种类单一。
目前,在语言学能测试为主题的研究中,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测试的发展还很不充分,缺乏新测试的发展,缺乏对已有测试结果的检验和分析,缺乏对测试适用范围的探讨。目前大多数的语言学能测试都是对人们的认知语言能力进行测试,而忽视了对人际沟通能力的测试。
3.3. 研究方法的不足
首先,缺少应用性研究;其次,理论类研究以检验已有理论为主,缺少新理论的构建;最后,文献研究以介绍性研究为主,缺少分析总结,并未形成新的认识,对后续研究参考性不大。
4. 研究展望
通过上述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分析,针对当前汉语作为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学能研究的不足之处分别提出几点展望:
4.1. 对研究对象的展望
研究对象的国别化程度不高,多集中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因此需要增加国别化研究内容。汉语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水平总体来说,多集中在初级阶段,因此,文献中研究对象的学习水平也集中于初级阶段,因此应增加对中高级学习者语言学能的研究。
4.2. 对研究主题的展望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语言学能与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关系,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学能测验的有效性研究,对所开发的新的测验工具进行大样本的信度、效度检验,从而为语言学能的研究提供一套可信的测验工具。
4.3. 对研究方法的展望
通过揭示语言学能与不同起始年龄学习者的词汇、语法结构等最终水平的关系,有望提出基于儿童和成人汉语学习认知机制的年龄效应解释,从而推动我国语言能力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学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持续增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有关理论层出不穷,语言学能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未来若能够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持续的论证和创新中,一定能够推动语言学能研究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