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英译过程中存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功能层面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旅游景点公示语信息的失真和误解,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和跨文化交流。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理论,为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英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生态翻译学将生态学与翻译学相结合,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平衡与适应性。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英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对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英译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英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探讨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译者在实践中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其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并自觉利用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选择合适的多维转换翻译策略译出规范的优质景点公示语译本,为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提供一条新思路[1]。
2. 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
生态翻译学起源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翻译理论的一个新型领域。它将“翻译学”与“生态学”相结合,是基于生态学的一种跨学科的翻译研究途径。生态翻译学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角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进行新的描述和研究。
2.1. 生态翻译学内涵特征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最早由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提出。他在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引入了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将翻译视为一种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过程。此后,胡庚申教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生态翻译学的论文和著作,初步构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胡庚申认为生态翻译学拥有以下特征[2]:1) 独特的研究视角(生态理性视角);2) 特定的研究对象(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3) 系统的研究内容(翻译文本、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宏观译学架构、中观译论体系、微观文本转换的“三位一体”研究等);4) 配套的术语体系(如:生态、生命、生存、选择性适应、适应性选择、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系统、生态翻译伦理、生态移植、生态平衡、译者责任、“译有所为”、“事后追惩”、“求存择优”、“共生互动”、“重生尚和”等);5) 独特的研究方法(学科交叉、隐喻类比、概念移植、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的系统综观),等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翻译生态环境、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翻译生态伦理等方面。同时,生态翻译学也开始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如生态学、语言学、文化学等,进一步拓展了其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
2.2. 生态翻译学主要理论基础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基础包括生态理性、关联序链、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等。它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实现生态平衡和适应性。具体而言,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翻译原则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翻译方法是“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评价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此外,生态翻译学还涉及生态范式、关联序链、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三维”转换、事后追惩等理论焦点和研究视角。这些理论为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英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观点。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有诸多相似之处,“翻译”与“自然界”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翻译环境是和谐统一的整体,翻译活动不仅是与它所存在环境的互动,也是与其他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不断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做出选择,并产生优质的译文。因此,成功的译文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分析生态环境对翻译的影响是学习翻译生态的基础。通过研究影响生态翻译学的因素能够了解影响翻译的物质和精神环境,通过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探索环境与翻译间的互动机制。
2.3. 生态翻译学发展现状
目前研究主题主要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几个方面开展。
首先是理论研究类。主要关注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框架的构建。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此基础上生态翻译学研究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第一个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原创翻译理论[3]。罗选民致力于推动生态翻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王宏印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构建和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是应用研究。在此类研究中,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理论,即翻译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最受学者关注。旅游翻译和外宣翻译成为此类实践研究的热点。侧重于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如文学翻译、商务翻译、口译等。谢天振在文学翻译的生态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仲伟合关注商务翻译中的生态问题,杨平对口译中的生态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再次是跨学科研究。探讨生态翻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生态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刘宓庆将生态翻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何刚(2022)强指出,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自身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生态主义、新生态主义翻译观、绿色翻译、“四生”理念、“尚生”之道等新的理论形态,在研究范式、研究领域、研究方式与研究视角等方面都引发了明显有别于以往研究套路的全新发展趋势[4]。并归纳出了十条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孙迎春致力于生态翻译学与翻译教学的融合。
3. 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主要问题
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的主要问题包括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功能层面等。
3.1. 语言层面
主要包括拼写错误、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等方面,中文和英文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行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的差异,尽可能保留原意并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3.2. 文化层面
旅游景点公示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得到充分的考虑和处理。由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了解,导致翻译出现文化误译,因此在进行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尽可能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度。有时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在翻译时可能会出现文化缺失的情况。例如,“太极”被简单译为“Taiji”,没有对其内涵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外国游客可能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
3.3. 功能层面
主要表现在翻译后的公示语未能准确传达原公示语的信息,有时同一公示语在不同景点可能会有不同的翻译,缺乏规范性,而且有些翻译过于复杂或生僻,导致可读性差。例如,“爱护花草,请勿践踏”被译为“Take good care of flowers and plants. Do not trample on them.”,这样的翻译不够简洁,不易为外国人理解,导致交际功能缺失。
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的主要问题包括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功能层面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翻译内容进行适应性和选择性的调整,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同时,还需要提高翻译人员的语言水平、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以保证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的质量。
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实质,更是交际的目的,而交际又依赖语言为媒介来执行。“生态翻译学注重的是翻译生态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讲究翻译生态的平衡与发展”,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具体翻译方法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地集中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4.1. 语言维度
译者在进行公示语翻译时,要适应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生态环境,选取符合英语行文规范和表达习惯的语言形式,避免拼写、语法、用词等低级错误,力求准确忠实地再现原文语言信息[5]。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语言维度的转换是公示语英译中的重要方面之一。例如:
例句1:严禁吸烟
译文1:Don’t smoke.
译文2:No smoking!
这个英译示例突出了语言维度转换的特点。在中文中,“严禁”强调了禁止的严格程度,译文1译成don’t,在语言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译文2则译成了“No smoking!”,直接表达了不允许吸烟的意思,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这种语言维度的转换不仅传达了原意,而且更加贴近目标受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提高翻译的接受度和有效性。
此外,生态翻译学还强调译者在语言维度转换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对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进行适应性和选择性的调整。
例句2:游客中心
译文1:Tourist Center
译文2:Visitor Center
译文2“Visitor Center”在英语国家的旅游景点中更为常见,更能让外国游客快速理解其功能和用途。而译文1“Tourist Center”相对来说比较中式英语化。因此,在翻译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时,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总之,从语言维度的角度看,生态翻译学为公示语英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通过适应性和选择性的调整,可以实现翻译的语言维度的转换,提高翻译的质量和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4.2. 文化维度
文化维的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应具有文化意识,重视文化维的转换。从文化维层面来说,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6],需要译者了解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背景,使译文在文化内涵上准确且可被接受。文化维的公示语翻译重视原文本的所涵文化与译文文本的所指文化对应。Theo Hermans认为,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反之,不同的语言也会引起文化间的差异[7]。
例句3:请排队等候
译文1:Please queue and wait
译文2:Please wait in line
这个英译示例突出了文化维度的转换。在中文中,“排队”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强调了顺序和规矩。译文1比较拘泥于原文,没有顾及目标文化,译文显得牵强。而在译文2中,“wait in line”也是表达排队等候的常用表达方式,符合英语的文化习惯。这种文化维度的转换有助于目标受众更好地理解中文公示语的意图和含义。
例句4:请勿践踏草坪
译文1:Don’t step on the grass
译文2:Keep off the grass
相对于译文1,译文2翻译更加简洁明了,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表达习惯,同时也更能有效地传达出禁止践踏草坪的信息。
4.3. 交际维度
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要求“译者除了对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要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译者要知晓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交际习惯和方式,让译文能够实现交际目的。
例句5: 文明出行,理性消费。
译文1:Civilized travel, rational consumption
译文2:Well-behaved traveling, rational shopping
这则公示语原文的原意是要提醒游客在景区游玩时保持文明举止,在景区购物时要有清醒的头脑,谨防受骗。译文1逐字翻译,交际功能不够明显,而译文2能更好地做到交际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更高。
例句6:爱护文物,请勿触摸
译文1:Take care of cultural relics. Don’t touch
译文2:Protect cultural relics. Hands off
译文2的“Hands off”非常简洁有力地传达了禁止触摸的意思,比“Don’t touch”更加生动形象,也更符合公示语的简洁性要求,突出了交际功能。
5. 结语
景区公示语的翻译就是为了帮助游客欣赏文化、旅游资源及价值,所以景区公示语的翻译就要做到准确、便于不同层面读者理解,同时传播景区文化。但目前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了很多错误的翻译。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理论的一个新兴领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景区公示语的翻译。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对景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进行深入探讨。希望通过优化景区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纠正误译现象,增进外国友人对中国的了解,增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指导下,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质量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继而促进文化交流,吸引更多旅客,促进旅游业发展。