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均等化体系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ducation Equaliz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OI: 10.12677/ass.2024.131198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祎雯, 王 龙:辽宁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关键词: 数字转型乡村教育均等化Digital Transformation Rural Education Equalization
摘要: 乡村教育均等化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石,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而数字中国建设和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其实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数字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均等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及应对数字鸿沟挑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当前乡村教育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师资条件及数字素养不足、政策及资金支持不足、数字鸿沟扩大等困境。本研究不仅关注政策制度导向,更重视技术应用、资源配置、师资培养、教育模式创新、学生发展等的提升与融合,以期为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促进数字时代乡村教育均等化的发展。
Abstract: The equ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a key factor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hina an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provide a good opportunity for its re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qu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advancing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uppor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improving overall national quality, and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digital divide. Currently, rural education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uneven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adequate teacher conditions and digital literacy, insufficient policy and funding support, and widening digital divide. This study not only focuses on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guidance, but also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rovement and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teacher training, educational model innovation, student development, etc.,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educational equit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equal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文章引用:陈祎雯, 王龙. 数字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均等化体系构建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1): 40-4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1982

1. 引言

建设数字中国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战略。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1],提出了“2522”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框架,计划到2035年我国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2],提出要“推动教育数字转型”。国家高度重视在数字转型背景下,新兴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也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而乡村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其主要矛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与资源供给不匹配的矛盾,长期以来面临着基础建设不达标、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均等化的实现。因此,探讨数字转型背景下,如何促进乡村教育均等化发展,解决现存问题和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价值。

2. 数字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均等化的时代意义

“均等化”这一概念主要是来自政府供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就是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教育均等化涉及地区、城乡、不同群体间的均衡,这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动态调整的过程。其中,均衡不等于平均,均等化也不是绝对均等,而是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乡村教育的均等化,需要政府因地制宜地调控,确保教育机会、教育投入、教育产出、教育受益等方面的情况大致均衡。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与权利,满足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实现乡村学生的有学可上,教有其师,学有所获。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乡村教育水平的限制,以及乡村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导致农村学生到城里上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乡村中小学的生源大量萎缩,学龄儿童也向城镇流动。这就导致乡镇学校出现生源紧缺、学苗的质量不高、资源无法物尽其用等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乡村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可以帮助缩小与城市教育在经费、资源、师资、教育成果等方面的差距。在数字化转型的建设中,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打破地域的限制,乡村学校能够享受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让乡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不仅给乡村学生提供综合素质提升的沃土,也可以滋养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巩固乡村振兴的基础。

在数字转型的浪潮中,乡村教育均等化可以提升乡村地区整体的人力资源素质,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输送更多有才能、有技术、有热爱的人才,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同时,乡村教育均等化,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也是为教育的公平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打好坚实基础。因此,在数字转型的背景下,乡村教育均等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及应对数字鸿沟挑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3. 数字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均等化发展的困境

3.1.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随着政策的倾斜和经济的发展,乡村地区的基础数字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尤其是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部分地区网络覆盖不全、带宽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影响,部分偏远乡村地区尚未实现宽带网络或移动通信网络的全覆盖。在已覆盖网络的乡村地区,也常常存在网络信号弱、带宽不足,网络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影响数字化教学的流畅性和效果,限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应用。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学环境配置无法真正适应数字化发展下的教学需求。个别偏远乡村学校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而已经有基本配置的学校中,设备往往配置较低、性能较差,更新和修复不及时,难以满足高质量数字化学习的需求。例如,在乡村的数字校园、智慧课堂等的建设中,依然处于无建设、实现度低、持久性弱等问题。大部分的学校还停留在修建投影的设备、建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引入一些智慧黑板等新设备的阶段,但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和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迭代和维护,导致无法引入前端的数字化设备和环境,而已经建设的部分设施存在闲置、功能性缺失等问题。网络、设备、平台这些基础性的建设决定了资源、人力的配置与发展。

3.2.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在获取上存在明显劣势。而这种在资源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资源的流动性。首先,在农村学校中,基本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依然停留在基础性的建设和应用上,比如多媒体、计算机、智能系统等。而在城市学校,大数据的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智能支持的智慧教室与设备、5G与WiFi-6等高速网络助力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实验室等比比皆是。其次,城市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优势,能够更容易地吸引和聚集优质教育资源,包括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材料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等。而乡村学校则往往因为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等原因,难以获得这些资源,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尽管有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资源的支持,但存在功能单一、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平台无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服务,难以满足师生的多样化需求。乡村教育资源中无论是数字化的技术、产品、平台、场域,都存在分散性、低适用性、难更新性,无法像城市学校形成系统性的教育资源体系。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的社会性发展问题中,向无法接触和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弱势群体合理倾斜是主要的手段[3],所以如何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实时的共建共享是关键。

3.3. 师资条件及数字素养不足

乡村教师的师资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在乡村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优质的教师资源才能实现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教育效果提升。而目前乡村教师队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以及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4]。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是参差不齐的,教师的学历背景、专业技能、个人素养等都存在差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下催生着新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体系,但乡村学校由于地域限制、信息滞后、资源不足等原因,导致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技能无法适应新时代教学模式,教师们的数字素养普遍不足。同时,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失衡,年轻教师比例较低,老教师的数字化教学适应能力普遍较弱。而且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的限制,都阻碍了其获得高质量培训的机会,也导致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缺少机遇和方向。除此之外,乡村学校的薪资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机制,导致部分优秀教师难以获得应有的认可和奖励,影响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满意度,进而出现教师流失、年轻教师没有归属感的现象。师资短缺和不稳定成为乡村教育发展中最大的障碍[5],导致教师队伍缺少创造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所以,在乡村地区许多教师的数字素养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对数字技术应用的主观能动性较差、价值意识不够,教学节奏难适应等方面;同时,掌握和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和平台的熟练程度,数字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的模式应用等,都会限制乡村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3.4. 政策及资金支持不足

针对乡村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大力扶持,但依然存在政策不落地、实施不深入、资金不到位等情况。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城市地区本身在经济、技术、平台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快地享受到政策红利,而乡村地区则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而使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出现时效性、针对性、普及性不强的问题。同时,部分乡村教育政策在逐层级地制定与落实中,可能缺乏足够的调研和论证,导致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存在政策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比如,乡村乡镇的实际经济情况,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情况,生源的稳固与扩展情况,教师队伍的层次与保障情况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因地制宜所考虑的因素。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支持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师资培训与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然而,由于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金投入往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政府对城市教育的财政拨款往往多于农村,导致城市学校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费用于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师待遇等,而乡村学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则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无法顺利进行相关建设和改造。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政策的支持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任何的缺口和偏斜都会导致公平和均衡的天平不平衡,同时会影响乡村教育均等化的系统化过程。

3.5. 数字鸿沟的扩大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5G、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城市中快速地在城市中铺设开来,相应的学校教育也在数字化的建设中稳步发展。而这种快速的变化使得原本就相对落后的乡村教育更加难以追赶,逐渐拉开了“数字鸿沟”。所以,数字化转型虽然为教育带来了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水平上,也体现在不同环境下学生的综合发展上。比如,城市地区由于经济和技术优势,能够更快地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而乡村地区则缺乏支持数字化学习的设备、条件、环境,导致难以享受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红利。同时,城乡的学生在数字化的学习中,个人信息素养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学生普遍见识广泛,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熟练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学习;而乡村学生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指导,缺乏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搜索能力等,缺少去体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的科技性、便利性的机会和场域,信息素养也普遍有待提高,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辨别信息的真伪、评估信息的价值。在数字鸿沟的影响下,城乡教育的内在差距会更加扩大,影响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

4. 数字转型视域下实现乡村教育均等化的路径

在数字转型的视域下,构建良好的乡村教育均等化体系,是一个多方协同努力、发展动态平衡的系统化过程(见图1)。在政府顶层设计的调控下,以政策支持与财力供给为核心,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优化、师资力量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角度进行转型发展,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来加强统筹,并集合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乡村教育均等化联合供给体系,促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均等化发展。

Figure 1. Construction of rural education equaliz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1. 数字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均等化体系构建

4.1. 完善政策保障与监管机制

乡村教育的均等化发展,需要政策的引导与调控。无论是传统教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还是数字转型的时代发展中,乡村教育政策的制定对于教育均等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数字转型的程度与均等化的程度。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统筹配置、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特色教育等都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顶层设计。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均等化体系构建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将教育资源和经费向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倾斜,改善城乡的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首先,学校的基础硬件设施上,在财政拨款时尽量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加大对偏远薄弱学校的投入,尽量改善其网络、设备、平台、环境等条件,从而减少城乡学校硬件设施的差距。然后,加大对教学条件整体落后的义务教育学校的扶持力度,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定期开展走访调研工作,避免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两极分化极为严重的尴尬局面。在此过程中,还要优化财政分权体制,完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6]。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义务教育法制建设,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加强义务教育监督机制的建设,优化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监管。这样才能将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监管和评估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乡村教育均等化体系构建工作取得实效。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另一方面更要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对农村生源和教育水平的动态影响,平衡乡村教育数字转型进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两面性和均衡性。

4.2. 加强乡村教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在加大资金与政策投入的前提下,需要推进乡村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城市的校园基础建设趋向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首先,要推进乡村地区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推进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的覆盖率,确保网络覆盖无死角。要加快5G网络、WiFi-6、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IPv6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部署,以及推进光纤进村入户,从而优化网络性能,降低网络延迟,提高传输速率。从而确保乡村地区学校、教学点及家庭都能接入高速、稳定、安全的互联网,改善“无法入网”“信号不佳”“地域受限”等问题,为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线上线下的联合教学等提供坚实的网络基础。其次,要进行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重点要向“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的现代化校园建设方向靠拢,为乡村学校配备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搭建多元化、智能化的新型教育环境,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通过智能教学设备、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线教学平台等的建设与应用,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以多元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乡村教育的数字化、均等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与共享

在乡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大力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通过虚拟学校、远程教学、线上线下融合的OMO教学等方式,可以让多元的优质课程资源、优质教师资源进行广泛的传播与应用。

首先,应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乡村教育云平台,集中存储和分发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名校网络课堂”“名师课堂”等在线教学模式进校园,让乡村学生也能享受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实时地共建共享共发展。其次,引导乡村学校师生积极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课程视频、教学课件、习题库等海量的优质资源,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同时根据美育、体育、德育的不同需要,整合数字化的音体美课程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在线直播等的学习方式,给乡村学生带来优质的学习体验和效果提升。最后,既然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那么农村应该更多结合本土特色以规划教育方向,联合社会性组织、场域、人才、活动的力量,实现乡村教育的数字化、乡土化、特色化发展。

4.4. 促进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培养

乡村教师的队伍建设及数字素养的提升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环节。教师队伍的质量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乡村教育的前景和均等化进程。

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硬件与软件的保障要两手抓,既要提供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还要设计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软件应用、在线教学技巧在内的系统培训课程。同时,关于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训的内容选择,应融合更多数字化意识、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与专业发展等相关知识和技能[7]。其次,鼓励教师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学生评价,推广“双师课堂”模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入校园,实现“云”“网”“端”联通的“教学评管”模式。从而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和质量,缩短城乡的教育差距,促进乡村教师的全面发展。然后,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适当倾斜晋级指标,增加农村教师就业幸福感。因此,通过加强教师数字化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完善教师职业发展机制等措施,可以逐步保障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并且促进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4.5. 关注乡村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乡村教育的落脚点最终还是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在数字转型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新型教育基础设施、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个性化教学,最终都将转变乡村学生的学习模式,提升个人发展。

首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智能学习系统,多网云端互联,实现数据系统的统筹应用,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从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特点,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其次,在数字化教学中融入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关注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利用数字化手段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辅导支持。乡村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态单一且缺少乡村特色,课程内容往往以城市生活经验为背景,与乡村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乡村教育要回归乡村本位[8],注重社会环境的影响,结合乡土文化开发具有当地特色、乡土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展乡村教育特色,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以“数字中国”建设和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推动乡村教育均等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力与支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流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以及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等措施的实施可以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和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青年项目)《数字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均等化体系构建研究》(2024JYTQN-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EB/OL]. 2023-02-27.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27/content_5743484.htm, 2024-08-18.
[2] 中共中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 2021-07-01.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7/22/content_5626544.htm, 2024-08-18.
[3] 郭炯, 禅慧, 丁黎军. 基于“云端学校”的教育资源适性配置研究——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J]. 中国远程教育, 2024, 44(1): 46-54.
[4] 赵莹. 乡村人才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J]. 继续教育研究, 2024(5): 29-33.
[5] 李建珍, 李东明. 数字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 45(3): 39-45.
[6] 郑福明.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评价与提升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23.
[7] 周刘波, 张梦瑶, 张成豪.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 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10): 98-105.
[8] 陈权, 唐赫.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蕴涵与路向探索[J]. 终身教育研究, 2024, 35(3): 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