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创融合的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创业教育跨学科课程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摘要: 本文介绍了艺术与设计专业一年级大学生聚焦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基础1》。通过问卷评估和数据分析,评估了该课程对学生创业动机和创业准备的影响,指出结合创业训练,以项目为驱动的跨学科课程群教学模式能够增加学生对变革性思维和创新行为的兴趣,由此有助于学生获得创业能力。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Design Fundamentals 1” for first-yea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Art and Design, with a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skills and capabilities. Through questionnaire assessments and data analysis, the course’s impact on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and preparedness is evaluated. The study highlights that integrating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with project-driven,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clusters enhances students’ interest in transform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behavior, thus helping them acquire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文章引用:彭茹娜. 基于专创融合的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创业教育跨学科课程建设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147-15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034

1. 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视察黑龙江时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这个新概念概括了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特点,指明了未来生产力发展的大趋势,也对我国生产力发展提出了升级换代的要求,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的重要指向[2]。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特别是艺术与设计专业的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更应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能力。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快速变化,加剧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创业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职业挑战,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通过创新创业的方式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在全球范围内,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许多高校正逐渐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探索跨学科课程的建设模式。基于专创融合的创业教育,旨在通过将专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此,笔者所在的学院在一年级设计专业学生中试点了以项目为纽带的跨学科基础课程群,探索在打牢专业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本文基于60名学生的调研数据,对跨学科基础课程群对学生创业意图和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专创融合的跨学科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热情与创业兴趣具有积极的激发作用。

2. 专创融合的理论依据和跨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

专创融合是高等教育中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模式,旨在将学科知识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3]。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专创融合强调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构建知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项目和实践,将理论知识内化并应用于实际中。该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来源于实践中的自我体验与反思,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4]。其次,专创融合研究受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智力类型,通过跨学科课程能够激发多种智力潜能,使学生在不同领域内发挥创意和动手能力[5]。最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行动学习理论也为专创融合提供了支撑。行动学习强调通过现实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跨学科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该理论表明,将专业知识与实践项目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效提升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6]

同时,专创融合的教育模式受“创业导向学习”(Entrepreneurial-Oriented Learning)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企业家,更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应对不确定性,增强其在未来职业中的适应能力。结合专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跨学科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应对未来复杂的职业挑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7]。此外,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也为专创融合的研究提供了支持,强调创新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校有责任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8]

跨学科课程建设近年来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跨学科课程能够有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创新,由此促进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国内学者卓泽林(2018)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表明,跨学科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9]。与此同时,王建华(2018)也指出,跨学科课程有助于现代大学在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上实现新的飞跃[10]。另外,学者们还指出,跨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团队合作机会,使其能够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协作完成项目。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还提高了其在创新项目中的组织与执行能力[11]。一些国际研究也揭示了跨学科教育对创业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例如,欧盟委员会近年来提出的“终身学习与创业”战略,强调了通过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3. 大学教育中的创业能力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大学是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主阵地。现代大学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通过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只有以创新创业思维重新发现大学,并基于创新创业的新范式重新界定学术研究的思维与行动,现代大学才能在新的时代铸就新的辉煌。那么,究竟何为创业能力,大学教育中又该如何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呢?简单而言,创业能力是一种创意生成并能够抓住机会,积极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创业能力不仅有助于开拓新的业务、新的职业和新的领域,还能够广泛应用于众多学科,为人类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换言之,创业能力不仅关乎创建新业务,也包括灵活适应劳动力市场、独立职业发展、文化创意领域开拓等广泛应用。创业能力能够促进人的成长,便于个人能够灵活地以雇员或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有效地创办或拓展自己在文化、社会或商业领域所从事的事业,由此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将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综合型人才。大学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传授,着眼于动态的知识体系和行动力的构建,这种行动力能够内化为软实力,支持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增强自我管理、成就导向、战略思维等创业技能,为个人成就和可持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 专创融合跨学科课程建设的背景与过程设计

专创融合跨学科课程建设是为了应对当前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面临创业需求的学生,迫切需要具备跨学科思维与能力,以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因此,高校的课程改革应当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之中,以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是一种结构性的需求,这种需求适用于大多数的专业领域,其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具有创造力和创业精神。大学教育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超越于专业的、静态的知识传授,而着眼于包括知识、技能和认知等综合的、动态的价值观与行动力,这种价值观和行动力被内化并由此打造出优秀的人和卓越的专业。创业能力是大学教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之一,创业能力是有效进行个人管理,实现个人成就、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以及能够灵活就业的根本,是一种软实力。因此,在教育、商业等诸多领域,很早就开始强调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一直在持续地引起更多的关注。

大学教育中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首先弄清楚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创业意向包括三个维度,即个人的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制度背景与感知行为控制,这三个维度确立了创业行为的基础。在对这三个维度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进行研究后发现,创业教育在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方面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社会背景,以及受教育者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经验。由此,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认知,即创业教育培养用于改善创业感知行为控制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且与创业相关的能力包括知识的获取、个人的管理、成就的导向、主动性和毅力、战略思维(识别和评估机会与愿景的能力)、团队合作、团队中的个人管理(激励、谈判和倾听的能力)、风险管理,以及根据目标有创造力地进行计划(对时间的规划)和组织(对资源的整合)的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向,提高创业能力,借助学校为了迎接四年一度的学科评估所发起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笔者所在学院在一年级中尝试着推行以项目为纽带的跨学科基础课程群,通过这些课程群的实施,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设计基础1》课程的建设背景正是源于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对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艺术与设计专业中,创新是学科的核心价值,创业则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全球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的推动,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设计基础1》课程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设计人才为目标,结合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要求,融合了设计基础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课程设计过程参考了国内外先进的跨学科课程实践经验,借鉴了欧洲和美国在跨学科教育中的成功案例,重点围绕项目式学习和问题导向学习展开。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团队充分考虑了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需求,并将创业技能融入到设计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能,还能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具备创业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5个行政班级共60名学生进行取样,以衡量跨学科基础课程群对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的影响,其测量依据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对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估。结果表明,以项目为纽带的跨学科课程群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为一体,由此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对创业的兴趣,并让他们更具备迎接创业变革挑战的能力。

5. 《设计基础1》:聚焦技能和能力的跨学科课程

《设计基础1》为面向设计学类一年级学生的学科大类课程平台必修课程,是进入设计专业学习的前修课程,旨在拆除学科壁垒,以观察认知和动手做为基本手段,帮助学生从观察自然物延伸到观察人造物、人、行动、环境,观察真实世界的挑战,从人的角度出发建立洞察,思考真实世界的问题,激发学生拥抱设计的热情,从而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和知识积累的综合型复合人才。该课程的建设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1) 以项目为导向:课程通过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制学习通过调研、设计、实施三个步骤,帮助学生掌握从构想到产品实现的全过程。2) 多学科教师团队指导:课程由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授课,涉及绘画、设计、科技等领域,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 注重真实性与生活性:课程内容强调动手实践与创意思维,通过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和创新意识。课程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过程。4) 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在课程中,创业教育不再是独立的模块,而是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与设计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对市场机会的感知与独立创业的能力。

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 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深度观察的方法,掌握对实践对象进行研究、辨析、洞察、定义或重构的方法,理解与认知美、形式法则,以及自然界和人的需求,提高审美能力,掌握系统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2) 构建设计认知,掌握从造型到空间,从具象到抽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理解视觉形态的创造规律;向自然学习,系统理解自然图形到二维图形,再到三维抽象所面对的问题与操作,理解设计中的造型、空间,以及情感与情绪的表达。3) 通过专家导师和教师的帮助获得通用的个人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和职业发展。

该课程采用实用的体验式方法,特别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如下(见表1)。

Table 1. Fundamentals of Design 1 course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index points

1.《设计基础1》课程毕业要求指标点内容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指标点内容

指标点1

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强烈的服务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及创新意识;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时代意识;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同能力;

指标点2

能够运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设计问题,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

指标点3

掌握一定的创新基础技能,掌握设计创意、表达、沟通、加工的基本方法,掌握设计中的造型、空间,以及情感与情绪表达的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通常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呈现,即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对该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调研、设计和实施三个步骤来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下图所示,聚焦技能和能力的多学科课程以培养通才的方式,对与创业相关的能力进行培养(见图1)。

Figure 1. The teaching framework of “Design Fundamentals 1”

1. 《设计基础1》教学框架

《设计基础1》由具有绘画和设计等综合学科背景的教师来教授,课程将培养战略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涵盖其中。课程主要通过课堂研讨和实践学习模块来传授创业技能,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创作实践中,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和设计创作来发展创业技能,并由此对创业意图和创业行为(感知和观察)产生积极影响。

6. 研究过程和数据收集

最近一次聚焦技能和能力的课程项目共抽样23级设计学专业60名学生。通过比较课程参与组的30名学生和未参加该课程的对照组的30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行为,对该课程的影响进行了评估。两个小组都完成了初步的自我评估(预测)和课程期末测试(后测)。

最初使用在课程学习前(测试前)和课程学习后(测试后)进行的问卷调查来评估学生的创业意图和创业技能。问卷总共由22个问题组成,其中一些使用利科特型尺度1至6,另一些则用单一的二分法回答(是或否)。

开展此项调研的研究目的是确定与创业相关的通用能力课程是否能够融入《设计基础1》,且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追求具有变革目的和行为的创业兴趣。研究通过自我评估(第一阶段)和观察(第二阶段)来比较该课程对学生创业意图和创业行为中与创业相关的能力的具体影响。

6.1. 第一阶段:创业意图和创业行为感知(课程前后)

通过问卷调研,笔者对学生自我评价的进行了比较评估。首先,关于创业意向,为学生提供了三种创业类型:A型:创建一家设计公司;B型:面向市场的独立创业:设计产品或设计服务;C型:以设计产品或设计服务为导向的独立创业。在此次问卷设计中,出了常见的创建设计公司以外,根据目前社会环境添加了B型和C型创业类型。尽管这两种类型的提法十分新颖,但学生们都能够理解并做出自己的选择。其次,在课程前后对不同类型创业意向的波动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课程学习后,选择A型创业意向的人数占比保持在10%,B型增加了2%,C型增加了6%。这些结果似乎表明:参与此课程后,不会增加A型创业精神,即创建公司,但确实会增加B型创业精神,即面向市场的独立创业精神和C型创业精神,即以设计产品或设计服务为导向的独立创业精神。第三,整个样本中课程参与组的创业意图分数从23%上升至29%。

6.2. 第二阶段:观测到的创业行为

对创业行为的观测通过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我评估问卷来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学生通过参与《设计基础1》课程学习,对其创业行为有积极影响。即在参与此课程学习的学生所完成的调研问卷上显示出许多变量,如个人态度变异率达到40%,企业家精神变异率达到20%等。此外,在感知机会和创造力,以及创新程度的标准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前者变异率达到32%,后者变异率达到28%。

7. 研究结论

如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专创融合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基础1》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体表现为,尽管传统的创建设计公司的创业意图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但学生面向市场的独立创业精神和以设计产品或设计服务为导向的独立创业精神均得到了增强。这一结果表明,课程赋予了学生更广泛的创业视角,即通过转变想法和机会来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由此成功地拓宽了学生的创业视野,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了可行的新思路和新选择。其次,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对学生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创业能力感知产生了积极影响,这表明《设计基础1》在创业能力“应该从最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为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的能力”的认知上,积极回应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需求,通过开发通用能力,以及对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以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基于课题的专业学习,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并由此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鼓励学生让自己成为能够创造价值和改变社会的人,从而有效实现了创业培训目标与专业学习目标,因为参与课程的学生认为他们在创业领域拥有了更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换言之,专创融合的课程建设在为学生提供创业精神以及感知机会、提升创造力和创新程度方面发挥了更大的效力,不仅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图和创业行为感知。这为未来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基金项目

此文系湖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2023年“揭榜挂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专创融合的高校艺术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DCJY2310);湖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美术学跨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与保障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440017650)。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32.htm, 2023-09-08.
[2] 周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意义[J]. 红旗文稿, 2024(7): 22-25+1.
[3] 宣翠仙, 陈海荣, 王成福, 等.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6): 80-83.
[4] 边云岗. 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以电子商务原理课程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 15(8): 130-133.
[5] 蒋曦, 曾晓洁. 多元智力理论与主题教学[J]. 比较教育研究, 2005, 26(4): 51-57.
[6] 教育部.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2): 24-25.
[7] 鞠杰, 樊磊. 专创融合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 中国就业, 2024(6): 94-96.
[8] 朱晓妹, 林井萍, 张金玲.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界定[J]. 科技管理研究, 2013(1): 153-157.
[9] 卓泽林. 全校性创业教育: 以美国六所高校为样本[J]. 教育研究, 2018, 39(12): 142-148.
[10] 王建华. 创新创业: 大学转型发展的新范式[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 24-32.
[11] 李旭军, 龚跃球. 跨学科“双创”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高教学刊, 2024(3): 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